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詩經學論集

東亞詩經學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東亞詩經
  • 詩經研究
  • 比較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東亞文化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文本學
  • 傳統文化
  • 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有關《詩經》研究之部分成果,共收入十篇論文,內容涉及中、日、韓三地之《詩經》研究,略依性質區分為「注疏篇」、「個論篇」、「日韓篇」等三部分。「注疏篇」包括〈《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論標點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毛詩.關雎》篇《序》、《傳》、《箋》、《疏》之詮釋及其解經性格〉等文。「個論篇」包括〈《上博一.孔子詩論》對〈關雎〉之詮釋論考〉、〈束皙補亡詩論考〉、〈倫敦所藏斯二七二九號敦煌《毛詩音》殘捲論考〉、〈權德輿「明經策問.毛詩問」論考〉等文。「日韓篇」包括〈清原宣賢《毛詩抄》研究:以和《毛詩注疏》之關係為中心〉、〈吉川幸次郎之《詩經》研究方法〉、〈朝鮮正祖《詩經講義》論考〉等文。本書探討之範圍,時代方麵,上至戰國楚竹書,下至現代標點本《毛詩注疏》;地域方麵,及於中、日、韓三國。相對於以往之《詩經》研究,本書在研究視野及研究領域方麵,均有所開拓,可供參考。

作者簡介

張寶三

  颱灣省雲林縣人,一九五六年生。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博士。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8-1997.7)、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01.6-2001.9)、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2002.8-2003.7)等校訪問學人。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著有:《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1998)、《五經正義研究》(1992);編有:《颱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日本漢籍篇》(2008)、《颱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日文颱灣資料篇》(2005)、《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2005,與楊儒賓閤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2005,與鄭吉雄閤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2004,與徐興慶閤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2002,與楊儒賓閤編)等書。

瀚海擷珍: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新探 本書並非《東亞詩經學論集》的續篇或補充,而是一部獨立、聚焦於古代東亞文學、曆史與思想文化交匯領域的深度研究閤集。它旨在超越特定文本的細緻考據,著眼於宏觀的文化互動、知識傳播的路徑,以及不同地域間審美觀念的相互塑形。 第一輯:中古文學的跨域流變與文本重構 本輯收錄的五篇論文,重點探討瞭漢魏六朝至唐宋時期,東亞文化圈內部,特彆是中原與周邊政權之間,文學觀念與具體文本的傳播與適應過程。 1. 魏晉風度在朝鮮半島的初期接納與本土化研究: 本文詳盡考察瞭以“竹林七賢”精神為代錶的魏晉名士風度,如何經由儒學使節、佛教僧侶的交流,傳入新羅與高麗前期。研究側重於分析早期漢文詩賦中對“曠達”“清談”主題的模仿與轉化,尤其關注新羅文人如何將中原的個人抒懷模式,融入其對自然景物和政治現實的獨特感知中。通過對比同時期中原與半島文集中的相關篇章,揭示瞭文化輸入在不同社會結構下的適應性變異。 2. 唐代宴飲詩中的“邊塞敘事”與“和親”主題的張力: 聚焦於唐代中晚期,宮廷與地方節度使府邸的宴會文學。不同於傳統側重於詠物或應酬的解讀,本文著重分析瞭在與突厥、吐蕃等政權進行外交往來時,宴飲詩中如何微妙地嵌入軍事部署、民族和親的政治話語。通過對用典習慣和情感基調的細緻比對,探討瞭盛唐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現實政治壓力之間産生的復雜文本張力。 3. 宋代“道學”觀念對日本和歌“物哀”的審美影響: 本研究關注宋代理學思潮經由禪宗係統傳入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研究的核心在於考察硃熹的“理”與“氣”的宇宙論,如何在日本文人的心靈世界中,與本土的“物哀”(Mono no aware)審美範式産生碰撞與融閤。論文通過分析近世和歌集中的一些感物詩,論證瞭宋代理學如何提供瞭一種更為結構化、形而上的框架,來解釋或深化日本人對短暫、易逝之美的體驗,而非簡單地取代原有觀念。 4. 遼金時期漢文賦作中的“雙重身份”書寫: 針對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內部,漢文化精英的創作現象,本文深入探討瞭他們如何在一方麵維護契丹或女真王朝的權威敘事(如祭祀、頌功),另一方麵又通過對古典漢賦的繼承和改造,來錶達其復雜的身份認同。研究特彆關注這些賦作在體製化與個人情感錶達之間尋求的平衡點,以及對古典辭藻的挪用與重塑。 5. 元明更替之際,江南文人對“隱逸”模式的重塑與實踐: 本部分考察瞭明初“靖難”前後,江南知識分子在政治環境劇烈變動下的文學選擇。不同於漢代“采薇”的簡單復刻,本文認為明初的“隱逸”書寫,帶有一種更強的、基於曆史經驗的反思性,強調“明哲保身”的實用智慧,而非純粹的超脫。通過對相關筆記、私傢語錄的梳理,揭示瞭這一時期隱逸主題的內涵發生瞭結構性的深化。 第二輯:知識傳播、儀式與社會結構 本輯將目光投嚮古代東亞知識體係的物質載體、社會功能及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運作方式。 6. 古代東亞“抄本”與“雕版”印刷技術傳播中的知識過濾機製: 本文從書籍史的角度切入,對比瞭高麗王朝在引進與發展雕版印刷技術時,所采取的篩選策略。研究發現,特定類型的文本(如佛教經典、官方史書)在雕版化過程中獲得瞭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廣的社會影響力,而一些地方性的、非主流的文學或學術著作,則長期局限於手抄本的傳播鏈中,從而導緻瞭特定知識的“失聲”。 7. 儒傢“孝悌”觀念在古代官僚選拔中的儀式化錶現: 探討瞭在科舉製度確立與發展過程中,“孝悌”作為德行標準的量化與考核。論文通過分析明清兩代的鄉試鄉賢錄、鄉約文獻,考察瞭地方精英如何將對父母、兄長的實際奉養義務,轉化為在士人階層中獲得聲望和政治資本的公開儀式,揭示瞭倫理道德在國傢權力體係中的具體操作環節。 8. 東亞古代曆法修訂與天文學知識的宮廷壟斷: 本研究側重於天文曆法知識在古代中國、日本、朝鮮三國宮廷間的互動與控製。重點分析瞭曆法修訂作為一項高度敏感的政治活動,是如何被皇傢機構嚴格把持,以及民間(或地方士人)對曆法知識的獲取與應用受到何種程度的限製。文中將涉及對相關天文觀測記錄和官方頒布《授時曆》等文獻的比較研究。 9. 佛教寺院作為“知識庇護所”的角色轉型: 考察瞭自隋唐至元代,佛教寺院在社會動蕩時期,如何成為保存和傳承世俗與宗教典籍的重要場所。本文對比瞭禪宗、天颱宗寺院在藏書和文化交流活動中的差異性,並分析瞭寺院典籍的編目方法如何影響後世學者的文獻檢索習慣。 10. 琉球王國的“冊封禮”文學與東亞朝貢體係下的文化協商: 本文將焦點置於琉球獨特的文化地位,分析其在接受中國冊封時所産生的官方文書、祝賀詩賦。研究認為,琉球的文本創作並非單嚮的模仿,而是在遵循朝貢體製的既有範式下,融入其對海洋貿易和自身曆史的獨特理解,構成瞭一種積極的文化協商文本。 本書的整體基調,在於以跨學科的視野,重構古代東亞文學與思想史的復雜網絡。它不關注特定經典的內部結構,而是著力於描繪知識流動的軌跡、觀念碰撞的火花,以及不同文化體在共享的經典語境下,所産生的多元且鮮活的錶達方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i

注 疏 篇
壹、《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 1
一、前言 1
二、《毛詩注疏》之形式結構 1
三、《毛詩注疏》之詮釋內容 7
四、《毛詩注疏》中所見《毛詩》詮釋之傳承與發展 24
五、《毛詩注疏》詮釋之得失 37
六、結論 46

貳、論標點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 47
一、前言 47
二、關於《毛詩正義》書名 48
三、關於注、疏之標點 59
四、關於《經典釋文》之標點 71
五、關於校勘記 79
六、結論 87

參、《毛詩.關雎》篇《序》、《傳》、《箋》、《疏》
之詮解及其解經性格 89
一、前言 89
二、《序》、《傳》之詮解 91
三、《箋》、《疏》之詮解 95
四、《毛詩.關雎》篇《序》、《傳》、《箋》、《疏》
之解經性格 114
五、結論 128

個  論  篇

肆、《上博一.孔子詩論》對〈關雎〉之詮釋論考 133
一、前言 133
二、《上博一.孔子詩論》有關〈關雎〉諸簡內容析論 133
三、〈孔子詩論〉〈關雎〉說與《毛詩》說之比較 147
四、結論 159
伍、束皙〈補亡詩〉論考 161
一、前言 161
二、束皙生平事蹟考述 162
三、〈補亡詩〉寫作之緣起與年代 173
四、〈補亡詩〉與夏侯湛〈周詩〉之關係 178
五、〈補亡詩〉作品析論 184
六、〈補亡詩〉之評價 201
七、〈補亡詩〉之影響 213
八、結論 223
陸、倫敦所藏斯二七二九號敦煌《毛詩音》殘捲論考 225
一、前言 225
二、「斯二七二九號敦煌《毛詩音》殘捲為劉炫所撰」說考辨 226
三、論「斯二七二九號殘捲」非劉炫《五經正名》或《毛詩述義》 239
四、斯二七二九號《毛詩音》殘捲在經學研究上之價值 246
五、結論 257

柒、權德輿〈明經策問.毛詩問〉論考 259
一、前言 259
二、〈明經策問〉之撰作年代 260
三、〈明經策問〉之性質 263
四、〈明經策問.毛詩問〉析論 273
五、〈明經策問〉在唐代科舉製度及經學史研究上之意義 315
六、結論 324

日  韓  篇

捌、清原宣賢《毛詩抄》研究:以和《毛詩注疏》之關
係為中心 329
一、前言 329
二、清原宣賢之生平及其《詩經》學淵源 330
三、《毛詩抄》之版本 335
四、《毛詩抄》對《毛詩注疏》之承襲 337
五、《毛詩抄》對《毛詩注疏》之補充與調整 343
六、《毛詩抄》對《毛詩注疏》之誤讀 363
七、《毛詩抄》在東亞《詩經》學史研究上之價值 369
八、結論 380

玖、吉川幸次郎之《詩經》研究方法 383
一、前言 383
二、吉川幸次郎生平概述 384
三、吉川幸次郎有關《詩經》之著作 387
四、吉川幸次郎之《詩經》研究方法 394
五、吉川幸次郎《詩經》研究方法之檢討 413
六、結論 422

拾、朝鮮正祖《詩經講義》論考 425
一、前言 425
二、《詩經講義》撰作之背景與形式 427
三、《詩經講義》之內容 431
四、朝鮮正祖對硃熹《詩集傳》之態度 436
五、朝鮮正祖對《詩經》之校勘 459
六、朝鮮正祖對《詩經》之訓詁 467
七、朝鮮正祖之解《詩》觀 483
八、朝鮮正祖《詩經》論之檢討 493
九、結論 499

本書各篇論文刊載齣處一覽錶 501
引用書目 505
名詞索引 535
人名索引 54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具體的個案研究。比如,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某一位日本漢學傢是如何解讀《詩經》中的某一篇作品,他/她是如何藉鑒或反駁中國傳統《詩經》學說的?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韓國的歌謠,其創作受到瞭《詩經》的啓發,書中能否提供具體的例子和細緻的比較分析?這類深入的研究能夠讓抽象的學術討論變得更加鮮活和具體,也更能展現齣《詩經》跨越時空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考究,書脊處的燙金字體清晰可見,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厚重的學術氣息。封麵采用瞭一種比較內斂的色調,上麵印著一些抽象的圖案,雖然不直接體現“詩經”的內容,但卻營造齣一種古樸而又深邃的文化氛圍,讓人在翻開書頁之前就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一直對古代文學,特彆是與中國古典文獻相關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從這本書的書名來看,“東亞詩經學論集”就點齣瞭其研究的範圍和側重點,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領域。想象一下,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齣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傢對《詩經》的接受、翻譯、闡釋和影響的曆史脈絡,從中探討不同文化語境下《詩經》的意義演變,這將是一次非常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理論框架或研究方法。在傳統的《詩經》學研究之外,如何運用跨學科的視角,例如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甚至社會學的方法來解讀《詩經》在東亞的傳播,會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嚮。書中是否會提齣一些突破性的見解,例如,某些東亞國傢對《詩經》的解讀,是否反映瞭他們自身獨特的民族心理或文化訴求?這樣的思考將會極大地拓展我們對《詩經》的理解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空白。我們常常關注《詩經》在中國本土的發展,但對於它在周邊文化中的傳播與影響,尤其是係統性的學術研究,似乎相對較少。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將《詩經》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進行審視,那麼它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國際傳播,以及東亞文化圈的形成,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