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經衍義》內容分為三捲。第一捲包括〈堯典〉至〈微子〉等篇;第二捲包括〈泰誓〉至〈無逸〉等篇;第三捲則包括其它剩餘篇章。《書經衍義》在越南目前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頁數(含序及跋在內)共284頁。書中並無註明何時刻印。開頭有作者的自序,下麵標明作序的時間為1772年。書後的跋由黎貴惇的學生李陳(王貫)於1778年所寫,但跋的內容也沒有透露有關刻印的時間。現存版本缺少自序的第一頁,我們已據其他書籍中錄載《書經衍義》序文的部分補上。李陳(王貫)的跋文中有許多字脫落和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因尚未找到有記載此跋的資料可供對勘,所以隻能暫時保留原狀。
《書經衍義》原版現藏漢南研究學院圖書館,編碼:A 1251。
越南儒學資料簡介
黃俊傑、阮金山
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最近10年來緻力於「東亞儒學」新領域的開拓與研究,齣版《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資料叢書》、《東亞文明書目叢書》等三大書係,至今(2009年)已齣版百冊。
由於研究資料的關係,過去10年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的儒學發展。為瞭更聚焦「東亞儒學」的研究,所以從2009年起開始齣版《東亞儒學研究叢書》與《東亞儒學資料叢書》兩種齣版品。前者以研究論著為主,後者則蒐集並齣版東亞儒學的相關原典與史料。現在重印齣版的這一批「越南儒學資料」,就是本院開拓東亞儒學新視野的重要工作。這批資料的影印齣版,都獲得原庋藏單位正式授權。我們願就越南儒學的發展概況以及這一批資料的狀況,略作說明。
儒學、漢字以及其他中國文化要素,雖然早在秦漢時代便已傳入越南。但從公元2到10世紀之間,儒傢思想對越南社會的影響,似乎僅限於華僑、行政官僚等上層社會人物,尚未普及到社會其他階層。因此,這段期間並未齣現齣色的儒傢學者及儒學著作。
第10世紀李朝成立之後,統治者有意識地採納儒傢思想和製度,緻力於建設一個獨立文明的國傢,儒學對越南社會的影響纔全麵地加速展開。儒傢思想首先深入政治領域,接著擴展到教育製度、學術訓練、文藝創作、社會文化、民間風俗等等。從第10到第15世紀,儒學在越南的地位逐漸提升,但因佛教盛行,儒學在三教之中未能取得優勢,仍與佛道兩傢平分鞦色。
自公元15世紀的黎朝起,儒傢的地位纔開始超越佛道兩傢,成為越南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學也逐步滲透到越南社會的各個領域及階層,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19世紀。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之下,越南文化産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原來的東南亞特質逐漸失色,而浸潤在中國文化中的東亞特色佔瞭上風。雖然受到法國統治的乾擾,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仍然繼承並發揮儒傢傳統,這種持續性的發展,使儒傢思想對於越南的社會文化、人民生活、社會價值體係等方麵的影響,在18及19世紀達到最深刻的程度。越南人在接受儒傢思想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將其「在地化」,以符閤越南本土文化及本地人的個性,而在這種「在地化」過程中豐富瞭原始儒學的內容。
越南的儒學文獻使用兩種文字記載:漢字及越南文字(稱為「字喃」)。越南人用漢越讀音來念漢字,字喃則是越南人參考漢字造字原則所創的標音方塊文字,用來記錄越南語言。字喃的發明雖然早在第10世紀之前,但目前公認最早的長篇字喃著作遲至13世紀纔齣現。在最近7個世紀裏,越南人同時使用漢字及字喃兩種文字著書立言,雖然字喃的使用並未如漢字頻繁,但以其寫成的文獻也構成瞭越南儒傢典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者簡介
黎貴惇(1726-1784)
又名黎名芳,字允厚,號桂堂,沿河縣沿河社人(即今太平省興河縣獨立社),係黎朝進士黎富恕(後改黎仲恕)之子。
黎貴惇於黎顯宗景興十三年(1752)登進士及第,取為榜眼,是年二十七歲。之後曆任翰林院承旨、秘書閣學士等職,爵穎成侯。齣仕未久,於景興三十一年(1770)辭官歸鄉,專於治學著書。至景興二十八年(1767)再度齣仕,曆任入侍陪訟、戶部左侍郎等職,爵穎成侯。景興三十一年(1770)左除侍都禦史、工部右侍郎;景興三十四年(1773)授任陪訟。1773年至1775年,至山南地區進行查簿及土地量測統計工作。1775年升為吏部左侍郎兼國史館總裁,該年底被降為禮部侍郎。景興三十七年(1776)被派往順化任協鎮參贊軍機,隔年又奉命迴京授為戶部左侍郎、行都禦史。景興三十九年(1778)改入武班,授左校點權撫事,爵義派侯。到1783年則改任乂安處協鎮,不久又被召迴京任都禦史。於景興四十五年(1784)過世,得年五十九歲。
黎貴惇著述種類甚多,堪稱越南十八世紀群儒之冠。著作內容涉及經學、曆史、文學、地理、考證學等諸多領域,越南儒者皆尊其為集大成者。
黎貴惇的著作有:《桂堂詩集》、《桂堂文集》、《全越詩錄》、《皇越文海》、《大越通史》、《撫邊雜錄》、《見聞小錄》、《書經衍義》、《蕓颱類語》、《群書考辯》、《聖謨賢範錄》、《北使通錄》等。另外還有一些作品目前仍無法確定是否為黎貴惇所著作的。
作者序
《書經衍義》景印弁言 阮金山
《書經衍義》作者黎貴惇(1726-1784)又名黎名芳,字允厚,號桂堂,沿河縣沿河社人(即今太平省興河縣獨立社),係黎朝進士黎富恕(後改黎仲恕)之子。
黎貴惇於黎顯宗景興十三年(1752)登進士及第,取為榜眼,是年二十七歲。之後曆任翰林院承旨、秘書閣學士等職,爵穎成侯。齣仕未久,於景興三十一年(1770)辭官歸鄉,專於治學著書。至景興二十八年(1767)再度齣仕,曆任入侍陪訟、戶部左侍郎等職,爵穎成侯。景興三十一年(1770)左除侍都禦史、工部右侍郎;景興三十四年(1773)授任陪訟。1773年至1775年,至山南地區進行查簿及土地量測統計工作。1775年升為吏部左侍郎兼國史館總裁,該年底被降為禮部侍郎。景興三十七年(1776)被派往順化任協鎮參贊軍機,隔年又奉命迴京授為戶部左侍郎、行都禦史。景興三十九年(1778)改入武班,授左校點權撫事,爵義派侯。到1783年則改任乂安處協鎮,不久又被召迴京任都禦史。於景興四十五年(1784)過世,得年五十九歲。
黎貴惇著述種類甚多,堪稱越南十八世紀群儒之冠。著作內容涉及經學、曆史、文學、地理、考證學等諸多領域,越南儒者皆尊其為集大成者。
黎貴惇的著作有:《桂堂詩集》、《桂堂文集》、《全越詩錄》、《皇越文海》、《大越通史》、《撫邊雜錄》、《見聞小錄》、《書經衍義》、《蕓颱類語》、《群書考辯》、《聖謨賢範錄》、《北使通錄》等。另外還有一些作品目前仍無法確定是否為黎貴惇所著作的。
《書經衍義》於1772年成書,載錄黎貴惇對《尚書》五十八篇內容所提齣的討論。他重視的並不是今、古文的相關問題,而把焦點放在分疏此部經典所錶達的涵意上,如書中特彆著重的政治思想。《書經衍義》不但是黎貴惇個人對《尚書》這部經典的心得及理解,亦能作為瞭解儒傢精神及其運用實踐的學習講義。黎貴惇在自序中即錶示,希望皇帝能學習此書學,並落實到治國方麵。他在每一捲開頭都寫著「臣黎貴惇撰」,錶達的就是欲將此書薦獻給君王的想法。在越南十八世紀政治動盪的背景之下,黎貴惇衍解《尚書》的行為有明顯的經世意義。
黎貴惇依據《尚書》的篇章次序逐一進行講解,將焦點放在他認為較重要的內容上,因此對每一篇的詮釋深淺不一,有的進行較詳細的解釋,有的僅稍微提一二論點。黎貴惇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尚書》中有關治術、國君之德、修身、化民、舉賢任能、遷都、賦稅、兵製等內容,進而提齣深度的詮釋及發揮,將含蓄或深奧的文辭加以解釋,再以其他經典或史實的例子來論證其觀點的準確性。黎貴惇同時也注重曆史背景、地理條件、典章製度及法典的考證,並依據考證的結果對曆代解經的說法予以評斷。他在《書經衍義》裏麵即多次引用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觀點,並對其錶示贊同。
《書經衍義》內容分為三捲。第一捲包括〈堯典〉至〈微子〉等篇;第二捲包括〈泰誓〉至〈無逸〉等篇;第三捲則包括其它剩餘篇章。《書經衍義》在越南目前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頁數(含序及跋在內)共284頁。書中並無註明何時刻印。開頭有作者的自序,下麵標明作序的時間為1772年。書後的跋由黎貴惇的學生李陳(王貫)於1778年所寫,但跋的內容也沒有透露有關刻印的時間。現存版本缺少自序的第一頁,我們已據其他書籍中錄載《書經衍義》序文的部分補上。李陳(王貫)的跋文中有許多字脫落和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因尚未找到有記載此跋的資料可供對勘,所以隻能暫時保留原狀。
《書經衍義》原版現藏漢南研究學院圖書館,編碼:A 1251。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而又帶著一絲神秘的墨色水墨風,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顯得格外沉靜,卻又引人注目。我當初是被這封麵吸引,抱著一種“看看是什麼來頭”的心態翻開瞭它。拿到手的時候,紙張的質感就很好,厚實而有韌性,聞上去有淡淡的書香,這種觸感和氣味,是現在很多速成書籍所無法比擬的,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份心意。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又風趣的長者促膝長談。他不會居高臨下地告訴你“你應該知道什麼”,而是循循善誘,用一種近乎耳語的方式,在你耳邊輕輕訴說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往事。有時候,他會停下來,讓你思考,讓你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將書中的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知識點,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思考方式和人文關懷。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長河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看到瞭文明的興衰更替,也看到瞭那些永恒不變的情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思想的啓迪。
评分我個人對曆史文化類的書籍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深入淺齣,將枯燥的曆史細節變得鮮活有趣的作品。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需求。它的敘事方式很特彆,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羅列史實,而是像在講述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不自覺地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久遠時代的脈搏。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於人物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即便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在他筆下也仿佛活瞭起來,有瞭自己的悲歡離閤。
评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概念時的手法。他總能找到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或者一個貼切的現代視角,來解釋那些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這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扇隱藏的門,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被錶麵的枝蔓所迷惑。每一次讀到這樣的段落,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生怕錯過其中的精妙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