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繼《颱北小吃劄記》後,又一本令你垂涎的書。
十項最具颱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鹵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鼕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綫
十、便當
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的作傢舒國治,傢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他的新書《窮中談吃──颱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說的是五十年來窮睏中的吃所令人迴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迴鍋肉,在書裏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結集。最早有到一九九二年〈吃麵攤〉與一九九九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颱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彆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贊泡菜〉、〈贊蘿蔔〉、〈菜碼之美〉、〈贊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這諸多題意,恰好圍繞在一「窮」字上,故題書名為《窮中談吃》。
看一眼六十年代颱北小食的街風巷景───
山西菜的「山西餐廳」(中正路1901號,今忠孝西路),寜波菜的「狀元樓」(中正路1759號)、「小小狀元樓」(館前路11號)、「老正興」(中正路1733號),上海點心的「三六九」(衡陽路18號),北平館子「緻美樓」(中華路162號)、「豐澤樓」(漢中街125號)、「會賓樓」(西寜南路122號),川揚館子「銀翼」(中正路1825號), 湖南館子的「天長酒樓」(寜波西街98號)、「玉樓東」(西寜南路49號),四川菜的「蜀腴」(成都路27巷8號),客傢菜有「新陶芳」(沅陵街9號)、「嶺南」(沅陵街21號),廣東菜有「掬水軒」(衡陽路60號),福州菜有「勝利」(懷寜街86號)。當然颱式料理也多的是,大型館子有「蓬萊閣」(延平北路二段208號),其他類似酒傢菜尚有「萬裏紅」(南京西路195號)、「麒麟」(南京西路322號)、「東雲閣」(延平北路二段87號)、「白玉樓」(華亭街24號)、「鳳林」(南京西路185號)、「孔雀」(南京西路185巷1號)、「白百閤」(延平南路109號)、「璿宮」(博愛路25號)、「梅林」(南京西路131號)、「蝴蝶蘭」(桃源街1號),颱式兼和風的食堂像「美觀園」(峨眉街36號)。若是喝咖啡,還有「起士林」(成都路54號)、「美而廉」(一在博愛路114號,一在中山北路二段2號)、「明星」(武昌街)、 「沙利文」(成都路26號),老字號的「波麗路」(民生路314號)。
「我小時吃魚,當吮其脊骨髓汁,那絲鮮美,便不自禁覺得必是珍物,魚腦更是。 吃柿子,咬到核旁的筋膜,真感好吃,然就是隻有那麼一點點,備感希罕。冷油條蘸醬油,佐稀飯吃;齒間感受油條的彈性、扯勁,醬油的鹹氣(不知誰的雋語:好吃隻是鹹氣),及稀飯的清稠,風緻天然,白描神品。」──〈住在何地來吃〉
作者簡介
舒國治
1952年生於颱北。原籍浙江。六十年代成長於颱北好萊塢電影、西洋流行歌圍繞卻庶民生活相當清貧簡談的都市街巷,故舉凡戰後颱北人的吃飯習尚與少年的遊藝活動,深得親曆。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寫作,作品以散文為主。曾以〈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奬」。1983至1990,七年浪跡美國,1998獲長榮旅行文學奬首奬之〈遙遠的公路〉可為此期間浪途生活的寫照。
1997年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奬首奬,2000年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深受矚目,將旅行文學的迷人文體發揮得淋灕盡緻,令旅行寫作在颱灣蔚為一時風潮。
著有《流浪集》、《門外漢的京都》、《颱灣重遊》、《颱北小吃劄記》等書。
粗疏談吃
窮中計吃 愈是窮地吃得愈好 四十年前颱北吃景
國人傳統上沒有「吃館子」習尚 談小吃 消失的菜館
簡吃之厚蘊與奢吃之陋炫
住在何地來吃
吃飯與人格 好吃的東西 稀飯佐物
在外國菜裏吃不到的起碼東西 外食之重要
遇上便吃
詠米飯
贊炒飯
餃子
自助餐
便當最惠颱灣
菜碼之美
說素菜
贊蘿蔔
零碎
餡料 Pizza的覆料 水牛的奶 不可輕易舉薦餐館
不吃的東西 不易好吃之物 豆腐最難 麵包
什麼配什麼 口味之選認 紐奧良之例
食物的酸香氣 應吃皮殼 應吃渣滓 應吃酸澀
吃麵攤
麵與油餅
在城市中野餐
隻宜單吃的飯
鹵肉飯 鰻魚飯 雞肉飯
四菜一湯何難也
颱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曆
今昔對待食物之不同
牛肉麵愈賣愈便宜
今日對芫荽的態度不同瞭 臭豆腐旁的泡菜
早餐店之新變化 陽春麵中所丟菜葉之文明
漢堡
贊泡菜
隻售一味的店
土雞與世外桃源
十項最具颱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鹵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鼕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綫 十便當
高度人文的經營管理
我想吃的以及想不吃的
說實話,《窮中談吃》這本書,是我近段時間來最喜歡的一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簡單的美食指南,但它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活”的散文集,而“吃”隻是它切入的獨特視角。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尋常的食物,賦予最不尋常的生命力。他筆下的每一道菜,每一個食材,都仿佛擁有瞭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他講述的,不是食譜,而是那些藏在食物背後的,關於人情冷暖,關於歲月變遷,關於一代代人如何在最艱難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最欣賞的是作者的真誠,他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賣弄,而是用一種最質樸,最接地氣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讀這本書,你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去迴味自己童年的味道,去思考食物與傢庭,食物與記憶之間的聯係。它讓你明白,很多時候,最動人的味道,往往就藏在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最“窮”的時光裏,而這種味道,是任何昂貴的食材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窮中談吃》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原來“吃”這件事,可以如此豐富,如此有深度。我以前總覺得,吃就是為瞭活著,是為瞭滿足口腹之欲,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所承載的更廣闊的意義。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又帶著孩童般的探索精神,去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食物故事。他講述的不是遙不可及的米其林三星,也不是網紅餐廳裏的網紅菜,而是那些我們祖輩,甚至更早的先輩們,在艱苦條件下,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令人迴味無窮的美食。他的文字,時而帶著一絲幽默,讓你忍俊不禁,時而又飽含深情,讓你潸然淚下。他能夠將一道看似普通的傢常菜,解讀齣其中蘊含的季節變化,地域特色,甚至社會變遷。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著作者一起,穿越瞭不同的時空,體驗瞭不同的生活,品嘗瞭不同的人生。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富足”,有時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而在於心靈的充盈,在於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
评分不得不說,《窮中談吃》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場意想不到的精神洗禮。我原本以為,書名暗示的會是一種對物質匱乏的樂觀調侃,或者是一係列省錢的烹飪秘籍。然而,當我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更像是一位飽學之士,藉由對食物的觀察和迴憶,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人生畫捲。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他能夠將尋常巷陌裏的風味,信手拈來,卻寫得如同山珍海味般令人垂涎。他談論的“吃”,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味蕾享受,而上升到瞭一種文化的高度,一種曆史的維度。你會看到,一道看似簡單的點心,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民族的生存智慧;一道街頭小吃,可能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一種不曾磨滅的記憶。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樸實無華的語言,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食物與人,食物與時代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吃”這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日常的消耗,而是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集體的紐帶。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身邊的食物,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被低估的,卻又如此珍貴的味道。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窮中談吃》,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吃”的認知,也讓我對“窮”這個字有瞭更深的體悟。我一直以為,“窮”就意味著匱乏和簡陋,但作者卻通過他獨特的視角,將“窮”賦予瞭一種彆樣的光彩。他筆下的“吃”,不是在奢華的宴席上,也不是在精緻的擺盤中,而是在最尋常不過的餐桌上,在最樸實的食材裏。然而,正是這種“窮”,孕育齣瞭最真摯、最動人的味道。他描繪的場景,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比如在寒冷的鼕夜,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一鍋熱騰騰的燉菜;或者是在炎熱的夏日,一碗清涼的綠豆湯就能帶來的滿足感。這些畫麵,簡單卻又如此溫馨,充滿瞭人情味。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與你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和哲理。他讓你明白,即使物質不富裕,隻要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珍惜”二字的意義,也讓我對生活多瞭一份感恩和敬畏。
评分最近真是被一本叫《窮中談吃》的書給迷住瞭。雖然書名聽起來好像是講怎麼在拮據的日子裏找點樂子,但讀下來卻完全不是那麼迴事。它更像是一本穿越時空的味覺遊記,作者帶著你,不是坐著豪車,而是搭著最樸素的時光機,一路從南走到北,從古到今,去探尋那些被時光衝刷後,依然熠熠生輝的食物密碼。你會發現,那些我們以為隻有在老電影裏纔會齣現的場景,那些爺爺奶奶口中津津樂道的舊時味道,都被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筆觸描繪齣來。他講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烹飪技巧,也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食材,而是那些藏在粗茶淡飯裏的智慧,那些世代相傳的飲食哲學。比如,他會細緻地剖析為什麼一碗簡單的陽春麵,在特定的年代,能成為一種慰藉和希望;他會講述一道傢常小菜,如何承載著一個傢族的記憶和情感。讀這本書,你會不自覺地放慢節奏,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簡樸卻充滿煙火氣的年代,用舌尖去感受那份純粹的甘甜、微苦、辛辣,以及那些更深層的,關於生活和人生的滋味。它讓你明白,真正的“吃”,從來不隻關乎填飽肚子,更關乎一種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生活最基本,也最深刻的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