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理論
  • 浪漫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文學術語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學
  • 批評理論
  • 現代主義
  • 文學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瞭讓讀者能通盤瞭解當代文學理論,作者以明白易懂的行文風格,解釋重要術語的定義與用法,且清晰而有係統的介紹其思想背景以及對文學研究的影響。

  作者引用重要文學作品,並節錄作品中的精采段落為例,以說明文學理論的思維及應用,幫助讀者透過具體作品理解抽象概念,並對當代理論文化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許多作傢和作品會一再地多方討論,幫助讀者從多重角度來理解文學。
.書中提及的重要人名、觀念、文學專用術語,均附上原文,方便讀者參考。
.較重要的術語,篇末並提供延伸閱讀書目,供讀者進一步研究之用。
.全書重要術語、關鍵字整理成索引供讀者查閱。
.一本英外文係學生必備的文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蔡源煌

  颱灣嘉義縣人,畢業於颱灣大學外文係,紐約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中外文學》月刊主編(1976~1978),並獲文藝期刊聯誼會金筆奬暨主編奬(1978)。專長為當代英美文學及文學理論,一方麵譯介西方當代文學理論,一方麵爬梳海峽兩岸現代文學,留心世界流派與颱灣社會現象的關係,尤其對西方與颱灣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脈絡,見解精到。對於二十世紀後期颱灣文學評論之影響,不可謂不小。

  著有《寂寞的結》(1978)、《文學的信念》(1983)、《當代文學論集》(1986)、《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987)、《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1989)、《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1989)、《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1991)、《永恆的儷影》(1986)、《颱大小說選》(1991)、.《美學主義》(1973)、《當代世界小說傢讀本》(1987)、《世界名著英文淺讀》(1989)等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但詳細描述瞭其可能涵蓋的領域、研究視角以及對讀者的潛在價值。 圖書名稱:《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對西方文學史中關鍵時期和流派的深入探索,並著重於對這些時期文學理論和核心術語進行一次係統性的重新審視與闡釋。我們聚焦於一個宏大的時間跨度——從浪漫主義的興起到後現代主義的復雜圖景——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幫助讀者理解文學觀念是如何在曆史的演進中發生變革與斷裂的。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史編年,而是一部聚焦於“概念構建”的理論性導覽。我們深信,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關鍵在於把握其賴以産生的核心詞匯和理論框架。因此,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著一係列關鍵術語展開,這些術語如同坐標點,標記著文學思想的轉摺與演進。 第一部分:浪漫主義的基石與情感的迴歸 我們將從浪漫主義時期(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語境切入,探討這一時期對啓濛理性的一種深刻反思與反叛。這一階段的文學思潮,其核心在於對主體性、情感、想象力以及“崇高”(the Sublime)的強調。 在本部分,我們將對“想象力”(Imagination)這一概念進行細緻的分析。我們探討它如何從一種描摹性的能力,被提升為一種創造性的、甚至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建構力量。同時,我們將審視“天纔”(Genius)的觀念如何從一種天賦異稟的稟賦,演變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民族精神和個體孤獨感緊密聯係。此外,對“自然”(Nature)的重新定義——不再是培根或牛頓意義上的客體,而是充滿靈性、象徵著自由與無限的精神場所——也是本部分關注的焦點。對這些基本術語的深入解讀,旨在揭示浪漫主義如何為現代文學奠定瞭個體主義和審美自主性的基礎。 第二部分: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科學化審視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社會矛盾的加劇,文學的目光轉嚮瞭對外部世界的精確描繪,催生瞭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這一階段的術語,則反映齣一種“客觀性”的追求。 我們將剖析“客觀性”(Objectivity)和“透明性”(Transparency)在現實主義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客觀性並非完全的無我之境,而是通過對社會環境、階級結構和心理動機的細緻入微的“科學式”觀察來實現的。自然主義作為現實主義的一個激進分支,其核心術語如“決定論”(Determinism)和“遺傳性”(Heredity)的引入,標誌著文學開始試圖用生物學和社會學的法則來解釋人物的命運。本部分將重點考察這些術語如何挑戰瞭浪漫主義的主觀錶達,試圖將文學變成一種社會診斷工具。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的斷裂與形式的革命 進入20世紀,隨著技術進步、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以及弗洛伊德和尼采思想的傳播,文學經曆瞭劇烈的“斷裂”。現代主義的核心特徵是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解構和對語言本身的審視。 我們會深入探討“現代性”(Modernity)這一復雜術語的內涵,它既是一種時間感上的“新穎”,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疏離。對“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分析,將揭示敘事如何從外部事件轉嚮內在的心靈景觀,模糊瞭外部世界與內心體驗的界限。此外,“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這一俄國形式主義的關鍵術語,將作為理解現代主義形式實驗的鑰匙,解釋藝術傢如何通過扭麯熟悉的事物,重新激活讀者的感知能力。本部分緻力於梳理現代主義在形式、時間和視角上的激進行為,它們是對前一時代穩固性假設的徹底顛覆。 第四部分:後現代主義的懷疑與語言的遊戲 後現代主義並非對現代主義的簡單延續,而是在確認瞭現代主義的解構成果後,對“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本身發起的根本性質疑。 本部分將著重解析“解構”(Deconstruction)這一概念,它不僅是一種文本分析方法,更是一種對意義穩定性的徹底懷疑。我們將探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如何將文本視為一個開放的符號網絡,而非孤立的創造物,從而消解瞭作者的原初意圖。同時,對“擬像”(Simulacra)和“超真實”(Hyperreality)的討論,將把我們帶入媒介和影像主導的當代文化場域,審視意義的消解與符號的泛濫。這些術語共同指嚮一個核心論點:在後現代的語境下,真理的探求被語言的遊戲和權力的運作所取代。 對讀者的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動態的、相互關聯的術語譜係。通過對這些關鍵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新詮釋”,讀者將能夠: 1. 建立清晰的理論地圖: 掌握不同文學流派之間在理論基礎上的繼承、反抗與轉化關係。 2. 提升文本解讀能力: 學習運用經過重新定義的術語,更精確、更深入地分析經典及當代文學作品的結構和主題。 3. 理解文化變遷: 認識到文學術語並非一成不變的標簽,而是特定時代社會、哲學和政治思潮在語言層麵的投射。 本書麵嚮所有對文學理論、西方文論史以及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研究者和學生,旨在激發對文學核心概念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熱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iii 推薦序
v 作者序
001 1 浪漫主義
013 2 情詩口語化
015 3 莎士比亞看「瘋狂」
018 4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024 5 象徵主義的詩學
032 6 錶現主義
038 7 意識流──剎那到永恆
041 8 悲劇的誕生
044 9 相命與文學
047 10 小說與地靈
050 11 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城市
058 12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068 13 「前衛」一例
071 14 吉姆情結
073 15 自我與他人──文學和人生
076 16 存在主義的文學與自我追求
084 17 浮士德照鏡子
086 18 文學的夢.夢的文學
093 19 文學中的幽默與機智
101 20 柏拉圖真反對文藝嗎?
104 21 文學的外緣研究與內在研究
107 22 新批評的主要術語
113 23 文學批評的轉型期
117 24 結構主義的爭論
124 25 小說的敘事觀點
137 26 「新小說」的突破
143 27 西濛的「新小說」
148 28 虛構與敘事
154 29 後設小說的啓示
162 30 超現實主義與魔幻式的寫實
173 31 語言行動理論與虛構敘事文研究
189 32 何謂詮釋?
197 33 揭開後現代的序幕
202 34 作傢的「爽」
205 35 「作者之死」新詮
213 36 語言的解構傾嚮
219 37 莎士比亞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231 38 文學中男人如何看女人?
243 39 女性主義批評的商榷
255 40 後現代主義的省思
268 41 甚麼是後現代文學
281 42 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
290 43 後現代的文化問題──訪詹明信教授
304 後記
309 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辜振豐

  一個人在求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莫過於大學時期。一般而言,有心主修英文的莘莘學子,以為隻要進入英文係,完成大學四年的修課,便可大功告成。但大一剛開學,馬上麵對艱深的文學課程,左思右想之下,始終無法進入文學的堂奧,因此難免衍生挫摺感。其實,每一種學科往往牽涉到特殊的言語符號,我們稱之為「術語」。比如說,研究文學之前,要是能夠通曉每一個術語的意義和來龍去脈,則可以欣賞百傢之富,文字之美。

  在此前提之下,本書能夠重新齣版,不但具有時代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嘉惠許多學子。我曾在英文係任教多年,開始上課時,除瞭要求他們閱讀原文書之外,也建議他們先讀幾本以中文書寫的文學入門書。比如說,要是能夠瞭解「意識流小說」、「後設小說」的意義和書寫成規,在研讀文學的過程中,便可以事半功倍。

  以小說為例,作為一個普通讀者,閱讀小說隻要站在欣賞的角度,便可以獲得閱讀的樂趣。但身為一位文學係的學生,則必須要熟悉行規和術語,方能具備研究的基礎。對此,作者蔡源煌教授曾執教颱灣大學外文係多年,教學經驗豐富,文字又深入淺齣,對於文學的詮釋每每能夠讓學生一下子就豁然開通。也因此,很多學校的老師樂於在文學入門的課程,以本書為教材。

  在西方文學史中,往往充斥各種主義,讓人如墜五裏霧中,但經由作者的妙筆一揮,這些名詞,立刻一清二楚。在詮釋「浪漫主義」這個概念時,蔡教授指齣:「浪漫文學的特質可以用『解脫』兩個字來涵括。它一則解脫既往的文學規格化做法,一則也尋求人性束縛的解……脫浪漫主義的精神,誠如布雷剋在《天堂與地獄之結閤》(A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中所揭□的,便是要透過善惡兼容的觀點,解脫理性約束,尋求活力的脫羈。在政治上,浪漫主義影響瞭法國大革命,而在文學史上,浪漫主義是一次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其風潮遍及英法德、俄羅斯以及拉丁美洲。

  然而,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登場之後,便開始標榜反浪漫的路綫。前者強調小說傢應原原本本而精確的臨摹生命,而後者強調作傢筆下脫離不瞭決定人性的兩個因素──遺傳和環境。顯然,要是陷入各種主義的論述泥淖中,則無法瞭解文學創作的本質。因此,蔡教授指齣,透過文字所構成的世界,難免有虛構性的滲透,即使自然主義作傢左拉主張要正視現實,但靠筆記本的一點點劄記資料來寫,而要完成好多部的長篇小說,還是要靠虛構的手法。

  對此說法,我以左拉《婦女樂園》(Au bonheur des dames)為例,來證明蔡教授的觀點。這部小說是以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為背景,敘述百貨公司的消費文化。當時在歐斯曼的巴黎大改造後,世界第一傢百貨公司──「好商佳」正式亮相,左拉就是蒐集這傢百貨公司的資料,纔得以完成《婦女樂園》。然而,好商佳的老闆布希可在書中則變成男主角慕雷,至於女主角黛妮絲則是他所虛構的,而兩人的戀愛插麯也是作者編造齣來的。一般而言,當我們閱讀小說總以為,作品所建構的世界是跟外在的世界成等號關係,但蔡教授告訴我們,其實小說的世界往往經由文字所建構而成的,背後難免有小說傢的主觀滲透。

  蔡教授專攻英美現代文學,對於喬埃斯、吳爾芙、勞瑞等現代派作傢的作品瞭如指掌。有些艱深難懂的文學概念,經由他的解讀,讀者便可以抓到重點。例如,在〈意識流〉一文中,他指齣,意識流技巧的「美學」所標榜的是:漫長的迴憶透過人物的追溯,一幕幕地呈現在腦海裏等於是讓他重新瞭解往事,而在最後的一瞬間得到嶄新的體會。喬埃斯稱這種體會為「神悟」(epiphany)。頓悟一旦達到,就像星星顯現於天空中,它的方位所在也可以說是確定不移瞭。所以意識流作傢認為,霎那之間的頓悟所獲得的智慧是永恆的。

  接著,他以吳爾芙的《達樂威夫人》(Mrs. Dalloway)為例,強調描述人物在漫長的歲月之後,終於打開心中的結,小說也隨著人物在最後一瞬間的頓悟而結束。其實,這本意識流小說的主角是沃許過去在達樂威夫人婚前有一段戀情,但他時時要掌控她,以緻這段戀情乃不歡而散。十多年後,他從印度迴到倫敦,準備在晚上參加她的舞會。長久以來,他一直想不通這段戀情為何無法開花結果?最後在舞會結束時,他終於想清楚達樂威夫人經常舉辦宴會,善於將大傢聚攏在一起,以撫慰現代人的寂寞心靈,因此她無疑是一位生活藝術傢,過去應該讓她保留某種程度的自由,而凡事要掌控她,原來就是戀情破局的關鍵所在。

  然而,蔡教授更提齣解讀小說的另一個竅門──敘述觀點。在〈小說的敘述觀點〉中,他討論第一人稱觀點和第三人稱觀點,同時也談到一些例外如第二人稱觀點。然而,蔡教授最有創意的論點,就是論述第一人稱的不可靠敘述者,如福特的《好軍人》(The Good Soldier)。在這部小說中,敘述者道爾一結婚後,太太佯稱患有先天性心髒病,不宜太熱情,而她身上還帶瞭一瓶藥當作證據,有趣的是道爾也樂得如此,因為他有性無能。其實,他太太搞起不倫之戀,後來被她男友拋棄而服毒自殺。為瞭讓讀者搞懂,老師說明關鍵所在:「這樣的故事,由一個戴綠帽 的丈夫來敘述,他當然不便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烏龜嘍!此外他更不敢張揚他是性無能,所以故事中的諸多細節,不論關於自己或他人的,都有隱瞞,而說詞也前後矛盾。當然作者是要讀者細心地去找那些矛盾或不一緻的。」

  自一九六O年代以來,西方文壇的當代小說開始亮相,有些論者則以「後設小說」來命名。書中也花瞭很多篇幅論述當代小說,如傅敖斯《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納博科夫《洛麗塔》(Lolita)、《黯淡之光》(Pale Fire)、聘瓊《重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卡爾維諾《鼕夜的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特彆是,在〈後設小說的啓示〉,蔡教授強調,後設小說邀請讀者涉入小說中的虛構世界,旨在讓他明白小說是一種文字幻象,以便打破寫實主義的謬誤,因此,後設小說不僅是小說,交代故事內容,同時也對該篇小說的寫作過程亦有所說明。迴顧過去,蔡教授走在時代的先端,因此要瞭解這些小說隻能依賴英文本,如今中譯本一一問世,讀者可以運用這些觀點來跟作品相互論證。同時,讀者要進一步瞭解當代文學也可以參考〈什麼是後現代文學?〉至於要瞭解後現代,則不妨仔細閱讀〈後代主義的省思〉和〈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這兩篇文章。

  綜觀本書,對於「文學研究」和「創作」都提齣獨到而深刻的見解,相信對於文學研究者跟創作者將有莫大的助益。迴顧過去,本書曾經伴隨四年級跟五年級生渡過那美妙的文學時光,如今以新的麵貌重新齣版,希望能嘉惠更多讀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學術語的解釋,更像是對我整個文學觀的一次深刻洗禮。我一直覺得,理解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流傳久遠的經典,需要一種“天賦”或者“背景”。但是,這本書卻讓我覺得,理解文學,其實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參與的事情,隻要你願意去探索。作者在介紹“現代主義”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其各種特徵,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巨大的曆史變遷的背景下,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精神衝擊,以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人類價值觀的挑戰。這讓我明白,現代主義的齣現,是對那個時代種種不安和迷茫的迴應。書中對“意識流”的分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曾經以為這隻是一種寫作技巧,但作者通過對喬伊斯、伍爾夫等人的作品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意識流如何試圖捕捉人類思維的復雜性和非綫性,如何將內心世界的微小波動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讓我對文學的錶現力有瞭全新的認識。而且,書中並非是按照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常常在不同的流派之間進行巧妙的穿插和對比,比如在討論“解構主義”時,會迴溯到早期哲學中的某些思想,又會展望到當代文學的某些傾嚮。這種跳躍性的、非綫性的敘述方式,本身就帶著一種後現代的意味,讓閱讀過程本身就充滿驚喜和啓發。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袋裏像是被注入瞭新的能量,整個對文學的認知框架都被重新搭建瞭。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文學流派和主義,就像是一些標簽,貼在不同的作品上,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標簽來理解它們。但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些標簽背後,承載的是一個時代、一群人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書中對“象徵主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如何試圖通過具象的意象來錶達那些抽象、難以言說的精神世界。作者通過對波德萊爾、馬拉美等人的作品的深入剖析,揭示瞭象徵主義如何在詩歌中構建一種神秘、夢幻的氛圍,從而觸及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潛意識。這種解釋,讓我不再僅僅將象徵主義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對現實世界局限性的超越,一種對更深層真實性的追尋。而當書頁翻到“結構主義”時,我纔真正理解瞭語言和符號的強大力量。作者沒有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描述,而是通過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分析神話的模式,來展示結構主義如何揭示隱藏在錶麵現象之下的普適性規律。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迴到宏觀的分析方式,讓我對語言的運作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文學作品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清晰的把握。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我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不再是隨波逐流,而是找到瞭自己航行的方嚮。

评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它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思想殿堂。我一直對文學理論抱著一種敬畏又有點不知所措的態度,總覺得那些術語遙不可及,像是屬於少數人的遊戲。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有溫度的方式,來闡釋那些曾經讓我頭疼不已的文學術語。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一個個理論概念融入到文學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在討論“錶現主義”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強調主觀感受”的定義上,而是通過對一些畫作和文學作品的細膩描摹,讓我們切身感受到那種扭麯、變形背後,個體內心深處的巨大痛苦和焦慮。這種“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讓我瞬間抓住瞭錶現主義的核心精神。同樣,當談到“新批評”時,作者巧妙地將讀者帶入到對文本細讀的場景中,鼓勵我們像偵探一樣,從字裏行間挖掘齣那些被忽略的意義,體會文本自身的獨立價值。這本書沒有給我太多結論性的定義,而是給瞭我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它讓我明白,文學理論不是死的教條,而是活的工具,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學、理解世界的鑰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雙更敏銳的眼睛,能夠看到文學作品中更深層的結構和意義。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帶著一絲忐忑的。文學術語,這四個字對我來說,總是伴隨著“晦澀”、“難懂”的聯想。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文學理論的書籍,但往往是看瞭一半就放棄瞭,覺得那些概念離我的生活太遠。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耐心地引領我走過文學史的長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現實主義”的闡釋,它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反映現實”,而是深入探討瞭現實主義者如何在一個充滿社會矛盾和階級分化的時代,試圖通過對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細緻描繪,來揭示社會的真實麵貌。作者還對比瞭不同國傢和不同時期的現實主義,比如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和法國的自然主義,讓我看到瞭現實主義內部的多樣性和發展。這種細緻的比較,讓我對“現實主義”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象徵主義”的解讀也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象徵主義是模糊和難以捉摸的,但作者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案例,將象徵主義中的意象、暗示、象徵意義進行瞭清晰的梳理,讓我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和精神追求。這本書讓我覺得,文學理論並不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是能夠連接我們與文學作品、與作者、與時代的重要橋梁。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悄悄地開啓瞭我對文學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一直以來,我對許多文學概念的認識都停留在非常錶麵的層麵,比如“浪漫主義”在我腦海裏就是一些充滿激情、歌頌自然的詩歌,而“後現代主義”則是一種模糊的、似乎在挑戰一切的思潮。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有多麼天真。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引導我一步步去探索,去辨析。例如,它在談論浪漫主義時,不僅僅列舉瞭抒情、想象這些特點,而是深入剖析瞭其産生的社會背景,比如工業革命帶來的疏離感,以及知識分子對理性主義的質疑。這讓我明白,浪漫主義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時代精神的呼喚。同樣的,對於後現代主義,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解構和顛覆,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脈絡中,分析瞭它如何迴應現代主義的局限,又如何反映瞭當下信息爆炸、碎片化社會的特徵。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那些曾經我以為難以理解的文學作品,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豁然開朗。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介紹每個主義時,都會適時地對比和聯係,比如將浪漫主義的個體情感與現代主義的內心探索進行比較,又將現代主義的客觀性與後現代主義的相對主義進行闡釋。這種梳理性的分析,讓我在紛繁復雜的文學思潮中找到瞭清晰的綫索,不再感到迷茫。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文學史的迷霧,看到那些隱藏在概念背後的深刻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