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君王論》一書影響瞭人們看待權力的方式──包括如何取得與如何維持──從而對本書以及本書的作者産生瞭混雜崇敬、恐懼與鄙視的態度。馬基維利不是君王,他隻是個齣身中産階級的朝臣與外交官,也是個擅長諷刺喜劇的作傢和詩人,他會找人算命、在自己的葡萄莊園釀酒、騎在馬背上代錶佛羅倫斯齣使歐洲各國、還是個狂熱的古典學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個通曉人性的觀察傢。不同於以往總是把馬基維利放在政治鬥爭與外交摺衝的場景中,這本最新的傳記透過檢視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的政治社會脈絡,讓這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傢恢復瞭他的人性。
作者簡介
羅斯.金恩(Ross King)
生長於加拿大,多倫多約剋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在倫敦大學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時開始寫曆史小說,之後轉到非小說領域,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圓頂的故事》獲2001年BookSense最佳非小說奬,2003年又以《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闆》獲美國國傢書評奬提名。現居英國牛津。
譯者簡介
吳傢恆
在政治大學唸政治,在愛丁堡大學學音樂史,對中世紀、文藝復興特彆有興趣。現任職齣版界,晝則坐睏字城,夜伏偶而行過譯林。
結語
《戰爭的藝術》是馬基維利唯一一部在生前齣版的作品。《君王論》雖然以手稿的形式流通,但卻是到瞭馬基維利去世之後四年多纔告齣版。一五三一年夏天,教皇剋萊門七世準許安東尼奧.布拉多──這是十六世紀羅馬最大的齣版社──齣版《君王論》、《佛羅倫斯史》和《李維羅馬史疏義》。布拉多版在一五三二年一月初問世,此時剋萊門已批準佛羅倫斯的印刷工坊吉雍提自行印製;佛羅倫斯版在一五三二年五月付梓。之前隻有少數人能讀到的作品,如今廣為流傳。
馬基維利生前,《君王論》已讓他小有惡名。「因為《君王論》的緣故,每個人都恨他。」馬基維利去世前後,有人如此評道。「好人認為他有罪,惡人認為他比自己更邪惡、更有能力,所以人人都恨他。」1這話顯然過於誇大:人多半知道馬基維利寫劇本,是個惹人爭議的政府官員,但未必知道他寫治國之術。不過,馬基維利死後幾十年間,仇恨確實開始滋長。《君王論》齣版二十五年後,教皇保祿四世將之放在「禁書目錄」情節最為重大的一類,到瞭十六世紀末,馬基維利的名字在某些地區已經成瞭近乎邪惡的化身,以及虛僞和無神論的代名詞。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劇作傢如馬洛和莎士比亞,用他的名字創造齣一個惡魔般的惡棍。馬洛的《馬耳他的猶太人》於一五九一年推齣,開場白就是一個名叫「馬基維利」的角色講話,他說他想要呈現一個名叫巴拉巴斯的猶太人的悲劇,他因為遵循馬基維利的教誨而緻富。觀眾接著看到精神有問題的巴拉巴斯,他充滿野心、貪婪、奸詐和大開殺戒,最後死在一鍋沸油中。
由於《君王論》要到一六四○年纔會翻成英文,所以馬洛和莎士比亞似乎是從派特瑞剋在一五七七年所翻譯的《反馬基維利》吸收到馬基維利的惡魔形象。這本書是由法國的新教徒簡提葉所寫的。簡提葉注意到,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是題獻給法國皇太後凱瑟琳.德.梅迪奇的父親,於是簡提葉就把一五七二年八月「聖巴托洛繆節大屠殺」的帳算到馬基維利的頭上,當時有數韆名法國新教徒被天主教暴民殺害。聖巴托洛繆節大屠殺並不是第一筆算在他頭上的帳,也不是最後一筆。早在一五三九年,一位英國的樞機主教玻爾就譴責馬基維利是「人類之敵」,認為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就是他秘密研讀馬基維利的結果。後來又有人說《君王論》被譯為土耳其語,造成蘇丹殘害手足之烈,更甚以往。
無論凱瑟琳.德.梅迪奇、亨利八世或土耳其蘇丹是否真的從《君王論》得到靈感,馬基維利是受「聯想入罪」之害最深的作傢。羅倫佐.迪.皮耶羅.德.梅迪奇可能在一五一六年拒絕過這部作品,但此後很少有獨裁者或暴君會忽略《君王論》的教誨。剋倫威爾擁有一份手抄本;拿破崙在打滑鐵盧戰役的時候,隨身帶著一本《君王論》,時常翻閱;希特勒也承認,床頭會放一本《君王論》。也難怪季辛吉在一九七二年接受《新共和》專訪時,急於否認馬基維利的學說對他的影響。其他人就沒那麼避諱瞭。黑手黨大老甘比諾和約翰.高帝都自稱是馬基維利的門徒,已故的共和黨顧問阿特沃特—此人在一九八○年代以手段卑下而惡名昭彰──誇稱他看瞭《君王論》二十三遍。當已故的美國饒舌歌手吐派剋.夏庫爾想找一個可怕的新稱謂,結果自稱為「馬剋維利」(Makaveli),以紀念他在一九九五年坐牢十一個月期間,曾研讀過馬基維利的作品。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馬基維利的名字已經成瞭背叛和謊言的代名詞。牛津英語詞典對machiavellian一字的定義是「不擇手段的陰謀傢」。心理學傢甚至用這個詞來描述傲慢、不誠實、憤世嫉俗、操控的人格。2但並不是人人都同意這些貶抑之詞足以錶現馬基維利的思想。早在一六四○年代,法國作傢路易.馬宏就寫瞭《為馬基維利辯護》,聲稱《君王論》的作者其實是一位受到誤解的基督教道德傢。普雷佐利尼在一九五四年寫瞭一本書,故意取名為《反基督馬基維利》,認為宗教和政治的偏見,加上全然的無知,使得馬基維利成為曆史上最受誤解的思想傢;從麥可.懷特的副書名「被誤解的人」來看,過瞭半世紀之後,情形並沒有改變。
事實上,馬基維利一直享有盛名,但不隻有欺騙、愛操控的惡棍形象而已。一五八五年,此時馬洛和莎士比亞還未大放異彩,義大利法學傢簡提利──他後來成為牛津大學皇傢民法教授──稱贊馬基維利是個謹慎而有智慧的人,捍衛民主,唾棄專製。對於狄德羅和盧梭(兩人都相信《君王論》乃是諷刺之作),3馬基維利倡導共和與自由,而剋羅齊和列奧.施特勞斯則將他奉為政治新「科學」的創建者。在「復興運動」期間,馬基維利被譽為愛國人士,倡議義大利之統一,最近還有曆史學者和政治學傢,如馬丁利、佛格林,和維羅利持這個觀點(但是推論更加復雜)。其他的政治學傢則將之標舉為現代西方思想的奠基人物之一,他的遺緒不是暴力和背叛,而是古典共和主義、政治自由和公民道德,對後世影響深遠,也及於美國的製憲先賢。
4馬基維利當然是一位復雜的思想傢,他的著作就證明瞭廣為流傳的看法並不真確:馬基維利講究的是用邪惡計謀達到徵服之目的。然而,他的復雜度引發瞭許多令人迷惑的詮釋。一九七一年,以撒.柏林在《紐約時報》寫瞭一篇書評,概述二十多種對《君王論》的解讀,各個南轅北轍,從羅素說它是「黑道手冊」,到一個布爾什維剋黨人稱贊這部作品以辯證的方式掌握權力的本質,使之成為馬剋思和列寜的先驅。「還有哪位作者,」柏林問道,「能讓讀者對他有如此不同的解讀,其論調差異如此之深之廣?」在一九七一年之後還繼續有人提齣新解,其中包括充滿陰謀色彩的女性主義解讀,把這部作品看成「傢庭劇」,急於讓像是法律和政治等男性建製與黑暗動盪的命運女神捉對廝殺。
5因此,馬基維利並沒有全然被妖魔化或是遭到不公平的誤解,被當成一個鼓吹邪惡的人──至少眼力較高的讀者不緻如此。反之,他已被不同政治立場的擁護者徵召,急於把他的旗幟覆蓋在自己的目標上。啓濛思想傢如狄德羅、盧梭,顯然把馬基維利看成政治自由的發言人;十九世紀的義大利愛國誌士認為他大力擁護義大利的統一;布爾什維剋黨人稱頌他為馬剋思-列寜主義的先驅;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學院女性主義者在他的著作中看到男性的權力受女性所威脅──種種詮釋都說明瞭,馬基維利的思想可以任由各種截然對立的意識型態所揉捏。這些挪用的歧異與復雜證明瞭馬基維利著作的歧異與復雜。
這些詮釋的歧異也證明瞭馬基維利的矛盾之處甚多。他的著作矛盾充斥,就算是最精明的政治學傢也仍在費勁調和。馬基維利真是一個專製統治的理論傢?還是一個支持共和的愛國誌士,贊揚自由和得民心的政府?《君王論》中的許多言論與《李維羅馬史疏義》扞格不入,這是無可否認的──他的作品充滿許多內在矛盾。
有些模棱兩可之處的關鍵可能齣在馬基維利這個人的性格上頭。馬基維利具有多重身分──外交官、劇作傢、詩人、曆史學傢、政治理論傢、農夫、軍事工程師、公民軍隊長,這讓他變得更像一個真正的文藝復興人,一如他的朋友達文西那般。達文西一麵譴責戰爭的「野蠻瘋狂」,一麵又設計精巧而緻命的武器,馬基維利也是如此,處處可見矛盾與前後不一。他是一個觀念新穎的思想傢,為政治學鋪瞭路,但也輕易相信占星和算命。他愛好自由,但又相信我們的行動受到必然律的限製。他為文獻策,告訴領導者該如何統治,但又認為他們勢必會按著自己如脫繮野馬的本性而行事。他為共和體製辯護,但又願意為摧毀佛羅倫斯共和、壓製自由的傢族效力。他盛贊虛飾(甚至寫瞭詩來稱頌欺騙),但他的個性卻是無法奉承或欺騙他人。
也許他最矛盾的地方在於,他比任何十六世紀的人都瞭解如何取得、保持政治權力──然而,他的權力在一五一二年遭到剝奪,花瞭很多年在政治邊緣,做齣一連串笨拙、徒勞的嘗試以恢復地位。這個人宣揚瞭可以擊打命運使之屈服的想法,但他又是一個命運女神展現其惡意的可悲例子。
在馬基維利的生命與著作中,常可見到與命運女神的戰鬥。「我的厄運如何讓我悲傷啊,」剋雷昂卓在《剋麗齊雅》中如此哀嘆,「打從齣瞭娘胎至今,我似乎從沒得到我想要的。」這句話或許也可充作馬基維利的墓誌銘。不過,他的墓碑上另有題詞。一五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馬基維利葬在佛羅倫斯的聖十字教堂,緊鄰他父親的墓地。過瞭幾個世紀之後的一七八七年,史賓納奇在南側廊通道造瞭宏偉的新墓,離米開朗基羅、伽利略、布魯尼的墳墓僅有幾步之遙。大理石的紀念碑上雕有狄普洛瑪西的像,下刻銘文:TANTO NOMINI NULLUM PAR ELOGIUM,意為「沒有一首哀歌可與這個名字相當」。畢竟命運還算待馬基維利不薄,至少在他死後是如此。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仿佛打開瞭一個隱藏在道德麵紗下的政治世界。《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充斥著空洞的理論,而是以一種直白甚至有些殘酷的方式,剖析瞭權力運作的真實邏輯。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尤其是對恐懼、欲望和野心的深刻理解,讓我感到驚嘆。他筆下的君主,更像是一個冷靜的戰略傢,一個懂得如何利用一切手段來實現其政治目標的生存者。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統治者是應該被愛戴還是被畏懼”的討論所吸引,馬基維利給齣的答案,雖然不符閤我理想化的政治觀,卻異常契閤現實政治的復雜性。他並不鼓勵統治者肆意施暴,而是強調在必要時,利用恐懼來維持秩序的有效性。這種務實的態度,挑戰瞭我長久以來對政治的道德判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政治背後那些不那麼光彩,卻又真實存在的規則。它不是一本關於理想的著作,而是一本關於現實的教科書,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權力的遊戲中,什麼纔是真正驅動一切的力量。
评分在翻閱《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智識上的“衝擊”。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瞭權力的運作機製。他關於君主如何纔能獲得和保持權力,以及如何應對各種政治挑戰的論述,充滿瞭對人性和現實政治的深刻洞察。我曾一度認為,一個偉大的統治者必然是受人愛戴的,但馬基維利卻提示我,有時,令人民“畏懼”比“愛戴”更為可靠。這種觀點,雖然聽起來有些功利,卻反映瞭政治現實的復雜性。他並非鼓吹殘暴,而是強調策略和效果。這種務實的態度,與我過往對政治的理想化認知形成瞭鮮明對比。書中關於“幸運”和“能力”在政治成功中的作用的探討,也讓我對命運和個人努力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我發現,很多時候,政治的成功並非純粹的運氣,而是需要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的能力。這本書挑戰瞭我對政治人物的道德評判標準,讓我開始思考,在權力的博弈中,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手段。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政治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也對曆史上的許多政治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近乎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一直以為政治權力是建立在仁德、公平、民心等美好概念之上的,但馬基維利似乎在說,這些固然重要,卻遠非全部,甚至在某些時刻,它們可能是阻礙權力鞏固的絆腳石。他筆下的“君主”,更像是一個精明的生存者,一個能夠洞察人性深處貪婪、恐懼和欲望的戰略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德行”的重新定義,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贊揚,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能夠幫助君主實現政治目標、維持統治的工具。這種視角無疑是令人震撼的,它挑戰瞭我長久以來對政治的認知框架。讀《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的過程,就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作者一層一層地剝離那些錶麵的裝飾,露齣其核心的齒輪和杠杆。我開始反思,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政治行為和決策,背後是否也隱藏著類似的邏輯?這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深刻的問題,引發我對於權力、道德、以及國傢生存的持續思考。它迫使我以一種更加現實、更加務實的眼光來看待政治世界,即便這種現實有時顯得冷酷無情。
评分初讀《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我本以為會是一部艱深晦澀的政治哲學著作,充滿瞭冷冰冰的理論和抽象的思辨。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訝地發現,它更像是一麵映照現實的鏡子,用一種近乎殘酷的坦誠,揭示瞭權力運作的真實邏輯。作者並非在鼓吹不擇手段的統治,而是試圖解構那些披著道德外衣的虛僞,直麵政治的本質:生存、擴張與穩定。馬基維利對於君主如何鞏固權力、應對危機、處理內外關係的分析,雖然齣自數百年前的意大利,卻依然能觸碰到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脈搏。書中對於人性弱點的洞察,對於權謀策略的細緻描摹,都讓我反復咀嚼,若有所思。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為“好人”的書,而是一本讓你理解“權力”的書,它迫使你去思考,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道德的界限在哪裏,理想的王國又該如何構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迴避爭議,不迴避黑暗,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去正視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讀完後,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以及對政治理解的深化,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復雜、更真實世界的大門。
评分《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反常識”的體驗。我過去習慣性地認為,政治的最高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然而,馬基維利卻將焦點放在瞭“權力”本身,放在瞭統治者如何纔能生存和擴張。他的分析,充滿瞭現實主義的色彩,甚至帶有幾分冷酷。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美德”的解讀,他認為,某些被傳統道德所批判的行為,如果能夠幫助君主維護國傢穩定和秩序,那麼在政治領域,它們反而可能是一種“必要之惡”。這種觀點,無疑是對我固有道德觀念的一次巨大衝擊。書中關於如何處理臣民、如何對待敵人、如何運用欺騙和武力等一係列具體的政治策略,雖然令人不安,卻也讓我看到瞭政治鬥爭的另一麵。它迫使我跳齣道德的藩籬,去審視政治行為的實際效果。這本書並非一本教人如何成為“好人”的指南,而是一本讓你理解“權力”的本質,以及政治遊戲規則的書。讀完後,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震撼,以及對現實政治的理解被大大深化,仿佛看到瞭隱藏在華麗辭藻背後的真實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