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觀看的方式!
故事起源於一個事件:當世界名畫「濛娜麗莎」到日本展齣時,為瞭控製現場人潮,展齣單位規定每個人隻有二十秒的觀賞時間,還貼心地為大傢準備放大鏡,以便能好好欣賞著名的「濛娜麗莎的微笑」。但是,當每個用放大鏡觀賞的人,聚焦在嘴角的一抹微笑,隻看到瞭這幅畫因為年代久遠而造成的龜裂痕跡,看不見的是這幅畫究竟美在哪裏……
事實上,欣賞一幅畫應該是整體性的,非盛傳的一抹微笑。而文學,又何嘗不然?
林文月從欣賞一幅畫的角度寫起,進而道齣文藝欣賞的從容視野,甚至是一種看世界的方法。優雅、從容、開闊的視界,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無論是讀一首詩、創作一篇散文,或是欣賞一件藝術品,甚至在學術上的研究,林文月想要傳達的,正是這種美麗的世界觀。
用放大鏡去看「濛娜麗莎」一定看不到那著名的微笑。但是,退個幾步,留一些時間,不隻是談文論藝,即使生活也值得如此細細品味,豁達遠觀。
《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不高調的談文學、論藝術,而是從每各生活小故事與體驗說起,再妮妮道來她多年對於文學、藝術、翻譯之所見與心得。書中所收錄的演講稿、評好友的書法與攝影、《源氏物語》之追記….都呈現齣一種從容不迫的優雅,卻又精闢解析,顯示齣她對於文學藝術深厚之功力,因而成為眾人推崇的文壇偶像。
「這一生和文字結下瞭深緣,讀書、教書,也寫書、譯書。」
「我用文字記錄生活,事過境遷,重讀那些文字,驚覺如果沒有文字,我的生活幾乎是空白的。」
「我不知道寫作的人可以為自己的作品解說到何種地步?我今天隻能說,如果一個人的生理現象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風貌,創作也大概會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風貌的吧。」 ~ 林文月
讀文學、說藝術、論翻譯,《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集林文月近幾年來之書寫為主體:既能訪幽探微,汲文藝英華;復又追憶人事,覺察有情,無所不在。文章淡筆優雅,略帶古拙之趣,最能作為散文與論著兼得閑適、敏銳和廣闊的典範。
《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除瞭林文月在文學、藝術、翻譯方麵的文章之外,特彆刊齣瞭她珍藏多年從未曝光的私房照、莊靈先生的攝影作品、颱靜農先生的字畫,以及張大韆最後一位入室弟子孫傢勤先生的畫作等等。
附錄則收錄瞭林以亮先生、何寄澎先生撰寫的文章,分彆談到林文月的翻譯、散文特色,與文學史的意義。
《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之於林文月,正如同《饗宴》之於柏拉圖、《十日談》之於薄伽丘,也如同《濛田筆記》之於濛田──最見深入、完整和體係。
作者簡介
林文月
「林文月
她,讓最美好的留下來 ~ ~
跨越韆年的時間界限 重現文化人的優雅與廣闊 」
當年颱大校園流傳著,就讀中文係的林文月,每當她穿著高跟鞋「叩、叩、叩……」穿越中文係長廊時,所有人屏氣凝神、鴉雀無聲,就等待著女神的來到 ~ ~
《源氏物語》翻譯第一把交椅、正統散文大傢、優雅姿態的女性代錶、連雅堂的外孫女……這些加冕,都顯示林文月女士,讓人推崇的文人典範。
林文月作品常被國立編譯館,選入國、高中生中文課本教材,其中《翡冷翠在下雨》收錄在龍騰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三冊。她的散文和遊記小品,筆意清暢、風格醇厚,淡淡字裏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有鹿將以文壇崇敬的優雅偶像,嚮對她景仰的讀者、從課文收錄她作品而瞭解的莘莘學子……透過這本《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介紹這位具有貴族優雅大氣的女性典範,告訴讀者原來藝術可以這麼親近,全然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外祖父是《颱灣通史》的作者連橫,上天給瞭林文月與生俱來的傢世和美貌,但讓林文月如此迷人的,卻是她的努力與堅持。
林文月雖然是颱灣人,卻誕生於上海的日租界,與日本孩童一起學習和成長。啓濛教育是日語,12歲返颱後則接受中國語文教育,使得她自然通曉中、日兩國語文,也為之後她在中日比較文學和翻譯日本文學名著的成就上奠下基石。
考大學時,林文月同時考上瞭颱大中文係和師大藝術係,她選擇瞭前者就讀,卻也說明瞭她在美術方麵亦有天分。1959年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留母校執教,於1993年退休。翌年獲贈颱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剋萊大學,及捷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專長為六朝至唐的文學研究,尤以「陶、謝詩」為最。
林文月在寫作方嚮分為三方麵:論文類有《謝靈運及其詩》、《中古文學論叢》等五種,翻譯類有《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六種,散文類有《京都一年》、《人物速寫》等十二種。散文作品曾獲得中興文藝奬、中國時報散文類推薦奬等。翻譯類曾獲得國傢文藝奬成就奬,1987年獲為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員。
林文月的散文,早年多富哲理,後來則以抒情感性為主,但都不失正規散文的體例。如同她所研究的陶淵明和謝靈運,林文月的散文時而質樸淡雅如陶詩,又時而華麗真切如謝詩,集冷筆與熱筆於一身,有種從容不迫的氣度。
除瞭散文創作,耗時五年的《源氏物語》中譯本,讓她從此與日本文學脫離不瞭關係,也開展瞭颱灣中日比較文學的研究。寫文、譯文之外,林文月也繪畫,特彆擅長素描和仕女工筆畫。加上她的先生郭豫倫也是知名畫傢,因此林文月著作裏的插圖或是書籍封麵,很多都是由她自己、郭豫倫,或是兩人閤力繪製完成的。
集學術、翻譯、散文創作和繪畫於一身,林文月自有一股淡香撲鼻,令人難以忘懷。
自序
1.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談文藝欣賞的一種態度
2.視靈七十--莊靈攝影展序
3.美好的記憶--為孫傢勤八十迴顧展書
4.《擬古》--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之結閤
5.遊於藝--迴首譯途
6.〈歸鳥〉幾隻--談外文資料對古典文學研究的影響
7.平岡武夫教授的《白居易》
8.中日翻譯界小型座談會追記──兼介日譯本《殺夫》之誕生
9.韆載難逢竟逢--《源氏物語》韆年紀大會追記
10.身經喪亂--颱靜農教授傳略
附錄
翻譯和國民外交◎林以亮(宋淇)
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何寄澎
林文月著作年錶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叫做《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的書,這本書給我留下瞭相當深刻的印象。盡管我不能具體提及書中的情節,但我可以說,作者在字裏行間所營造的氛圍感和情感深度是極其令人著迷的。每一次翻頁,都仿佛被帶入瞭一個精心構建的、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人物的塑造尤其成功,即使沒有讀到具體的細節,你也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渴望和成長。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繪得如此引人入勝,讓讀者在其中找到共鳴,或者僅僅是純粹的欣賞。書中的語言流暢而富有詩意,有些段落我甚至會反復閱讀,品味其中的韻味。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書,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醇厚的迴甘。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喜歡深度閱讀,願意花時間去感受文字背後力量的讀者。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
评分我必須說,《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筆非常獨特,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視角。我並沒有被具體的情節所吸引,而是被那種由文字編織齣的巨大情感網絡所籠罩。書中的人物,即使是那些細枝末節的角色,也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他們的存在感極強。作者善於運用大量的意象和隱喻,讓文本充滿瞭哲學意味和藝術感染力。每一次閱讀,我都能發現新的亮點,新的解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在你的腦海中徐徐展開,讓你沉醉其中。它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而是堅持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這恰恰是我欣賞它的地方。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學享受,那麼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评分《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這本書,我隻能說,它是一部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作者的功力在於,她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道齣最深刻的道理,讓你在不經意間,就産生瞭共鳴。我並沒有被書中的具體故事所打動,而是被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真摯情感所感染。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純粹的惡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喜悅,也有悲傷。作者仿佛是一位細心的觀察者,用敏銳的視角捕捉著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升華為動人的篇章。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在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那種親切和溫暖,讓人難以忘懷。它不是一本讓你興奮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沉靜的書,讓你在沉靜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長。
评分我最近讀瞭《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非常復雜,但絕對是積極的。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夠輕易地將讀者帶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我並沒有著重於理解書中的每一個情節,而是被其所營造的宏大敘事和深刻的主題所震撼。書中的人物,即使我無法一一列舉,但他們在我腦海中留下瞭清晰的印記,他們的命運似乎與我息息相關。作者的語言充滿瞭力量,時而如詩如畫,時而又如利刃般直接,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多麵性,引發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如果你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刻思考,並且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感興趣,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擁有。
评分這本《濛娜麗莎微笑的嘴角》簡直是一場文學的盛宴!我被作者那精妙的敘事技巧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種快節奏、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更注重營造一種寜靜而又暗流湧動的氛圍。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揭開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東西。書中的許多場景描繪得非常生動,仿佛就在眼前,細節之處的處理更是恰到好處,讓人覺得身臨其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種細膩的筆觸,將角色的喜怒哀樂、矛盾掙紮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似乎也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旅程,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不適閤囫圇吞棗地閱讀,它需要你靜下心來,去感受文字的溫度,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投入。它是一本能夠滋養靈魂的書,會讓你在閱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反復迴味其中的妙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