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學而言,散文無疑是距離實用最近的體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創造之美,無處不在。散文的特異之處,就在於能夠透過實用的管道把文學之美最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中國古代的散文,包括瞭屬於韻文的駢文和辭賦,可以說囊括瞭詩歌、戲麯、小說之外的一切散行文字,數量之多,應用範圍之廣,稱得上首屈一指。
誇飾華麗的辭賦傢族西元前221年,雄纔大略的秦王嬴政指揮著秦國威武之師統一瞭六國,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他和他的兒子鬍亥把暴政用過瞭頭,本來企望自己的帝國能夠萬代相傳,沒想到隻過瞭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偌大一個秦帝國就在起義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瞭。
繼之而起的,是由劉邦領導建立的西漢王朝。隨著國傢的統一,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麵結束瞭,熱鬧一時的諸子百傢已經沒有瞭爭鳴的舞颱,諸子散文的黃金時代因此告一段落。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進入瞭另外一個全新的階段,一種吮吸著《詩經》、楚辭這先秦時代兩大文學源頭的乳汁成長起來的文體--賦,從此粉墨登場。它包羅萬象,氣勢恢弘,儼然成為兩漢文壇的主角;它生命頑強,深受喜愛,經曆魏晉六朝和唐、宋、元、明,直至清代,常變常新,多姿多彩,算得上是中國散文這萬園之園中的一處奇異景觀。
峰迴路轉,光景常新——散文故事引論
第一章 遙遠時空的思想記錄
一、蔔辭銘文:龜甲青銅的古老變奏/105
二、《老子》、《論語》:簡約醇厚的永恆經典/109
三、《莊子》:逍遙奇幻的人生寫意/114
四、《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邏輯論辯的不祧之祖/118
第二章 誇飾華麗的辭賦傢族
一、在鋪陳中娓娓道來/122
二、用文章來修飾政治/124
三、和諧與典雅的藝術追求/128
四、浸染詩律的唐代辭賦/132
第三章 繁花似錦的中古駢文
一、簡明扼要說駢儷/137
二、士族生活的華美書寫/141
三、返璞歸真的時代與藝術/147
四、迴光返照式的驚艷結局/149
第四章 散文與儒道的聚散離閤
一、韓愈:用古文闡儒道/154
二、柳宗元:以古文抒情懷/157
三、歐陽修:拿散文當藝術/161
四、蘇軾:用散文寫人生/165
第五章 抒寫性靈的晚明散文
一、性情童心的靈動錶達/172
二、追慕秀逸的“公安三袁/175
三、追求靈氣的晚明小品/177
第六章 古典散文的涅槃之路
一、桐城派:用總結替代創新/186
二、清代駢文:在復古中尋求齣路/190
三、近代散文:驚雷響處閃新光/195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是一次與古人思想的深度對話。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流暢的文筆,梳理瞭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發展脈絡,並對其核心理論進行瞭深入的闡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詩品》的解讀,書中詳細分析瞭鍾嶸是如何從“纔”、“氣”、“形”、“慮”等多個維度來評價詩歌,並提齣瞭“詩有三絕”、“五言居要,四言二韻,古今通則”等經典論斷。這些理論不僅為後世的文學批評提供瞭寶貴的範式,也揭示瞭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的文學境界。書中對“以意逆誌”等批評方法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作者通過分析曆代批評傢的實踐,說明瞭如何通過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意圖,來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內涵。這種批評方法,摒棄瞭簡單的形式主義,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此外,作者還對“文學社會學批評”和“形式主義批評”在中國古代的萌芽和發展進行瞭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批評傢在不同流派和思想碰撞中的探索和創新。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學習到瞭豐富的文學批評理論,更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傳承,仿佛自己也置身於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共同探討文學的真諦。
评分讀完《中國古代詩歌的流變與發展》一書,我被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詩歌名傢和作品,而是試圖勾勒齣詩歌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與社會文化、哲學思想、乃至士人的精神世界交織共生。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漢魏風骨的論述,作者從曆史背景入手,分析瞭那個時代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如何孕育齣慷慨激昂、直抒胸臆的詩風。緊接著,他對唐詩的盛放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從初唐的革新到盛唐的輝煌,再到中晚唐的轉嚮,層層遞進,展現瞭唐詩的多樣化和輝煌成就。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分析詩歌風格的同時,還穿插瞭大量對詩人個體命運的講述,使得這些冰冷的文字頓時變得有溫度、有血肉。比如,在談到李白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他的浪漫主義,而是深入挖掘瞭他一生中仕途的跌宕起伏、與朋友的深厚情誼,以及他對自由的嚮往,這些都成為瞭理解他詩歌創作的鑰匙。讀到這裏,我仿佛能聽到古人在月下獨酌,在戰場上揮斥方遒,在山林間撫琴長嘯。書中對詩歌形式演變的分析也頗具啓發性,從《詩經》的四言到樂府的五言,再到唐詩的絕句律詩,每一種形式的齣現都與當時的社會需求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這本書不僅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更讓我感受到文學與生活、與曆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评分《中國古代戲劇的審美特徵與曆史演變》這本書,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藝術之旅。作者以一種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古代戲劇從萌芽到繁盛的漫長畫捲。書中最讓我著迷的是對不同時期戲劇流派的分析,從先秦的歌舞百戲,到唐代的參軍戲,再到宋元的雜劇,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伴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審美的更新。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戲劇形式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例如,他對元雜劇“花臉唱念,老旦做工”等錶演程式的剖析,以及對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的縮影。書中對“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的解讀也尤為精彩,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現瞭這些技藝如何有機地結閤,共同塑造齣鮮活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特彆是對京劇的分析,作者詳細介紹瞭其獨特的聲腔、錶演和服裝,以及它如何吸收融閤瞭各地戲麯的精華,最終成為中國戲麯的代錶。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聽到瞭鼓點激越的激昂樂章,看到瞭舞颱上生旦淨醜的精彩演繹,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的喜怒哀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不僅讓我對中國古代戲劇有瞭係統性的認識,更讓我體會到瞭其作為一種綜閤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评分《中國古代散文的演變與特色》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一條曆史的長河,親眼見證瞭散文藝術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浩瀚大海的壯麗景象。作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中國古代散文從先秦諸子百傢到明清古文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對先秦散文的解讀,作者分析瞭《尚書》、《春鞦》等早期散文的樸實無華,以及諸子百傢散文的百傢爭鳴、各具特色。例如,他對《論語》中孔子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錄,對《莊子》中汪洋恣肆、想象奇詭的寓言,以及對《韓非子》中邏輯嚴謹、說理透徹的篇章,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活力。接著,作者對漢魏六朝散文的雅馴和唐宋八大傢的文章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他對歐陽修“文必有益於天下”,曾鞏“為文必有依據”,以及蘇軾“我與我周鏇久,寜作我”等名言的解讀,讓我更加理解瞭他們文章背後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書中對不同時代散文風格的界定,如“文以載道”的傳統,以及“以文輔治”的功用,都讓我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社會功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古代散文有瞭宏觀的認識,更對其中蘊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有瞭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中國古代小說敘事藝術研究》這本書,宛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在浩瀚的中國小說海洋中穿梭。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剖析瞭中國古代小說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方麵的獨特魅力。我尤其喜歡他對《紅樓夢》中“草蛇灰綫,伏脈韆裏”的講解,書中通過對不同章節細節的梳理,揭示瞭曹雪芹是如何在看似不經意的描寫中埋下伏筆,又如何將這些綫索巧妙地串聯起來,最終構建齣宏大而又精巧的故事網。這種講解方式讓我醍醐灌頂,對《紅樓夢》的理解又上瞭一個層次。書中對“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在不同小說中的運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舉例生動,分析透徹。例如,作者以《三國演義》為例,闡述瞭全知視角如何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的戰爭場麵和曆史畫捲,而《聊齋誌異》中的有限視角則更能營造齣神秘、懸疑的氛圍。此外,書中對中國古代小說中“寫實”與“寫意”的辯證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作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小說常常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其背後依然是對現實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社會洞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作者的文字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中那些精妙絕倫的技法,讓我感嘆古人的智慧與纔情。這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對讀者體驗的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