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瞭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迴到曆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齣符閤曆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鬍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曆史詮釋等問題作瞭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者簡介
歐陽哲生
1962年5月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纍——鬍適思想之現代闡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編有:《鬍適文集》等多種文集。
自序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
一、清代樸學與新文化人的治學路徑
二、以「復古解放」為先導的「價值重估」
三、傳統下層文化的興起
四、新文化人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中的曆史局限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為中心
一、儒傢、儒學、儒教
二、新文化運動反抗重建儒學意識形態─孔教
三、對儒傢倫理的吸收與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對儒學的學術評估
五、餘論:關於傳統與現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製的建立
一、對傳統教育的評估
二、「教育獨立」的理念
三、建立現代大學製度
四、教育製度轉型:一個未完成的話題
鬍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
一、鬍、陳聯手閤作的思想基礎
二、鬍、陳之間的思想歧異
三、鬍、陳思想的殊途同歸
四、鬍、陳思想與時代的關係
自由主義與五四傳統─鬍適對五四運動的曆史詮釋
一、五四話語與五四傳統
二、與革命對話:鬍適看五四運動
三、從鬍適的敘事方式看自由主義的話語特點
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
一、自由主義視野下的五四運動
二、中國馬剋思主義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三、文化保守主義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四、五四傳統:民族主義、民主、革命
《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曆史考辨─以1920 至1921 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一、見證《新青年》轉摺的曆史文獻:同人來往書信
二、《新青年》前六捲之編輯、發行
三、陳獨秀赴滬後《新青年》編輯辦法之初議
四、陳獨秀南下後與周氏兄弟的密切閤作關係
五、《新青年》從第八捲第一號開始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所主控
六、過渡中的矛盾爆發:陳獨秀離滬後《新青年》編輯之再議
七、一個插麯:懷疑鬍適與研究係的關係
八、《新青年》的歸宿:成為中共的純理論機關刊物
九、結語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一、北京大學的曆史是從戊戌變法這一年開始
二、蔡元培的整頓使北大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
三、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彆緻,帶有曆史的厚重感,卻又透露齣一種現代的簡約。翻開扉頁,字體清晰,排版疏朗,給人一種舒適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那段風雲激蕩的年代頗感興趣,曆史教科書上的寥寥數筆,總覺得難以觸及事件背後復雜的人心和錯綜的脈絡。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內心便湧起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期待它能為我揭開五四運動更深層次的麵紗。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當時社會思潮的暗流湧動?比如,新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微妙的聯係?那些影響深遠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又如何碰撞齣火花的?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民族危亡的關頭,不同階層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和參與這場運動的?普通市民、學生、知識分子,乃至於當時一些軍閥和政客,他們各自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會描繪齣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些被淹沒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更立體、更具象的五四運動,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一場關於思想解放、民族覺醒和國傢命運的深刻探索。
评分拿到這本書,立刻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但又不過分老氣,內文紙質優良,印刷清晰,整體給人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感覺。我對五四運動的認識,一直比較零散,感覺像是拼湊起來的曆史碎片。我想瞭解的,是它是否能將這些碎片整閤起來,呈現齣一幅更完整的曆史畫捲。比如,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前,當時的社會矛盾有哪些?知識界內部是否存在分歧?在運動過程中,不同派彆的知識分子又是如何互動和影響的?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對當時一些關鍵人物的思想進行深入剖析,比如鬍適、陳獨安等等,他們的思想演變過程以及對運動的影響。另外,我也想知道,五四運動在推廣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時,是否也引發瞭一些社會上的爭議和反思?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那個激進的年代,保守勢力是如何迴應新思潮的?又或者,社會大眾對這些變革持怎樣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這場運動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它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運動,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啓濛和文化變革。
评分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書香撲麵而來,紙質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閤理,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我一直對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抱有很深的疑問。教科書上總是強調這是一次民族屈辱,但我想知道,在那之前,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參與和會的中方代錶,他們當時的處境和心態是怎樣的?這本書會不會對這些具體的外交細節進行深入的挖掘?此外,我也對五四運動所催生的各種思潮進行瞭初步的瞭解,比如馬剋思主義的傳入。我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詳細闡述馬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路徑,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中國社會現實相結閤,最終走嚮中國化的道路?書中是否會對比和分析,當時在中國傳播的各種救國方案,比如改良主義、激進主義等等,它們各自的優劣和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梳理齣,在那個思想爆炸的年代,各種救國思潮是如何相互激蕩,最終孕育齣中國共産黨這一重要力量的。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用料很實在,紙張的觸感溫潤,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時間,我就被它散發齣的學術氣息所吸引。我對五四運動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這樣的宏大口號層麵。但我想瞭解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會不會試圖去探討,這場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例如,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它在打破舊有文化壁壘,推動思想傳播方麵究竟起到瞭多大的作用?還有,諸如“民主”與“科學”這些舶來品,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如何被解讀和實踐的?我希望能讀到關於這些思想觀念在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産生的變異,以及最終如何被融入中國本土語境的細緻分析。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當時國內外政治局勢的互動關係很感興趣。列強環伺之下,五四運動的發生,是否也受到瞭國際政治博弈的影響?而中國學界和政界,又是如何在中西思想的夾擊下,尋找自身的發展道路的?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簡潔大氣,內頁的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十分舒服,不會産生視覺疲勞。我對五四運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學生運動這一概念上。但我想更深入地瞭解,這場運動的社會基礎究竟有多廣?除瞭學生,工人和市民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關於工人和市民參與運動的具體事例,讓他們不再隻是一個模糊的群體,而是鮮活的個體?同時,我也對五四運動所展現齣的“文化革命”屬性感到好奇。白話文的推廣,新文學的興起,這些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文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會不會探討,這些文化變革如何與政治變革相互促進,或者相互製約?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解析,五四運動所提齣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被理解,又如何被實踐的?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史,這場運動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為後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埋下瞭伏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