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輯錄颱灣及日本、歐洲、韓國、越南等學者專傢之相關論文十三篇,內容以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的思想文化領域為主,涵蓋藤原惺窩的解經問題、東條一堂對 《詩經標識》研究、山鹿素行《中朝事實》中的天下與中國概念、伊藤仁齋的《孟子》觀、硃舜水與安東省菴之思想異同、近世和學(國學)的成立與漢學、近代中 日陽明學的發展關係及其形象比較、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摺、漢籍目錄、漢學與蘭學之接觸、唐船與中日文化交流、朝鮮性理學的受容問題、越南漢文 訓讀及其資料,目的在促進上述相關主題的多元性對話,整閤新的研究觀點。
作者簡介
葉國良(1949 ~ )
颱灣桃園人。國立颱灣大 學中國文學係文學博士。曆任該校中國文學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其間又曾任東海大學、花蓮師範學院、清華大學、颱北大學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捷 剋查理大學、泰國硃拉隆功大學客座教授。1999年起擔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係主任六年,2005年起任文學院院長。學術專長為經學、金石學、古典文獻, 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經改經考》(颱灣文學文史叢刊,1980年)、《宋代金石學研究》(博士論文,1983年,未正式齣版)、《石學蠡探》(大安齣版 社,1989年)、《石學續探》(大安齣版社,1999年)、《古代禮製與風俗》(颱灣書店,1997年)、《經學側論》(國立清華大學齣版社,2005 年)、《經學通論》(閤著,大安齣版社,2005年修訂版)、《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閤著,大安齣版社,2004年),及其他論著數十篇 (種)。
徐興慶(1956 ~ )
颱灣南投縣人。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文學博士。曆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日本研究所所 長、日本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客座教授、九州大學.關西大學訪問研究員、關西大學亞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日本文部科學省Frontier卓越計 畫2004-2009)。現任颱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教授,2008年起兼任係主任.所長。學術專長為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著有《近世中日 文化交流史□研究》(1992)、《我國的日本研究現況及其未?展望》(2000)、《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研究》(2004)、《颱□□□□□日本漢文 ?研究□現?□課題》(2005)、《硃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2008)。編有《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共編,2004)、《東亞文化交流: 空間.疆界.遷移》(共編,2008)、《現代日本政治事典》(共編,2008)、《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2008)。
導言 徐興慶
1、藤原惺窩的經解及其繼承:
關於《詩經》「言」「薄言」的訓讀 佐藤進
2、江戶儒者東條一堂《詩經標識》研究
張寶三
3、山鹿素行《中朝事實》中的天下與中國概念
甘懷真
4、伊藤仁齋的《孟子》觀:
逸脫心性論的思想史背景 片岡龍
5、硃舜水與安東省菴之思想異同
徐興慶
6、近世和學(國學)的成立與漢學:
契沖的方法與本居宣長 清水正之
7、近代中日陽明學的發展關係及其形象比較
張崑將
8、西學入眼來:
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摺 陳瑋芬
9、江戶時代的漢籍目錄:
關於地方外樣大名統治下的漢籍受容 高山節也
10、江戶時代漢文學與蘭學之接觸
W.F.VandeWalle(範德望)
11、江戶時代唐船帶來的中日文化交流
鬆浦章
12、試論江戶幕府對朝鮮性理學的受容及其意義
金勝一
13、越南漢文訓讀及其資料
Nguyen Thi Oanh(阮氏鶯)
作者、譯者簡介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麵嚮:思想文化篇》這本書,說實話,我在拿到它之前,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漢學幾乎是一無所知。腦海裏隻模糊地浮現齣一些浮世繪、武士道之類的印象。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纔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深入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那個時代日本士人如何在吸收中國儒學、佛教、道教等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時,又將其本土化,甚至發展齣獨特的學術體係和思想流派。書中有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考證,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古老學問的脈絡,理解它們如何塑造瞭當時的日本社會結構、道德觀念,乃至審美情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國學”與漢學之間張力的討論,那種在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探索,既有對傳統的尊重,又有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尋,讀起來非常引人深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的想象。對於任何對日本曆史、東亞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智識之旅。
评分對於我來說,閱讀《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麵嚮:思想文化篇》這本書,是一次充滿探索與發現的旅程。我原本以為,對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的瞭解,可能局限於一些錶麵的學術名錄,但這本書卻帶領我深入到瞭思想的肌理之中。作者以一種極其精妙的筆觸,展現瞭漢學在日本是如何與政治、社會、教育等多個層麵交織在一起,並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學派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以及對一些關鍵思想的深入解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思想的活力與碰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深刻洞察,他能夠超越簡單的因果關係,去探究更深層次的文化機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傳入,都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在新的土壤中經過復雜的發酵和轉化,最終形成獨特的麵貌。這對於理解我們當今的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评分作為一個對思想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連接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思想橋梁的書籍。而《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麵嚮:思想文化篇》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極佳的視角。它並沒有將日本漢學視為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東亞文化圈之中,考察瞭中國思想如何在日本生根發芽,又如何與日本本土文化發生碰撞與融閤。書中的一些觀點,特彆是關於日本如何“消化”和“再創造”中國思想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我發現,漢學在日本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經曆瞭一個復雜的“本土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社會結構、政治需求、宗教信仰等都起到瞭重要的作用。書中對於一些邊緣學派和人物的關注,也讓我看到瞭漢學研究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非僅僅是少數幾個大師的著作。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日本漢學的具體內容,更讓我思考瞭文化交流中的主體性問題,以及一個民族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和創造力。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去看那個時代的思想是如何流動的。《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麵嚮:思想文化篇》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而且是以一種我未曾預料到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羅列瞭幾個重要的漢學傢或者流派,而是將這些研究置於當時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之下,去考察它們産生的土壤和産生的影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學術辯論的細緻梳理,從中卻能看到當時士人階層思維方式的演變,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漢學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比如,書中對於硃子學在日本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接受和改造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學術思想的生命力,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不斷被重新解讀和詮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學術概念時的清晰條理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即使是對漢學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這本書幫助我打破瞭對日本曆史的刻闆印象,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江戶時代。
评分拿到《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麵嚮:思想文化篇》這本書時,我滿懷期待,希望能夠瞭解江戶時代日本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受到中國影響的。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不僅詳細梳理瞭漢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更深入地剖析瞭漢學在日本思想文化領域的多元麵嚮。書中關於漢學如何與日本的傳統宗教、本土文化相結閤,産生瞭哪些新的學術流派和思想體係的論述,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思想傢及其代錶作的解讀,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在繼承中國儒學傳統的同時,如何結閤日本自身的社會現實進行創新和發展。作者在引述史料和文獻分析方麵做得非常紮實,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張精細的地圖,帶領我深入瞭解瞭江戶時代日本思想文化的豐富圖景,讓我對當時的社會思潮、價值觀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學術力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