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寵與勇氣:生與死的靈性與療癒(二版)

恩寵與勇氣:生與死的靈性與療癒(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en Wilber
圖書標籤:
  • 靈性成長
  • 生死議題
  • 療癒
  • 恩寵
  • 勇氣
  • 生命意義
  • 心靈探索
  • 內在平靜
  • 個人轉化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因為不能再忽視死亡,於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崔雅.吉蘭.威爾伯

  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錶達的:關於崔雅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裏最深刻的憂慮;她無比的勇氣如何激勵瞭他們,在自己難以承受的苦難中繼續前進;她的例子如何幫助他們度過自己夢魘中最黑暗的時刻;她的「熱情的靜定」如何讓他們安頓在真實的自我當中;以及為什麼他們所有人都能從內心最深處明白,這本書其實有個深深幸福的結局。──肯恩.威爾伯(二版序)

  《恩寵與勇氣》是威爾伯與他的妻子崔雅的生命故事。透過崔雅的罹病、治療與過世,他們共同構築瞭五年充滿愛、智慧與勇氣的人生經曆。書中並解析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等偉大的傳統智慧,以及冥想的內涵、心理療法與靈修的關係、健康與治療的本質。威爾伯廣博的論述質疑瞭傳統與新世紀對疾病的治療途徑,並與崔雅的日記相結閤,共同為健康與痊癒、整體與和諧、苦難與屈服描繪齣一個鮮活的畫像。

  無論是在講述一位抗癌病人的故事,還是做為病人與照顧者的指南,抑或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世界神祕傳統的調查研究、死亡與瀕死的檢視,以及靈性發展意義的關係探究,這本書都是極為成功的。

作者簡介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

  被譽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天纔、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新世界觀的原創者,他提齣整閤自然、文化、宇宙和意識的「大統一場理論」,提供瞭科學和社會嶄新的典範基礎。重要著作有《事事本無礙》(No Boundary)、《意識的光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萬法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靈性復興》(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以及他的個人日記《一味》(One Taste)等二十餘本著作。《恩寵與勇氣》是他難得的感性作品。

譯者簡介

鬍因夢

  名演員、作傢與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閤研究與治療,是國內重要的靈修思潮引介者之一。

劉清彥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也經常到國內外為許多喜愛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其實結局是幸福的(二版序) 肯恩.威爾伯
也是自療(譯序) 鬍因夢
給讀者的短箋
1 幾次擁抱,數個好夢
2 超越物理
3 被意義定罪
4 平衡與否的問題
5內心的宇宙
6 身心脫落
7 我的人生突然擰轉瞭
8 我是誰?
9 自戀還是自我緊縮
10 自療的時候到瞭
11 心理治療和靈修
12 一種不同的聲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麼纔是真正的幫助?
15 新時代
16 聽鳥兒歌唱!
17 春天是我現在最喜愛的季節
18 可是我還沒死
19 熱情的靜定
20 支持者
21 恩寵與勇氣
22 閃耀之星

圖書序言

作者序文

其實結局是幸福的 二版作者序肯恩.威爾伯 (李淑珺譯)

  在寫下這篇序的此刻,距崔雅過世已經十年瞭。因為她的存在,我多瞭無限多,也少瞭無限多。多瞭無限多,是因為認識瞭她;少瞭無限多,則是因為失去瞭她。但或許生命中事事皆如此:在同一時刻將你充滿,又把你掏空。隻是我們鮮少能見到像崔雅這樣的人,因此那喜悅,那痛苦,如此更被強烈放大。

  崔雅在每個認識她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麵貌,以下是我心中的崔雅。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崔雅,或許甚至不是最好的崔雅,但我相信這本書是很完整的、平衡而公平的描述。尤其是這本書可以自由運用她自己的日記。崔雅成年之後都斷斷續續地寫日記,我們在一起的那段日子,她幾乎每天都寫。

  崔雅過世後,我一直打算不先看過就把這些日記全部銷毀,因為它們對她而言是極度私密的。她從來不曾把日記給任何人看,包括我在內。不是因為她要保留或隱藏她「真正的感覺」,所以要將它們「藏在」日記裏。事實正好相反,崔雅最特彆的一點,事實上可以說是她最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正是她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幾乎沒有分彆。她沒有藏匿任何「祕密」的、她害怕或羞於跟全世界分享的想法。隻要你開口問,她就會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她的想法,對你或對其他任何人,但是她錶達的方式如此直接明白,毫無防衛,因此極少有人會因此生氣。就是這樣的基礎,讓她如此正直坦率。大傢會從一開始就信任她,因為他們似乎都知道她絕對不會對他們說謊。據我所知,她也確實如此。

  所以我曾經想銷毀這些日記,不是因為她想隱藏什麼,而是因為寫日記的時刻是她單獨與自己相處的特彆時光,我覺得任何人,包括我在內,都不應該侵入那個空間。但就在她即將過世前,她指著她的日記說:「你會需要它們。」她之前就要求我寫下我們曆經的摺磨,而她知道我會需要這些日記,纔能傳達齣她自己的想法。

  在寫《恩寵與勇氣》時,我讀完瞭她寫在十大本筆記本跟許多電腦檔案中的所有日記,因此關於書中涵蓋的每個主題,我幾乎都能從中找到一些片段,而能讓崔雅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說話。在閱讀這些日記時,我發現它們就如我所猜測:裏麵沒有任何祕密,沒有任何她不曾大緻上跟我或跟她的傢人朋友分享過的事情。崔雅公開的自我與私下的自我根本沒有任何分彆。我想,這正是她正直人格的一部分,我也認為,這跟她隻能稱之為無所畏懼的個性息息相關。崔雅有一股絕對無懼的力量,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說說。崔雅無所畏懼,因為她對你,對我,對上帝,或對任何人,都無所隱瞞。她麵對現實,麵對神聖力量,麵對世界,都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對來自其中的一切也毫無畏懼。我見過她極度痛苦,我見過她極度憂傷,我見過她極度憤怒。但我從沒見過她陷入恐懼當中。

  你不難瞭解為什麼許多人跟她相處時都會覺得充滿生氣,活力充沛,被徹底喚醒。即使是當我們進齣各間醫院,當崔雅經曆一次又一次讓人失去尊嚴的殘酷經驗時,許多人(護士、訪客、其他病人、其他病人的親友)都經常待在她的病房裏,隻為瞭在她身邊,感受她渾身上下散發齣的那股生命力與活力。我記得在德國波昂的一間醫院時,我甚至得排隊等候進她的病房。

  她有時會很頑固;堅強的人經常如此。但是那頑固是來自於她散發活力、清明與存在感的核心,這給人無比的支持力量。與崔雅相處過之後,許多人都會變得更有活力,更開放,更直接。她的存在會改變你,這改變有時候很細微,有時候很重大,但無論如何都會讓你有所改變,讓你真正存在於當下,讓你清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崔雅非常漂亮,但是(你會在書中看到),她卻毫不虛榮,這點很令人訝異。她隻是毫不自覺地做她自己,如此而已。那種自在的程度可與我認識的許多人比擬,包括一些靈性啓發甚深的導師。她隻是單純而直接地,讓她整個人存在當下。她對自己的不在意讓她更是完全「就在當下」。在崔雅身邊,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接近而聚焦,清晰而誘人,明亮而坦率,開放而活躍。

  《恩寵與勇氣》是她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許多人問我,既然我如此留心地將崔雅自己的文字與聲音放在書裏,為什麼不把她列為本書的共同作者。我從一開始就想這麼做,但是在跟編輯與發行人多次討論過後,我們越來越清楚這麼做會誤導讀者。就像一位編輯說的:「共同作者應該是主動與另一人一起寫作的人。」有些讀者認為我不肯定崔雅的貢獻,但我絕對無意如此。我希望他們能明白,這本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包含瞭崔雅真實的聲音,讓她替自己發聲。

  崔雅在一本日記中寫道:「跟香巴拉(Shambhala)的編輯愛蜜麗.賀班.賽爾(EmilyHilbrunSell)吃午飯。我很喜歡她,很信任她的判斷。我告訴她我正在寫一本書,關於癌癥、心理治療與靈性,並且問她願不願意幫我編輯。她說她很樂意,這讓我更下定決心要完成這項計畫!」結果崔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她的書,所以她要求我寫這本書,但我很高興能嚮各位報告,愛蜜麗確實是《恩寵與勇氣》的編輯,而且做得好極瞭。

  另外我想提幾件小事。大多數人讀這本書都不是為瞭瞭解我的工作內容,而是為瞭看崔雅的故事。如我在「給讀者的短箋」中所說,第十一章的專業術語特彆多,你絕對可以略過這章,而不會遺漏任何東西!(事實上,如果你想略過那章,可以隻讀穿插在訪問之間的幾段文字,因為裏麵有一些重要故事的成分;其他你大可以全部略過。讀者若想瞭解關於我的工作的最新近況,歡迎閱讀《整閤心理學》(IntegralPsychology)。

  在這本書的英文版裏,所有節錄自崔雅日記的部分,在左邊留白處都會有一條垂直的實綫(編註:中文版以仿宋體區分),而她其他的文字,包括一些信件,旁邊則沒有實綫。她的信件雖然大多是私密的,但仍舊是對其他人開放的(對那些她寫信的對象),而以實綫標示的部份則是來自她的日記,因此是過去從來沒有人看過的內容。

  《恩寵與勇氣》引起瞭熱烈的迴響,而讀者們想迴應的人並不是我。到今天為止,我收到李淑珺譯來自全世界各地讀者將近一韆封信,而其中前所未有的比例都是寫來告訴我,崔雅的故事對他們而言有多大的意義,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有些人還寄來他們在繈褓中女兒的照片,寶寶的名字就叫「崔雅」。我可以從完全客觀的旁觀者角度告訴你,這些寶寶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孩。有些來信的讀者罹患癌癥,而他們一開始都很害怕讀這本書。但是一旦他們開始讀,經常就能逐漸拋開恐懼,有時候甚至能完全不再懼怕,我真的相信,這是崔雅給他們的禮物。

  「親愛的肯恩,去年八月我被診斷齣罹患乳癌。我動過部分乳房切除手術、淋巴結摘除手術,還接受過三星期的治療。我現在生活的各方麵都與癌癥息息相關。幾個星期前,一個朋友嚮我介紹瞭你的書,我就知道我非讀不可。但這個想法讓我害怕,畢竟我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尾。
『但是,』我心想,『她得的癌癥是比較嚴重的那種。』我很會自欺欺人吧?事實是,我得的是跟崔雅的癌癥一樣恐怖的癌癥。而真相是,這本書有時候真的很『令人驚恐』,但同時又極度『讓人自由』……」

  讓人自由,是因為崔雅幾乎是一步步钜細靡遺地描述她如何度過癌癥的痛苦與摺磨,走嚮靈性的自由與解放,而能壓過死亡以及死亡必定帶來的驚恐。就如我最愛的其中一封信所寫(以下是這封信的全文):

  「親愛的肯恩.威爾伯,我現在十四歲。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很害怕死亡。但是讀瞭崔雅的故事之後,我就不害怕死瞭。我想告訴你這件事。」

  或者另一封信:「親愛的肯恩,去年我被診斷齣罹患轉移性乳癌。我的一個朋友說我一定得看《恩寵與勇氣》這本書,但我問他書的結局時,他說:『她過世瞭。』因此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都很害怕讀這本書。

  但是現在讀完之後,我想要打從心底感謝你跟崔雅。我知道我也可能會死,但是閱讀崔雅的故事讓我不再害怕。我頭一次覺得我擺脫瞭恐懼……」

  大部分來信的讀者並沒有罹患癌癥,隻是崔雅的故事也是每個人的故事。崔雅看來似乎「擁有一切」:聰明、漂亮、魅力、正直、幸福的婚姻、美妙的傢庭。但是崔雅就跟我們所有人一樣,也有她自己的懷疑、不安全感、自我批判,也對自己的價值與自己人生的意義感到深刻疑惑;更不用說因為與一項緻命疾病殘酷搏鬥而煩亂不安。但在這些陰影相伴之下,崔雅仍舊打瞭一場漂亮的仗;而且打贏瞭,不論你如何定義「贏」這個字。崔雅的故事能啓發我們所有人,因為她是帶著勇氣、尊嚴,與優雅,正麵地麵對這些夢魘。

  而且她為我們留下瞭日記,清楚說明她是如何做到的。她描述瞭她如何用冥想覺察去承受痛苦,進而消除痛苦對她的掌控;如何沒有封閉自己,變得怨懟憤怒,反而滿懷著愛迎嚮世界;如何以「熱情的靜定」(passionateequanimity)麵對癌癥;如何擺脫自哀自憐,選擇喜悅地生活下去;如何無所畏懼,不是因為她沒有恐懼,而是因為她會立刻擁抱恐懼,即使在她清楚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時:「我會帶著恐懼到我的心底。我會以開放的心情麵對痛苦與恐懼,擁抱它,接納它的存在。領悟這一點會帶來生命中的驚喜。這使我的心洋溢喜悅,使我的靈魂充分滋養。我感到如此的喜悅。我並不想『打敗』我的疾病;我要順受,原諒它。我會繼續嚮前,不帶著憤怒與怨懟,而是帶著決心與喜悅。」

  而她確實如此,帶著決心與喜悅迎接生與死,遠遠超越瞭生死所帶來的令人厭煩的恫嚇。如果崔雅做得到,那麼我們也做得到;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也是讀者信中所錶達的:關於她的故事如何感動他們,讓他們記起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她試著平衡內在的陽剛∕行動,與陰柔∕存在,這樣的企圖如何直接碰觸到他們在今日世界裏最深刻的憂慮;她無比的勇氣如何激勵瞭他們,不分男女,在自己難以承受的苦難中繼續前進;她的例子如何幫助他們度過自己夢魘中最黑暗的時刻;她的「熱情的靜定」如何讓他們安頓在真實的自我當中;以及為什麼他們所有人都能從內心最深處明白,這本書其實有個深深幸福的結局。

  許多寫信給我的人也是支持者,他們承受著雙重的苦難:必須看著所愛的人受苦,同時不被容許有任何自己的問題。我希望《恩寵與勇氣》也同時為他們發聲。若你想看看一些讀者對《恩寵與勇氣》的信件迴應,可以在《一味》(OneTaste)這本書中三月七日的日記裏找到。

  在我寫這篇序的當下,崔雅的傢人,瑞德跟蘇、凱蒂、大衛、崔西跟邁剋,都還健在並活躍著。崔雅常說,她無法想像比他們更好的傢人,而我至今也深深贊同。

  由崔雅跟薇琪.威爾斯(VickyWells)創立的「癌癥支持社群」(CancerSupportCommunity)曾獲得奬勵肯定,並且仍在不斷茁壯。如果你願意捐款,或者你需要這個機構的服務,隻要打電話到舊金山查號中心就能得知它的地點。

  崔雅跟我在一起五年。那幾年已經被鑿刻到我的靈魂裏。我真的相信我至今都信守承諾,我也真的相信那是因為有她的恩寵。而且我也真的相信,我們當中任何人都能夠在任何時候,隨時再遇見崔雅,隻要我們能抱持著誠實、正直,與無懼──因為崔雅的心與靈魂就在其中。

  如果崔雅做得到,那麼我們也做得到。這就是《恩寵與勇氣》要傳達的訊息。

譯者序文

也是自療 鬍因夢

  一九九二年的初春,我和一名美國友人前往加州歐亥(剋裏希那穆提故居)尋幽訪「聖」,途中經過舊金山的香巴拉書店,兩人決定下車買幾本好書,那段時期我的閱讀仍局限在靈修的究竟真理,友人嚮我推薦威爾伯的著作,並買瞭這本《恩寵與勇氣》送我當禮物.我看瞭看威爾伯淩厲而缺乏空間的眼神,便決定將此書暫時束之高閣。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潔生齣世,産後的第二天我的身體突然瓦解,往後三年我度過瞭此生第一次的榖底經驗.其原因、過程與微細的體悟,我不打算也無法在這篇序文中詳加描述.我隻能說榖底就是另一個高的起點,因為氣血循環不良、失眠、消化緩慢、心跳過快、夜間驚恐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思維與情緒的反應,提供瞭我觀察身心靈鍊鎖關係的絕佳機會,也學會瞭順受和純然的覺知。

  三年中我實驗過各種另類療法----針灸、颳痧、放血、草藥、中藥、斷食、生食、精油按摩、磁能治療與靈療,最後發現主要的病源齣自剖腹生産與右邊卵巢的畸胎瘤.因為中藥無法化解畸胎瘤,不得已隻好選擇二度開刀。

  就在準備開刀的前十天,我不經意地從書架上取齣瞭《恩寵與勇氣》.記憶裏,這本書描述的是超個人心理學界的天纔肯恩.威爾伯與罹患乳癌的妻子崔雅.吉蘭共同抗癌的心得,我想也許它能幫我麵對十天後再度開刀的不確定感.我萬萬沒料到,這本被我束之高閣長達五年的傳記,竟然充分印證瞭我三年榖底經驗中對生命的一些深層領悟。

  閱讀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意識到此書的重要.它不僅僅是癌癥病患的經驗談,更是難得一見身心靈整閤治療、臨終關懷與終極解脫的坦直實錄。

  放眼望去,國內外有關身心的著作通常無法上達靈修的層麵,而靈修的教誨又往往略過肉體的現象與心理轉化的進階,即使某些密學導師有能力兼顧身心靈各個層麵,其著作仍缺乏人性掙紮過程的微細描述.然而,誠如肯恩所言,崔雅四十一年的短暫生命,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人生情境最殘忍的考驗(她的癌瘤最後增長到腦部四個,肺部六十個,同時併發瞭糖尿病、導緻左眼失明);她以書信體的方式,钜細靡遺地記錄癌癥各種主流與另類療法的療程、方式、醫藥名稱與她接受治療後的身心反應;癌癥雲霄飛車的情緒起伏,夫妻之間麵臨嚴重磨難所産生的齟齬、甚至肢體爭鬥,對這些反應,崔雅赤裸而坦誠地自省與詳加敘述,肯恩也佐以他的觀察和剖析.雖然兩人在結識前各有十多年的靈修基礎,也都有所謂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經驗,但為瞭確保精神的穩定度和透過磨難轉化自我的習性,他們廣泛地含納東西方的靈修途徑---基督教的寬恕與嚮神臣服、佛法的內觀與深思,以及藏密的自他交換觀想和持咒法門;在最混亂艱睏的階段,他們藉助心理治療,幫他們挽迴婚姻.總地來看,身心靈的治療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體的層麵,靈性層麵的純然覺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幾近瓦解,病者的心仍然自在、解脫、愉悅、充滿著生命力,甚至有餘力慈悲地迴饋。

  崔雅的「賢內助」肯恩,早在二十三歲便撰寫齣《意識的光譜》這本長青心理學領域最通達、最廣博的著作.到目前為止,他一共齣版瞭十四本巨作,國內節譯過來的隻有《事事本無礙》(光啓社齣版).他以驚人的歸納研究能力,綜閤心理學、心理治療、神祕主義與東西方各大宗教的靈修,也統閤瞭哲學、社會學、超心理學、人類學、神話學、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與知識史等等,形成意識的「大統一場理論」.在這麼多純理性、純知性的博雜作品中,我看重的卻是這一本記錄真實生命經驗的傳記.這位現代唯識學的愛因斯坦,以無比縝密的科學心思,解讀瞭他與靈魂伴侶崔雅之間不可思議的業力軌跡.他為崔雅架構人生的方嚮,放棄自己的事業,甘心扮演順從妻子的角色;他從無私的奉獻中,真正體會瞭無我與解脫的第一義諦。

  翻譯這本書的心情非常錯綜復雜,早在去年十月開刀前,這本書已經被張老師文化公司預定為次年的重要齣版品,但是著手翻譯瞭五章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身體非常抗拒這項工作,主要因為心腎不交、脾胃受損,因此一集中用腦,便産生反胃的現象.於是張老師文化公司找到瞭救急的援手清彥.清彥以驚人的速度初翻瞭大約三分之二的內文,我再以三個多月的時間加以細潤.進度雖然緩慢,身體雖然不適,但整個過程仍然延續瞭三年來的自療.我為崔雅與肯恩的磨難落淚,也為他們的領悟狂喜,同時更體會到不抗拒、不揀擇的平等心,就是自我解脫與治療自己的關鍵。

  在這裏我要特彆感謝高雄的賴俊廷醫師以及颱中的李孟浩先生,在醫學與心理學名詞上給予我的協助,也要感謝隆宜修小姐的聽寫功力。

  我發誓這本書齣版後,一定要好好運動瞭。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