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瞭生脫死,離苦得樂。曆代高僧大德「行人所不能行,言人所不敢言」,足以讓我們見賢思齊,激勵我們生起信心、勇氣。本書中介紹的道安、慧遠、道生、智顗、信行、玄奘、惠能、神會、馬祖、百丈、永明等大師們為瞭佛教的發展,勇於改革創新的智慧火花,不僅促進瞭佛教的弘揚,改變瞭佛教曆史,更照亮瞭佛教法脈的傳承之路。
本書依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佛教史上13位大師,共11篇曆史小故事:
一、偉大而慈悲的革命者─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五六六 ~ 四八六),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齣傢修道,三十九歲證得揭示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瞭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捨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去做,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佛陀以人間的肉身,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誌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名句(語錄)
「我如果不圓成無上正等正覺,寜碎此身,終不起座。」
二、力斥「格義佛教」─道安大師--道安大師
釋道安(三一二 ~ 三八五),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十二歲齣傢。道安天稟特異,有過目不忘之智。大師除精通三藏經論之外,還博覽我國經史子籍,知識淵博。
姚秦苻堅早慕道安之名,屢請不果。乃遣名將率精兵十萬,拿下襄陽,將道安與習鑿齒擄去。苻堅親迎道安,恭請到長安五重寺駐錫,大弘佛法。
道安為秦王苻堅敬重,但個人操守甚嚴,常年布衣粗食,仍倡農禪並重,晚年亦處處以身作則。一生注釋經論甚多,惟恐有誤,常暗暗褥告:「倘有差錯,望菩薩示知,得能改正。」,曾釋《道行般若》、《密跡》、《安般》諸經,約二十二捲。
◎名句(語錄)
「寜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三、首開「聚眾講學」之風─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東晉(三三四 ~ 四一六)雁門樓煩(今山西寜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年方十三,便隨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傢經典以及老莊之學。
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以來,即以大法為己任,有感於江東地區經典未備,律藏殘缺。居廬山後即派遣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蔥嶺,西行求經。而且隻要聽說有梵僧來華,便殷勤請入山中谘教。
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三報論》、《辨心識論》、《大乘大義章》等。
◎名句(語錄)
「法性就是無性、空性,宇宙事物都是由它産生齣來的。」
四、力持「闡提成佛」之說──道生大師
竺道生(三五五 ~ 四三四),俗姓魏,河北?鹿人,從小聰明超群,神悟非凡。八歲齣傢後,專心道業,研究經句和妙義,能自得勝解。年方十五,便登講座,宣揚佛法。
有一天他恍然大悟:妙法非言語所能錶達,不禁對徒眾感嘆道:「形像是來完全地傳達心意的,領會瞭心意就應忘掉它;言語是來詮釋道理的,參入瞭道理也就可以不要瞭。經典東傳以來,由於譯者的重重阻障,譯怍多拘滯文辭,少見圓通的意旨。唯有取魚而棄掉魚簍的人,方可與之談論道法。」
著有〈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法華經疏》等。
◎名句(語錄)
「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錶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獅子座。」
五、創立「五時八教」──智者大師
智顗,隋代僧(五三八 ~ 五九七)。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颱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傢居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齣傢,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
智顗提倡的佛教教義是建立在“真如緣起論”基礎上的一套唯心主義理論,主要思想為“ 一念三韆”、‘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
智顗著作宏富,大部分係由其弟子灌頂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智顗自撰《淨名經疏》、《小止觀》、《覺意三昧》、《法界次第章》、《法華三昧行》等。
◎名句(語錄)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六、創設「三階教」──信行大師
信行(五四○ ~ 五九四),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十七歲時,在相州(今安陽)法藏寺齣傢,後受大戒。他博覽佛教經典,對佛法具有獨特看法,又注重修持。信行修頭陀行,一天吃一頓,食物由自己乞討,在路上行走,不論遇到誰,不分男女,都加以禮拜。
著有《對根起行雜錄集》、《三階位彆錄集》、《三階佛法》等35部著作,共44捲,早已散佚。在窺基的《淨土要訣》和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中保存瞭信行的部分思想。日人矢吹慶輝發現瞭敦煌寫本中的三階教典籍,將它與日本所存三階教文獻,閤成《三階教殘捲》,其中包含瞭信行的一些作品片斷。
◎名句(語錄)
「願施眾生無盡,日日不斷,乃至成。」
七、創新「佛教譯經」──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六○二 ~ 六六四),洛陽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法名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因精於經、律、論三藏,人稱三藏大師,且因住慈恩寺,又稱慈恩大師。寫下《大唐西域記》十二捲,此書被譽為最早的地理名著,直至今日,仍為治印度史地學者之寶典,為國際學術界肯定的一部钜著。
經典譯作,十九年中主要譯齣《大般若經》六百捲、《瑜伽師地論》一百捲、《大毘婆沙論》二百捲、《俱捨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計七十五部、一三三五捲。
◎名句(語錄)
「寜嚮西方一步死,不迴東土一步生。」
八、傳法不傳衣──惠能大師
唐代僧(六三八 ~ 七一三),又作「慧能」。我國禪宗六祖大師、大鑑禪師。祖籍範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
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至南海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風幡,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印宗法師深器之,故依印宗齣傢,受具足戒。翌年,移住於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於北方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將其教說匯編成書,名「六祖法寶壇經」,盛行於世,為後來禪宗之宗經。
◎名句(語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九、為南宗定位──神會大師
唐代禪僧(六六八 ~ 七六○),荷澤宗之祖,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後投國昌寺顥元齣傢。年十三,參謁六祖慧能。景龍年中(七○七 ~ 七○九)神會迴到曹溪,慧能知道他的禪學已經純熟,將示寂時即授與印記。開元八年(七二○)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禪法,人稱南陽和尚。
神會的作品,有獨孤沛記錄的《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是滑颱大會的記載,還有敦煌本的《壇語》(《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瞭性壇語》),以及《顯宗記》(《頓悟無生般若頌》)和《神會語錄》等。
◎名句(語錄)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來源:宗颱世界-佛典故事)
十、創叢林、立清規──馬祖大師與百丈禪師
馬祖道一(七○九 ~ 七八八,或六八八 ~ 七六三),唐朝四川人,俗姓馬,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幼年齣傢,後來到南嶽衡山學習禪坐,巧遇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終於契悟上乘佛法。
大師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揚禪法,用棒喝、隱語、動作、手勢等方式接引學人,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馬祖最大的貢獻是,能知大事因緣,不局於舊製──「彆立禪居、開創叢林」。
百丈懷海(七二○ ~ 八一四),俗姓王,福州常樂人,唐代禪宗高僧,嗣法馬祖。以師之後半生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懷海每日除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堅持自食其力。躬身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
有關懷海上堂說法開示及與禪人的對話,由門人神行梵雲記錄編集而成《百丈語錄》。
◎名句(語錄)
馬祖:「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百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十一、倡導「禪淨共修」──永明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九○四 ~ 九七五),唐末五代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
一次,永明在懺堂繞佛時,見普賢菩薩現像在前,蓮花在手,永明想起宿願,內心進退未決,遂作二紙鬮,一紙為「一心禪定」,另一則
為「萬善生淨土」。拈起七次,打開都是「萬善生淨土」。從此專注於勸人念佛迴嚮淨土。
著有《宗鏡錄》一百捲、《萬善同歸集》六捲、《神棲安養賦》一捲、《唯心訣》一捲等六十餘部。
◎名句(語錄)
「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
十二、繼往開來──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誌開上人齣傢,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春來颱,曾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纔,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緻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製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裏程碑。一九八五年卸下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國際佛光會,現任世界總會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星雲百語》、《星雲大師演講集》、《佛光菜根譚》等。
本書特色
星雲大師、錢文忠教授專文推薦!
道生大師淚眼婆娑問群石:「我所說的是否契閤佛法的道理呢?」
群石聽後,皆為點頭。
頑石為甚麼點頭?道生大師為甚麼淚眼婆娑?對佛法不生信心的人,佛都有辦法度他?
改革創新的寂寞,道生大師因沒人聽他講經,所以「聚石為徒」,
慧遠大師「影不齣山,跡不入俗」,直到星雲大師力倡「人間佛教」,
佛教的真實麵貌是甚麼?
作者簡介
慈容法師
法名心愚,號依智,字慈容,颱灣省宜蘭縣人,俗姓吳,1936年生。因參加雷音寺佛教青年會、歌詠隊、讀書會,由此對佛教生起信仰,1954年皈依星雲大師,並追隨大師環島佈教弘法。1969年依止星雲大師落發齣傢,同年於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
慈容法師以宗教力量淨化人心、促進世界和平,帶領國際佛光會於世界各地積極推動七誡運動、慈悲愛心人三好運動、祈求世界和平法會、佛教音樂藝術會、及國際青年會議、國際傑齣婦女會議、國際金剛會議,於印度為南傳佛教迴復比丘尼製度,並在菩提迦耶舉辦賑災。颱灣九二一地震後,更積極於災區設立十三個佛光園,做常態的心靈重建、發行五十七萬冊的《應變的教育》及十一萬冊《我會再站起來》等災後心理重建專書。慈容法師著有《我看美國人》一書,並錄有《禪與人生》等心靈改革錄音帶。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大師”這一概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指那些在佛學理論上有深厚造詣的學者,更包括那些能夠將佛法智慧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對社會産生積極影響的實踐者。書中或許會探討一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宗派創始人,例如淨土宗的善導大師,他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信願念佛的法門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讓無數凡夫俗子得以解脫?又或者,對一些在亂世中積極救援、慈悲濟世的高僧的描繪,他們如何在物質匱乏、民不聊生的年代,用佛法的力量去撫慰人心,去踐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宏願?這些故事都讓我看到瞭佛教在現實生活中的強大生命力。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他們的創新之處,不僅在於理論的精深,更在於他們對當下眾生疾苦的關懷,以及他們以智慧和慈悲為武器,去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種將“齣世”的智慧與“入世”的實踐相結閤的精神,是我最為看重的。
评分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關於佛教史上改革創見的著作,雖非直接提及書名,但書中所探討的議題,恰恰勾勒齣瞭我一直以來對佛教發展脈絡的疑問和思考。例如,我一直對阿育王時期佛教的興盛及其對後世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感到好奇。這位君王如何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將佛教從一個相對邊緣的宗教推嚮印度次大陸的中心,甚至播撒至更廣闊的地域?書中雖未直指書名,但通過對早期佛教傳播方式、政策支持以及與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互動分析,讓我窺見瞭其中的端倪。我特彆關注阿育王如何在不同文化和地區推廣佛教,是否采用瞭普適性的教義解讀,又或是針對不同受眾進行瞭本土化改造?這種策略性的推廣,無疑是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世界性宗教的關鍵。此外,書中對佛教教義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又如何與哲學、政治、藝術等領域産生互動,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常常在想,那些被後世奉為經典的論述,在最初的語境下,是否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而這些“變形”和“再創造”,又是在怎樣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背景下發生的?這些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讀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改革”與“傳統”之間的張力。我常常在想,佛教作為一種古老的宗教,如何纔能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活力,又不至於失去其核心價值?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領袖的策略和思想的梳理,提供瞭一些有趣的視角。比如,某些高僧是如何在動蕩的時代,通過整閤資源、建立道場,來維係佛教的傳承的?他們又是如何處理與世俗政權的復雜關係,既保持精神上的獨立,又不至於被時代洪流所淹沒?我記得書中似乎提及瞭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壯舉,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他如何冒著生命危險,隻為尋求更純粹的佛法?這其中蘊含的堅韌和求索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再比如,近代中國佛教在麵臨西方思想衝擊時,一些改革者又是如何吸取外來思想,同時又保留佛教的根本教義,並試圖將其現代化,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這些曆史的經驗,都讓我反思,當今佛教界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又該如何尋找新的齣路?
评分透過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佛教在中國乃至亞洲傳播過程中,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改革者們。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佛教如何融入並改造本土文化,以及如何與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激辯的曆程感到著迷。例如,佛教早期傳入中國時,如何與玄學、道教等進行對話,甚至互相藉鑒,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又或是,宋明理學興起之時,佛教又是如何迴應,並通過新的思想體係(如心學)來與儒學進行深度融閤,甚至在某些方麵超越瞭前者?這些互動和碰撞,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經過瞭創造性的轉化和升華,最終形成瞭佛教在中國獨樹一幟的發展模式。我常常在思考,這種“在地化”的創新,是如何保持佛教的根本精神,同時又使其更貼近當地民眾的生活和認知,從而獲得廣泛的接受和傳承?這類對文化互動和思想演變的深入剖析,是我非常期待從書中獲得知識的領域。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另一個深刻的感受,是對佛教創新精神的再認識。我一直認為,佛教並非是某種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思想體係,它能夠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其智慧。書中通過一些重要的曆史節點,例如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或是禪宗在中國的發展,讓我看到瞭佛教是如何應對社會變遷和哲學挑戰的。龍樹菩薩的“空”義,無疑是對當時印度哲學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他如何用嚴謹的邏輯論證,消解瞭傳統的二元對立,為佛教的哲學深度奠定瞭基石?而禪宗在中國,又是如何與儒道文化深度融閤,發展齣“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獨特修行方式?這些案例都讓我認識到,佛教的“改革創見”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植根於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教義的創造性闡釋。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這些創新者是如何平衡傳統的繼承與革新的勇氣,他們是否麵臨過巨大的阻力,又是如何剋服的?這樣的探索,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和實踐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