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儒學的最後一位大師,也是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一位集大成者。本書採用議題式的方式,思考和探索荀子思想所可能具有的理論意義;同時也盡可能地以融貫性論述,在引介當代荀學研究的學術論題和視野的前提下,揭發荀子思想中諸多觀念所涵具的“意義剩餘”,並藉此引發學者對荀子思想的進一步思考。
本書是有關荀子思想研究的論稿,由導言和十二篇論文所組成,各篇論文皆有其特定的問題意識和所欲處理的主題,故可獨立成篇,論題大體上圍繞著天人關係(第一至四篇)、名實辨說(第五至七篇)、古今禮法(第八至十篇)和當代新儒傢的荀子詮釋(第十一至十二篇)等四個方麵展開。作者試圖在前人研究荀子的基礎上,參照有啓發性的理論係統,對荀子思想作齣某種角度的觀察,以見其橫斜圓直、長短得失,並藉此讓人們看到荀子哲學成長的某種可能性。
作者簡介
東方朔(原名林宏星)
1963年齣生,江西省尋烏縣鵝湖人。復旦大學哲學係博士。曾任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大學、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訪問學者;並任颱灣政治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著有《劉蕺山哲學研究》、《劉宗周評傳》、《從橫渠、明道到陽明----儒傢生態倫理的一個側麵》、《荀子精讀》;編有《荀子.導讀》、《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儒傢哲學研究:問題方法及未來開展---劉述先教授論文選》等。
序 i
導言 1
一、「人生不能無群」──荀子論人的概念的特性 21
一、引言 21
二、早期儒傢思想中有關人的概念 26
三、「人是一種禮儀性的存在物」 32
四、心知與人的意誌結構 48
五、餘論 62
六、結語 67
二、解除神秘主義──荀子「明於天人之分」的觀念 69
一、引言 69
二、統一的世界圖像的破裂 76
三、「天而天之」及其蘊涵的解放意識 91
四、「人而人之」與人的尊嚴 113
五、結語 133
三、性惡:一種必要的理論構想──荀子的「性惡」論 135
一、引言 135
二、「性」概念之內涵及其檢討 144
三、「性惡」之瞭義 151
四、「善」何以可能? 161
五、結語 173
四、「心之所可」與人的概念 175
一、引言 175
二、心的構成及其認知特性 175
三、「心之所可」與道德主體 186
四、「心之所可」與人的概念 195
五、簡短的結語 205
五、「辯示」與「重溫」──荀子體知觀念的一種瞭解 207
一、「體知」概念之提齣 207
二、辨示與人的存在性規定 210
三、辨示與共通感之觸發 213
四、「積」與人的曆史憶存 217
五、結語 222
六、「知默」與「知言」──荀子思想中「默」的體知麵嚮 223
一、引言 223
二、體知與荀子之「默教」 225
三、「默而當」:何以可能? 231
四、形動與審美判斷中的「意義的豐滿」 238
五、簡短的結語 245
七、期命辨說與閤理性之尋求 247
一、引言 247
二、為何辯? 251
三、如何辯?確定性之獲得 261
四、如何辯?閤理性之尋求 267
五、簡短的結語 282
八、秩序與客觀化──荀子之「禮」論 285
一、引言 285
二、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 293
三、禮之起源:建構的真實 299
四、明禮定分:客觀架構之極成 303
五、「主觀意誌的法」及其限製 314
六、禮、法中的儒法關係 320
七、禮修的「道德精神現象學」 328
八、「統類」:禮之客觀化的可能根據 332
九、簡短的結語 338
九、「先王之道」與「法後王」──荀子思想中的曆史意識 339
一、引言 339
二、時間、曆史意識與意義預期 340
三、「先王」與「後王」 346
四、「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353
五、「百王之法不同」 357
六、「例證」與「演化」的曆史意識 361
七、簡短的結語 368
十、荀子的「所止」概念──兼論儒傢「價值優先」立場之證成 369
一、引言 369
二、孔孟荀所言「止」之諸義 370
三、荀子與莊子之異 375
四、「所止」與儒傢的價值優先立場 380
五、簡短的結語 388
十一、性之規定及其延伸的問題──徐復觀先生對荀子性論思想之詮釋 391
一、引言 391
二、背景、方法及其與傅斯年教授之爭 392
三、荀子言性之兩種規定及其涵義 401
四、荀子是否有「性善論」的觀念? 416
五、荀子是否有一緻的人性理論? 422
六、簡短的結語 434
十二、客觀化及其限製──牟宗三先生《荀學大略》解義 437
一、引言 437
二、客觀悲情下對荀子的解悟 437
三、心與性的瞭解 439
四、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 444
五、文化大統中的道德形式與國傢形式 449
六、餘論 454
後記 457
參考文獻 459
人名索引 485
概念索引 491
序
黃俊傑
復旦大學哲學係林宏星教授,應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之邀,於2008年來院擔任訪問學者,與本校儒學研究的同仁交流,並將他多年來關於荀子思想的研究論文結集成這部書。承濛林先生的好意,讓我寫一些讀後感言以作為本書的序言,我欣喜於林先生這部書的齣版,自然樂於應命。
在中國儒學史上,先秦儒學殿軍荀子(約西元前298-238年)從北宋以後頗受儒者之詬病。《荀子.非十二子》篇對思孟學派攻伐殊深,斥之為「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荀子對孟子的攻擊固然與孟荀對「道」與「心」之理解有巨大差距(我在《孟學思想史論‧捲二》〔颱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第3章有所討論),但是從西元第十世紀後隨者孟子地位的上昇,荀子就飽受宋明儒者之批判,逮乎二十世紀仍受當代新儒傢學者之非議。清末民初的王先謙(1842-1917)在《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序〉中就感嘆說:「荀子論學論治,皆以禮為宗,反復推詳,務明其指趣,為韆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餘又以悲荀子術不用於當時,而名滅裂於後世流俗人之口為重屈也!」王先謙深為荀子之備受壓抑而不勝其哀
惋之情!
王先謙的感慨確有所見,我們隻要看看十七世紀以後德川時代(1603-1868)日本儒者對荀學的重視,就可以看齣西元第十世紀以後荀子在中國所受的冤屈。德川時代的日本儒者荻生徂徠(1666-1728)、桃白鹿(1722-1801)、片山兼山(1703-1782)、古屋昔陽(1734-1806)、塚田大峰(1745- 1832)、久保築水(1759-1835)以及豬飼敬所(1761-1845)均撰有詮釋荀子的著作,清儒王念孫(1744-1832)、劉颱拱(1751-1805)、郝懿行(1757-1825)、俞樾(1821-1906)的荀子注釋中均曾加以引用或評論。當代日本學者藤川正藪(1915-?)曾將日本儒者與清儒的荀子註釋詳加對勘,指齣兩者論點一緻者閤計二百三十條(見氏著:《荀子注釋史上□□□□邦儒的活動》〔東京:風間書房,1980年〕,頁597)。對照近世東亞儒學史上,荀子在中日兩國所受的差彆待遇,以及最近一百年來荀學在英語漢學界所受到的重視(參考王靈康:〈英語世界荀子研究概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38),我們可以感受到:在21世紀的漢語學術界,荀學的再評價確實是一項值得努力的重要學術工作。
宏星現在齣版的這部論述荀子思想的新書,正是重估荀學價值的新起點。宏星這部書以「閤理性之尋求」作為書名,意欲錶達荀子在「古今」、「禮法」之爭、「王霸」、「義利」之辦、「天人」、「名實」之論等重大的思想史課題麵前所展現齣來的「閤理性」的精神取嚮。宏星進一步指齣:所謂「閤理性」,就是指人在麵對社會、人生與曆史的重大問題時,皆齣之以理性的思想與行動。宏星認為荀子的全幅思想正是環繞著「閤理性」這個主軸而展開,在本書第一章中,宏星指齣荀子言人之所為人,放在人的義、辨、群、分中來理解,他認為在荀子的思想中,討論「人」的概念以「群」為依歸,否則,「人之所以為人」、「自我」、「主體」等概念便無法得到完整描述,在荀子思想中有關「人」的概念的確切而完整的理解必須在「群」的概念之中纔能完成。荀子認為,一個整全的人不是一個站在其所處世界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自我,一個孤寡的自我。在荀子看來,一個單純的自主、自律的自我概念既不能獨佔對整全自我的解釋,也不能獨佔全部的道德資源(第一章第三節)。所以,荀子批評孟子的「性善論」,關鍵在於無「辨閤符驗」,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
宏星在第一章第三節又說:當荀子再提齣禮義法度或先王之道以為特定的曆史文化脈絡下的規範的普遍有效性時,荀子還必須對此提齣規範證立,以說明此禮義法度或先王之道何以普遍有效的閤理性理由。宏星認為荀子對孟子的批評並不相應,另一方麵荀子所謂「閤理性」本身也有其限製在焉。
宏星在本書第四章,進一步分析荀子對「心」的認知特性和荀子所謂的「心之所可」所包含的內部結構及其在成就「人」的概念中意義和作用。宏星認為,荀子主性惡,人性中並不存在如孟子所說的「四端」,而荀子言「心」又重在「心」的認知的性格,「心」並不能創造道德法則。但荀子重視「心之所可」,使得荀子在性惡論的前提之下,主張人的道德修身也得以可能。在此一過程中,人性的原始欲望和因「心之所可」而具有的思慮、辨識、反省、評估及意誌決斷,在成就一個道德主體和「人」的概念中所扮演的關鍵性的角色。宏星主張,荀子的「心之所可」與荀子之尋求閤理性的哲學精神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第四章第三及第四節)。
除瞭第三章及第四章之外,宏星在本書第五、六、七、八、九各章均在不同的麵嚮中論荀子思想中的「閤理性」這項主軸,在「體知」、論辯、秩序與客觀化以及曆史意識等各方麵的展開。
宏星在本書中所析論的作為荀子思想主軸的「閤理性」概念,是我們重新詮釋荀學時,可以特彆注意的一條思想綫索。事實上,荀學研究前輩學者柯雄文在他研究荀子的道德認識論的專書中,就申論荀子思想中的倫理論辯的重要性與閤理性(參考:Antonio Cua: 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u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中譯:柯雄文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論之研究》〔颱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這一條思想綫索也許正是我們重新開發荀學的思想資源時,可以依循的一條新途徑。
我很高興看到宏星這部新書的齣版,並期待荀學研究蒸蒸日上,新著迭齣,為21世紀的荀學研究開創新局。
對於荀子思想的興趣,並非僅僅源於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更多的是因為他那句“塗之人,吾輩也;聞之,無所不至也”所傳遞齣的那種對個體能動性的強調,以及對後天改造的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荀子思想中關於“學”與“思”的重要性,特彆是他對於學習過程的論述,以及如何通過學習來“化性起僞”。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他對於“強學”的理解,以及“君子”應如何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我,最終達到“法先王”的境界。同時,我也對荀子在政治哲學上的貢獻深感興趣。他對於“君”和“臣”的責任劃分,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統治體係,這些內容在我看來,對於理解古代政治運作,以及思考當下的治理模式,都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荀子,一個不僅深刻認識人性,更積極緻力於通過教育和製度來塑造一個美好社會的思想傢。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個古老的寶藏,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當我在書店裏偶然翻開它時,那份厚重和書名本身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便立刻吸引瞭我。我本身對哲學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荀子作為儒傢思想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其思想體係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常常讓我著迷。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荀子“性惡論”的深度剖析,不僅僅是瞭解其字麵意思,更想探究它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與“禮”和“法”等概念相互作用,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社會秩序理論。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荀子在教育、政治以及治國方略上的具體見解,比如他對於君主應如何用人、如何治理國傢的論述,以及他如何看待民眾的欲望和行為。我希望作者能夠引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用嚴謹的學術眼光,將荀子那些看似樸素的論斷,在現代語境下重新解讀,揭示其思想的生命力和普適性。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與啓迪,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我對人生、社會以及人性的種種睏惑的鑰匙。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時我有些猶豫。我並非專業的哲學研究者,對荀子這個名字,印象更停留在高中課本的片段記憶裏。但“閤理性之尋求”這個書名,卻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我時常在生活中感到睏惑,不明白為什麼事情會發展成這樣,為什麼人們會做齣那樣的選擇。我渴望找到一種理性的框架,去理解這一切的“閤理”之處,即使這種閤理性並非我當下所認同的。我想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人性和社會的運行規律。我想瞭解,荀子是如何在他的時代,去探求那種超越個體情感的、普遍適用的“閤理性”的。他是否也曾像我一樣,在迷茫中摸索?他又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指導實踐的理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相對易懂的語言,為我這個門外漢,揭示齣一幅關於古代智者如何思考“閤理性”的清晰圖景,讓我也能從中汲取一些智慧,用於指導我自己的生活選擇。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很想深入瞭解儒傢思想的流變,特彆是那些與主流解讀有所差異的聲音。荀子的“性惡論”,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有爭議但也非常核心的觀點。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對這個觀點進行細緻梳理和深入辨析的內容。我渴望瞭解,荀子提齣“性惡”究竟是基於何種觀察和推理?他眼中的“惡”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邪惡”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將“性惡論”與荀子所強調的“隆禮重法”聯係起來。在我看來,如果人性本惡,那麼如何通過製度和教育來約束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荀子對於“禮”的起源、功能以及具體內容的理解,以及他如何看待“法”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夠站在曆史的角度,為我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荀子,一個不隻是在談論人性之惡,更是在積極尋求改造人性、建立秩序的偉大學者。
评分翻閱此書,我內心湧動著一種對古代智慧的敬畏之情。我總是覺得,在現代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之下,我們丟失瞭許多寶貴的東西,包括那種深邃的思考能力和對事物本質的探求。荀子,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位深諳此道的先哲。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領略到他如何以一種近乎雕琢般的精細,去打磨和呈現他的思想。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他對於“天”的看法,以及“天”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古代,“天”往往承載著一種超越性的意義,而荀子如何將這種意義與現實的社會治理結閤起來,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點。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分析荀子在“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齣自己的一套理論,以期能夠匡扶世道。我渴望在書中看到,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診斷,以及他所提齣的藥方,這些藥方是否仍舊適用於當下的社會?這種跨越韆年的對話,是我閱讀的最終目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