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兩論》——以現代文明為倫理底綫,強調個人觀察,突齣中、西、日各自生死觀念的文化特色,關注當下,鍾愛人生。
作者簡介
史仲文
北方工業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曾主編《百捲本〈中國全史〉》、《百捲本〈世界全史〉》、《中國藝術史》。主要著作有《中國人走齣死鬍同》、《中西文明的曆史對話》等20餘種,計數百萬字。
序
一、生命、生活與多樣性
1.生命是生的第一時態
2.生活是生的第一選擇
3.多樣性是生的第一要義
二、從健康到健美:健康是我愛,美麗是我傢
1.人生百事,健體為先
2.內涵考量靈與肉
3.體育運動的四種境界
三、生的情感運算式:人生快樂,快樂人生
1.倫理之樂——快樂乃最大的善
2.職場之樂——我辛苦,我改獲
3.競爭之樂——快字當頭照
4.藝術之樂——萬種風情一趣通
四、生的理念運算式:自由心,求知心,幸福心
1.有值無價自由心
2.有境無邊求知心
3.有美無窮幸福心
五、素質、風尚與教育
1.素質——生的基礎
2.青春——生的風尚
3.教育——生的導師
六、弱勢人群與邊緣人群
1.文明「木桶」的短木效應
2.弱勢人群與邊緣人群之所指
3.對弱勢人群與邊緣人群的認知誤區與文化解讀
4.誤區之一:強勢文化,越強越有理
5.誤區之二:道德壓迫,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6.誤區之三:以毒攻毒,專與壞人比壞
7.誤區之四:過度中庸,異類難以存身
8.弱者的尊嚴,弱者的錶達,弱者的權力
七、公民權力、社會保障及其他
1.關於公民權利
2.關於社會保障
3.關於社會服務
4.關於環境保護
八、描述新人類:一種活法,一種形象,一種文化
1.漫話古今新人類
2.新人類特徵解說
3.玩,玩世不恭
4.奇,奇形怪狀
5.個,個性第一,不乾涉他人
6.輕,活得輕鬆,不喜歡沉重
7.信,相信自己,自我張揚
8.真,童真無忌,任意發揮
9.不從流俗,不屑高稚
10.不談理想,但有文化
11.喜歡有錢,有錢即花
12.喜歡流暢,不求甚解
13.不嚇唬人,不聽人嚇
14.本性自由,不受束縛
15.傾心舒適,酷愛真酷
16.隻有同感,沒有一律
17.古今中外,一通戲說
18.變化無常,活在路上
19.麵對新人類,學點什麼,說點什麼
序
討論人生,常常從觀念入手,從基本的念入手。比如未談人先談善,或者未談人先談真。西方當代著名哲學傢艾德勒寫過一本《六大觀念》,影響很大,傳播很廣。所謂六大觀念,即:真、善、美、正義、自由、平等。這種討論方式無疑有它充分的理由,但又是傳統的。
討論生,不能從觀念入手,觀念再偉大,也莫大過於人。人是觀念的主人,有人而後有觀念。沒有人哪有真,哪有善,又哪有正文,哪有自由哪有平等。觀念好比是人的衣服,在特定的時代,衣服可以決定人。比如古代中國,能穿杏黃色衣服的就是皇帝、皇後、皇太後,能穿紅袍、紫袍的一定是高官。穿袈裟的定是和尚,穿布衣的纔是老百姓,那是不能錯的。俗人穿上袈裟,也是個罪名,起碼是做假和尚。明明是俗人,扮作假和尚,若非圖謀不軌,必定有原因。這個也還罷瞭,如果一個布衣敢私穿官服,那是要定罪的,如果敢私製或私穿皇帝的「行頭」,那是要殺頭的。阮小七因為穿方臘的龍袍耍,就得罪瞭大宋皇帝,和珅因為傢中有皇傢私物,也促成瞭他被殺的罪名。但是,衣服怎麼能大過人呢?衣服大過人,是人的本性的異化。
現代文明理應恢復其本來麵貌。所以,討論生時,現應從生命談起。
這本《生死兩論(上):生命,嚮傳統提問》如同一位智者,用它深邃的目光審視著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生命”的書,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地觸及“傳統”的邊界,並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一座充滿智慧的橋梁。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寜靜的力量,它並不喧嘩,卻能直抵人心。我尤其欣賞他對生命定義的探索,他沒有局限於生物學上的範疇,而是將其延伸到哲學、文化、甚至精神層麵。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我對“生命”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他對“傳統”的解讀,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並非簡單地將傳統視為過去的遺跡,而是將其看作是塑造我們當下思維和行為的深層動力。通過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他揭示瞭傳統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理解。這種“追溯”與“反思”的過程,讓我深刻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很多時候都源於那些古老的智慧。這本書,就像是一次對我們思想的“考古”,它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根源,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那些永恒的生命命題。它挑戰瞭我對生命和傳統的既有認知,也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世界的新視角。
评分這本《生死兩論(上):生命,嚮傳統提問》宛如一部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每一頁都散發著思辨的醇香。我承認,初讀時,我被其中宏大的哲學視野和深邃的理論體係所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種驚喜。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看似平緩,實則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他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讀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質疑、去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傳統思想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和尊重,他如同一個虔誠的朝聖者,深入挖掘那些古老智慧的根源,並在現代視角下對其進行審慎的辨析。這種“溫故而知新”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知識的傳承與演進。書中對生命本質的探討,並非止於抽象的理論,而是與我們日常所見的萬事萬物緊密相連,讓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極具感染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陷入沉思,迴想自己的過往,審視自己的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生命”,它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活著”,如何以一種更加清醒、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擁抱生命。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模式,也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思想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理解生命與傳統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信息爆炸,節奏飛快,人們似乎更專注於“當下”,而很少有時間去迴望“過往”,更彆說去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思想的“傳統”瞭。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瞬間衝淡瞭這份浮躁。它的開篇,就如同一個沉靜的引子,沒有喧囂的宣言,隻有淡淡的邀請,邀請我一同走入一個充滿思考的幽靜空間。我並非曆史學傢,也非哲學傢,但作者的文字卻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能將那些深邃的學術理論,轉化為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讓我能夠輕鬆地徜徉其中。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那些經典思想傢們的解讀,他並非生硬地引用,而是帶著一種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去發掘他們思想的精髓,並將其置於當下的語境中進行審視。這種“緻敬”與“提問”並存的方式,既是對先賢智慧的傳承,也是一種創新的突破。我發現,很多我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在經過作者的梳理和剖析後,竟然展現齣瞭完全不同的麵貌。這種“重塑”的過程,既帶來瞭一些驚訝,也帶來瞭更多的啓發。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關懷。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與思想的對話,一場與曆史的對話,更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它讓我意識到,理解“我是誰”,從何而來,往往需要迴溯到那些塑造瞭我們的“傳統”。
评分這本書的光影,就如同我此刻窗外的夕陽,將我拉入瞭一片沉思的海洋。當我翻開第一頁,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便湧上心頭,仿佛書中探討的那些古老命題,一直潛藏在我意識的深處,等待著被喚醒。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填鴨式的知識讀物,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一同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少深入探究的根基。那些關於生命起源、意義、價值的種種猜想,仿佛在我腦海中構建起瞭一座座宏偉的知識殿堂,每一層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同一顆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我不得不停下腳步,去認真思考,去追溯那些影響我們思維方式的文化源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將宏大哲學議題巧妙地與日常生活經驗相結閤的能力,讓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仿佛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種生命形態,都成為瞭這場深刻討論的一部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遠足,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踏入瞭新的風景,每一次停頓,都像是被眼前的壯麗景色所震撼。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也拓展瞭我理解世界的邊界,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加審慎、更加敬畏的態度去麵對生命本身。
评分我拿起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靜謐的夜晚,點燃瞭一盞溫暖的燈。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散發齣一種足以穿透心靈的力量。作者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邀請我一同審視生命中最本質的那些問題,那些我們常常迴避,卻又無法繞過的問題。我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思緒,並將它們放大,讓我們得以清晰地看見。對於傳統,他並非全盤否定,也非一味贊美,而是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繼承,去探究其在當下語境下的意義與價值。這種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可貴。我常常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與作者心靈共鳴的體驗,仿佛我們都在同一片星空下,仰望著同一個永恒的命題。他對生命起源、演化、意義的探討,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現代的創新性。他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們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遵循的“傳統”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睏惑與渴望,也指引我走嚮更加清晰的自我認知。它並非要給齣一個終極答案,而是開啓瞭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讓我從此對生命有瞭更加敬畏和深沉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