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師,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設計大師,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設計大師,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丑宛茹 + 40位國際人氣設計師的創意解密
在夢想、堅持與勇氣之外,一位成功的設計師更要具備有角度的設計、
有態度的設計、有風度的設計!
學設計,要怎麼學設計,設計靈感從哪裡來?什麼樣的設計才有人氣?
設計要有人氣,先認識40位國際頂尖工業設計奇才的創新思維與行動。

看見大師的偉大作品、發現大師的驚人創意、認識100%的大師養成之道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副教授兼主任丑宛茹與國際40位設計大師的相遇,多元的活潑內容跳脫一般人對工業設計的嚴肅刻板印象,從搞怪的荷蘭設計團隊Droog、天馬行空的設計怪才Philippe Starck、將極簡主義玩到無懈可擊的Jasper Morrison、英國重量級設計教父Tom Dixon、日本設計大師吉岡?仁、行動派設計Richard Sapper…,這些設計界的重要人物全都成為本書作者剖析創意的題材。丑宛茹對照創作人的設計作品,抽絲剝繭分析他們的設計思維,除了深入淺出的文字及厚實的知識濃度,本書更讓你看見大師的偉大作品、發現大師的驚人創意、認識100%的大師養成之道!

  Alessi|Ron Arad|Maarten Baas|BAUHAUS|Mario Bellini|Braun & Dieter Rams|Fernando & Humberto Campana|Achille Castiglioni|Antonio Citterio|Luigi Colani|Tom Dixon|Droog Design & Marcel Wanders|James Dyson|Charles & Ray Eames|EOOS|Hartmut Esslinger|Janne Kyttanen & FOC|Massimo Iosa Ghini|Stefano Giovannoni|Konstantin Grcic|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Raymond Loewy|Ross Lovegrove|Michele de Lucchi|Javier Mariscal (Xavier Mariscal) |Stefano Marzano|Ingo Maurer|Alessandro Mendini|Jasper Morrison|Marc Newson|Verner Panton|Gaetano Pesce|Karim Rashid|Richard Sapper|Borek Sipek|Ettore Sottsass Jr.|Philippe Starck|鄭秀和Shuwa Tei|Patricia Urquiola|吉岡德仁Tokujin Yoshioka

本書特色

1.本土設計學界權威與40位承先啟後的國際工業設計大師親身對談與觀察紀錄。
2.第一本真正透過國內專業設計評論人士的眼光,深入認識重要國際工業設計大師的書。
3.設計大師各階段重要作品圖片精選,輔以解說,有心成為設計師的人最好的養成指引書。

作者簡介

丑宛茹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專任副教授(1999-迄今)。《LA VIE》「Dig-In透視大師」專欄作者,作品曾於維也納應用美術館、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規劃執行多項跨國設計工作營、產學合作計畫與產品開發設計;受邀擔任多項競賽評審與產品設計計畫審查委員。曾受邀瑞士、巴西、德國、香港、中國…演講,多次代表出席國際設計會議及國際展演策展。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設計的能量來自於理念的力量 《風格社會》、《風格競爭力》作者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劉維公
看≠看到 飛利浦香港設計中心設計總監 陳禧冠

作者序
透視大師-設計師及其創作思維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專任副教授 丑宛茹

Chapter 1 時代精神 Zeitgeist
大時代、大環境因時因勢遞演,設計是實踐者反思後的具體主張與理解回應,以行動積極地參與文化塑造,展現一種對自我、人類與社會的深切關心以及處理態度,持續地對真實境遇重新評價、重新溯源、重新創造,映現出具體生活世界中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與時代精神。

1-1 大時代動盪蘊生出滿腔原創激情-BAUHAUS
1-2 為人類謀福祉的設計俠侶-Charles & Ray Eames
1-3 形色交織的設計視覺系大師Verner Panton
1-4 貼近生活本質的Ettore Sottsass Jr.
1-5 充滿玩心的理性大師-Achille Castiglioni
1-6 Alessandro Mendini-在衝突之間,創造設計樂趣
1-7 以設計展現生命自由度的 Michele de Lucchi
1-8 現代未來派-Massimo Iosa Ghini
1-9 以「設計」運籌帷幄的思想家Stefano Marzano

Chapter 2 實驗思維Experimental Thinking
在這個隨機多樣的複雜世界,設計需要帶著冒險精神來挑戰既存的美學思維,嘗試融會科技創新與藝匠精神,以回應方法或材料的衝突或折衷,發掘適切的語言來對比出充滿實驗性的獨特作品;這些大膽的異質組合,以前衛概念凸顯原創特質,展現顛覆成見的創意自由。

2-1 Alessi歡樂夢工廠的設計實驗延續
2-2 椅子,承載與溝通
2-3 雕塑燈,散發光的魔力
2-4 當Ingo Maurer遇見愛迪生
2-5 塑造語言、材質與技術創新的實驗先鋒-Gaetano Pesce
2-6 Ron Arad 頑皮金屬美學
2-7 搞怪的荷蘭設計─Droog Design & Marcel Wanders
2-8 執迷不悟的縱火現行犯Maarten Baas:「我會一直做下去!」
2-9 巴西兄弟Fernando & Humberto Campana的騷亂創意美學

Chapter 3 自然啟迪Inspiration from Nature
懷抱著對世界的浪漫熱情,誘發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感悟與共鳴,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從容態度,用直觀且具感染力的設計語言,消弭自然∕人造、藝術∕科技、造形∕結構之間的界限,是一種對自然的變奏詮釋,也是人與自然的本質聯繫。

3-1 不羈怪才-超越現實的追夢人Luigi Colani
3-2 有機艦長Ross Lovegrove的DNA哲學
3-3 自由漂泊的Marc Newson打造性感科技
3-4 悖禮怪奇的新巴洛克主義者Bo?ek ??pek
3-5 來自西班牙的心觸動-Javier Mariscal (Xavier Mariscal)
3-6 Patricia Urquiola的皮膜思維
3-7 一個空空的腦袋,一顆赤子之心-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3-8 在素樸中體現細緻之美的鄭秀和Shuwa Tei

Chapter 4 理性純粹Absolute Purification
隱匿感性或心理性的抒發,形式簡約純粹,以數學計算般的邏輯秩序與嚴謹條理,用內斂節制的沉穩手法及樸實語言,直述物品的精粹本質,同時傳遞思維與想像力的細緻,在微妙的細節中體現工業技法的精準美感,探究抽象形式所包含的無窮變化。

4-1 100%務實理性的Mario Bellini
4-2 Good Design!-Braun 與 Dieter Rams
4-3 即知即行的行動派設計大師Richard Sapper
4-4 精密的不確定-Antonio Citterio
4-5 設計不需要奢華取寵就能成為雋永-Jasper Morrison
4-6 謙遜自持的隱形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
4-7 向東方奔馳的飛馬EOOS
4-8 展現生命中可承受之輕與重-吉岡德仁Tokujin Yoshioka

Chapter 5 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
設計販賣的是生活情境、風格與品味,取決於消費大眾與產品生存法則;設計是商業溝通的利器,並發揮對社會服務的關鍵價值,因此設計必須自省以達成新的角色和合理性,與策略、行銷相互為用,改變傳統的生產∕製造觀念和體系,積極開創新的設計取徑。

5-1 美國工業設計之父 Raymond Loewy 從香菸到太空船
5-2 跳躍的青蛙與Hartmut Esslinger
5-3 Philippe Starck,落入凡間的頑皮撒旦
5-4 空間的時尚造形大師-Karim Rashid
5-5 與市場輕鬆對話的Stefano Giovannoni
5-6 James Dyson:親愛的,我把集塵袋變不見了!
5-7 意外成就不羈的設計怪才-Tom Dixon
5-8 創意自由度的極大化-Janne Kytt?nen與FOC

圖書序言

DIG-INSIGHT 40+
Chapter 1 - 時代精神Zeitgeist
Bauhaus
Page 016-021

書籍翻拍:陳鵬至

Bauhaus
大時代動盪蘊生出滿腔原創激情
年代 / 1919年

關於Bauhaus包浩斯
創辦於「Bauhaus」結合了德文bauen(建造)和Haus(房子)的一個字,原本是知名建築師Walter Gropius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所創辦的一所學校,因為孕育出一批影響了全球設計教育的設計人才,更成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學派。當初,Walter Gropius一手策劃全新的設計課程結構,著重藝術、手工藝與建築之整合,希望能孕育一批來自不同國度的年輕的鬥士:Johannes Itten、Wassily Kandinsky、Paul Klee、Moholy-Nagy、Lyonel Feininger、Oskar Schlemmer…等等,期望能對社會環境復甦與變革產生貢獻,並在1919年至1933年,短短的14年間,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豐沛創造力!
www.bauhaus.de


「我們的設計原則在於,設計既不是知識性或物質性的事務,而是針對各種生活物件的一項整合,也是在這個文明社會中每個人所需要的。」

”Our guiding principle was that design is neither an intellectual nor a material affair, but simply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uff of life, necessary for everyone in a civilized society.” ~ Walter Gropius


1. 設計理念
Bauhaus的創立到結束,追求的是「以機械之設計來解除人類的束縛,賦予產品實用與美學兼具的雙重意義」,意即整合出一個適合時代之涵融科技與藝術的整體。
2. 設計風格
在手法上,呈現出全然的理性,基本的幾何元素組合,素樸的外觀,有一種言簡意賅的直率,絕不鬆散曖昧;在情感上,卻又有著深層的底蘊,是一種共同為新社會奮鬥的澎湃熱情,為成就燦爛的「威瑪文化」激進向前。


多數學習工業設計的人,心中有個聖地,她在德國,1919年成立,創新了設計教育,帶領現代設計風潮,卻又在1933年結束其短暫歷史的Bauhaus。1990年剛到維也納求學時,乍見街頭與B&Q特力屋類同的建材連鎖店,店名就叫BAUHAUS,心中五味雜陳,有一種聖名被褻瀆了的受傷感覺;學了德文才知道Bau.Haus就是蓋房子的意思!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學校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蘇聯成立了第三國際(Third International),中國的五四運動剛剛開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在威瑪(Weimar)成立了包浩斯學校(Bauhaus),其實這也非新創,是合併了威瑪藝術學院與市立手工藝學校而成;這樣的時代背景,挑戰著象徵父權的歷史主義,正式宣告了新世紀、新設計、新語言的開始。在亟需撫慰大戰創傷的時刻,Gropius擘畫了一個全新的設計課程結構,著重藝術、手工藝與建築之整合,希望能孕育一批年輕的鬥士,期望能對社會環境復甦與變革產生貢獻。
Bauhaus在其宣言中指出:「所有塑形活動之終極目的在建築」,Gropius號召了一批銳意改革的菁英之士:Johannes Itten、Wassily Kandinsky、Paul Klee、Moholy-Nagy、Lyonel Feininger、Oskar Schlemmer…等等,來自德國、俄國、瑞士、法國、匈牙利…,充滿跨國際的觀念溝通,儼然形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僅僅短短14年,孕育出一批影響了全球設計教育的設計人才,堪稱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學校。 小標 / 對抗傳統工藝開展革命性實驗風格
在這一段輝煌卻短暫的黃金20年代,威瑪共和時期(Weimar Republic, 1919-1933),成就了燦爛的文化傳奇,打破傳統學院主流的成規,採取開放而實驗的態度,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豐沛創造力;從藝術、音樂、建築到科學、文學、政治,許多社會菁英熱情地投入創造性運動,雖然曇花一現,卻對全球造成了影響。
事實上,這股創作上的反動風潮,在十九世紀末已隱然成形,延燒至二十世紀初,而呈現出文化內容的多元異質性。為了實踐Bauhaus「對材料的精確掌握」與「涵融美學觀念」,創作工坊的師徒傳授,各種創意活動(音樂、舞蹈、自然、表演…)的同步進行,在對抗傳統保守工藝勢力的同時,為設計教學開創了革命性的實驗風格與活潑新局。
此時的Bauhaus,不像傳統印象中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場所,而比較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設計工坊,代表著對藝術激進向前的創造精神。本著「對材料的精確掌握」,作品使用了金屬、石材、玻璃、陶瓷、塑膠…的組合,加上對造形語言的開掘,相繼出現了不少設計史上的典範佳作,如:Gropius的「Door Handle」(1922), M. Breuer的「Wassily Chair」(1925-1927),Mies van der Rohe的「Weissenhof Chair」(1927)、「Barcelona armchair」(1929),Marianne Brandt的「Tea Pot」(1924)、「Ashtray」(1924)、「Table Clock」(1930),W. Kandinsky及P. Klee的抽象繪畫,Jucker & Wagenfeld的桌燈「WG24」(1923/24),Mart Stam的座椅「S34」(1928),Herbert Bayer的「Ashtray」(1925)…。
這些作品,在手法上,呈現出全然的理性,基本的幾何元素組合,素樸的外觀,有一種言簡意賅的直率,絕不鬆散曖昧;在情感上,卻又有著深層的底蘊,是一種共同為新社會奮鬥的澎湃熱情,為成就燦爛的「威瑪文化」激進向前。 小標 / 實用與美學兼具滿足大眾需求
1925年遷校德紹(Dessau),1928-1930年改由Hannes Meyer擔任校長,之後由Mies van der Rohe接續領導,1932年再遷柏林,1933年終於不敵國家社會主義與納粹的步步進逼,正式走入歷史。Bauhaus的創立到結束,追求的是「以機械之設計來解除人類的束縛,賦予產品實用與美學兼具的雙重意義」,意即整合出一個適合時代之涵融科技與藝術的整體。
這個時期的產品,有著實用、簡潔、現代、標準化、視覺比例和諧的特色,擺脫十九世紀末裝飾浮誇的氣息,更深刻地去理解並反應事物的本質,透過正確的功能形式來達到服務的目的。的確,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產品,有別於前一世紀的繁複裝飾與精雕細琢,可以說是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最佳體現;比如Peter Behrens為AEG公司設計的「風扇」(1908)、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設計的「法蘭克福廚房」(1926)、Gerrit Rietveld的「紅藍椅」(1918)、Poul Henningsen的「吊燈」(1926)…。
Bauhaus的成就,除了是設計教育上的轉捩點,更是世紀更迭的社會改革運動,擺脫了十九世紀階級明確的產品風格,企圖提出滿足廣大民眾的實用需求。
14年雖然短暫,但這個時期所留下來的文化成果,卻是如此豐碩。成就Bauhaus的,不是Walter Gropius個人,而是大時代、大環境的牽動,政治、社會、文化的相互激盪,既破壞又創造,在無數的動亂與挫敗之後,竟然蘊生出充滿傳奇的輝煌歲月。一個世紀即將過去,回顧歷史,Bauhaus的設計師們,展現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作為,積極參與書寫歷史,也因此,每件作品都充滿了原創,即便今日來看,仍是歷久彌新。或許在二十一世紀的開始,我們也可以,懷著對未來的承諾與期盼,展現屬於這個世紀的創造激情!

圖說
1 在柏林大都會劇院表演【三原色芭蕾之舞】的服裝發表在《Wieder Metropol》雜誌。(1926)
2 擊捶的表演者。(1924) 
3 Marianne Brandt設計的煙灰缸。(1924)
4 Marianne Brandt設計的茶壺。(1924)
5 Marcel Breuer發表第一張鋼管椅 (Wassily Chair),由戴鐵面具的女人搭配發表。(1925-1927)
6 Marianne Brandt設計的茶具組(1924)
7 學生、友人在車站歡送Mies van der Rohe(右)及Bela Scheffler(左)。
8 康丁斯基的畫作。(1924)
9 Gerrit Rietveld的紅藍椅。(1918)

威瑪共和時期(Weimar Republic, 1919-1933),成就了燦爛的文化傳奇,打破傳統學院主流的成規,採取開放而實驗的態度,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豐沛創造力。

Walter Gropius(左六)號召了一批銳意改革的菁英之士:Georg Muche(左三)、Moholy-Nagy(左四)、Wassily Kandinsky(右五)、Paul Klee(右四)、Lyonel Feininger(右三)、Oskar Schlemmer(右一)…等等,充滿跨國際的觀念溝通。

包浩斯的宇宙觀。

位在德紹 (Dessau) 的包浩斯學校建築。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