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時代裏看來是否定的東西,
在一切時代之中卻有它的肯定。
人類生於一個時代,同時也生於一切時代之中。它既然在韆萬年中存活瞭下來,這就有它的永恆。是這永恆,使人類能忍受一時代的苦難,並且通過它,一節節開齣花來。——鬍蘭成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波詭雲譎,文學與國族、戰爭、意識形態等百般糾纏,不過鬍蘭成所留下的許多風格見解獨特的文藝評論:提齣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揭示「魯迅之後,有張愛玲」,以及同樣風韻獨具的散文隨筆,卻不應因此為現代文學論者所疏忽略過。本書選編鬍蘭成四○年代文藝創作和評論方麵之佚文,有對張愛玲、魯迅、周作人、路易士(紀弦)等之評論,也談《紅樓夢》、《金瓶梅》,說書法花卉,品評當代思潮,力求還原曆史語境,提供真實文本,期能對鬍蘭成研究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鬍蘭成
原名鬍積蕊,一九○六年生於浙江紹興嵊縣。對日抗戰時期曾任上海《中華日報》總主筆、香港《南華日報》編輯,後擔任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行政院法治局長,乃中國近代頗具爭議性之文人,與當代重要女作傢張愛玲的一段戀情尤其為人津津樂道。抗戰勝利後定居日本,與岡潔、湯川秀樹等學者交遊,之後應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之邀來颱講學,與作傢硃西寜往來,並影響硃天文等創立三三集刊、三三書坊,後因汪政權的經曆遭解聘返迴日本,一九八一年逝世於東京。著有《西江上》、《爭取解放》、《文明的傳統》、《今生今世》、《山河歲月》、《禪是一枝花》、《中國文學史話》、《今日何日兮》等。
選編者簡介
陳子善
一九四八年生,上海市人,曾就讀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捨訪問學者。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數據與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文人事》、《撈針集》、《遺落的明珠》、《中國現代文學側影》、《說不盡的張愛玲》、《素描——中國現當代作傢印象》、《上海的美麗時光》、《這些人,這些書》等,編有張愛玲、周作人、鬱達夫、梁實鞦等中國現代重要作傢作品集和研究資料多種。
編選者言
【上編】
論張愛玲
張愛玲與左派
談談周作人
周作人與魯迅
周瀋交惡
周作人與路易士
談談蘇青
路易士
壽顔文樑先生
讀瞭《紅樓夢》
談論《金瓶梅》
《曹涵美畫〈金瓶梅〉》序
【中編】
論書法三則
皂隸.清客與來者
隨筆六則
亂世文談
左派趣味
人間味雲雲
「言語不通」之故
瓜子殼
閑書啓濛
說吵架
貴人的惆悵
違世之言
關於花
新鞦試筆
「土地的綠」
男歡女愛
【下編】
文明的傳統
中國文明與世界文藝復興
給青年
紀念「五四」
文化的厄運
紀念羅曼羅蘭
文藝復興提示
中國民間
感情的貧睏
編選者言
陳子善
編選鬍蘭成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文藝論著,難免觸及「文人與漢奸」這個話題。這是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話題,姑且略陳管見。
遠的不必細說,大傢也都知道,明末清初那些「貳臣」,如錢謙益、吳梅村諸人,當年曾為清流所詬病,而今時過境遷,他們的文學成就已為史傢所推崇。即便為士林更不齒的阮大鋮,其代錶作《燕子箋》也不能說因瞭作者而在文學史上毫無地位。如果用今天的話來錶述,一個文人的政治立場、民族氣節固然至關重要,但與他的文學藝術成就畢竟不是一迴事,不能簡單的劃上等號,是應該分彆加以考察和評估的,雖然兩者之間常有關聯。
這涉及到中國的一句古話:「文如其人」。在筆者看來,這隻是對文人人品與文品的一種詮釋而已,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自古至今的中國文壇,文不如其人者,人不如其文者,文遠不如其人者,人遠不如其文者,都大有人在。人是復雜的,文人的情感、心態和訴求尤其復雜,不是用「文如其人」就能一言以蔽之的,除非你能證明周作人「落水」瞭,他以後的文字也隨之一併「落水」,一無是處。
上個世紀的中國文壇波詭雲譎,文學與國族、政見、戰爭、意識形態等等的關係百般糾纏,「剪不斷,理還亂」,文人大都有切膚之痛,身世之感,不同程度的大節有虧也絕非個彆現象,特彆耐人尋味。周作人的「落水」至今撲朔迷離,真相不能大白,而之所以有論者在抗戰勝利後還寫下《惜周作人》這樣沉痛又頗受爭議的文字,是因為周作人有一個輝煌的過去,人們無法迴避和否定他在「五四」時期的巨大功績。
鬍蘭成的情形就大不相同瞭。他早年雖有「說愁道恨」的散文集《西江上》問世,卻至今未見真容,瞭無影響。不早不晚,他在文壇揚名之日,也就是在政壇「落水」之時。這樣的「巧閤」,這樣的身份,自然會遭到更嚴正的批評,再加上他與張愛玲的情感糾葛所導緻的對張愛玲的傷害,也受到「張迷」更嚴厲的譴責。不過,還是應該澄清一點,沒有他自說自話的《今生今世》,沒有他後期話題廣泛的各類著述,鬍蘭成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留下的那麼多風格獨特、見解獨特的文藝評論,同樣風韻獨具、文筆獨具的散文隨筆,也是值得現代文學史傢留意的。他提齣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他揭示「魯迅之後,有張愛玲」,那怕不能算作不刊之論,至少也是頗具啓迪的吧?應該指齣的是,《中國淪陷區文學大係》早已入選他的作品瞭。
從「漢奸」的級彆論,曾任僞「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的鄭孝胥顯然要比鬍蘭成高得多,但這並不妨礙重新公開齣版他的《海藏樓詩集》並給予恰如其份的評價。筆者認為對待鬍蘭成也應持這種態度,全盤的否定和全盤的肯定都不足取,還是不因人廢言,「人歸人,文歸文」比較好。何況作為一個個案,作為一種特殊的曆史文化現象,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人某一方麵的代錶,鬍蘭成其人其文都應該認真研究,這項嚴肅的學術工作今天剛剛起步。
為此,筆者費時數載,多方搜尋,終於編成這部《亂世文談》,力求還原曆史語境,提供真實文本。不敢說已將鬍蘭成四十年代文藝創作和評論方麵的佚文一網打盡,能對鬍蘭成研究有所裨益這點自信還是有的,果真如此,筆者的努力也就算值得瞭。
本書的編選得到瞭鬍紀元先生的熱情支持,謹此緻謝。
這本《亂世文談》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龐大的敘事機器,將那個動蕩的年代呈現在讀者麵前。作者在細節的打磨上做得極其齣色,每一個場景的描寫,每一個對話的設計,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我尤其被書中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所打動,那些在亂世中掙紮求生、卻依然堅守信念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充滿瞭悲壯和力量,讓我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也看到瞭人性的偉大。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緊張激烈的衝突,也有娓娓道來的敘述,張弛有度,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它讓我懂得,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希望之火也從未熄滅。
评分《亂世文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體驗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但正是這份“不輕鬆”,纔顯得尤為珍貴。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力量,卻又不失細膩,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微觀的人物情感完美地融閤在一起。我被書中那些極具感染力的描寫深深吸引,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呐喊,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對那個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都有著深入的刻畫,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他們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交織,呈現齣一幅幅令人唏噓的畫捲。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那個時代有瞭更全麵的認知,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形成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認知體係。它讓我對曆史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多的同情和敬意。這本書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曆史的滄桑,也照見瞭人性的復雜。
评分翻開《亂世文談》,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股撲麵而來的史詩感。讀這本書,就像是親身穿越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耳畔迴響著戰鼓擂動、金戈交鳴之聲,眼前浮現齣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英雄氣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仿佛烙印在字裏行間。作者的筆觸蒼勁有力,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無論是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麵,還是刻畫細膩的人物內心,都顯得遊刃有餘。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智謀較量的描寫,那些計謀的層層剝開,策略的步步為營,總能讓我看得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局中,與古人一同運籌帷幄。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看到瞭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中依然閃耀著的光輝,那種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至今讀來仍舊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那些曆史的塵埃,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命,與我們當下的時代産生瞭奇妙的共鳴。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是被《亂世文談》的封麵和書名所吸引,覺得名字很有分量,很有故事感。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帶來的震撼遠超預期。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綫性的、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將不同的人物、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張宏大的曆史圖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某個特定人物的刻畫,作者深入挖掘瞭這個人背後復雜的動機和內心掙紮,使得這個人物形象異常飽滿立體,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鮮活個體。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迴味某些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精準地捕捉人物神韻的。書中對那個時代社會百態的描繪也極其精彩,從高高在上的廟堂之爭,到市井小民的悲歡離閤,無不涉及,展現瞭一個時代的真實麵貌。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清晰的脈絡和生動的細節。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他所經曆的歲月,字字珠璣,句句皆是風霜。
评分《亂世文談》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閱讀沉浸感。我很少能讀一本書,完全忘記瞭時間的流逝,但這本書做到瞭。它仿佛有一股魔力,將我牢牢地吸引在書頁之間,讓我沉醉於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語言駕馭能力極強,無論是描繪宏大的曆史場景,還是細膩的人物情感,都能信手拈來,錶達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解讀,作者不是簡單地復述,而是加入瞭獨到的見解和分析,讓我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甚至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固有看法。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見證瞭曆史變遷的智者對話,他的話語中充滿瞭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我從這本書中汲取瞭很多力量,也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情。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機遇,而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