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兒是個高級料理的理論兼實踐者,她思考廚中食材的來龍去脈,也熟諳於烹理的工藝。我有親身經驗可以證明,如果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珠兒精緻的傢宴,可以提供最明確的答案,生活之道,無以尚之。--貝淡寜(Daniel A. Bell)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
「饕餮」是一種古代怪獸,牠和蛟龍、鳳凰、麒麟一樣,都是虛構的動物,隻生存在文化裏。龍鳳麒麟是祥瑞的吉獸,所以「人中之龍」、「鳳毛麟角」都是好的;而饕餮則是貪食的惡獸,望文生義,字形猙獰,「饕餮之徒」當然不是善類。至於「老饕」,看來雖比較親切溫和,但也不像是好東西。
這本《饕餮書》,說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貪吃,而是食物與社會的關係。飲食也許真是一頭怪獸,移形換影光怪陸離,可怖可笑又可愛,而不管這怪獸變成老饕、饞貓、foodie還是美食傢,始終不停在咀嚼時間,生産意義。 --蔡珠兒
作者簡介
蔡珠兒
南投人,天平座,颱大中文係、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係研究所畢業,曾任記者多年,現居香港。著有散文集《花叢腹語》、《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紅燜廚娘》等書,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奬。其中《紅燜廚娘》在2005年同時榮獲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聯閤報讀書人奬,誠品書店暢銷書。
「饕餮」是一種古代怪獸,在生物圖鑑和動物園裏找不到,牠和蛟龍、鳳凰、麒麟一樣,都是虛構的動物,隻生存在文化裏,但卻活靈活現,不隻有鮮明的圖樣形像,還繁殖齣豐富的語意象徵。
龍鳳麒麟是祥瑞的吉獸,所以「人中之龍」、「鳳毛麟角」都是好的;而饕餮則是貪食的惡獸,望文生義,字形猙獰,「饕餮之徒」當然不是善類。至於「老饕」,看來雖比較親切溫和,但也不像是好東西。
然而喜歡吃喝、講究飲食之人,通常被人叫做「老饕」或「美食傢」,有時還被當成尊稱。我因為寫過幾篇談吃食的小文,被朋友誤以為會吃懂行,不由分說就扣下這兩頂帽子,吃飯總要我選館子和點菜,這個沒問題,但是帽子就讓我很不自在,立刻想摘下來。我那點粗淺皮毛,離「老饕」和「美食傢」的境界,固然還遠得很;而基於疑心和偏見,我對這兩個名詞都沒好感,總覺得字裏行間,暗藏著譏刺貶抑,就像廣東人說的「有骨」。
在我的想像中,「老饕」帶有貪意,好像人生無所用心,整天都在找好吃的,一副需索不止、貪得無饜的模樣;而「美食傢」則帶有刁意,讓我聯想到精乖刁鑽、東挑西揀,充滿嫌惡和勢利的嘴臉。天啊,我雖沒齣息,但也不想落得那般下場。
但如果不用這兩個字,又該怎麼說呢?好吃、愛吃、饞人,以及粵語的「為食」等字眼,非但粗疏浮泛,而且也有貶意(通常下麵緊接著懶做、鬼、貓等字眼)。會吃、善吃、知味,或者粵語的「食傢」,情況稍好,但檔次好像又太高瞭,不適用於像我這樣,隻是對吃喝煮食有興趣的普通人。
中國文化以飲食見長,山珍海錯田蔬河鮮,煎炒煮炸蒸溜熬熗,食材與烹術洋洋大觀,飲饌品目更是精細考究,因而發展齣精密發達的專門語匯,唯獨對飲食者和飲食態度絕少著筆,即便偶爾提及,總帶有濃厚的訓誡意義。
「老饕」這個稱呼,據說源於蘇軾的《老饕賦》,濡染瞭東坡先生的豐神雋采,老饕本來是美名,然而韆載以來,此字僅限於文人的風雅閑事,內涵並未創新升級,經曆歲月的風化磨損後,語義逐漸鬆動掏空,開始帶有市井氣和輕貶之意。都怪那個饕字太醜怪,然而中文字有數萬個,一韆多年來,為什麼沒有齣現更理想的稱呼?為什麼我們一直用那隻不存在的怪獸,來指稱這麼具體切身的飲食行為?
我想,可能因為飲食深受倫理道德的規管,而道德對吃喝是很嚴厲的。在中文裏,喜歡吃喝,要不等於貪嘴(而饞又等於懶,懶又等於混),要不就是專精成傢(但不能經世緻用,隻是閑趣而非正事),不是低抑就是高舉,落差太大,欠缺中間的層次等級。
因此,一個喜好吃喝與廚事的普通人,很難在中文裏找到適切的形容稱呼,勉為其難,我通常說自己是個「食物愛好者」,但這也有語病,一來帶洋騷味,二來好像有食皆愛,來者不拒,兜瞭一大圈,又跌迴饕餮的懷抱裏。
相形之下,英文就好多瞭,一句「foodie」言簡意賅,說來心安理得。foodie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口語,源自英美的媒體和城市中産,用以替代古闆正經的gourmet和gourmand,用法較為輕鬆,含義更見寬廣。foodie除瞭指「對食物有熱烈或專精興趣之人」,也指熱衷品嘗試菜的內行食客,以及喜好蒐羅食材和鑽研庖藝之人。此外,由於時尚雜誌愛用此字,foodie也有趕時髦之意,指追隨新潮食風之人。
關於老饕和美食傢的用語,英文遠多於中文,雖然那些字多數是從法國和希臘藉來的。翻查Merriam-Webster’s大辭典,常見的有gourmet(精於辨賞的美食傢),aristologist(餐飲專傢),gourmand(胃口好的美食傢),epicure(或epicurean,會享口福之人),gastrologer(美食學傢),gastronome(對飲饌掌故有研究的美食傢,亦作gastronomer或 gastronomist),以及從法文原封搬來的bon vivant(講究美食者)和connoisseur(鑑賞傢,包括飲食和藝術)等等,令人眼花撩亂。
飲食之道在於分彆心,分判鑑彆,辨識品味材質的縴毫之異,修辭亦然。這些用語各有精微差異,例如gourmand暗示食慾好,不挑嘴;epicure強調官能感受,較為龜毛挑剔;gastronome偏重知識學養,而bon vivant和connoisseur雖說品味高尚雅緻,卻有些恃傲之意,近乎勢利的food snob瞭。
而相對於中文,英文對貪嘴比較寬容,貪食(gluttony)雖是古代的七宗死罪,但現在已沒有嚴厲的譴責之意,貪食者(glutton)指的是飲食過量,而非食慾饞念,其用法有時更是正麵的,形容對事物的耽迷酷愛,如a glutton of books就是手不釋捲的愛書人。
英文的貪吃與善吃之間,並無鮮明界限,隻有模糊些微的差彆,很容易就混淆相泯瞭,例如gourmand,以前指的是暴飲暴食的貪吃者,現在卻指美食傢,雖然還是大食多量,但已轉為正麵意義。這倒也符閤進化邏輯,如果沒經過貪吃的曆練,怎能辨異識微,發展齣善吃的品味? 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在不同的曆史時空,對飲食有迥異的價值觀,就以貪食來說,在食物匱乏,嚴禁縱慾和浪費的文化裏,這是不可饒恕的死罪。但在富裕的社會,貪食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反而成瞭可以誇示的行為,發展齣龐大的相關産業。把食物放進嘴裏,會有各種氣味、質感和層次;放進社會和曆史裏,所透顯的正負明暗和角度光影,就更加摺射變幻,搖曳迷離瞭。
這本《饕餮書》,說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貪吃,而是食物與社會的關係。飲食也許真是一頭怪獸,移形換影光怪陸離,可怖可笑又可愛,而不管這怪獸變成老饕、饞貓、foodie還是美食傢,始終不停在咀嚼時間,生産意義。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奇妙體驗。在閱讀之前,我可能基於它的名字或者裝幀,形成瞭一些固有的預設,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所展現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卻又在邏輯和情感上,都閤乎情理,引人深思。它不像那種讓你一眼就能看穿的書,而是像一個層層剝開的洋蔥,每一次的深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喜歡這種能夠不斷挑戰我認知邊界的作品,它讓我感到自己的思維被激活,被拓寬。同時,它也並非是那種故弄玄虛、晦澀難懂的書。相反,即使是在探討一些深刻的議題時,作者也能夠用一種清晰而有條理的方式呈現,讓讀者能夠跟隨他的思路,逐漸領悟其中的精髓。這種“淺入深齣”的錶達方式,是很多知識性或哲理性作品所難以企及的。它讓我感覺到,作者並非是想用深奧的理論來壓倒讀者,而是希望通過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自己的見解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平衡。
评分我嚮來不排斥任何形式的文學創作,隻要它能夠觸動我的內心,或者引發我的思考,我都願意去嘗試。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喧囂和浮躁所裹挾,而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的書,就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能夠在短時間內榨取你的所有注意力,而是需要你花時間去體會,去咀嚼。我喜歡這種需要慢慢品味的閱讀方式,它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更能讓我與書中的世界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段話,或者某一個詞語的用法,試圖去捕捉作者想要傳達的細微情感和深刻思想。這種“慢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這本書似乎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它不急不躁,娓娓道來,仿佛在邀請你進入一個寜靜的內心世界,在那裏,你可以拋開一切外界的乾擾,專注於屬於自己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個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偏愛那些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觸摸古老文明的書籍。當我偶然瞭解到這本書的存在時,便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厚重感,仿佛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或者是一種古老而強大的力量。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某個未知世界的大門,而“饕餮書”無疑就給瞭我這樣的感覺。它不像很多書名那樣直白地揭示內容,而是留下瞭足夠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忍不住去猜想,去探索。在翻閱之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無數種關於它的可能性:它可能講述的是一段被遺忘的史詩,可能是一部關於神話傳說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能是一本揭示某種神秘知識的古籍。這種對未知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我深信,好的書籍不應該隻是一味的輸齣信息,更應該是一種引導,引導讀者主動去思考,去聯想,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這本書的命名方式,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設限,而是鼓勵我去想象,去感受。因此,在閱讀之前,我對它的期待值已經很高瞭,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等待我去解開的謎題。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文字背後的畫麵,能夠“聽見”角色內心的聲音。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盡管我無法透露具體內容,但它所構建的意境,以及其中所描繪的場景,都顯得異常生動和鮮活。仿佛我能夠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事件的發生,親身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動。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勾勒齣最宏大的世界,用最細膩的筆觸,刻畫齣最復雜的人物。這種“畫麵感”極強的文字,是很多作品所不具備的。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形成各種畫麵,仿佛在觀看一部無聲的電影,而書中的文字,就是那推動情節發展的無形之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所追求的。它讓閱讀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變成瞭一種生動的、立體的、多維度的體驗。我相信,對於所有熱愛想象力豐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一定能夠帶給他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著實讓人驚艷,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封麵設計是那種帶著古樸韻味的,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圖畫,而是用瞭一種特殊的印刷工藝,紋理清晰可見,仿佛能感受到遠古的呼喚。書頁的紙張也特彆考究,泛著淡淡的米黃色,觸感細膩柔滑,翻閱時發齣“沙沙”的聲響,讓人覺得很安心。裝幀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一種“用心”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一探究竟。我本身就比較喜歡收集紙質書,尤其是那些在細節上做到極緻的作品,它完全滿足瞭我對一本好書的初步期待。有時候,一本好書不僅僅在於它的內容,還在於它所能帶來的觸感、視覺和心境的整體體驗。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就像一個精美的工藝品,擺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我甚至一度捨不得輕易翻動它,怕破壞瞭它那份完好的美感。但最終,閱讀的衝動還是戰勝瞭對外觀的愛惜。我個人認為,優秀的裝幀設計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讓讀者在接觸內容之前就已經被作品所吸引,並對即將展開的故事或知識産生更高的期待。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如此精緻的外殼之下,究竟蘊藏著怎樣令人著迷的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