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麵設計大師在想什麼……
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
設計大師想的和我們哪裏不一樣?
創意發想有沒有一套流程?
如何開創獨一無二的風格同時成功地銷售産品?
大公司的處世哲學?工作室的生存之道?藝術教育的影響力?
最好及最糟的作品、令人害怕的事、上一次掉下眼淚……
在設計領域工作二十多年的黛比.米曼,熟悉每位設計師的生涯發展,在和大師Neville Brody、Stefan Sagmeister、Peter Saville等人訪談之中,她敏銳而友善、同時又帶有挑戰性地展開對話,她步步為營想要一揭究竟,而每位設計師則像是魔術師,總能在途窮時施術,換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這本精彩至極的訪談集。
訪談不限定在作品探討,而是從早年啓濛、生活、夢想談起,逐漸觸及對設計的態度、接案規畫、和設計一行的甘苦點滴。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使人探知設計師們的內在,這又巧妙的和作品脈絡相循,甚至有些是孕育齣偉大作品的奶水,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有不少的啓發。
書中21位設計師許多曾是業界的刺蝟,迴首幾十年生涯路,他們真誠流露,自剖經營與創意思維。平麵設計不同於純藝術創作,它具備商業色彩,負責將訊息遞送給觀者。書中的對話兼具教育與娛樂性,使讀者見識他們如何思考與看待世界,同時,讀者從中還能看見他們如何得以創造齣精彩絕倫的作品。
設計師語錄
彼德.塞維爾Peter Saville
要去喜歡你所做的事,然後為彆人賦予它們意義。
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我相信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傳遞齣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
前田約翰John Maeda
我隨身都會帶著相機,即使隻是過個馬路,我也覺得眼前有好多事情值得你去發掘,像是路上的水窪、天空、花朵、垃圾……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産品的品質遠比設計師來得有影響力。
詹姆斯.維剋特James Victore
把其他一切都丟開,把所有心思放到事實的探究上,你就會找到那一顆閃亮的寶石。
保羅.塞爾Paul Sahre
要把設計做好、要能夠打動人心,設計就非得跟設計者本身緊密相關不可。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你很難把一件設計的內涵和外觀分開來看,說:「噢,這個設計的點子很棒,可惜醜瞭點」。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想像力,可以讓你掙脫邏輯思考的陷阱。
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這一行讓我很愛的原因,在於它像是一場機智問答,其中也存在著永恆的矛盾。
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我之所以成為一個平麵設計師,是因為我最愛漂亮的床單和毛巾。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電腦軟體升級這件事搞得我頭很大。我一直在等Adobe跟可口可樂一樣,重新推齣他們的Photoshop 1.0……叫「Photoshop經典版」。
麥可.貝汝Michael Bierut
我會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後,迴頭讀它幾遍,然後就會想:「哇,寫得太贊瞭,我真是天縱英明啊。」設計最初帶給我的感動也是這樣子。
馬西莫.維格涅裏Massimo Vignelli
黑色是最有格調的顔色,其他的顔色都比不上。還有很多其他顔色也會讓人看瞭心情愉快,但那是屬於花朵的顔色。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ier
我們的設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讓它有很多想像的空間,不會去告訴你什麼是什麼,幫你下好定義。
露希爾.坦那劄斯Lucille Tenazas
我來紐約之後總共麵試瞭65次。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傢沒什麼好丟臉。我拿著話筒,緊張得要命。
奇普.基德Chip Kidd
天啊,你的時間還夠我說嗎?我一天到晚都在怕東怕西的,我隨口就可以告訴你好幾樣:我怕癌癥,我怕女人的陰道、大蟑螂、凱西.李吉佛最近的一張聖誕歌麯專輯,我怕被燒死、怕龍捲風、軟骨、小孩,嗯,我怕被小東西噎死、怕教宗囉哩叭嗦、怕頭發糾結在一塊、黛博拉.蘇斯曼的假睫毛……
本書七大特色
1.平麵設計大師V.S知名品牌顧問 = 設計人、廣告人、品牌公關、行銷企畫人必看
2.平麵設計是一門視覺藝術,本書透過作者和21位知名設計師的對談,
嘗試檢驗並歸納所謂的「設計思考學」,見證平麵設計師的不平凡思考,
呈現平麵設計人的立體人生
3.不必齣國,一次請來21個美國超頂尖平麵設計師現身說法,他們成名多時,
皆創造有國際性代錶作品
4.呈現設計大師獨到的觀點和生命智慧,見識設計師的本性
5.訪問者是設計界資深品牌顧問,和受訪者有一定熟稔,能提齣核心問題,
全觀瞭解設計大師的重要創意啓濛
6.設計人的EQ管理:多項觸及陷入狀況人生(如沒有靈感、情緒憤怒等)的因應態度
7.美國亞馬遜5顆星評價
深入設計書訊,歡迎至新設計書係BLOG: neocreative.pixnet.net/blog
作者簡介
黛比.米曼 Debbie Millman
在設計産業工作逾25年的資深品牌顧問,是純銀品牌顧問公司(Sterling Brands)的閤夥人,並擔任其設計部主任,「純銀」是美國知名品牌識彆公司,服務的客戶多為知名企業如百事可樂、嬌生集團、吉列、輝瑞藥廠、康寶、多芬、漢堡王等等,黛比.米曼在此一展其策略行銷專長以及滔滔雄辯的口纔。黛比另主持有綫上脫口秀「設計有關係」(Design Matters),也是極受歡迎的視覺藝術論壇,以其敏銳機智的風格和深入精闢的解析內容躋身為設計報導界的意見領袖。黛比.米曼目前是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的委員,並在設計部落格「大聲說」(Speak Up)上不定期發錶文章,同時在美國前三優秀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擔任講師。現居紐約。個人部落格debbiemillman.blogspot.com/
譯者簡介
林育如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熱愛人文藝術和大自然,專長是思考怎麼樣纔叫「過生活」並且具體實踐,近年來對養兒育女也漸有心得。曾經接受過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的洗禮,現在則悠遊於文化創意、語言文字、和柴米油鹽的世界。曾為國傢地理頻道、Discovery Channel翻譯字幕,目前為多傢企業特約譯者,並譯有《男人就是搞不懂》、《走齣傷痛》等書。
設計大師簡介
1.麥可.貝汝 Michael Bierut
兼具設計師、設計評論人及教育者身分的麥可.貝汝,美國俄亥俄州人,畢業於辛辛那堤大學設計、建築、藝術及規畫學院。曾任Vignelli聯閤事務所(主持人為設計大師馬西莫.維格涅裏)的平麵設計部副總,一九九○年加入五角星設計公司成為閤夥人,並任教於耶魯大學藝術學院。一九九八至二○○一年,擔任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主席。曾贏得無數大奬,作品並為許多美術館收藏,包括美國紐約當代藝術館、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舊金山當代藝術館、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博物館等。長年為雜誌及網路媒體撰寫評論文章,自九○年代起陸續主編齣版《仔細瞧》(Looking Closer)係列多本書籍,深入評析平麵設計的各個層麵。二○○七年齣版《79 Short Essays on Design》一書。與Rick Poynor、William Drenttel等人共同成立知名設計部落格「設計觀察員」。
2.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caringoldberg.com
美國紐約人,畢業於古柏聯閤藝術學院。一九八二年自組設計工作室前,曾經服務於CBS電視、哥倫比亞唱片及華納唱片公司,極為嫻熟影視唱片業。自組同名工作室這二十多年來,卡倫經手多傢美國知名齣版社的書籍設計,包括藍登書屋(Random House)、柯諾夫齣版社(Alfred A. Knopf)、Simon & Schuster,、、Farrar Straus & Giroux、Harper Collins、Doubleday等,當然這期間也同樣持續唱片封套設計。負責過多位重量級作傢及藝術傢的作品,包括馮內果、蘇珊?桑塔及瑪丹娜等。她為喬伊斯作品《尤裏西斯》所設計的書籍封麵,更成為後現代設計的經典作品。近年她更將領域擴延至齣版規畫及品牌顧問,服務客戶包括「瑪莎史都華生活媒體公司」。二○○三至二○○四年,受邀至時代華納集團旗下的時代客製齣版公司(Time Inc. Custom Publishing)擔任創意總監,為紐約證交所、微軟及花旗等知名公司設計規畫齣版品。
3.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一九二九年生,古柏聯閤藝術學院畢業後,再赴義大利波隆納取得藝術學院的學位。一九五四年共同成立極具革命性的「圖釘」工作室;一九六八年與Clay Felker共同成立《紐約》雜誌;一九七四年成立米爾頓.葛雷瑟設計公司;一九八三年與Walter Bernard閤作成立齣版設計公司WBMG。著名的「我愛紐約」標誌即為其作品,是美國當代極具重要地位的平麵設計師之一,在巴黎龐畢度中心及紐約當代藝術館等地都曾舉辦個人設計展,作品並為多傢美術館收藏。葛雷瑟在平麵及教育界都具有一定影響力,曾發錶大量相關文章,並於紐約古柏聯閤學院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任教。二○○四年獲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頒贈「終身成就奬」。二○○八年最新齣版書籍《Drawing Is Thinking》。
4.寶拉.雪兒(Paula Scher)
一九四八年生,畢業於費城泰勒藝術學院(Tyler School of Art),並授頒華盛頓可可然藝術設計學院(Corcor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榮譽藝術博士。七○年代時,主要為亞特蘭大唱片公司及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設計唱片封套,並曾獲得葛萊美唱片設計奬。一九八四年自組工作室Koppel & Scher之前,曾服務於Time Inc.。一九九一年加入五角星設計公司成為閤夥人。曾多次獲得包括美國平麵設計協會、字體指導俱樂部、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等組織頒發的奬項,作品為紐約當代藝術館、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巴黎法國國傢圖書館、龐畢度中心、丹佛美術館等永久收藏,並齣版多本著作。除瞭專精於平麵設計領域,她同時是一位以創作大型動態地圖視覺版畫著稱的藝術傢,二○○八年發錶瞭名為《中國》的限量版畫,展現氣度恢宏但深邃細膩的創作風格。
5.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一九六二年齣生於奧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畢業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後來拿到Fulbright奬學金到紐約普瑞特設計藝術學院攻讀碩士。一九九三在紐約成立Sagmeister Inc.設計公司,閤作過的客戶包括滾石閤唱團、路瑞德、HBO到古根漢美術館。曾五度獲得葛萊美奬提名,最後以「臉部特寫樂團」(Talking Heads)的專輯封麵設計榮獲葛萊美奬,另外也曾獲得幾乎各項重要國際設計大奬。二○○八年初,齣版作品專輯《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學到的事》(Things I Have Learned in My Life So Far)。Sagmeister Inc.設計公司曾在蘇黎世、維也納、紐約、柏林、東京、大阪、布拉格、科隆、漢城和邁阿密展齣。他本人目前則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同時也在美國各地授課演講。
6.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一九五七年生於倫敦,畢業於倫敦印刷學院(London College of Printing,後併為倫敦藝術大學名下的倫敦傳播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一九八一至八六年擔任《The Face》雜誌藝術總監、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擔任《Arena》雜誌藝術總監,創造瞭當時平麵設計新潮流。他同時也以唱片封套設計著稱,閤作歌手包括英國工業音樂先驅「伏爾泰小酒館」樂團(Cabaret Voltaire)及新浪運動始祖「流行尖端」樂團(Depeche Mode)。一九九四年於倫敦成立「研究」工作室,並接著於舊金山、巴黎、柏林、紐約等地設立分公司,服務客戶包括英國BBC、英國航空、Nike、Sony、Armani等。參與創立倫敦「字體工作室」(FontWorks),陸續發錶多種知名字體,包括Arcadia、Industria、Insignia、FF係列等。一九八八年Thames & Hudson齣版社齣版瞭布羅第平麵設計作品集兩冊,總銷量達十二萬冊。曾於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舉辦個展。
7.彼德.薩維爾(Peter Saville)
一九五五年生於曼徹斯特,畢業於曼徹斯特工藝學校(Manchester Polytechnic,後改製為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一九七九年至倫敦發展,一九八○年代為英國知名的獨立音樂廠牌「工廠唱片」設計瞭無數膾炙人口的唱片封套設計,閤作歌手包括歡樂分隊閤唱團、新秩序閤唱團等。一九九○年結束同名工作室,加入五角星設計公司倫敦分部,一九九三年短暫至洛杉磯發展,鏇即迴到倫敦,一九九九年再次開設同名工作室。薩維爾以「工廠唱片」時期的作品,啓濛瞭無數廣告及時尚領域裏新一代的年輕族群,更開啓瞭他與Selfridges百貨公司、經典品牌Pringle及EMI的閤作機緣,以及與時尚圈的閤作,包括吉爾.桑達、山本耀司、John Galliano、Christian Dior等。二○○三年於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個展。
8.艾蜜莉.歐柏爾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號工作室(Number 17)
艾蜜莉.歐柏爾曼畢業於古柏聯閤藝術學院,目前同時任教於此。曾於提柏.卡爾門主持的M&Co.設計公司擔任資深設計師,二○○二至二○○四年擔任美國平麵設計協會紐約分會主席一職。邦妮.席格勒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於VH1設計公司擔任設計總監,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一九九三年,兩人共同成立瞭以印刷、電視、影像及網路等平麵媒體為服務對象的十七號工作室,閤作客戶包括MTV音樂頻道、HBO等等。
9.詹姆斯.維剋特(James Victore)
一九六二年齣生,曾經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短暫修課,是一位自學成功的平麵設計師,其創作範圍包括齣版、海報、廣告、插畫、動畫等,服務客戶包括酩悅香檳(Moet & Chandon)、《紐約時報》、MTV音樂頻道等。曾獲得艾美奬電視動畫奬及美國藝術總監俱樂部奬等多項奬項,作品並為羅浮宮、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等單位永久收藏。他目前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10.前田約翰(John Maeda)
一九六六年生於西雅圖,是一位日裔美籍平麵設計師、電腦科學傢、多媒體藝術傢、教授及作傢。前田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電腦科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赴日取得築波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設計博士學位,開創瞭電腦FLASH動畫技術,後提齣「簡單的法則」(simplicity)研究計畫,並齣版專書,為數位時代裏人們愈趨復雜的生活進行簡化為目的。他在多媒體藝術領域獲得極高成就,獲奬無數,包括全球最大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國傢設計奬、日本朝日設計奬、戴姆勒剋萊斯勒設計奬等,作品並為紐約當代藝術館、舊金山當代美術館等永久收藏。目前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任教。
11. 保羅.塞爾(Paul Sahre)
一九六四年生於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寜靜小鎮Johnson City。上大學時,選擇以民主學風及左派思想聞名的肯特州立大學,求學期間認知到「設計」並不隻是一項工作(job),而接近於追求一種信仰(religion)。塞爾拿到平麵設計係學士和碩士後,為巴爾的摩一傢戲院設計海報而逐漸打開知名度。一九九八年,他在結束一傢廣告公司設計群藝術總監之職後,應邀至紐約視覺藝術學校任教直至今日,他的教學以如包浩斯學校師徒製方式將班級經營為設計工坊,引領每一位同學進行設計概念的探索,啓濛無數的設計新進。
保羅.塞爾服務的客戶極為多元,有報紙、雜誌、戲院、電視颱、大學、齣版社、唱片公司等等,如《紐約時報》、Soho Repertory Theatre、柯諾夫齣版社、Little Brown、企鵝集團旗下的Putnam齣版社。
12. 奇普.基德(Chip Kidd)
身兼作傢、編輯以及平麵設計師,一九六四年生於美國賓州東南方的Reading市郊的小鎮Shillington,從小浸淫在美國大眾流行文化裏,在賓州大學唸設計係時,因為係上某位老師的介紹而幫知名作傢約翰.厄普代剋(齣生於Shillington)的小說《博物館與女人》設計封麵,但作品卻被老師在課堂上嚴厲批評,建議他不要走設計這條路。孰料,基德不久即正式接到齣版社更多本厄普代剋的書封設計案,開啓他平麵設計師的生涯。
基德現任藍登書屋集團旗下「柯諾夫齣版社」的藝術副總監,他第一次加入時在一九八六年,當時隻是該社設計團隊的新人。《齣版人週刊》曾盛贊其書衣作品,「震懾人心、搶眼、有想像空間、聰明機智、齣人意料,這些封麵使得讀者將書籍本身提升至物件欣賞的層次,如同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一樣。」知名作傢James Ellroy稱譽基德為「 世界上最偉大的書封設計師。」基德亦曾經和多傢知名齣版社閤作過書封設計。
13.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耶魯大學平麵設計碩士畢業,鼕屋設計公司的閤夥人(鼕屋由潔西卡.荷芬和先生威廉.杜藍杜爾創辦,公司位於康乃迪剋州西北部),客戶多為齣版社、新興媒體,以及文化、教育和文學等單位機構,如耶魯法學院、紐約大學新聞學院和美國國傢設計奬機構。
荷芬除瞭是設計師,也是平麵設計領域的評論傢、作者和專欄作者,目前在耶魯大學教授平麵設計評論。她還是部落格「設計觀察員」的共同作者(「設計觀察員」由麥可.貝汝、威廉.杜藍杜爾、Rick Poynor創辦)。評論和著作都極為豐富。
14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美國平麵設計師、插畫傢,和字體設計師。一九三一年生於紐約州,一九五一年自古柏聯閤學院畢業,一九五四年和米爾頓.葛雷瑟、愛德華.索雷爾三人閤創圖釘工作室,現任該公司總監。
史瓦斯特的商業設計案極為知名,包括海報、食品包裝設計、雜誌封麵和廣告等。他傑齣的平麵設計作品常常結閤社會批判以及創新的攝影術。知名評論傢史蒂芬.海勒曾說:「很難想像在當代的美國或是歐洲的平麵設計和插畫界,沒有西摩.史瓦斯特這個人。」有人將史瓦斯特和德國的岡特.蘭波(Gunter Rambow)以及日本的福田繁雄並列二十世紀世界三大平麵設計師,認為史瓦斯特的作品開啓瞭美國新視覺設計運動。作品受到紐約當代藝術館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
史瓦斯特在一九七三年和寶拉.雪兒結婚,五年後離婚,兩人於一九八九年再婚。
15露希爾.坦那劄斯(Lucille Tenazas)
菲律賓裔美籍,Tenazas設計公司的創辦人暨首席設計師,經手的設計案很多是針對文化、教育、非營利組織機構所做的平麵設計。二○○二年,獲庫珀休伊特設計博物館頒贈國傢設計奬,被視為美國極富改革創新力的領導級平麵設計師。露希爾.坦那劄斯是美國資深設計教育人士,還是加州舊金山藝術學院(CCA)設計碩士學程的創辦主席。
服務的客戶包括Rizzoli International齣版社、舊金山國際機場、舊金山當代藝術館(SFMoMA)、史丹福大學美術館等等。
16.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er)
www.leninimports.com/vaughanoliver1.html
一九五七年生於倫敦,一九八○年代,Envelope 23設計公司由佛漢.奧利佛(負責平麵、字形設計)和Nigel Grierson(攝影師)共同成立。在一九八七年之前,英國獨立唱片公司4AD的專輯封套,幾乎都是由Envelope 23所設計。Nigel Grierson在一九八八年離開公司,佛漢.奧利佛後來結閤其他幾位設計師,以v23工作室名義繼續為4AD公司設計封套。佛漢.奧利佛的設計風格鮮明,展現齣無比的活力與想像力,影響後龐剋搖滾的音樂工業甚钜,同時啓濛瞭一代設計工作者進而去探索字形和印刷的更多可能性。
17. 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畢業於瑞士巴塞爾的藝術和設計學校平麵設計係,曾任教於費城藝術學院、古柏聯閤學院和耶魯大學。近年常應邀至世界各地演講。
史戴夫.蓋斯柏勒是美國在品牌和企業識彆設計上知名的平麵設計師,服務的客戶包括時代華納有綫電視、美國國傢廣播電視公司、美國之音廣播、多倫多美術館,還設計有紐約IBM大樓的建築標誌係統、賓州大學和康乃迪剋州大學的平麵標誌係統、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新識彆標誌係統、紐約市文化局的係列海報等。
曾任Chermayeff & Geismar Inc.閤夥人兼首席設計師時達三十年,後來與Keith Helmetag、Jonathan Alger和Emanuela Frigerio閤創C&G Partners設計公司。二○○五年,他榮獲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頒贈奬章。另曾獲美國聯邦設計成就奬、藝術總監名人堂奬章、國際雙年海報展奬章。
18.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道爾閤夥人」的創意總監,公司業務包含品牌識彆、包裝設計、招牌設計和書籍設計。在史蒂芬.道爾的手中,「文字」總是能透過新穎且具知性的形式錶現,傳達齣深度意涵。服務的客戶包括《紐約時報》、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名利場》雜誌、柯諾夫齣版社。創立公司之前,曾任M&Co的藝術總監、《滾石》和《君子》雜誌的聯閤藝術總監,道爾亦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古柏聯閤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校和紐約大學。
19.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www.pentagram.com/en/partners/abbott-miller.php
生於印地安那州,畢業於古柏聯閤學院,是平麵設計師也是知名作者,一九八九年阿勃特.米勒和妻子艾琳.路佩登共組瞭「設計∕寫作∕研究」一間提供多元服務的設計公司,提倡「設計師即作者」的概念,主張內容和形式的共生關係。一九九九年,加入五角星紐約分公司,在其中領導一組團隊為書籍、雜誌、型錄、品牌識彆、展覽和編輯專案做設計。設計案注重「設計」本身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與文字思想之於公眾的影響。
阿勃特.米勒曾獲多項設計奬,目前任教於巴爾的摩的馬裏蘭藝術學院(MICA)平麵設計係,作品和評論時常發錶於《Eye》、《Print》、《I.D.》等等刊物,著作或閤著有四本書,包括《設計∕寫作∕研究》和《打開書:設計和內容》(Open Book: Design and Content)。另外,他也是《2wice》雜誌的編輯和藝術總監。
20. 馬西莫.維格涅裏(Massimo Vignelli)
一九三一年生於米蘭,先後在米蘭和威尼斯攻讀建築。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間,曾多次到紐約負責設計案。一九六六年,馬西莫和理念相近的美國友人Ralph Eckerstrom在美國閤創Unimark International設計公司,在馬西莫的領導下,公司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設計和行銷公司之一,著名案子有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老鷹形象的標誌,和紐約市地鐵的標誌係統。
一九七一年,馬西莫.維格涅裏和妻子蕾拉成立Vignelli Associates設計公司,設計領域涵括瞭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包裝設計、平麵設計、傢具設計和産品設計。馬西莫的每一件作品都遵從現代主義的美學,緻力於運用基礎幾何形式傳達極簡美學。作品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美術館展齣,並有多項作品受到美術館永久典藏。二○○三年,馬西莫與妻子蕾拉榮獲美國國傢設計奬(National Design Award)終身成就奬,錶揚兩人於設計方麵的貢獻。
推薦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自序 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
麥可.貝汝 Michael Bierut
「我還去接受心理治療,因為我對『洗衣服』這件事有很病態的癖好。」
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在我年輕的時候,設計師通常都是沒什麼名氣的,更彆說是眾人注目的焦點。他們不寫書,不做耍噱頭的錶麵工夫,沒有人玩這一套。」
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到瞭晚上,我就會把所有黏土玩偶都搗散,然後等著第二天又可以再重新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寶拉.雪兒(Paula Scher)
「我想要做齣很棒的、大傢都很喜歡的東西,而且是重要、有意義的東西。」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知名的設計師跟知名的水電工沒什麼兩樣。」
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我可以有時間坐下來慢慢思考整個情勢、低頭檢查我穿的鞋、買幾套新衣服、過幾天舒服的日子,然後再一次放眼看世界。」
彼德.薩維爾(Peter Saville)
「我加入五角星之後發現一件詭異的事,那就是──他們希望讓我打消改革創新的念頭,同時讓我看看誰纔是真正的老大。」
艾蜜莉.歐柏爾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號工作室(Number 17)
「我們應該幫對方迴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妳的答案,我相信妳也知道我的答案。」
詹姆斯.維剋特(James Victore)
「我會把每一件案子都當成是必須完美達成的工作。」
約翰前田(John Maeda)
「你不能拿對付A4紙的方法來對付人。」
保羅.塞爾(Paul Sahre)
「我本來以為自己以後會像查爾斯、舒茲那樣子靠畫漫畫賺錢。」
奇普.基德(Chip Kidd)
「這就是做平麵設計最爽快的那一刻,絕對可以媲美做愛。」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我今天寫的東西不痛不癢、明天寫的又索然無味;這個人說我寫得太抽象、太艱深、太文雅,那個人又嫌不夠文雅。」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露希爾.坦那劄斯(Lucille Tenazas)
「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傢沒什麼好丟臉。」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er)
「我想我會重新找迴自己對平麵設計的熱情,因為我已經喪失這種熱情好一段時間瞭。」
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在我的設計生涯中的確有過一些良知上的掙紮;最後,我還是選擇做瞭一點妥協。」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當下我覺得,哇,米爾頓.葛雷瑟好瞭不起,可以和莎士比亞、凱撒大帝平起平坐耶。」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我是不是太在意一般世俗所謂的美和品味?」
馬西莫.維格涅裏(Massimo Vignelli)
「愛有很多層次,就跟蛋糕很像。」
謝辭
推薦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誰說訪問者一定比受訪者來得遜色?一場精采的對談,大方且能言善道的來賓固然是重要關鍵,但是訪問者也絕對不能落於被動、單調、甚至搞不清楚狀況。訪問者在訪談當中,要態度充滿熱忱,而且在受訪者冒齣齣其不意的談話內容時,要能夠立刻掌握情勢。也因此,高明的主持人必須在事前做足功課。詹姆斯.利普敦(James Lipton)在其主持的知名訪談節目《演員工作室內幕》(Inside the Actors Studio)時,總是會準備厚厚一疊的藍色卡片,上頭密密麻麻地記著他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彼此間又有係統地環環相扣。當來賓暢言他們的生涯與心路曆程時,利普敦總是能夠對於突如其來的話鋒見招拆招,使得訪談在不脫序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同時引導來賓敞開他們內心那個不為人知的世界。我隻能說,這真的是非常瞭不起。
做訪談要具備一定的敏銳度,知道如何去引導善於錶達──還有,特彆是沉默寡言的來賓,侃侃而談。最糟的情況是,受訪的來賓惜字如金、對於錶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多所猶豫。但若是主持人能夠以一連串深入、有見解的問題去刺激受訪者──當然,是從善意的角度齣發,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自二00五年起,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就擔任網路廣播節目《設計有關係》」(Design Matters)的主持人,每次訪談之前她都做瞭充分準備──當然,不止是這樣。黛比.米曼訪談時的語調優雅怡人,她和每一位來賓之間往來的問題,都是她為瞭激發受訪者深入迴應而用心設計的。對於來賓的生涯與作品,她總是錶現齣無比的興趣,想要一探究竟的真心誠意使得每一位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都能夠展現齣自信。她的主持風格絕對不是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的那種咄咄逼人,但也不會過分溫和謹慎。我曾經在幾個不同的場閤接受她的訪問,每一迴她的訪談方式都會視當時整體狀況而有所調整。她會很友善、但是帶有一點挑戰性地從開場白引導你進入談話主題,然後展開毫不設限的對話。黛比不會隨便拿一張紙寫幾個問題就想讓人傢對她掏心掏肺;她在進行訪談前都會做好功課,然後帶著一疊寫滿重點的研究筆記來麵對她的受訪者。
雖然黛比主持瞭一個以平麵設計為主要探討內容的廣播節目,但她的本業並不是新聞記者。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是幾年前在剛成立不久的設計部落格「大聲說」(Speak Up)上頭,她和部落格創辦人阿爾敏.維特(Armin Vit)對於「品牌」有一番激烈的筆戰(也因此後來在這個討論區裏大傢都盡量避談「品牌」的話題)。維特和他的戰友們對於「品牌」行銷的效果抱持高度的懷疑,於是黛比與他們之間展開一連串的辯論,攻與防都相當地精彩。黛比的論點極具說服力,而且極為理性。但是以黛比的背景來說,豈有不具說服力的道理?黛比是「純銀」品牌顧問公司(Sterling Brands)的閤夥人。「純銀」是一間位於紐約的知名品牌識彆顧問公司,在這裏,她得以一展滔滔雄辯的長纔。在這個以男性為多數的産業裏,黛比的錶現可以說是齣類拔萃。她在策略、行銷方麵的經驗與體認,讓她成為設計的忠實擁護者。
當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她是設計和設計師的狂熱份子,雖然她在科學和心理學方麵也錶現齣極大的興趣(她在個人的部落格上有一些頗具詩意的自我剖析,debbiemillman.blogspot.com)。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使她得以如此善於與人對談,那就是她非常樂於嚮他人學習。在訪談中,她對於受訪者的學習和創作曆程十分關注,這讓她的訪談格外引人入勝。假使單由設計師介紹自己的創作,即便是對圈內人來說恐怕都會顯得過於艱澀難懂。但是黛比在她的節目裏會運用一些巧妙的平衡來引發聽眾的興趣,比方說,她讓麥可.貝汝(Michael Bierut)暢談自己不為人知的小癖好,同時也去探討貝汝設計薩剋斯第五大道百貨公司(Saks Fifth Avenue)購物袋的創作邏輯。
我經常引述保羅.蘭德(Paul Rand)的話,他說他總是會先憑直覺發想齣一個點子,然後再賦予它意義。這句話並不錶示,去瞭解觀念的本質、或甚至是去瞭解背後的技術是不好的,隻是訪問者在抽絲剝繭時必須要具備絕佳的問話技巧和入微的觀察力,纔不至於讓訪談的內容落入俗套。相對於替設計師寫一些介紹性文章來說,與他們進行訪談纔能夠真正避免完全用理性的思維解構他們,而能直接去探究創意的本質。
進行訪談確實不容易,但設計師的聲音,不管是智慧的、幽默的、諷刺的、甚至是尖酸刻薄的聲音,已經展現在我們麵前瞭。透過書裏的交心對話,黛比直指設計大師們的創作本質,而且絲毫無損他們的個人風采。她讓這些設計大師自己開口說,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恰到好處。
史蒂芬.海勒──一九五0年生,集多種職銜於一身,包括美術總監、記者、評論傢、作者,並曾編寫過多本插畫史、字體設計等和平麵設計相關之著作超過一百本。
史蒂芬.海勒曾任《紐約時報》資深藝術總監時達三十三年,過去二十年亦是《Print》、《Eye》、《Baseline》和《I.D.》重要的特約撰稿編輯,目前他和Lita Talarico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原創設計師藝術碩士學程」計畫(MFA Designers as Author)的共同主持人。他在一九九六年獲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一九九九年獲美國平麵設計協會終身成就奬。
自序
寄件者: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日期:2006年12月3日 6:10:45 EST
收件者:黛比米爾曼
主旨:Re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黛比,
我想我們太過於關注我們自己瞭。我們給自己辦瞭一堆研討會、彼此互相頒瞭一堆奬、齣版瞭對方的作品和書,基本上我們總是不斷在往對方臉上貼金。
我想,妳這本書恐怕隻有平麵設計師會去讀,到最後我們也還是在搞自己的小圈圈。然而,我終究還是迴答瞭妳的問題。等書真的齣版的時候我可能會不敢看,不過我的迴覆還是請妳笑納。
希望對於我的直言,妳不要太介意。
常常有學生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每次迴答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他們很想打聽齣成為頂尖設計師的方法。
祝 好。
史戴夫
史戴夫.蓋斯柏勒聯閤設計師事務所
C&G Partners
雖然書名這麼寫,但是這本書並不是要告訴讀者怎麼樣纔能像當代平麵設計大師們那樣思考。請把它視為是這些大師內心世界的一瞥,透過這一瞥,我們纔能些許瞭解他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動機。
這本書原來不是打算要做成這樣的。剛開始的時候,我計畫要做一本文集,探討這些設計大師們的共通性和思考的流程。我最初所擬定的問題的確比較淺薄,而且,雖然我剛收到史戴夫.蓋斯柏勒的迴信時有些不快,但當下我馬上就醒悟瞭。畢竟史戴夫說到一個重點,或許我們真的太過於關注我們自己瞭。但話說迴來,設計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産業,內部本來就會有很多活躍的對話、吵雜的聲音,這樣有什麼不對嗎?
要去感受一個偉大的心靈是如何構成的──不論這個心靈是理性的、奇妙的、還是稀奇古怪的──必定要靠個人的努力,而要能效法一個偉大的心靈就更不容易瞭。想成功,沒有什麼客觀的方法;更遑論想要找到一個討好所有觀眾、安全無風險的方法,可以去創造齣優雅、霸氣、有藝術內涵的作品。假使我打算加入這些吵雜的對話,我要做的就不隻是去量化、分析設計大師們如何創作;我要和他們進行深度的心靈對話,我要去探究是什麼讓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如此獨特。
做設計,必須要將布魯斯莫(Bruce Mau)所謂的「錶演性」(performativity)加入材料中,也就是說,要能夠賦予死闆闆的材料生命和活力。要做到這一點,設計師必須擁有一些「施術」的能力,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並不是能夠引導觀眾往特定方嚮思考的設計就是好設計;真正的好設計應該是要能夠讓觀眾內心産生迴響的設計。
設計是少數結閤科學和藝術的學問。讓人印象深刻、有意義的設計除瞭需要靠纔智與理性完成外,創作者也必需要能夠投注情感與信念在其中。也因此,設計師在每一迴進行創作的時候,都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間求取平衡,這實在需要一些獨到的功夫。
在本書中許多受訪的設計師都提到,設計是一項解決問題的活動,但事實上這些設計師們的能耐遠不止如此。他們的確有許多共通的特點,但其中有一點是本書裏每位受訪的設計師都具備的特質,那就是──高度的同理心。這讓他們能夠用理性、又具有詩意的方式,心有靈犀地將客戶的想法轉化成另外一種麵貌;同時也讓這些天纔設計師們擁有奇妙的法術,使他們即便在感官體驗如此混亂的今天,仍然能清晰地錶達一些訊息和他們的信念。
本書裏的每一位受訪設計師都擁有這種驚人的能力。在訪談中,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提到他的觀察:「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傳遞齣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在書裏,這些設計大師們就是如此自然、真誠地在分享他們的觀點與智慧。書中的對話固然透露瞭設計師們是如何思考與看這個世界,但同時,我們也從中看見這些偉大設計師們是如何得以創造齣這些精彩絕倫的作品。
黛比.米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