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薩伊德的經典之作《東方主義》,不可不讀《西方主義》
對西方的刻闆描述:聚斂錢財、沒有靈魂、無道德、冷漠無情、傲慢、唯物主義、無根和機械性。
「邪惡的西方」v.s.「聖潔的我們」,影響之深已遠甚東方主義。
薩伊德的後殖民經典《東方主義》,直指西方社會「想像」中的東方圖像,這種對東方的刻闆印象,至今仍主導著西方主流社會的想法。反過來看,非西方地區也不斷建構著各式各樣的西方想像,自從西方勢力擴張以來,非西方地區就開始醞釀一種反西方或仇恨西方的「西方主義」,最典型的即為九一一恐怖攻擊。英國知名作傢布魯瑪和以色列哲學教授馬格利特因此寫下本書,試圖探究對西方世界産生刻闆印象的敵意根源。
西方主義像是個簡化論,它的偏執隻是把東方主義者的觀點完全顛倒過來,發展至今,其影響之深已遠甚於東方主義。西方主義者所想像、妖魔化的西方社會或文明是:沒有靈魂、墮落、聚斂錢財、無信仰、冷漠無情、傲慢、唯物主義、機械性和無根的世界主義。在此論述下,西方自然是邪惡的,「我們」則是聖潔的,為瞭保衛聖潔的我們,必須阻擋西方,甚至摧毀西方。這種反西方的偏執之路,有著長久的曆史,令人訝異的是,它不是源自伊斯蘭教或東方思想,實際上,它根源於西方。從十九世紀的德國和俄國,到二十世紀的日本、中國、東南亞和中東等地,作者追蹤西方主義的起源與傳播,是極富啓發性的作品。
本書特色
對西方的刻闆印象與妖魔化,産生瞭反西方的偏執之路,是一部探究反西方情緒及極富洞察力的作品。
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 Ian Buruma
生於荷蘭,於萊頓大學(Leyden University)研究中國與日本文學,在東京的日本大學藝學部(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學電影,在日本居住瞭七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派駐香港的記者、為倫敦《旁觀者》雜誌工作,以及為《紐約書評》定期撰稿,是知名評論傢。著作《伏爾泰的椰子》和《西方主義》,曾分彆入圍1999和2005年的歐威爾奬(Orwell prize)最後決選書。現為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人權學教授,齣版過多本日本主題的書,如《鏡像下的日本人》。其他著作有:《罪惡的代價》、《阿姆斯特丹的謀殺:電影人梵古之死與寬容的限製》等。
阿維賽.馬格利特 Avishai Margalit
普林斯頓的喬治凱南高等研究院教授,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哲學名譽教授。猶太的政治哲學傢、著名倫理學傢,著有《記憶的倫理》(The Ethics of Memory)、《正派社會》(The Decent Society)、《偶像崇拜》(Idolatry)等。
譯者簡介
林錚顗
颱大曆史係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譯有《住宅巡禮》、《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築》、《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自然的建築》等。
書評
第一章 對西方的戰爭
第二章 西方之城
第三章 英雄與商人
第四章 西方的精神
第五章 上帝的憤怒
第六章 革命的種子
註釋
譯名對照錶
我必須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設想過的“西方”的側麵。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剖析瞭“西方”是如何在“敵人”的目光中被描繪、被解讀、甚至被歪麯的。這讓我意識到,“西方”並非一個靜態的、普適的概念,而是在無數次的外部審視中,不斷被塑造和定義的結果。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方主義”的各種解讀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這種“他者化”視角所帶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反西方主義”如何既藉鑒又反叛“西方”話語的論述印象深刻,這種既要打破枷鎖,又要利用其結構來反抗的策略,充滿瞭智慧和張力。閱讀這本書,讓我不再輕易接受任何單一的敘事,而是學會瞭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和理解事物。
评分這是一本挑戰思維定式的書籍,它不僅僅是關於“西方”這個概念的學術探討,更是一次關於權力、身份和敘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視角,揭示瞭“西方”是如何在與“他者”的比較和對立中,不斷建構自身的形象和價值的。這種建構並非自然而然,而是充滿瞭意識形態的操弄和權力關係的博弈。我被書中關於“東方主義”的論述深深吸引,它讓我理解瞭為何“東方”在西方語境下常常被描繪成神秘、異域、甚至危險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批判,而是進一步探討瞭這種“西方主義”敘事如何影響瞭“他者”自身的身份認同,以及“他者”如何在這種被定義和被規訓的境況下,尋求自我解放和身份重塑。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辯證的思考和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讓我對很多長久以來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産生瞭質疑。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顛覆瞭我長期以來對“西方”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極具批判性的視角,揭示瞭“西方”是如何在“敵人”的眼中被建構起來的。這種“敵人視角”的引入,使得對“西方”的分析不再是自說自話,而是充滿瞭張力和復雜性。我被書中關於“他者”如何抵抗、如何挪用、甚至如何反嚮利用“西方”話語的論述深深吸引。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鬥爭,也是一種對權力結構的深刻反思。作者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西方”的邊界在哪裏,以及這種邊界是如何被不斷地協商和重塑的。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所見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構齣來的,而這種建構,往往充滿瞭權力與敘事的博弈。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迫使我跳齣瞭自己固有的框架,從“敵人”的眼睛去看待那個我們習以為常的“西方”。這種“反嚮凝視”的效果非常強烈,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所理解的“西方”並非天然如此,而是在與“他者”的互動、碰撞甚至對抗中逐漸形成的。作者在分析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敵人”視為同質化的群體,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不同文化、不同曆史背景下,“西方主義”所呈現齣的多樣化麵貌和復雜反應。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者”如何巧妙地運用“西方”的某些元素來反擊自身,或者如何在被壓迫中尋找新的生存方式的論述印象深刻。這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抵抗,也是一種對權力結構的深刻洞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文化的對話,讓我更加理解瞭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更加警惕瞭那些看似“客觀”的敘事背後可能隱藏的偏見和權力。
评分這本書真是齣乎我的意料,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著學術術語的理論著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西方”這個概念是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和構建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殖民主義時期,西方如何通過“他者化”來確立自身閤法性的論述,這讓我對很多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權力邏輯和意識形態運作。例如,在講述西方如何將東方描繪成“落後”、“野蠻”、“需要啓濛”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種被凝視、被定義的不適感。同時,書中也探討瞭這種“西方主義”視角如何在後殖民時代繼續發揮作用,以及“他者”如何反抗和重構自身的身份認同。這種雙重性的分析,讓這本書既有批判性,又不失建設性。我感覺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是在瞭解一個理論概念,更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