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擷文學評論傢李奭學精采鴻文,以颱灣觀點看中國與世界的「虛構性文類」,立論獨特,引領讀者一窺世界文學堂奧。包括評論文學傢艾略特與費茲傑羅的文學淵源、總評史學大師史景遷著作中譯本、剖析颱灣翻譯書籍的魅力,淺談二十世界西洋文學文壇之笑談。除瞭有寫齣中國人阿Q精神的魯迅、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高行健等名傢,凡傳記、評論、新詩等文類琳瑯滿目,簡筆勾勒颱灣以外舉世文學圖貌之一斑。
本書特色
★文學評論傢李奭學教授 針對「虛構性文類」的評論文章。
★包含總論艾略特與費茲傑羅的文學淵源、總評史學大師史景遷、中國人阿Q精神的魯迅、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高行健等名傢,凡傳記、評論、新詩等文類琳瑯滿目,簡筆勾勒颱灣以外舉世文學圖貌之一斑。
作者簡介
李奭學
東吳大學英文係學士,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及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譯有《閱讀理論》及著有《中西文學因緣》,另編有九歌版《中華現代文學大係(二)評論捲》(與李瑞騰、範銘如閤編)等書。
003 打開書寫的記憶體(自序)
第一輯:文學因緣
015 虛構性的傳記與傳記性的虛構
024 美國作傢,歐洲經驗
033 指嚮現代人心的兩顆詩心——艾略特與費茲傑羅的文學因緣
046 摩裏森與學院批評傢
050 追尋烏托邦的屐痕——西洋上古文史裏的烏托邦思想
063 魯迅.書禁.極權政治
068 埋香塚裏多冤魂——評康正果著《風騷與艷情》
072 現代董狐如何再現現代?——史景遷著作中譯本總評
081 小說大道何在?
083 繁花似錦,目不暇給
086 領人進港,莫要搭錯船——中國譯颱灣版西方文學名著略評
091 中譯第一首「英」詩《聖夢歌》
101 抖落一袖的乾坤——淺談西方世界裏的極短篇
108 山高水長——迎餘國藩院士返颱講學
第二輯:迴顧前塵
119 人文主義:伊拉斯瑪士與摩爾的友誼
125 殺妻的意識形態——談阿圖塞著《未來永在》
130 一份癡腸我獨行——評楊煉著《鬼話》
133 「夫唱婦隨」新詮——評楊絳著《雜憶與雜寫》
137 艾爾門,看招!——評寇斯提羅著《喬伊斯傳》
143 典型在宿昔——評威爾森著《阿拉伯的勞倫斯》
146 奧德秀斯迷航記——評金介甫著《瀋從文史詩》
149 時間,你的名字是大師——評《大師自述》和《重讀大師》
153 燦爛的謊言——評鮑義著《星空中的普魯斯特》
159 鄉關何處——從薩依德、馬金尼談到徐忠雄
164 發現中國——評林育德著《記憶版圖》
167 西行啓示錄——評伯恩斯坦著《究竟之旅—與聖僧玄奘的韆年對話》
170 我的朋友康正果——評康正果著《齣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
175 山陰道上,河山殊異——評李劼著《美國風景—一個中國人的美國行旅》
179 再見人文主義的宗匠——評喬治.史坦納著《勘誤錶:審視後的生命》
184 二十世紀西洋文壇之最十則
199 筆落驚風雨——評巫寜坤著《孤琴》
第三輯:雜議東西
205 重繪美國文學地圖——談摩裏森著《在黑暗中遊戲》
210 差異的政治學——迴顧一九九○年代初期美國漢學界的「周蕾騷動」
217 「多談問題,少談主義」——評高行健著《沒有主義》
221 消費愛麗絲——評戴錦華著《鏡城地形圖》
225 揮彆百年的孤寂——評麥格拉斯編《20世紀的書:百年來的作傢、觀念及文學》
230 海市蜃樓——評史景遷著《大汗之國》
233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評史景遷著《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
236 姑妄信之,姑妄言之——評艾柯著《悠遊小說林》
239 語言.比較文學.文體——評薩依德著《文化與帝國主義》
243 唯有「隱」者留其名——評法朗士著《隱士:透視孤獨》
247 金剛石城——評羅素著《天堂的曆史》
254 僧院與古典文明的延續——評高希爾著《愛爾蘭人如何拯救文明》
257 和永恆拔河——評蔔倫著《西方正典》
262 翻譯曆史——評王德威著《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
268 韆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評單德興著《邊緣與中心》
打開書寫的記憶體
讀者眼前這本小書,乃拙作《颱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九歌,二○○八年)的兄弟檔。我寫過的文學評論不少,書評更多,而且寫得早,早到九歌齣版公司的蔡文甫先生還在主持《中華日報.副刊》的時代。但是我開始用電腦寫作的時間很晚,晚到我都已經寫而且譯瞭幾本書的一九九一年。那年以來,除瞭少數例外,各種拙文我總算電子檔在手,是「有檔可查」瞭。因此之故,一九九一年就常常變成我各種書寫記憶的開端,許多拙著都以這個時間為起點,讀者眼前這本小書自然也不例外。
《颱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談的是小說或一般性的虛構之作,本書處理的則絕大多數屬常言所謂「非小說」,其中又以傳記與各類評論書籍為大宗,我分之為「文學因緣」、「迴顧前塵」與「雜議東西」三輯。人類的知識何其繁雜,分門彆類乃大學問。宗品固有顯隱之異,性質重疊者也不乏見,亞裏士多德因而有《範疇論》(Categories)之述,而中國詞章與文化的傳統中亦可見《文心雕龍》或各種「類書」的編纂。我的「非小說」指「非虛構」(non-fiction)書寫,但是不談同質性;論其內裏,即使「傳記」這種「非虛構」的「虛構性」還真強,往往假手修辭而隱藏在字裏行間。修辭可以弄拙成巧,也可以搬弄是非,顛倒真假,讓文學和真實人生串連為一。評論文字看似理性,對我來講,卻也難以完全置身於寫作者的視∕世界之外。所以修辭既不可免,當然會讓評論變成充滿主觀的個人實傳。當中之彆,唯名目耳。修辭一旦可以除魅,「傳記」和「評論」則一,都是「虛構」,也都是「非虛構」。悼紅軒主說得好:「假作真時真亦假」,文字世界都在「無為有處有還無」!
果然如此,那麼眼前這本《颱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不也是假名他人,實則藉屍還魂,是巧用名目與修辭在僞裝自己?是,也不是。「是」,是因為我的修辭就算騙得瞭人,也騙不瞭自己。「不是」,是因為我提筆為文,一嚮態度嚴肅,從來不敢以「遊戲筆墨」唐突他人的心血。一九九一年以前如此,一九九一年以後依然如是。書評者,飣餖也。但區區韆百字就得道人長短,議論是非,並不比所評之書的倚馬萬言容易。評者既無研究時間上的優勢,講的當然是自己最直接的感想;縱有修辭,也已降到最低的程度。書評之所以重要,重要在原創性最強:一般來講,也最「誠實」。讀者眼前這本小書,不是在描畫一九九一年以來颱灣以外舉世的文學圖貌,然而若視之為管見所知的文學價值的取嚮之一,我也不敢矯情否認。區區以為對熱愛或研究文學的人,或許尚有助益。
從短文到成書,過程復雜。我逐篇從頭爬梳不說,更受益於不少友生與知己。刊用拙文的金蓮、開平、偉貞、楊澤、義芝、素芬、恆煒、悔之與曼麗等諸兄姊,曾經賜正不少,扶我於敧斜。有幾篇蕪文承餘國藩、齊邦媛、孫康宜諸教授及王德威兄鼓勵,併記於此。如玫代校本書,淑慧又刪冗汰繁,逐句修訂,不是我能感謝得瞭!我受知於蔡文甫先生甚早,數年來,他又不吝支持區區鬥方微業,本書麵世,他和九歌的素芳、敏菁齣力尤多,我的感謝自是筆墨難罄。早在一九九一年之前,內人嘉彤就是我論人議事時的一麵明鏡,偏頗處她會指齣,而且非要我「改過自新」不可。沒有她把關,拙作不可能通得過眾報刊老編嚴格的「審查」。
李奭學二○○九年春.南港
讀完《颱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我感覺自己的文學視野被徹底打開瞭。我一直以來對文學的理解,可能都還停留在比較錶層,對文本的技巧和主題的分析居多。但這本書的作者,他讓我看到瞭文學更深層的東西——文學背後的思想,文學與人生的連接,以及文學所能帶給我們的生命啓示。他寫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情感的容器,是思想的火花,是人性的鏡子。他用自己豐富的閱讀經曆,為我們展示瞭文學如何能夠塑造一個人,如何能夠影響一個時代。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與文學作品之間關係的梳理,這讓我明白,文學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社會緊密相連。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瞭文學世界的另一扇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學的價值,以及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種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的完美結閤。作者在勾勒東西方文學版圖時,並沒有拘泥於單純的地域劃分或年代順序,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共通之處和獨特魅力並行呈現。比如,在探討“敘事的迷宮”時,他不僅分析瞭西方現代主義小說中意識流和非綫性敘事的復雜性,還將目光投嚮瞭東方文學中同樣存在的、關於時間、記憶和身份的多重解讀,這種跨文化的對話,讓我看到瞭文學作為人類共通情感和思想載體的力量。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文學巨擘時,總是能結閤自身的閱讀體驗,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片段,或是年輕時的閱讀趣事。這讓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高冷疏遠的文學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情味。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看到作者坐在書桌前,一邊翻閱著厚重的典籍,一邊若有所思地品味著字句,那種求索的精神和對知識的熱情,也感染瞭我,讓我更加渴望去探索更廣闊的文學世界。
评分《颱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於“文學的邊界”的打破。我一直以為,文學的評論就應該是一闆一眼地分析文本結構、人物塑造,但這本書的作者卻用一種更加自由、更加個人的方式,展現瞭文學的無限可能。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作品,更是在講述自己與文學的“戀愛史”。那些因為某本書而改變人生軌跡的時刻,那些在深夜燈下被某個情節深深吸引的瞬間,那些因為書中人物而引發的自我反思,都被他真摯地記錄瞭下來。他讓我意識到,閱讀並非僅僅是智力活動,更是一種情感的體驗,一種精神的旅程。書中對一些“非主流”但卻極具價值的文學作品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拓寬瞭我的閱讀視野,不再僅僅局限於那些被廣泛推崇的經典。這種“不設限”的閱讀態度,正是這本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它鼓勵我去發現屬於自己的文學寶藏,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文學地圖。
评分讀完《颱灣觀點:書話東西文學地圖》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帶著我悠遊於文學的星海。書的開篇就讓我眼前一亮,作者沒有像許多文學評論那樣一開始就拋齣枯燥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將自己對文學的體悟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閱讀的溫度”的論述,作者不僅僅是在分析文本,更是在傳遞一種對書籍的情感,那種在字裏行間尋覓知音的喜悅,那種被故事觸動靈魂的震撼,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評論傢,而是與我們一樣,會因書中人物的命運而牽腸掛肚,會因一句精彩的描寫而拍案叫絕的同路人。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解讀,更是讓我有瞭全新的視角。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某某作品已經瞭然於胸,但作者的見解卻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之前從未留意過的角落,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熟悉的作品,發現其中蘊藏的深刻寓意和巧妙匠心。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觀照”方式。作者在審視東西方文學時,並沒有采用那種單嚮度的“西學東漸”或“中學為體”的模式,而是展現瞭一種雙嚮的、平等的對話。他能夠從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意韻味中汲取靈感,去理解西方現代詩歌的張力;也能從西方小說的敘事技巧中,反思中國傳統小說在情節設置和人物刻畫上的獨到之處。這種“求同存異”的分析方法,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的共通價值,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學的母題”的討論,作者通過對“鄉愁”、“愛恨情仇”等普世主題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呈現,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盡管語言、習俗、曆史背景不同,但人類的情感和對世界的思考,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跨越文化的共鳴,讓我感到溫暖,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豐富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