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膚叢說

易膚叢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皮膚病學
  • 中醫皮膚病
  • 易經
  • 經絡
  • 方劑
  • 病例分析
  • 臨床經驗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易膚叢說》為十八世紀越南儒者的作品。作者藉用問答的方式,論述自己對程、硃易學的意見,並對硃子的《易學啓濛》、鬍廣的《周易大全》及邵雍的《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篇進行講解和說明。此外《易膚叢說》也談及京房、魏柏楊、郭璞、王弼等易學傢,及其他有關象數學思想如飛伏、納甲、參同、太乙等。《易膚叢說》的內容豐富多彩,是越南儒者融會義理與象數斯想以研究《周易》經、傳的代錶著作之一,也是為研究東亞儒學的重要文獻之一。

越南儒學資料簡介

黃俊傑、阮金山

  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最近10年來緻力於「東亞儒學」新領域的開拓與研究,齣版《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資料叢書》、《東亞文明書目叢書》等三大書係,至今(2009年)已齣版百冊。

  由於研究資料的關係,過去10年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的儒學發展。為瞭更聚焦「東亞儒學」的研究,所以從2009年起開始齣版《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與《東亞儒學資料叢書》兩種齣版品。前者以研究論著為主,後者則蒐集並齣版東亞儒學的相關原典與史料。現在重印齣版的這一批「越南儒學資料」,就是本院開拓東亞儒學新視野的重要工作。這批資料的影印齣版,都獲得原庋藏單位正式授權。我們願就越南儒學的發展概況以及這一批資料的狀況,略作說明。

  儒學、漢字以及其他中國文化要素,雖然早在秦漢時代便已傳入越南。但從公元2到10世紀之間,儒傢思想對越南社會的影響,似乎僅限於華僑、行政官僚等上層社會人物,尚未普及到社會其他階層。因此,這段期間並未齣現齣色的儒傢學者及儒學著作。

  第10世紀李朝成立之後,統治者有意識地採納儒傢思想和製度,緻力於建設一個獨立文明的國傢,儒學對越南社會的影響纔全麵地加速展開。儒傢思想首先深入政治領域,接著擴展到教育製度、學術訓練、文藝創作、社會文化、民間風俗等等。從第10到第15世紀,儒學在越南的地位逐漸提升,但因佛教盛行,儒學在三教之中未能取得優勢,仍與佛道兩傢平分鞦色。

  自公元15世紀的黎朝起,儒傢的地位纔開始超越佛道兩傢,成為越南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學也逐步滲透到越南社會的各個領域及階層,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19世紀。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之下,越南文化産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原來的東南亞特質逐漸失色,而浸潤在中國文化中的東亞特色佔瞭上風。雖然受到法國統治的乾擾,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仍然繼承並發揮儒傢傳統,這種持續性的發展,使儒傢思想對於越南的社會文化、人民生活、社會價值體係等方麵的影響,在18及19世紀達到最深刻的程度。越南人在接受儒傢思想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將其「在地化」,以符閤越南本土文化及本地人的個性,而在這種「在地化」過程中豐富瞭原始儒學的內容。

  越南的儒學文獻使用兩種文字記載:漢字及越南文字(稱為「字喃」)。越南人用漢越讀音來念漢字,字喃則是越南人參考漢字造字原則所創的標音方塊文字,用來記錄越南語言。字喃的發明雖然早在第10世紀之前,但目前公認最早的長篇字喃著作遲至13世紀纔齣現。在最近7個世紀裏,越南人同時使用漢字及字喃兩種文字著書立言,雖然字喃的使用並未如漢字頻繁,但以其寫成的文獻也構成瞭越南儒傢典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星辰低語:一個天文學傢的漫遊與沉思》 內容簡介 《星辰低語》並非一部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思想漫遊。本書以一位資深天文學傢的獨特視角,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宇宙的浩瀚與精微,從最古老的星光到最前沿的理論物理,捕捉那些使我們對自身存在産生深刻反思的瞬間。全書結構精巧,分為“觀星者的手記”、“時間的褶皺”、“異星的邀約”和“存在的邊界”四個宏大篇章,共同構築瞭一幅既科學嚴謹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觀星者的手記 這一部分聚焦於觀測本身,強調“看見”的重要性。作者從童年第一次在偏遠山頂架起簡陋望遠鏡的經曆寫起,細膩描繪瞭光汙染對現代人與星空疏離的遺憾,以及每一次成功捕捉到遙遠天體的激動。 書中詳述瞭不同觀測技術的發展史,從伽利略的復式望遠鏡到哈勃空間望遠鏡,再到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每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意味著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寬。作者並非簡單羅列數據,而是將這些儀器擬人化,視之為探索未知的“眼睛”。例如,在描述暗物質的探測時,作者避開瞭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宇宙的骨架,我們看不見它,卻能感受到它無形的支撐力”,來闡釋這個世紀難題。 此外,本篇還包含瞭作者數次深入沙漠、高山、南極進行野外觀測的真實記錄。那些關於如何與嚴寒、孤獨和設備故障抗爭的細節,展現瞭科學研究背後的堅韌與浪漫。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體驗在極端環境下,人類如何藉由科學的工具,與數百萬光年外的世界進行“對話”。 第二部分:時間的褶皺 本篇是全書的核心哲學探討部分,圍繞“時間”和“尺度”展開。作者認為,天文學研究的本質,就是研究時間在極端尺度下的錶現形式。 書中深入淺齣地解析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重點不在於推導公式,而在於闡釋其對我們日常經驗的顛覆。比如,黑洞的事件視界如何扭麯瞭時間的流逝;引力波如何成為宇宙“震顫”的記錄儀,讓我們可以“聽見”過去發生的事件。作者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描述瞭光年、億年甚至普朗剋時間的概念,讓讀者直觀感受到宇宙的尺度是多麼地難以捉摸。 一個獨特的章節探討瞭“宇宙的記憶”。恒星的死亡,超新星爆發,都是宇宙在特定時刻留下的“化石”。通過分析不同元素的豐度,天文學傢得以重建銀河係數次閤並與演化的曆史。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天文學與曆史學的共通性:兩者都在試圖從殘存的證據中,重構一個已經逝去的、宏大的敘事。 第三部分:異星的邀約 隨著係外行星研究的爆炸性發展,本篇將焦點投嚮瞭“我們是否孤獨”這一終極問題。作者詳細梳理瞭開普勒任務、TESS任務的成果,並介紹瞭尋找宜居帶行星的方法。 本書對“生命”的定義進行瞭批判性反思。作者指齣,我們習慣於以地球碳基生命的範式去尋找“第二地球”,但宇宙中可能存在著基於矽或其他化學元素的,甚至以完全不同形態存在的高級智慧。書中細緻對比瞭地球生命齣現所需的諸多“巧閤”:恰到好處的月球、闆塊運動、木星的保護作用,指齣生命誕生的苛刻性,同時也反思瞭“人擇原理”的局限。 在討論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時,作者分享瞭對“費米悖論”的思考。為什麼我們如此清晰地看見瞭宇宙的年齡和廣闊,卻對其中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一無所知?作者提供瞭一些非主流的假說,例如“大過濾器”可能在我們身後,或者某些高級文明選擇瞭“深埋”,避免被宇宙的自然法則所發現。這部分內容充滿瞭懸念和對未來的期許。 第四部分:存在的邊界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收迴到人類自身與宇宙的關聯上。作者從宇宙學的角度審視瞭“大爆炸”理論及其後續的“暴脹”階段,討論瞭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可觀測宇宙——的局限性,以及“多重宇宙”理論的物理依據。 作者坦誠地討論瞭科學的謙遜。宇宙中仍有大量的未知:暗物質和暗能量占據瞭95%的宇宙質能,但其本質依然是“幽靈”。科學的進步,往往是不斷修正錯誤和承認無知的過程。 本書的結語是一篇關於“宇宙公民”的宣言。無論我們的地球多麼渺小,我們所擁有的智慧和好奇心,卻是宇宙中已知最奇特的現象之一。天文學教會我們,個體的煩惱在宇宙的尺度下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這微小的存在,纔有瞭理解這一切的可能。讀完本書,讀者將不再隻是一個地球居民,而是對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懷抱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敬畏心。這是一部關於如何用科學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如何用哲學的思考去安放心靈的指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越南儒學資料簡介黃俊傑、阮金山I
《易膚叢說》景印弁言裴伯鈞VII
[桂]堂易膚叢說捲一1
桂堂易膚叢說捲二124

圖書序言

《易膚叢說》景印弁言 裴伯鈞

  《易膚叢說》的作者疑為黎貴惇。潘輝注在《曆朝憲章類誌.文籍誌》記載黎貴惇(1726-1784)撰寫《易經膚說》一書共六捲,並抄寫瞭《易經膚說》的序言。目前《易經膚說》未見,但有書名作《易膚叢說》者存世。書目學傢陳文玾雖在《漢喃書庫的研究》中斷定《易膚叢說》可能是黎貴惇《易經膚說》的殘本,但陳先生也說:「雖然潘輝注《曆朝憲章類誌.文籍誌》記載《易經膚說》是黎貴惇所著的,但對於《易經膚說》的作者問題,我們應該保留著存疑的狀態」。

  在《易膚叢說》中,作者藉用問答的方式,論述自己對程、硃闡揚經義的意見,並發揚先儒對硃子的《易學啓濛》;《周易大全》的〈程子傳序〉、〈程子篇義〉、〈硃子圖說〉、〈硃子五贊〉、〈硃子筮儀〉、〈易說綱領〉;邵子的《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篇的義理,並且進行講解和說明。此外,《易膚叢說》也談及京房、魏伯陽、郭璞、王弼等易學傢,及其他有關象數學的思想概念,如「飛伏」、「納甲」、「參同」、「太乙」等。

  總體而言,《易膚叢說》的內容豐富多彩,是越南儒者融會義理與象數思想以研究《周易》經、傳的代錶著作之一。

  目前《易膚叢說》一書有九個版本,都留在越南漢喃研究院圖書館,其詳情如下:

  一、《易膚叢說》,編號VHv.2016/2。共有二捲,捲一為《易膚叢說》,捲二為《易義存疑》。《易膚叢說》共84頁,行草字體,具有標點符號,包括120個問答小段,分為四個大部分:《程傳序》和《十二卦言時歌訣》;《上下篇義》;《硃子圖說》和許多小目:《十二律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序》、《十二律協十二月序》、《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序》、《橫圖》、《八卦圖說》、《重卦圓圖》、《六十四卦圖作》、《後天圖說》、《變卦》、《一程子九變卦歌訣》;《五贊》;《筮儀》;《綱領》)。捲二開頭的〈序言〉,記錄該書的編撰時間為嘉隆第四年乙醜閏年仲鞦吉月吉日(1805)。

  二、《易膚叢說訂》,編號A.2044(收錄於內閣侍學士範貴適的《周易問解撮要》。書共二捲,捲一為《易學〔義〕存疑》,捲二為《易膚叢說訂》)。《易膚叢說訂》共73頁,行草字體,包括91個問答小段,分為四個部分:十四個問答小段和《十二時歌訣》;《硃子圖說》;《易六十四卦大象辭》;《篇義》;《硃子五贊以下》;《易說綱領》三篇屬於《易學〔義〕存疑》捲。《易義存疑.小序》的最後一段記錄編撰的時間為嘉隆第四年乙醜閏年仲鞦吉月吉日(1805)。

  三、《易膚叢卦訂》,編號A.363(收錄於《易義存疑》一書)。該書共212頁,楷字體,具有標點符號,共有121個問答小段,分成五個部分:十四個問答小段和《十二卦時歌訣》;《易說綱領》;《硃子圖說》(包括:《小橫圖以下》、《小圓圖以下》、《易變卦圖詩》。《易變卦圖詩》一篇是用漢字和喃字寫的);《硃子五贊以下》;《上下篇義》。盡管該書開頭的《小序》記錄編撰的時間為嘉隆第四年乙醜閏年仲鞦吉月吉日(1805)。但根據書中避諱「時」字的現象,我們斷定這個版本可能是在嗣德皇帝在位期間(1829-1883)所抄寫的。

  四、《易膚叢記》,編號VHv.458。由黎朝進士左青威人阮衙所撰。書共116頁,行楷字體,具有標點符號,包括120個問答小段,分成六個部分:《程子傳序》和《十二卦時歌》;《上下篇義》;《硃子圖說》和九個小目:《附聲律甲子次序》、《五聲次序》、《十二律協十二月序》、《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六十甲子》、《六十四卦分八宮》、《一程子九變卦歌》、《一硃子十九變卦歌》、《一硃子十九變卦歌》、《硃子五贊》、《硃子筮儀》、《易說綱領》。此外,還有六個小目:《十二月配十二律次序詩》、《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詩》、《五運化氣詩》、《四韆九十六時》、《十二月二十四氣歌》(喃字)、《三十六宮歌》。

  五、《易膚叢說》,編號VHv.2652。該版本是由裴接抄寫,何輝璋校訂,完成於越南民主共和19年4月3日(1963)。書共252頁,楷字體,分為兩個部分:《易膚叢說》(漢文)和《河洛圖說略問》(喃文)。《易膚叢說》包括117個問答小段,分成兩大部分:《程子傳序》和《十二卦言時歌訣》;《硃子圖說》。

  六、《易膚叢說附易義存疑》,編號A.2474。書共133頁,楷字體,具有標點符號,分二捲。捲一為《易膚叢說》,共93頁,118個問答小段,分成四大部分:《程傳序》和《十二卦言時歌訣》;《上下篇義》;《硃子圖說》和十二個小目:《十二律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序》、《五聲次序》、《五聲三分損益相生序》、《十二律協十二月序》、《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序》、《橫圖》、《八卦圓圖》、《重卦圓圖》、《後天圖說》、《變卦圖》、《一程子九變卦歌訣》、《一硃子十九變卦歌訣》;《五贊》;《筮儀》;《易說綱領》。捲二為《易義存疑後跋》,40頁。捲一的末尾寫著「易膚叢說捲之壹終」,捲二的末尾寫著「易膚叢說捲之貳終」。

  七、《易膚叢說》,編號A.867(收錄於《羲經蠡測》一書)。158頁,楷字體,具有標點符號,共119個問答小段,分為四個部分:《程子傳序》和《十二卦言時歌訣》;《硃子圖說》和兩個小目:《程子九變卦歌訣》、《硃子十九變卦歌訣》;《硃子五贊》;《硃子筮儀》;《易說綱領》。此外,書還有13小目:《五行分屬》、五聲次序》、《五聲三分損益相生序》、《十二律協十二月》、《十二律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序》、《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六十四卦大象》、《十二月屬卦》、《八卦卦體》、《五行生剋》、《五行屬五色》、《四方屬五行》、《卦象對聯》。

  八、《易膚叢說》,編號:A.1420(收錄於《羲經蠡測附易膚叢說》一書)。122頁,楷字體,該書的一部分具有標點符號,其內容和結構與編號A.867的《易膚叢說》版本完全相同。該版本是由東安福川黃氏抄寫的。

  九、《桂堂易膚叢說》,編號AC.189。238頁,楷字體,共二捲。《桂堂易膚叢說》捲一,124頁,共120個問答小段,分為六個部分:《程子傳序》和《十二卦時序歌》,《附〈上經〉、〈下經〉卦名次序歌》;《硃子圖說》和五個小目:《十二律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序》、《五聲次序》、《五聲三分損益相生序》、《十二律協十二月序》、《五聲十二律相配鏇相為宮序》;《伏羲八卦次序以下》和兩個小目:《一程子九變卦歌訣》和《一硃子十九變卦歌訣》;《硃子〈周易〉五贊以下》;《硃子筮儀以下》;《易說綱領以下》。《桂堂易膚叢說》捲二共有九個部分:《河圖》、《先天八卦橫圖說》、《先天八卦圓圖說》、《後天八卦圓圖說》、《天地四象歌》、《太極》、《圓圖解》、《律呂本原》、《應溪先生修輯》。盡管該版本沒有記載編撰的時間,但根據書中諱「時」字的情形,以及「應溪先生」指為阮朝明命舉人青威人段仲萱先生(1808-1882),並且該版本《應溪先生修輯》之內容與段應溪在嗣德年號甲寅年(1854)所撰《讀易略抄》一書的內容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肯定該版本是在1854年之後所撰寫。

  根據上述,《易膚叢說》有四個版本與《易義存疑》被抄寫成一書;兩個版本與《羲經蠡測附易膚叢說》歸併成一書;一個版本與《應溪先生修輯》閤成一書;一個版本與《河洛圖說略問》閤成一書;一個版本與《易膚叢記》閤成一書。根據版本中所寫的編撰時間及其阮翼宗皇帝的「時」字諱名現象,我們得知A.2044和A.2016/2編號的兩個版本的抄寫時間為最早(大約從1805年至1829年)。但由於這兩個版本的字體為行草,很難看得清楚,因此翻譯時很容易發生錯誤,並且A.2044版本的一些部分尚未確定是屬於《易膚叢說》還是屬於《易義存疑》。編號VHv.2652的版本是在1963年抄寫。其他六個版本大約是在嗣德皇帝在位期間所抄寫的。

  盡管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就總體而言,編號AC.189之版本最為理想。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罷《易膚叢說》,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穿的衣服,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智慧。這本書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關於“衣”的過去與現在。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不同文化中服飾象徵意義的解讀。比如,書中提到某些民族的特定顔色代錶著尊貴,而另一些則象徵著純潔或哀悼,這些並非簡單的約定俗成,而是與他們的信仰、曆史甚至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我一直以為服飾的美學是相對獨立的,但《易膚叢說》讓我看到瞭服飾與建築、藝術、甚至社會結構之間的緊密聯係。例如,書中在分析唐代服飾的開放與繁復時,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國際交流,這種跨領域的觸類旁通,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整體麵貌有瞭更鮮活的認識。而且,作者在講述過程中,常常會插入一些生動有趣的典故和逸事,讓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論述變得妙趣橫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衣櫥裏的衣服,不再隻是單純的“穿”而已,而是看到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明印記和人類的創造力。

评分

最近讀完《易膚叢說》,我最大的感想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我一直認為,服飾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存在,是用來遮體保暖,或者作為一種裝飾。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將“易膚”這一概念延展到瞭精神和文化層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身份的衣裳”這一部分的論述所吸引。作者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人群的服飾特點進行分析,展現瞭衣物如何成為一個沉默但強大的身份標識。讀到關於古代官服的規製,或是特定行業製服的演變時,我仿佛能看到曆史的脈絡在衣料的紋理中清晰地顯現。書中還涉及瞭服飾在祭祀、婚禮、喪葬等重要人生儀式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承載著人們的情感、信仰和對未來的期盼。這讓我意識到,服飾不僅僅是外在的錶達,更是內在精神世界的摺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創作的感性,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充滿瞭閱讀的樂趣。

评分

《易膚叢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裏尋寶。我原以為它會聚焦於某種特定的服飾風格或時代,結果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範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衣”的普遍性,以及它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在書中運用瞭大量的曆史考證和考古發現,但卻將這些冰冷的史料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文字,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比如,書中對古代染色技術的研究,從植物染料的提取,到不同染料在特定織物上的呈現效果,都做瞭極其細緻的描述。我從來沒有想過,一種簡單的植物,在古人的手中,能夠幻化齣如此斑斕的色彩,並且這些色彩背後還蘊含著一套完整的技術體係和美學標準。書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在應對自然環境方麵的智慧,也讓我嘆為觀止。無論是遊牧民族的皮毛衣物,還是南方潮濕地區便於透氣的麻布,都體現瞭人類為瞭生存而做齣的精妙設計。這不僅僅是關於“穿”的知識,更是關於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發揮齣無限創造力的生動例證。

评分

《易膚叢說》這本書,真的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原本以為,對於服飾的研究,無非就是一些款式、圖案、麵料的介紹,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入手,而是將視角聚焦在“衣”這個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載體上,並通過一種極其精微的觀察,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物質與精神的交融”這一部分的闡述。作者並沒有把服飾僅僅看作是物質的産物,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與人的情感、思想、信仰緊密相連。比如,書中在描述某些民族的傳統服飾時,會詳細介紹其圖案所象徵的意義,以及這些圖案在不同場閤下的使用規矩。這些細節讓我意識到,每一件衣服,背後都可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文化傳承,甚至是一種生活哲學。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他能從一件古老的衣物中,解讀齣關於當時社會、經濟、宗教的豐富信息,這種功力實在令人佩服。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讀起來既有畫麵感,又充滿哲思。

评分

這本《易膚叢說》實在是一本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對傳統的服飾文化和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要麼是過於學術化、難以入門的理論,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的圖解,缺乏深入的探討。《易膚叢說》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書中的文字流暢而富有吸引力,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諳此道的老匠人,又兼具現代學者嚴謹的態度。他沒有直接羅列各種服飾的款式和年代,而是從“易膚”這一極具哲學意味的概念入手,探討瞭服飾作為人類第二層皮膚的演變、功能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密碼。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如何通過服飾來錶達身份、區分階層、展現審美,以及在不同氣候和生活條件下,服飾材質、剪裁和設計的巧妙之處,都有著極為細緻的描繪。讀到關於古代絲綢的紋樣如何與星象、神話相呼應,或是某種粗布如何成為抵禦嚴寒的生命綫時,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呼吸。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對一些我從未留意過的細節,例如古人如何縫製、染色,甚至是如何清潔和保養衣物,都進行瞭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對“衣”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內容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