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泰,筆名亨人、桓太,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日據時代颱中州北鬥街,小時候接受日本教育,早年以日文寫作,颱北光復後改習中文,是國內極少數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於一九四八年加入「銀鈴會」,一九五五年加入「現代派」,一九六四年發起《笠》詩刊並擔任首任主編。
林亨泰的創作過程,以沿襲日本現代詩輸入西歐現代詩潮前後順序而展開著有詩集《靈魂的産生》(日文詩集,中文《靈魂的啼聲》)、《長的咽喉》、《林亨泰詩集》、《爪痕集》、《跨不過的曆史》,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教育論著《JS布魯那的教育理論》,譯有法國馬洛所著的《保羅.梵樂希的方法序說》,創作量並不大,但他的作品及評論影響颱灣現代詩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林亨泰由「銀鈴會」到「現代派」再到「笠詩社」的衍變,可見其「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的詩路曆程,是颱灣現代詩史的典型縮影。
林亨泰是一位充滿神秘魅力的人物,在學識和創作方麵皆有與眾不同的特性,是詩藝的探索傢,不斷的往詩的處女地探索,嚮著沒有價值的地方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林亨泰在〈笠下影:林亨泰〉即中寫到:
「我寜願盡力去探求還沒有被那些『懂得價值的人』的足跡所踐踏過的地方,縱然那是有著猙獰的容貌而不能稱為風景,或者不過是醜陋的一角而不足以稱為風景,可是,我以為隻有在這裏纔體會得到人類居住的環境底真正的嚴謹性。」
以綠色畫上陸界的
颱灣,啊,美麗島
住下瞭六十年後
第一次離開瞭妳
從雲上俯看,更能證明
颱灣,啊,妳是美麗的
以白浪鑲嵌岸邊的
颱灣,啊,美麗島
離開瞭一陣子後
又迴到瞭妳身邊
從機場走齣,竟然發現
颱灣,啊,妳是髒亂的
──〈颱灣〉
作者簡介
蕭蕭(蕭水順,1947 ~)
彰化社頭人。輔仁大學中文係畢業,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曾任明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文係主任,現為明道大學中文係副教授。一生戮力於詩、散文的創作,現代詩的推廣與理論的建構,對於彰化詩學、颱灣詩學、颱灣新詩美學付齣甚多心力。創作與編著書籍已超過一○五冊,仍繼續在文學創作與評論上繼續挺進
叢書序 啓動彰化學
自序
第一章
林亨泰詩語風格「異常句」、「走樣結構」之分析──以《林亨泰詩集》為分析場域 孟佑寜
第二章
感覺靈光的詩美投影──評析林亨泰詩作藝術 郭楓
第三章
林亨泰符號詩研究 丁旭輝
第四章
颱灣現代詩史的見證者──林亨泰詩論研究 陳秉貞
第五章
景也,亨泰!捨也,亨泰!思也,亨泰!──讀林亨泰的詩,兼論圖像詩的思維走勢 陶保璽
第六章
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 劉正忠
第七章
想像「現代詩」:以林亨泰五○年代的「現代主義」建構為例 林巾力
第八章
我的想法與迴應──針對曾貴海的論點 林亨泰
第九章
凝視鄉土,心係颱灣──林亨泰詩中的颱灣圖像 柯夌伶
【附錄】
林亨泰研究書目 蘇茵慧整理
推薦序
啓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
二十多年來,颱灣主體意識逐漸抬頭,社區營造也蔚為趨勢。各縣市鄉鎮紛紛編纂史誌,大傢來寫村史則方興未艾。而有誌之士更是積極投入研究,於是金門學、宜蘭學、澎湖學、苗栗學、颱中學、屏東學......,相繼推齣,騰傳一時。
大緻上說來,這些學術現象的形成過程,個人曾直接或間接參與,於其原委當有某種程度的瞭解,也引起相當深刻的反思。
一九九六年,我從服務二十五年的輔大退休,獲聘於彰化師大國文係。教學、研究之餘,仍然繼續颱灣民俗藝術的田調工作。一九九九年,個人接受彰化縣文化局的委託,進行為期一年的飲食文化調查研究,帶領四位研究生進齣二十六個鄉鎮市,訪問二百三十多個飲食點,最後繳交《彰化縣飲食文化》(三十五萬字)的成果。
當時,我曾說過: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飲食文化見證半綫風華。這是先民的智慧結晶,也是彰化的珍貴資源之一。
彰化一帶,舊稱半綫,是來自平埔族「半綫社」之名。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縣;四年(1726)創建孔廟,先賢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並命名為「彰化縣」。在地理上,彰化位於颱灣中部,除東部邊緣少許山巒外,大部分屬於平原,濁水溪流過,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有「颱灣第一榖倉」之美譽。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薈萃,並且纍積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産,其風華之多采多姿,與府城相比,恐怕毫不遜色。
二十五座古蹟群,各式各樣民居,既傳釋先民的營造智慧,也呈現瞭獨特的綜閤藝術;戲麯彰化,多音交響,南管、北管、高甲戲、歌仔戲與布袋戲,傳唱斯土斯民的心聲與夢想;繁復的民間工藝,精緻的傳統傢俱,在在流露令人欣羨的生活美學;而人傑地靈,文風鼎盛,舊、新文學引領風騷,成果斐然;至於潛藏民間的文學,既生動又多樣,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
這些元素是彰化的底蘊,它們共同型塑瞭「人文彰化」的圖像。
十二年,我親近彰化,探勘寶藏,逐漸發現其人文的豐饒多元。在因緣俱足之下,透過産官學閤作的模式,正式推齣「啓動彰化學」的構想。
基本上,啓動彰化學,是項多元的整閤工程,大概包括五個麵相:課程設計結閤理論與實際,彰化師大國文係、颱文所開設的鄉土教學專題、颱灣文化專題、田野調查、民間文學、彰化縣作傢講座與文化列車等,是紮根也是開拓文化人口的基礎課程,此其一;為彰化學國際化作齣宣示,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聚集國內外學者五十多人,進行八場次二十六篇的論述,為彰化文學研究聚焦,也增加彰化學的國際能見度,此其二;彰化師大文學院立足彰化,於人文紮根、師資培育、在職進修與社會服務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二○○七重點發展計畫以「彰化學」為主,包括:地理係〈中部地區地理環境空間分析〉、美術係〈彰化地區藝術與人文展演空間〉與國文係〈建置彰化詩學電子資料庫〉三個子題,橫嚮聯係、思索交集,以整閤彰化人文資源,並獲得校方的大力支持,此其三;文學院接受彰化縣文化局的委託,承辦2007彰化學研討會,我們將進行人力規劃,結閤國內學者專傢的經驗與智慧,全方位多領域的探索彰化內涵,再現人文彰化的風貌,為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此其四;為瞭開拓彰化學,我們成立編委會,擬訂宗教、曆史、地理、生物、政治、社會、民俗、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傳統建築、傳統錶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等係列,敦請學者專傢撰寫,其終極目標乃在挖掘彰化人文底蘊,纍積人文資源,此其五。
彰化師大紮根半綫三十六年,近年來,配閤政策積極轉型為綜閤大學,努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實踐校園傢園化,締造優質的人文空間,經營境教,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並且開齣産官學閤作的契機,推齣專案,互相奧援,善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迴饋社會。在白沙山莊,師生以「立卦山福慧雙修大師彰師大,依湖畔學思並重明德化德明」互相勉勵。
從私立輔大退休,轉進國立彰師大,我的教授生涯經常被視為逆嚮操作,於颱灣教育界屬於特例;五年後,又將再次退休。個人提齣一個大夢想,期望結閤眾多因緣,啓動彰化學,以深耕人文彰化。為瞭有係統的纍積其多元資源,精心設計多種係列,我們力邀學者專傢分門彆類、循序漸進推齣彰化學叢書,預計每年十二冊,五年六十冊。並將這套叢書獻給彰化、颱灣與國際社會。
基本上,叢書的齣版是産官學閤作的最佳典範,也毋寜是颱灣學的嶄新裏程碑。感謝彰化縣文化局、全興、頂新、帝寶等文教基金會與彰化師大張惠博校長的支持。專業齣版社晨星的閤作,在編輯、美編上,為叢書塑造風格,能新人耳目;彰化人杜忠誥教授,親自題寫「彰化學」三字,名傢齣手為叢書增色不少,在此一併感謝。
迴想這套叢書的齣版,從起心動念,因緣俱足,到逐步推齣,其過程真是不可思議。
「讓我們共同完成一個大夢想吧。」我除瞭心存感激外,隻能如是說。
林明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讀完《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的部分章節,我最大的感受是,林亨泰的詩歌世界,宛如一個精心構建的迷宮,每一步探索都充滿瞭驚喜與迴味。書中對於他詩歌中“時間”主題的處理,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我常常覺得,時間是詩人永恒的追問對象,而林亨泰似乎用一種異常細膩而又富有哲思的方式,將時間的流逝、記憶的痕跡以及對未來的期盼,巧妙地編織在他的詩句之中。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林亨泰是如何通過語言的張力,去捕捉和呈現那些難以言說的關於時間的感受,比如青春的易逝,歲月的沉澱,以及生命中那些稍縱即逝卻又深刻烙印的瞬間。作者的評論,讓我仿佛看到瞭詩人站在時間的河岸邊,用飽含深情的目光,凝視著波濤滾滾的流水,並在其中捕捉到人類共通的情感。這種對時間本質的洞察,以及用詩歌語言對其的精準錶達,無疑是林亨泰詩歌藝術的精髓所在。
评分這本《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沉靜而廣闊的意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構建齣獨特藝術世界的詩人抱有濃厚的興趣,林亨泰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一種深邃的思考和細膩的情感緊密相連。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走進林亨泰詩人那片獨一無二的“天地”。這種“天地”,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詩歌創作的題材範疇,更是一種他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錶達內心的獨特視角和精神維度。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門,讓我得以窺探詩人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律動,理解他如何將個人的生命經驗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錶達。每一次閱讀一本關於偉大詩人的研究,都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我希望這次也能如此。書名中的“新詩研究”也預示著它並非僅僅是簡單的作品匯編,而是經過深入的分析、解讀和理論探討,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渴望深入理解詩歌創作背後邏輯的讀者來說,無疑充滿瞭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闡釋林亨泰在新詩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他的詩歌語言又有哪些獨特的魅力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评分初翻開這本《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卻又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書中的文字,像是一條蜿蜒的小溪,緩緩流淌,時而激起細微的浪花,時而匯聚成深邃的潭水,引導著我一同潛入林亨泰詩歌的海洋。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林亨泰詩歌意象的解讀。在他構建的“天地”裏,那些看似尋常的意象,比如一片落葉,一縷陽光,或者一個遠去的背影,在經過他的詩化處理後,往往會煥發齣令人驚嘆的生命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意象背後的深層含義,它們又如何承載著詩人對人生、對自然的感悟。書中的分析,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疏離性解讀,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精神上的對話。它讓我看到瞭,原來詩歌並非隻是文字的排列組閤,而是詩人用生命的熱情和深刻的思考,編織齣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篇章。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揭示林亨泰詩歌創作的獨特方法論,以及他對語言邊界的探索,這對於理解一位詩人的藝術成就至關重要。
评分《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次與林亨泰心靈的深度對話。我尤其對書中探討林亨泰詩歌中的“孤獨”主題深感興趣。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孤獨常常是一種令人扼腕的憂傷,但在林亨泰的詩歌裏,我似乎感受到一種更復雜的情感,那是一種在孤獨中尋找力量,在沉寂中孕育希望的姿態。書中的分析,讓我有機會去理解,林亨泰的“孤獨”並非是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主動的內省,一種與自我對話的契機,更是一種與世界保持距離卻又深刻連接的獨特方式。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林亨泰的孤獨感是如何影響他的創作,他又是如何將這種個體情感升華為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普遍關照。這本書,讓我得以窺見,即使在最深的孤獨中,也能綻放齣最耀眼的人性光輝。
评分翻閱《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我仿佛踏入瞭一片被詩歌所籠罩的神秘領域,每一頁都散發著思想的光芒。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林亨泰詩歌中“自然”意象的闡釋所吸引。我一直相信,自然是詩人靈感的源泉,也是他們情感的寄托。林亨泰筆下的自然,想必不是簡單的景物描摹,而是一種與詩人內心世界相互映照的存在。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解讀林亨泰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以及他如何將這些自然的元素,融入到他詩歌的哲學思考之中。書中的研究,讓我有機會去體悟,林亨泰是如何在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之間,尋找生命的意義,如何用詩意的語言,去贊美生命的勃勃生機,又如何在自然的循環往復中,體味人生的無常與永恒。這本書,讓我對林亨泰這位詩人,以及他對“天地”的獨特理解,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