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中的孔子,真正理解《論語》
中學時期學習《論語》,透過孔子學生們的紀錄,加上「語錄體」缺乏內在關聯的形式,即使讀過孔子說的話,但未必真的感受得到孔子的樣貌、性情、成長過程、行為態度與心路曆程。「至聖先師」、「儒傢宗師」孔子的言行思想與生命的發展軌跡密切相關,豈有讀《論語》,而不認識孔子一生事蹟的道理?
本書擷取文獻典籍中關於孔子生平的文字,依據時間順序,以說故事的筆調,為讀者描述孔子的一生,還原孔子真實具體的輪廓。每篇有畫龍點睛的標題,以強調主題,正文是一段完整精采的故事,接著列舉所援引的齣處、原文與註釋。全書七十三篇,篇篇都是孔子不凡的精采人生。內容敘事性強,同時兼顧事件的背景框架,緊隨著文獻原文的脈絡寫作,忠於典籍。看完故事,再閱讀所依據的原文,清楚明白,輕鬆好讀。相關典籍包括《禮記》、《左傳》、《論語》、《孟子》、《莊子》、《荀子》、《列子》,到《史記》、《國語》、《孔子傢語》、《孔叢子》……,還有孔子形跡圖與生平年錶。讓我們隨著典籍中的綫索,追尋孔子生命與思想的軌跡。
作者簡介
曾傢麒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中壢高商國文教師。喜愛文學創作,尤其是古典詩詞、文言及白話散文、駢文、童話等。屢獲教育部文藝創作奬、國文老師文藝創作散文奬、蘭陽、玉山、南瀛、吳濁流、優秀青年詩人、桃園兒童文學等文學奬項。曾參與《基測作文不能犯的五十個錯誤》、《網雅吟懷》,《情境式創意作文》,《圍攻錯彆字》,「中文經典100句」係列叢書等著作。
〈導讀〉
孔子的傢庭背景
一、燕子的後代
二、宋國公室諸賢的子孫
三、勇士的兒子
四、苦命而堅強的母子
五、聖人的形貌
六、備遭冷眼的青年時期
七、聖人的傢庭與後代
八、孔子離過婚?
孔子的學習與教學
九、拜龍為師
十、為瞭鳥的知識而拜師
十一、孔子的音樂老師
十二、至聖先師的教育觀
十三、碰上愛頂嘴的學生
十四、智者的鬼神觀
十五、孔子的金錢觀
十六、聖人的誌願
孔子在齊國的經曆
十七、初試啼聲
十八、離開紛擾的魯國,前往齊國
十九、孔子入齊
二十、賢人的憂慮與聖人的遠見
二十一、齊王的禮遇
二十二、意料之外的阻礙
二十三、逃離齊國
二十四、孔子的好學與博學
孔子的政治生涯
二十五、拒絕為小人做事
二十六、孔子政治生命的開始
二十七、整頓魯國的治安
二十八、夾榖之會──齊國對魯國的挑釁
二十九、夾榖之會──齊國對魯國的羞辱
三十、墮三都之謀
三十一、功虧一簣的墮三都之議
三十二、事既不成,轉為謹慎
三十三、魯國名人少正卯之死
三十四、惡意的禮物
三十五、背叛師門的學生
三十六、因心痛而離開祖國
周遊列國:衛國
三十七、周遊列國的第一站──衛國
三十八、藏在匣中的美玉
三十九、衛國的動亂
四十、儀封人的贊美
四十一、匡地之圍
四十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四十三、賢人的使者
四十四、聖人與淫婦的會麵
四十五、學生的怒氣與老師的誓言
四十六、妄想用兵的無能君主
周遊列國:宋國、鄭國、陳國、楚國
四十七、在先人國度所遇到的敵意
四十八、好整以暇地逃亡
四十九、沒有聽父親話的兒子
五十、遠方的箭
五十一、叛臣的邀請
五十二、遏!厄!餓!
五十三、救難的人纔與行道的人纔
五十四、不如不要的正直
五十五、閤宜得體的自薦詞
五十六、沒有賞齣去的封地
五十七、懂道理的國君
五十八、為鳳凰而唱的一首歌
周遊列國:再度來到衛國
五十九、要不要幫忙兒子打父親?
六十、誰是國君?誰是臣子?誰是父親?誰是兒子?
六十一、誰的誌願比較好?
六十二、愛之深,責之切
六十三、打勝仗的學生
六十四、迴國之行
返迴傢鄉魯國
六十五、按「畝」收稅與按「丘」收稅
六十六、孔子的憤怒
六十七、迴到無禮的母國
六十八、接受禮物的藝術
六十九、對無道篡位者的厭惡
七十、麒麟之死
七十一、崩毀的泰山與傾倒的梁木
七十二、魯哀公的悔恨
七十三、永遠活在學生心中的孔子
翻開這本書,我的思緒仿佛被拉迴到瞭遙遠的春鞦時代。那時候,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的生活充滿著不安與迷茫。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傢和思想傢,他懷揣著復興周禮、重建秩序的理想,奔走於列國之間,希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他的主張並未得到當時統治者的普遍認同,他的人生也充滿瞭坎坷與不被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孔子作為一個“聖人”背後,也有著凡人的喜怒哀樂,有著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也有著麵對挫摺時的無奈與堅持。我尤其對書中描述的孔子與弟子們的交流場景印象深刻。那些對話,看似平淡,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孔子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弟子的性格和稟賦,給予不同的教誨,這種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仿佛能看到,顔迴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不改其樂”,感受到的不僅是安貧樂道,更是對道德修養的極緻追求。而子路的“敢問,何如?”那種直率的求知欲,也讓人忍俊不禁。通過這些生動的細節,孔子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壇人物,而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滿智慧的長者,他的思想也因此變得更加鮮活和動人。
评分初次捧讀孔子,我心中便湧起一股敬畏之情。這位兩韆多年前的聖人,他的思想至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然而,說實話,我之前對孔子的瞭解大多停留在課本上那些零散的句子,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或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話固然是至理名言,但總覺得隔著一層厚厚的曆史薄霧,難以觸及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這次,我下定決心要真正走近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去探尋他思想的源頭,去理解他所構建的那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理想社會。《論語》這本書,作為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文本,在我手中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能夠觸摸到孔子“仁者愛人”的溫情,感受到他“剋己復禮”的自省,更希望能夠領略到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宏大抱負。我相信,通過深入閱讀,我不僅能更清晰地認識孔子其人,更能從中汲取智慧,讓他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指引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這個世界。
评分《論語》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實用性”。孔子所提齣的許多觀點,並非空穴來風的理論,而是根植於他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和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他對於治理國傢、教育學生、修身養性,都有著一套非常具體且富有操作性的方法論。例如,他在談論為政時,反復強調“政者,正也”,意思是政治的本質在於端正自身,以身作則。而對於學習,他則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瞭學習與思考相結閤的重要性。這些言論,雖然誕生於古代,但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我常常會在遇到睏惑時,翻開這本書,尋找孔子的智慧。有時候,書中某一句看似簡單的格言,卻能瞬間點醒我,讓我豁然開朗。比如,在麵對睏難時,我可能會想起孔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教誨,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豁達。又或者,在處理人際衝突時,我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這本書,仿佛是一個隨身的智囊,總能在不經意間給予我力量和啓示。
评分這次閱讀,讓我對“禮”有瞭更深的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禮”可能隻是僵化的規矩和繁文縟節,似乎與現代社會的活力格格不入。然而,通過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孔子所說的“禮”,其核心在於“秩序”和“尊重”。它是一種社會共識,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旨在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個體的發展。當“禮”被誤解為束縛時,它確實會成為枷鎖。但當它迴歸到其本來的意義時,它便是一種滋養,一種讓社會關係更加順暢、讓個體行為更有邊界的潤滑劑。孔子強調“剋己復禮為仁”,便是希望通過約束自己的不當欲望和行為,去遵循社會規範,從而達到仁的境界。這並不是要我們變成木偶,而是要我們學會如何在群體生活中,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同時又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最終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對“禮”的追尋,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评分這次閱讀,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孔子思想的“人本”精神。他所強調的“仁”,並非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落實到人與人之間的具體關係中。孝悌、忠恕、禮義,這些看似樸素的道德規範,構成瞭孔子思想的基石。他認為,一個人要實現自身的價值,首先要處理好傢庭關係,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在此基礎上,纔能將這種愛推己及人,對待他人做到忠誠和寬恕。這種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的道德實踐路徑,讓我看到瞭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可行性。在我看來,現代社會雖然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常常顯得疏離和冷漠。我們似乎越來越擅長與機器溝通,卻越來越不擅長與人交流。孔子所倡導的“仁”,恰恰是對這種現象的有力迴應。他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和圓滿,源於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連接和相互的理解與尊重。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學習如何更好地去愛,去理解,去寬恕,從而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