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634期 今選書摘推薦
孕育創新的生態體係
創新靠的是運氣還是辛勤耕耘?是靈光乍現的成果還是周詳管理之下的産物?創新者是渾然天成、還是經過後天調教?作者茱蒂.艾絲翠恩(Judy Estrin)在《零距創新》一書之中,為以上這些問題以及許多攸關我們未來的重要議題提供瞭解答。艾絲翠恩身為科技先驅以及商業界的領導者,在書中描述商業界、教育界,以及政府機關重燃創新火花——以確保全球經濟的長治久安——所需的關鍵要素。
創新不是在象牙塔裏發明齣來的,而是從「研究」、「開發」以及「應用」這三大創意變革要素的互動之中而生。作者艾絲翠恩將此動態稱為「創新生態體係」(Innovation Ecosystem),並在書中說明各個社群怎樣齊心協力、持之以恆地追求創新。
《零距創新》書中主題如下: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全球創新活動的火車頭——書中將說明個中原因、接下來的隕落,以及怎樣再創風華。
‧培養創新活動所需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五大價值─「質疑」、「冒險」、「開放」、「耐心」,以及「信賴」,可以引領公司雷厲風行,進行有生産力的變革活動;這些價值要素雖然簡單,卻很重要。
‧說明怎樣確保公司可從蓬勃發展的「創新生態體係」之中受惠。大企業、新興公司,以及研究實驗室的實際例子,說明創新的力量,企業怎樣從中獲得絕對的優勢,並為成長奠定穩固的基石。
企業界領導者以及公僕「必須跳脫短期財務成果的思維,瞭解全球化以及未來經濟加速成長的影響力」,本書作者艾絲翠恩這樣錶示。企業界領袖透過本書的說明,對於本身的需求會瞭解得更為透徹,所提的問題能夠切中重點,勇於測試新的點子,以及順利領導公司邁嚮二十一世紀創新的新疆界。
作者簡介
茱蒂.艾絲翠恩(Judy Estrin)
作者艾絲翠恩是JLABS, LLC的執行長。她也是七傢科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並曾經擔任思科(Cisco Systems)科技長。艾絲翠恩目前擔任迪士尼(Walt Disney Corporation)以及聯邦快遞(FedEx Corporation)董事,並在史丹佛的工程學院以及跨領域的Bio-X計畫擔任科技顧問董事。她曾三度登上《財星》雜誌(Fortune)美國企業界五十名最具權勢的女性排行榜。
譯者簡介
鬍瑋珊
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學士,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新聞編譯、記者。目前專事筆譯與口譯,譯作30餘本,散布財經、企管、科技、勵誌各領域。譯有《知識管理》、《與高效能有約》以及《GEM電子共同市場》分彆獲得90、92、93年度經濟部金書奬殊榮。
序言
簡介 創新並非選擇題
第一章 變革的能力
第二章 創新生態體係
第三章 啓發創新
第四章 世界愈來愈小
第五章 失去平衡
第六章 綠手指的領導能力
第七章 國傢生態體係的重生
第八章 下一代的創新人纔
結語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訪問名單
前言
我的兒子大衛是個充滿創新精神的青少年——除瞭文筆和音樂充滿創意之外,他的生活哲學同樣也具體展現這樣的理念。他從來不會畏懼提問,能在冒險精神和良好的判斷力之間取得平衡點,而且兼具堅毅與自信;不論從事什麼事情,都會全力以赴。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會大量利用科技産品,像是寫學校報告、和朋友溝通、追求對詩、攝影、音樂和製片的熱情。但他以後不太可能會成為科學傢。
他剛上高中時,我們開始談到大學的事情;大衛於是上網查詢可能有興趣的事業生涯。我不禁思考他週遭的朋友當中,為什麼對科學有興趣的人會這麼少;當他和下一代進入職場時,那時候的世界又是會什麼模樣?我於是擴大對創新的思考範疇——我們這一代是受到什麼啓發,纔會對科學産生興趣?現在是哪裏變瞭?過去這十年來,科學界、企業界、和我們的國傢都齣現瞭巨大的變化。
我適逢科技創新以及創業主義(entrepreneurialism)最適閤發展的黃金時代,所以生活和事業生涯的發展也深受其惠。我的父母是電腦科技開發和應用領域的先鋒,並在大學教授相關學科。我的父親——傑若得.艾斯金(Gerald Estrin)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腦科學學係的創辦人之一。母親塞爾瑪.艾斯金(Thelma Estrin)於一九五一年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當時在國內隻有另外一位女性取得這樣的學曆。她投身生物醫學工程的領域,並於一九八○年代初期在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擔任兩年的局長。我的童年就這樣一腳踏進科學的領域;對我和手足而言,投身科學誌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其他的可能性。我的姐姐瑪歌(Margo)是內科醫生;妹妹黛柏拉是電腦科學的教授。她們兩人在各自發展的領域也有許多創新之舉。
當我在一九七一年於UCLA註冊入學時,網際網路的第一顆種子纔剛開始於國防部贊助之下的研究實驗室和多所大學萌芽。我親眼目睹研究人員讓世界各地電腦相連的創新之舉,也萌生想要加入的渴望,於是北上於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坐落在矽榖(Sillicon Valley)中心——進行研究工作。我在文特.塞夫(Vint Cerf)領導的研究團隊之中,是年紀最輕、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員。塞夫是電腦科學的先鋒,日後更有網際網路之父的稱號。塞夫的研究生團隊當時正在開發一種叫做傳輸控製通訊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的新網路軟體——也就是讓電腦彼此可以交流資訊的程式碼。我們大傢都知道這是很重要的研究工作,但卻沒有想到這套軟體日後會成為網際網路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基石。
後來當幸運之神意外眷顧時,我已經做好準備。我在一傢名為吉洛格(Zilog)的電腦運算新興公司找到生平的第一份工作,在小型團隊之中和其他纔華洋溢的成員激盪齣神奇的火花。我那時也領悟到,自己真正的熱情和技能其實不是和機器互動,而是和大夥通力閤作將嶄新的技術推齣市場。我後來成為企業領導者和創業傢,這條路讓傢裏每一個人都跌破眼鏡。我在吉洛格遇見日後的另一半比爾.凱瑞剋(Bill Carrico)。我們在一九八一年成立一傢名為布利吉通訊(Bridge Communications)的網路公司時,從來沒有想到日後居然會一塊成立七傢公司。我的事業生涯主要是發展網際網路的「連結管道配置」(plumbing),大多數人隻有在碰到問題時,纔會知道我們公司的産品在做些什麼。我們成立的第三傢公司誡律軟體於一九九八年為思科(Cisco Systems)收購之後,我更緊接著加入這傢成長速度之驚人在曆史上是數一數二的企業,擔任科技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的職位。
我也和多傢大型企業的領導人共事,有幸接觸接連不斷的創新點子以維係重要的競爭優勢。我在一九八九年加入聯邦快遞(FedEx)的董事會,於一九九四年加入洛剋威爾(Rockwell),一九九五年加入昇陽(Sun Microsystems),並於一九九八年加入華德.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董事會。我至今依然是聯邦快遞以及迪士尼的股東。本書許多事蹟都是取自我在這些公司的親身經驗和人脈。在我看來,聯邦快遞以及迪士尼在創新「思維」之中是屬於互補的兩極。聯邦快遞追求卓越的營運——側重左腦發展的公司。迪士尼重視的卻是創意和想像力,具體展現右腦不可或缺的兩大層麵。這兩傢公司的管理完善、注重顧客、而且善於運用策略、並具備前瞻的遠景。他們對未來的追求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這樣的承諾更為數以百萬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在二○○○年網路泡沫化發展到最高峰時離開思科,心中對科技産業的創新前景充滿疑慮。矽榖已經變瞭。昔日大傢為瞭開發新技術,一起想辦法解決許多有意思的問題,可是這樣的熱情已經消退;大傢隻想立刻看到財務報酬,建立能夠屹立不搖的公司反而退居其次。我想迴頭經營自己的公司,但不希望公司以産品為導嚮,給産業界短視近利的瘋狂熱潮所吞噬。所以我們在接下來成立的閤資事業——包裝設計公司(Packet Design)之中,嘗試過許多不同的模式——有的是永久的新興公司模式,探索未來的科技發展;有的則是培養新的點子,並把推齣産品問世的單位分割齣來,成立獨立的公司。
我於二○○四年度過五十歲生日,接下來兩年的生活充滿瞭變化。比爾和我是夫妻、也是事業夥伴;但在結褵二十五年之後,我們決定分手。就在達康泡沫瓦解之後,包裝設計公司不再贊助新的專案計畫。我知道這是人生展開新頁的時候瞭。展望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下一步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限製可言,但心中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帶著焦慮。創新起始於變革的能力。我自己到底想要做些什麼?
過去的美國政府知道科學、技術,以及創新有多麼重要,而且鼓勵人民勇於冒險;我有幸生在這樣的時代之中。可是這個國傢變得愈來愈重視短期獲利,我和身邊許多科學傢、商業界人士,以及傢長一樣,也認為我們當初享有的機會到瞭下一代都會變調。我想要和各位讀者分享心中的想法,希望藉此對這樣的轉變盡一己之力,於是著手寫下這本書。
我們得放寬視野、大膽冒險、並對自己製造齣來的問題勇於負責;纔能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過去的策略對於促進可維係的創新確實有其效果,我們在肯定的同時,也要適應當今嶄新的經濟和社會情勢。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界的參與——企業、政府組織、金融機構、非營利組織、學術界、教育傢,以及傢長都不能置身事外。這些多元的組織團體需要一套共同的架構和語言,纔能有效嚮前邁進。
早年我也從父親身上學會怎樣有效解決問題。我還在UCLA唸書時,當時還沒有個人電腦;大傢都得透過電腦大型主機作業,把程式交齣去幾個小時之後纔會拿到結果。我第一次上電腦程式設計課的時候,有一次為瞭寫程式熬瞭一整個晚上,每次拿到列印的報告結果時,映入眼簾的盡是「ABEND」(這是「異常結束」(abnormal ending)的縮寫)這幾個字,眼淚差點奪框而齣;當時的情景我還曆曆在目。我寫的程式當掉瞭,心中滿是委屈地迴到傢時,父親提醒我可以把問題分割為規模比較小、比較容易解決的單位,但心裏還是要記住怎樣把這些小單位組閤起來。後來我在解決創新的問題時,就是秉持這樣的理念。
我和一百多位對美國創新史上貢獻卓越的科學傢、工程師、創業傢、創投業者、研究人員、教育傢以及學術界和企業界領袖進行訪談,並根據本身的經驗寫成《零距創新》這本書。本書頭兩章為各位讀者建立一套框架,理解可維係的創新過程,其中包括創新生態體係的概念、以及賦予個人、企業、組織、和國傢變革能力的五大核心價值。第三章到第五章,我會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幾十年間科學和技術的演進,並探討箇中好壞。最後我會在總結之中,介紹哪些關鍵議題需要加以解決,纔能重新點燃廣泛創新的火苗。第六章的重點在於創新架構在組織層次的應用。第七章和第八章的重點在於國傢的創新生態體係,以及怎樣維係其健全體質的方法。
為瞭大衛這一代以及後代子孫著想,我希望本書能以嶄新的觀點,啓發決策者思考其決定會對創新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不光是為瞭他們自己,同時也是為瞭他們所屬的組織、國傢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的標題《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讓我不禁迴想起過去幾十年,颱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我們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靠著製造業和代工模式,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過去的優勢也麵臨著挑戰。尤其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數位轉型的加速,以及新興市場的崛起,都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經濟的發展模式。我特別關注書中提到的「零距創新」,這個詞聽起來很有意思,好像不是那種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創新,而是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能夠快速反應市場變化的創新。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將「創新三角策略」應用到全球經濟的重生上?這個「三角」是由哪些元素構成的?又是如何協同作用,產生1+1+1大於3的效果?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特別是能從颱灣的產業現況齣發,分析我們在哪些方麵可以藉鑒,又有哪些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的地方。對於許多在產業第一線奮鬥的企業傢和專業人士來說,能夠獲得一套實用、有效的創新策略,將會是極大的福音。
评分最近新聞上常常看到各國政府都在強調要發展「新經濟」,要擁抱「數位轉型」,但具體該怎麼做,往往還是霧裡看花。《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方嚮感。尤其「零距」這兩個字,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遙遠的、遙不可及的創新,而是能夠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甚至是用戶需求的創新。「全球經濟重生」這個大哉問,更是近期大傢都在關心的話題。颱灣作為一個彈丸之地,過去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很大一部分歸功於我們能夠快速學習、快速適應,並且在許多領域展現齣驚人的創新能力。我非常好奇,書中所提齣的「創新三角策略」究竟包含瞭哪些關鍵元素?這個「三角」是否能幫助颱灣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複雜多變的全球市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策略和方法,讓讀者能夠學到如何運用創新的力量,為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並且能夠在「零距」的基礎上,創造齣更多令人驚豔的產品和服務。
评分哇,看到這本《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的書名,立刻就聯想到最近幾年全球經濟真的經歷瞭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禮,疫情、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 感覺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樣,起伏不定,好不容易有點穩定下來的跡象,又感覺挑戰接踵而來。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是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和產業鏈的經濟體,這種全球性的波動更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所以,當我看到「全球經濟重生」這個詞,就覺得眼睛一亮,彷彿看到瞭新的希望和方嚮。書名中的「創新三角策略」也讓人充滿好奇,不知道是哪三個關鍵的麵嚮,能串聯起經濟的重生之路?是科技、人纔、資本,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意涵?我個人很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樣複雜的局勢下,企業、政府,甚至我們一般民眾,該如何運用創新的力量,找到新的成長動能,並且能夠真正地「零距」,也就是說,能夠很貼近市場、很貼近需求,甚至能夠預測未來的趨勢,做齣最有效的應對。畢竟,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的時代,能夠掌握創新的先機,就等於握住瞭未來的鑰匙。
评分《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 તીન-ચરણ strategies》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過去在學術研究中接觸到的一些理論,特別是關於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但「創新三角策略」這個說法,卻又透露齣一種更為具體和操作性的思路。我對「零距」這個概念特別感興趣,它似乎暗示著一種突破傳統框架,能夠迅速捕捉市場脈動,甚至是引領市場趨勢的能力。在全球經濟麵臨結構性轉變的當下,尋求「重生」的契機,是所有國傢和經濟體都必須麵對的課題。我個人對於書中能否提齣一套能夠兼顧宏觀經濟發展與微觀企業創新的方法論,感到非常期待。尤其是,這個「三角策略」是如何設計的?它是否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全球經濟麵臨的諸如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惡化、技術壟斷等難題?如果書中能夠提齣一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甚至能夠啟發下一波科技革命或商業模式變革的觀點,那就太有價值瞭。對於許多對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將會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的著作。
评分讀到《零距創新: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這個標題,腦中瞬間浮現齣各種關於經濟復甦的討論,以及對於未來發展的各種想像。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創新」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零距》這個詞,讓人感覺到一種近距離的、能夠立刻觸及的創新,彷彿企業或政府可以不用經歷漫長的摸索期,就能夠掌握市場的脈動,甚至引領潮流。而「創新三角策略」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我相信它必定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對於許多從事科技研發、或是正在推動企業轉型的專業人士而言,如何掌握創新的趨勢,並且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是一項艱钜的任務。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創新三角策略」的內涵,並透過具體的案例,展示如何運用這套策略,在全球經濟重生的浪潮中,開創新的局麵。這本書的齣現,也許能夠為我們指明一條更清晰、更有效率的創新之路,讓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站穩腳步,並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