二○○三年十月,紐約逐漸入鼕,車水馬龍,猶如往常。接近月底,一則突發新聞驚動瞭當地,也震動瞭全世界。
中國近代最傳奇的女性—蔣宋美齡,廿三日在紐約寓所安息主懷。這個新聞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消息傳開,從紐約到颱北,從世界華人到國際友人,對這位偉大女性同錶哀悼。各地隨之舉辦追悼會,場麵哀戚。有一群人以淚洗麵,如喪考妣,哭得格外哀傷。他(她)們不姓蔣,也不姓宋,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興」。
這段感情很不尋常,紀錄著這位不平凡女性對戰地遺孤難童,無私奉獻的一生。「華興」對蔣夫人來說,既是誌業也是傢業。很多人知道曆史上的蔣夫人,卻不甚瞭解這位偉大女性,也有像尋常母親般的柔細與愛心。雖然她膝下無子女,但絲毫不減其「慈母」所散發齣的光輝。
「在日月光輝下,院是溫暖的傢。在春風化雨中,開放智慧的花。學海無涯,光陰無價。努力啊!努力啊!我們要一天天壯大,一天天壯大。作棟樑,支大廈,復興我中華,復興我中華。」這首華興的院歌,一群孩子五十五年前從陽明山的山麓中唱齣,聲音格外洪亮,顯得生氣勃勃,因為他們結束寄居的日子,開始有瞭屬於自己的傢。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華興師生從颱北市龍山搬到新校址陽明山嶺頭(今仰德大道一段一○一號)。隔天,蔣夫人放下手邊工作,親臨視察新校捨和周邊設施。僅僅一年多時間,華興育幼院(幼稚園和小學)在荒山蔓草中竪立而起,一九五八年增辦初中部,一九六九年則興辦高中部。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齣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傢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齣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曆史。
作者簡介
亓樂義
東海大學政治係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曾擔任工商時報記者、中國時報撰述委員,現任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作者序 4
1.氣壯山河 10
視死如歸 15
搶救遺孤難童 19
準備撤退 22
中美閤作 25
碼頭等候 29
2.寄居龍山 36
祝壽 38
百廢待舉 42
保育優先 45
聖經課 51
黃院長 54
院是溫暖的傢 57
雷歡好基金會 61
關頌聲 64
董事認養 68
3.嶺頭創校 72
增設中學 75
繼承南京校風 80
技藝班 84
麵嚮社會 93
女生當自強 99
五育並重 104
直奔廚房 108
蔣經國 110
訓斥 115
4.天使之音122
祈禱會 125
凱歌堂與唱詩班127
張學良和趙四 133
蔣公的衛生衣 135
凡事謝恩 139
戴師母 142
祈禱之傢 145
觀察入微 149
問候老兵 153
5.春風化雨 158
一捲錄音帶 160
紀律 163
江校長 167
名師上山 171
嶺頭車禍 174
創辦振興 179
復健不忘讀書 181
萬人受惠 185
6.揚威國際 190
金龍摘金 192
華興棒球隊 195
球打好,書讀好 197
嚴格管教 203
西餐禮儀 204
挑燈夜戰 206
資助郭源治 210
一傢人 213
手足之情 215
中華隊加油 216
功在棒壇 218
7.最後叮嚀 222
旅居美國 224
電子琴 227
為國祈禱 231
老奶奶的閣樓 234
因信而活 236
張學良證道 238
願景 241
重返國會 243
沅陵街市場 245
何處是傢? 247
後 記 252
作者序
「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迴憶
一九五五年,國共內戰進入另一場高峰。
一江山戰役,島上守軍大多陣亡,
大陳島相繼棄守,四萬多軍民撤退來颱;
蔣夫人創辦華興,
遺孤難童有瞭一個溫暖的傢。
這本書是「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迴憶,
沒有偉人情結,也沒有曆史恩怨,
隻有真情;
帶著懷念與感恩,作為百年國慶的一份獻禮。
以下是這本書的編輯團隊:
發起人:林建業(華興前校長)
總召集:馬纔寶(小學二屆)
作 者: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連絡組:周玉燕(小學六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採訪組:
羅鍾梅(小學四屆)、周玉燕(小學六屆)、
曾愛蘭(小學六屆)、丁 一(小學九屆)、
陳秀芳(小學九屆)、硃剋忠(小學九屆)、
李菊花(小學十屆)、劉慧英(小學十屆)、
嚴守珍(小學十二屆)、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王錫全(小學十五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王嘉珍(小學二十屆)、郭清如(小學二十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照片組:
華興育幼院楊颱英院長協助;白毅(小學十五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圖文審核:
林建業(華興前校長)、硃承傑(華興前會計主任)、
李美珍(華興幼稚園前主任)、郭月足(華興退休老師)、
馬纔寶(小學二屆)、吳俊明(小學八屆)
經費贊助:管飛雲(小學二屆)、陳體信(小學十五屆)
後勤支援:華興校友會。
採訪時間:二○○九年九月至二○一一年七月。
備註:本書每章附註解,訪談一次註明時間,兩次以上則不註明。
亓樂義
後記
一九九九年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召開「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其時我已退休四年,受邀參加,三天下來有關蔣夫人創辦華興,隻是寥寥幾百字的敘述,當時華興有三位同仁受邀參加。(註一)我相信,我們都有如坐針氈的感覺。後來我曾嚮有關方麵反映,希望設法補救,但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迴應。
歲月不居,華興老同仁日漸衰老乃至凋零,如果就此下去,這一段令許多學生迴味無窮的蔣夫人愛心事跡,將因物換星移而煙消雲散,以一個濫竽華興四十年的人而言,有一種責無旁貸的力量驅使著我,然而知識能力渺小淺陋的我,要從那裏著手?確有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未幾我有六年之久旅居海外,此事雖未遺忘,卻因人在國外,有事與願違之慨。
二○○九年我返颱已兩年,身體康復,幾經思考乃請朋友應舜仁先生(註二),介紹我跟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副主任委員樓文淵先生認識,並嚮他及華興董事秦舜英女士當麵請教,「我可不可以請專傢學者撰寫一本《蔣夫人與華興》?」承他們二位的鼓勵與協助,我總算有瞭一點頭緒。接著我找一嚮熱心以物資、經費迴饋華興的早期畢業生管飛雲,尋求經費支援,她不加思索地滿口答應,立即付齣十五萬元做為籌備經費,繼之校友陳體信聞訊也捐十萬元。
當經費有瞭著落,急忙請樓先生陪我到木柵嚮閻沁恆教授(註三),請教如何著手。承濛他指點迷津,「可從校內老師,畢業學生,找適閤人選。」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本校資深退休教師馬纔寶推薦本校早期畢業生亓樂義,當我們告訴他此一任務時,他毫不遲疑地認為是一項無上光榮的任務。我一麵報請華興中學董事長辜嚴倬雲女士同意,同時獲得華興校友們熱烈響應支持。
接著召集昔日同事校友展開籌備工作,受邀同仁、校友如下:
教師部分:遊建忠、硃承傑、李美珍、郭月足、林礽成、硃為白、馬纔寶、梁國輝、葉國輝、羅鬱美、楊颱英、唐紹竹、錢文星、陳彩雲、王普慶、陳麗雲等;
校友部分:陳長龍、管飛雲、尤保善、潘力行、嚴明傑、羅鍾梅、江鼕英、陳秀芳、周玉燕、李菊花、陳亭立、王一平、李同文、嚴守珍、陳念萱、白 毅、林誌輝、亓樂義、李以德、林從海、方偉民、左曉岫、王嘉珍、郭清如、萬國平等;
棒球隊部分:林華韋、孫金鼎、葉誌仙、郭永宗、王清欉、周德賢、李育忠、吳柏勛等。
隨之由總執行馬纔寶成立工作小組,分頭推展。如今這本書在華興人的共同努力與期盼下,最辛苦的是作者亓樂義,他是華興高中第六屆畢業生(亦為小學十五屆),我在溫哥華時看網路新聞,得知他是中國時報駐北京主任記者,他公務繁忙自不在話下,能夠靜下來的時間少之又少,寫這本書完全利用休假時間完成的,非常難得。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齣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傢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齣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曆史。
其次,我要感謝幫助我著手進行的應舜仁先生、樓文淵先生、閻沁恆教授、秦舜英董事;華興育幼院與華興中學校友會理事長吳俊明、總乾事周玉燕及諸位理監事們、校友們,一年多來你們無條件的完全配閤,在理事長帶領下,積極推動使工作順利進行,功不可沒;同時我也感謝接受訪問的董事長、董事、蔣方智怡、宋曹琍璿等兩位女士、三位昔日經常光臨華興的周聯華牧師、何占斌、硃長泰兩位侍衛官,特彆是周牧師,我們幾次赴美為夫人祝壽,他都比我們先到,陪伴我們,使整個祝壽行程圓滿順利,更是銘記在心。因內容需要,亓生還特彆訪問王生明將軍少爺王應文先生、黃君璧大師弟子楊偉剛先生。
還有華興退休同仁:硃承傑、李美珍、遊建忠、馬纔寶、郭月足、林礽成、硃為白、屠鬆炎、周修本、龔如玉等諸位主任、老師及遠在紐約的蕭明賢、邱智代、楊新惠等老師;早期畢業的校友們、德州達拉斯的華興中文學校創辦人校友牟呈華、羅鳳蘭夫婦,以及紐約、洛杉磯僑界領導人士如陳長龍校友;體育組組長、棒球隊生活管理詹德基、生活管理兼教練葉國輝老師及球隊校友;振興分班陳彩雲、王普慶兩位主任、陳麗雲老師及王鞦蓉、王泰昌等同學,因為你們的協助,使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實在。(註四)
華興因創辦人身分的緣故,曆任董事無不剋盡全力為夫人分憂解勞,在我印象裏,特彆是高董事玉樹擔任董事四十多年,貢獻良多,隻要他在颱灣,學校各種慶典,邀請的話,他必定參加;我擔任校長期間,辜嚴倬雲、 熊丸兩位董事,所給予的指導,使校務順利推展等等。我以一個退休的華興人,謹代錶老華興全體師生,由衷地感謝你們的奉獻與辛勞。至於曆任校長,就我所知,都是兢兢業業率同全體教職同仁全力以赴,如此地上下一心,纔有那美麗的花朵。而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校長和她們的一些措施縷述如下:
黃若瑛,以我的觀察她的親和力高人一等,她用心領導華興,全體員工的嚮心力凝聚在她的帶領下,沒有不服服帖帖的,也沒有不永遠銘記在心的。直到今天隻要華興學生、教職同仁聚會,總是會提到她,一個團體有這種大傢長,有這種凝聚力,還有什麼睏難的事呢!她把全副精神獻給華興,她重視生活教育、愛國教育、重視固有節慶習俗維護(註五)、推行榮譽餐製度、全孤學生由教職員抽簽認養(註六)等等。所以她在華興十三年是華興的黃金年代。我認為黃院長替華興營造「傢」的形象,建立「愛的教育」(註七),可以說育幼院的規模與形象是她打造齣來的。當年不少賓客參觀過華興,盛贊華興規模之大,(註八)教育內容豐富充實,學生健康、活潑、大方,是一般育幼院所看不到的現象。
當年育幼院會議室牆壁上,掛滿瞭颱灣省政府社會處曆年頒發的特優奬狀。江校長來瞭以後直至談校長那十幾年間,隻要有中學的評鑑,在我的記憶裏,成績都是優等的。評鑑的教授專傢對華興的教育措施,無不贊許有加。直到我離開為止,那幾年間,似乎政府沒有辦理評鑑的活動。
其次是陳紀彝,她到華興來已從衛理女中退休一年瞭,蔣夫人原本請她來暫時頂替一段時間,由於她與蔣夫人的關係密切,她擔任校長期間正是蔣夫人旅居美國的時候。陳校長是五四運動上海學生代錶,那個時代的青年有一股銳不可當的愛國情操,新舊時代思潮更迭,真正以國傢興亡為己任。她在華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重視學生道德培養,反對「人前人後」,她不允許客人來瞭,督學來瞭,纔臨時加強環境整潔,加強內務整理之類,要求錶裏一緻。因她單身,而跟隨她的傭人不擅烹飪,所以長年與學生膳食完全一樣,同時用餐,包括年夜飯。她提倡廢物利用,不需存檔的油印紙張反麵重覆使用等等。她不是國民黨黨員,但她忠愛國傢,效忠領袖與蔣夫人,已到竭智盡忠的地步,令人欽佩。
三為江學珠,她物色師資極為嚴格,班導師挑選及任課時數安排等,絕不假手他人,對提高學生成績有絕對關係,她重視學生生活,推行「做人之道」教育、期末訓導會議一一評定學生德育成績。華興棒球隊在她手裏成軍,許多規範製度在她手裏建立。她與陳校長二人皆為國大代錶,故華興給的薪水,分毫供為奬勵或學校沒有預算而必須開支的支應,她在中央日報設有「江學珠奬助學金」。我認為她是建立華興高級中學(註九)及華興棒球隊形象與製度的推動者。
四為談太,本來蔣夫人希望她能夠在華興久一點,沒想到先生張教授去世之後,鶼鰈情深的她無法釋懷而請辭,她是一位老校長,經驗豐富,一切按照製度實施,學校在安定中成長,一批批的新校捨,就是在她手裏落成的。
至於其他各位校院長辛勞可知,因為有你們的領導,使華興沿著優良傳統一步一步邁嚮完美。本書所述的人與事,以老華興為主,歲月不居,老校院長健在者僅張雪琴、茅鍾琪及我,恕我不一一介紹,敬請原諒。
蔣夫人常常告訴學生,「這是你們的傢,也是我的傢!」所以許多孤兒難童,雖然已辦妥離校手續,在外就讀大專院校,但逢年過節,仍然迴到學校與大傢歡度節慶。華興當年有嚴格的校規規定,非假不可離校(院),否則嚴厲處罰,所以外齣是學生的渴望,視同是一種解放。但到真正畢業那天,辦妥離校手續,背著行囊走到中學部天橋時,卻又滿懷留戀,而黯然神傷者大有人在。
華興除有曆任校長的經營之外,把華興當做「傢」的員工比比皆是,當年外賓參觀絡繹不絕,有的需要布置,節目需要排演,道具需要製作,黃院長要求極為嚴格,希望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如此一來總務人員、節目排練指導老師、協助的老師等,需要通宵達旦,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老總統過世之前。在我印象中張磊平、硃承傑、李美珍、遊建忠、毛祖恆、閻淑寰、郭月足、林礽成、硃為白、傅慎、施慶珠、蔣興等主任和老師,他們的辛勞令人難忘。
當年這批在華興工作的夥伴們,年輕力壯,住在眷捨,住在單身宿捨的同事,組成所謂的「華光社」。(註十)那個時代娛樂很少,同時為瞭提高學生成績及升學率,高年級級任導師、中學導師朝夕陪伴督導、任課老師課輔;輪到擔任導護的老師,從早上六點半至晚間十點,是華興老師最頭痛的工作。保健室遇有生病發燒的孩子,夜裏起來探視;保育組同仁、中學組長、生活管理老師們,長年無朝無夕,視學生如子女,過年還會給一個小小的紅包。
颱灣早年一般人生活還相當艱苦,寒暑假留校的學生人數特彆多,縱為農曆春節,都需留校照顧孩子,我無法一一列舉,而他們的奉獻應該記上一筆,華興的招牌就是這樣地大傢共同打造齣來的。華興早年待遇不錯,單身的有吃有住很吸引人,但後來每下愈況,談校長時代曾有四年預算被凍結,大傢都能夠共體時艱,並沒有因為待遇沒調整而懈怠。
我曾四次率同華興同仁及校友到紐約為蔣夫人祝壽。她逝世齣殯,及二○○二年在美華興校友為蔣夫人一百零五歲,所舉辦的祝壽或其他相關活動,承濛國內校友及在美校友,大傢爭相齣錢齣力,無怨無悔,機場接送,招待師長們食宿、安排旅遊等等盛情美意,華興的精神一一錶露無遺。我永遠記得那一幕幕的情景,使整個活動圓滿成功,謹藉此書齣版之際,錶示衷心感謝。
如今這本書已順利齣版,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麵,我掬誠地感謝上述諸位長官、先進及華興同仁校友們,因為你們的鼎力相助,纔能順利完成。如果蔣夫人現在還在的話,看到她所培育的孩子,分布在國內外各個階層,兢兢業業從事各行各業,必含笑著說,「你們好!我今天好快活!」(註十一)
林建業
註解
註一:當時的校長茅鍾琪、資深教師馬纔寶(也是華興校友)及我。
註二:應舜仁先生為士林官邸退休侍衛官。
註三:閻沁恆教授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亦為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學生。
註四:振興分班陳彩雲主任提供的資料,豐富詳盡,顯示振興同學成就非凡,惜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敘述。除嚮陳主任抱歉外,請擅長寫作的振興同學如王鞦蓉等,可嚮陳主任或陳麗雲老師索取資料,以文章介紹振興分班的成就。
註五:黃院長認為華興孩子離傢背井或為孤兒,華興應按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為他們舉辦過年過節。校院長、住在學校的主任、老師,吃年夜時到餐廳陪伴大傢,校長親自分贈紅包祝福大傢。
註六:全孤學生由社會組會同人事室按性彆抽簽認養,所謂認養,特彆關懷他們,星期假日帶他們迴傢等等。
註七:黃院長認為育幼院學生「吃飽穿暖」是育幼院的基本任務。大陳孩子喜歡吃魚及梅乾菜燒肉,她囑咐管理膳食人員遇到這一類菜餚,增加飯量供應。
註八:一般育幼院,無論公私立,人數約在幾十人,最多百餘人,華興當年五百餘人。
註九:華興中學立案即完全中學(初高中),但一九五八年辦的是初中,其時還沒有實施九年國教。
註十:「華光社」即單身光棍之意。
註十一:蔣夫人到華興,當我們嚮她問候,「夫人好!」她迴答,「你們好!」後來我們到紐約為她祝壽,她有感而發,「我今天好快活!」所謂快活即高興之意。
“蔣夫人與華興”這個書名,如同開啓瞭一扇通往遙遠歲月的窗戶,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畫捲充滿瞭無限遐想。我想象中,這本書定然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人性光輝與時代印記的生動講述。我猜想,作者定然花瞭大量的心血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史料,去捕捉曆史人物最真實的情感與內心世界。我尤其期待能看到,這位“蔣夫人”,並非僅僅是曆史書上那個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擁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鮮活個體。她的成長經曆、她的情感糾葛、她麵對睏境時的掙紮與抉擇,都將是吸引我深入閱讀的強大動力。“華興”二字,在我的理解中,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組織或是一個時代名詞,更可能代錶著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在風雨飄搖中奮起直追的民族氣概。我希望書中能夠細膩地描繪齣,在那個戰火紛飛、內憂外患的年代,是如何匯聚起一股股“華興”的力量,而蔣夫人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至關重要的角色。她是否是那股力量的凝聚者?是那股力量的倡導者?抑或是那股力量的守護者?我期待著,透過這本書,能夠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性,也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一位女性的智慧與擔當,是如何成為推動曆史前進不可或缺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是“蔣夫人與華興”,光是看到這個名字,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總是對那個動蕩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以及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關鍵人物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尤其“蔣夫人”這個稱謂,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些曆史課本上的黑白照片,那個身影,總是伴隨著一個時代,一個傢族,甚至是一個國傢的興衰。而“華興”這個名字,則自帶一種蓬勃發展、欣欣嚮榮的氣息,似乎預示著某種宏大的敘事,或是某種重要的轉摺。我很好奇,這兩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深刻的聯係?是僅僅一個時代背景的標記,還是說“華興”本身就是那個時代,抑或是蔣夫人人生軌跡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本書是否會帶我深入到那些曆史塵埃之下的細節,去探尋那位傳奇女性在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如何運用她的智慧、魅力與影響力,去影響一個國傢的命運?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觸摸到那些曆史事件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位女性,在男權主導的政治舞颱上,如何成為一道不容忽視的光芒。我甚至在想,書中會不會描繪齣,在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蔣夫人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傢國大義,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關係中斡鏇,以及她與“華興”之間,究竟是怎樣的相輔相成,共同譜寫瞭一麯曆史的篇章。
评分這本“蔣夫人與華興”,僅僅是書名就給人一種莊重而又不失傳奇色彩的厚重感。我聯想到,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無數的命運齒輪在此交織碰撞,而“蔣夫人”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窺見她不為人知的一麵,瞭解她是如何在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政治舞颱上,憑藉自身的纔智與魅力,贏得瞭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深刻影響著當時的國傢走嚮。而“華興”二字,在我看來,似乎蘊含著一種時代的主題,一種關於復興、關於建設、關於希望的宏大願景。我想象著,書中定然會描繪齣,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國傢,是如何有人懷揣著“華興”的理想,如何有人在為瞭這個理想而奮鬥,而那位“蔣夫人”,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她是對“華興”理想的堅定信仰者?是“華興”事業的有力推動者?還是在“華興”進程中,扮演瞭某種關鍵的協調者或是決策者的角色?我期待著,書中能夠用史料為基礎,用生動的筆觸,為我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激情與夢想,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一位女性的智慧與力量,是如何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共同書寫瞭曆史的傳奇。
评分“蔣夫人與華興”,這樣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與故事潛力的書名,著實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在我腦海中,“蔣夫人”這個名字自帶一種曆史的標簽,代錶著一個時代,一段傳奇。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地挖掘這位傳奇女性的內心世界,去描繪她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是如何麵對時代的洪流,如何做齣自己的選擇,又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而“華興”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一股蓬勃的力量,一種對於國傢民族復興的渴望與實踐。我想象著,書中定然會講述,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華興”是如何成為一種精神象徵,而蔣夫人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關鍵的角色。她是否是“華興”理念的早期擁護者?是“華興”事業的有力推動者?抑或是“華興”進程中的關鍵參與者,通過她的智慧與影響力,為國傢的進步貢獻瞭力量?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曆史的深處,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與奮鬥,更重要的是,去認識到,在那個宏大的曆史敘事中,一位女性的獨特視角與非凡貢獻,是如何與國傢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齣動人心魄的篇章。
评分“蔣夫人與華興”,單單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總覺得,這位“蔣夫人”,絕不僅僅是曆史書上那些冰冷的麵孔,她一定承載著那個時代的重量,也影響著那個時代的走嚮。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到她的生活,去感受她的喜怒哀樂,去瞭解她是如何在那個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遊刃有餘,甚至成為影響曆史進程的關鍵人物。而“華興”二字,在我看來,更是充滿瞭力量感和使命感,它代錶著一個民族的崛起,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描繪齣,“華興”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孕育而生,又是在怎樣的力量推動下不斷發展壯大。而這位“蔣夫人”,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那個時代的精神象徵?是“華興”事業的堅實後盾?還是某個關鍵時刻的決策者?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細膩的筆觸,為我展現齣一個真實、鮮活的蔣夫人,以及一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華興”時代。我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能夠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與深刻,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一位女性的智慧與勇氣,是如何在國傢民族的復興之路上,閃耀齣獨特而耀眼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