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名(1901 ~ 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現代作傢,著有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棗》,長篇小說《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其作品以獨具的風格麵貌和多變的文體特徵著稱。
廢名是個「謎」一般的作傢,他的人生經曆和精神世界,與同時代其他作傢相比,有很多特異之處。
「謎底」即真相,往往隱藏在曆史裏麵。本書試圖在文本之外,著重介紹和描述廢名的傢族生活、童年記憶、避難經曆、學術研究,同時關涉廢名與魯迅、周作人、鬍適、俞平伯、葉公超、熊十力、林語堂、瀋啓□等人之間的交往情況。透過具體的生活片段和鮮活的曆史細節,逼近廢名,解讀其人,尋找他的「真」。
作者簡介
陳建軍
大陸湖北浠水人,現執教於武漢大學,編著有《廢名年譜》(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2003年版)、《廢名詩集》(颱灣新視野圖書齣版公司2007年版)、《廢名講詩》(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2007年版)、《廢名研究劄記》(颱灣秀威資訊2009年版)等。
張吉兵
大陸湖北□春人,現供職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著有《抗戰時期廢名論》(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2008年版)、《廢名研究劄記》(颱灣秀威資訊2009年版)等。
弁言
廢名小傳
廢名的童年記憶
廢名的真
廢名與魯迅
抗戰期間廢名任金傢寨小學教員行狀綜說
抗戰期間廢名任黃梅縣中教員行狀綜說
廢名的避難經曆與其傢族生活
葉公超批廢名
一位近世鄉儒及其傢族的剪影──熊十力撰〈黃梅馮府君墓誌〉發微
廢名緻周作人信二十四封
談廢名的一封殘簡
廢名的幾副對聯
廢名題紫雲閣對聯詮解
廢名的兩部魯迅研究專著
說說廢名的印章
關於《廢名年譜》
《廢名詩集》前言
寫在《廢名講詩》齣版之後
《抗戰時期廢名論》:一部填補空白的學術著作
《關於廢名》序
《現代文學史料探微》序
廢名研究綜述(1981 ~ 2001年)
附錄一 廢名生前未版著作目錄
附錄二 已版廢名著作目錄
附錄三 廢名研究著作目錄
後記
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看目錄和個彆篇章,就足以讓我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究氣,又帶著一絲不羈的自由。書名《廢名研究劄記》,單看名字就足夠吸引人,讓人好奇這“廢名”究竟是何方神聖,又是什麼樣的“劄記”能讓作者如此細緻地去探究。從我接觸到的部分內容來看,作者對於廢名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其思想的脈絡,甚至觸及瞭其文字背後的深層邏輯。這種研究的深入程度,讓我對整本書的價值充滿瞭期待。 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廢名早期思想演變的探討所吸引。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篇幅去梳理那些不那麼為人熟知,或者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會浮現齣廢名先生本人,在那書齋之中,對著一堆泛黃的書稿,時而沉思,時而奮筆疾書的畫麵。作者通過細緻的文獻考證和獨到的解讀,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廢名形象。這種抽絲剝繭式的研究方法,讓我忍不住想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去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而精美的圖書館裏,獨自一人,在柔和的燈光下,慢慢地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日記。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記錄著他對廢名先生的研究心得。這種“劄記”的形式,本身就帶有一種私密的、個人的色彩,仿佛是在與這位思想巨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字句背後,所付齣的心血和思考,那種沉浸式的研究狀態,讓人無比著迷。 他對廢名先生的某些論述,進行瞭非常深入的剖析,甚至會對比不同版本的文獻,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可貴。我雖然不是專業的學者,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一種智識上的愉悅。我甚至會想象,當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他的內心是怎樣的波瀾壯闊,又是怎樣的充滿敬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研究著作,更像是一份個人化的學術情感的錶達。
评分我一直對廢名先生的名字感到好奇,知道他是一位極其重要但又相對“神秘”的思想傢。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從我翻閱的章節來看,作者對廢名先生的學術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在一些關鍵的哲學命題上,給齣瞭非常獨到的見解。我感覺作者並非是簡單的介紹,而是在進行一種深度的對話,甚至是對廢名思想的“再創作”。 書中關於廢名先生的一些早期著作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能夠捕捉到廢名先生思想萌芽時期的那種敏感和探索。這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喜歡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但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生命力。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廢名先生思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門或進階之作。
评分我是一名純粹的文學愛好者,平時對哲學類的書籍涉獵不多。偶然間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說裏麵對廢名先生的解讀非常透徹,於是我抱著好奇的心態翻開瞭。坦白說,一開始我被書中的一些晦澀的語言和復雜的理論所睏擾,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但是,當我堅持讀下去,特彆是讀到作者通過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闡釋廢名先生的某個觀點時,我突然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 作者在處理一些非常抽象的哲學概念時,並沒有采用枯燥的論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些生活化的細節,或者對比瞭不同學派的觀點,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思想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化繁為簡”的寫作手法,讓我這樣一個“門外漢”也能從中獲得樂趣,並對廢名先生的智慧産生由衷的贊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是深奧的哲學,隻要用心去解讀,也能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也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精神食糧。
评分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的厚重感所摺服。粗略翻閱,裏麵充斥著各種令人費解的引文和學術術語,一看就知道是下瞭苦功的作品。作為一名對廢名先生的哲學思想略有耳聞但瞭解不深的讀者,我被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深深吸引。書中的每一處論述,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斟酌,沒有絲毫的輕率之處。我期待著能通過這本書,係統地瞭解廢名先生的學說,理解他在哲學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他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尤其是其中關於廢名晚年思想轉變的分析,作者的觀點頗為新穎,讓我耳目一新。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廢名先生的思想固化在某個時期,而是展現瞭其思想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這種發展背後可能存在的內在驅動力。這種細緻入微的學術挖掘,讓我對廢名先生的智慧和深度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無疑是獻給那些真正熱愛學術、願意靜下心來鑽研的讀者的佳作,它所承載的,是對一位偉大思想傢最真誠的緻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