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概論 (電子書)

中國文學概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麗貞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文學史
  • 文學概論
  • 中國文化
  • 電子書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經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黃麗貞,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生於香港,廣東省颱山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畢業,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由實習助教做起,民國六十四年升任教授,民國七十二年春,以交換教授赴韓國啟明大學講學。民國七十五年藉調齣任中國國民黨婦女工作會副主任,草擬多項有關婦女權益之重大法案。除學術專著十餘種外,亦有散文、小說等純文學創作,並參與《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是一位兼擅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的學者作傢。 黃麗貞教授新作《中國文學概論》共三十五萬多字,是一本論述中國從古到今各種文學體類的著作。全書分九章,首先說明中國文學的定義和特色﹔其他八章,涵蓋詩歌、散文、楚辭、賦與駢文、小說、詞、散麯、戲劇等八大類文學,精確詳盡地論介其涵義特質、形式內容與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與流派,並選擇名傢的代錶作詮釋欣賞。經過這樣精詳妥善的論述,中國各類文學發展的源流、脈絡與歷史,作傢在所處身的時代、社會中所感發的情懷思想,所凝結成的各種文學作品成就,便非常清晰明白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又將自己研究的心得新見,融入各章節中。這是一本內容最充實的《中國文學概論》,是中文係學生及研究、愛好中國文學人士都要一讀的好書。
《世界經濟史導論:從古代貿易到全球化挑戰》 作者: [作者姓名]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齣版年份]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世界經濟史導論,係統梳理自人類文明早期萌芽至當代全球化浪潮的經濟發展脈絡。我們不局限於對單一國傢或區域經濟現象的剖析,而是著眼於全球互動、製度變遷、技術革新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驅動力作用。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關鍵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案例,探討瞭財富創造的本質、不平等的根源、以及經濟危機與製度重塑的周期性規律。 第一部分:古代經濟的基石與早期互動(約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著重考察農業革命如何奠定早期文明的物質基礎,並分析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中華文明早期區域經濟形態的特點。重點探討瞭早期國傢形成與資源調配的機製,包括稅收製度的雛形、水利工程的經濟意義,以及青銅冶煉和冶鐵技術在生産力飛躍中的作用。 隨後,我們將深入研究古典時代的貿易網絡。這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商業擴張、絲綢之路的初步形成及其對東西方資源與知識交流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羅馬帝國的財政結構、奴隸勞動力的經濟效應,以及漢朝對貨幣鑄造與鹽鐵專營的製度性管理,旨在揭示早期帝國如何在廣闊疆域內實現有限的經濟一體化。對這些早期經濟體的考察,旨在確立一個基礎認知: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政治權力、地理環境和早期技術能力緊密交織的産物。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區域分化與全球連接的萌芽(約公元500年 – 1500年) 中世紀並非“黑暗時期”,而是一個充滿經濟活力與結構調整的階段。本部分將重點分析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商業與金融創新,包括信貸工具、閤夥製(Mudarabah)的發展,以及其在連接歐亞非貿易中的樞紐地位。 在歐洲,封建製度下的莊園經濟與行會製度被細緻剖析,探討其在地方化生産與質量控製方麵的作用。同時,我們關注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熱那亞)在航海技術進步和十字軍東徵背景下,如何重新激活瞭地中海貿易,並孕育瞭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在中國,宋代(960-1279年)的經濟革命——包括活字印刷、火藥應用、紙幣的廣泛使用,以及商業化市鎮的興起——被視為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高峰。通過比較分析不同區域的農業技術(如水稻種植的推廣)和人口承載力,我們試圖理解為何在這一時期,某些地區的市場化程度顯著領先於其他地區。 第三部分:大發現時代與重商主義的崛起(約1500年 – 1750年) 地理大發現徹底改變瞭世界經濟的地理格局。本章核心議題是全球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與價格革命。西班牙和葡萄勢力的崛起,如何通過美洲白銀的流入衝擊瞭歐洲的物價結構,並最終導緻瞭亞洲(尤其是明清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最終目的地。 我們將詳盡分析重商主義理論的實踐,重點考察荷蘭共和國在17世紀建立的貿易霸權,及其通過東印度公司(VOC)構建的跨洋壟斷網絡。公司的股份製結構、風險分散機製,以及其在殖民地建立的生産體係,是理解早期跨國資本運作的關鍵。同時,本部分也會對比英法等國的國傢主導型重商主義政策,揭示國傢乾預與市場擴張之間的復雜張力。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的引擎與全球經濟的重塑(約1750年 – 1914年) 工業革命是人類經濟史上最劇烈的變革。本書將從技術進步的纍積性角度切入,探討蒸汽機、紡織機和煉鋼技術如何在英國率先實現突破。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機器本身,更是支撐這些變革的製度基礎:産權保護的完善、金融市場的深化(如英國的銀行體係),以及對科學知識的有效應用。 隨後,我們轉嚮自由貿易理論的興起(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及其如何與殖民擴張和帝國主義政策相結閤。對“第一次全球化”的分析將涵蓋以下幾個方麵:國際金本位製的建立、鐵路和電報技術的應用如何極大地降低瞭交易成本、以及大規模移民潮對勞動力市場和財富再分配的影響。本部分也將探討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成本,如城市化問題、階級衝突的加劇,以及非工業化地區(如印度、拉丁美洲)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被邊緣化的曆史軌跡。 第五部分:兩次世界大戰與國傢乾預的擴張(約1914年 – 1970年代) 二十世紀初的經濟衝突集中體現瞭國傢力量在經濟活動中的極端作用。我們將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全球金融體係的破壞,以及戰後凡爾賽體係如何埋下經濟不穩定的種子。 大蕭條的爆發及其根源(如信貸擴張、股市投機、以及錯誤的貨幣政策)是本章的重點。針對蕭條的應對——從鬍佛政府的被動應對到羅斯福新政的積極乾預——為後世的宏觀經濟管理提供瞭深刻教訓。凱恩斯主義的興起,標誌著國傢在維護總需求和穩定經濟周期中的角色被正式確立。 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旨在重建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本部分還將分析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日本的重建奇跡,以及蘇聯模式下的計劃經濟實踐,提供一個對比分析視角。 第六部分:滯脹、新自由主義與當代全球化(約1970年代至今)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與“滯脹”現象標誌著戰後共識的終結。本章將分析貨幣主義的興起,以及以撒切爾和裏根為代錶的新自由主義政策轉嚮,包括放鬆管製、私有化和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信息技術革命(IT革命)對生産率的長期影響,以及跨國公司(MNCs)通過技術和資本的優勢,如何加速瞭全球價值鏈的碎片化和重構。我們對當代全球化的分析將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建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崛起(如“金磚國傢”)、以及金融全球化的風險(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最後,本書將討論當前世界經濟麵臨的挑戰:日益加劇的收入不平等、氣候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製約、以及全球化逆流與地緣政治衝突對國際貿易體係的衝擊。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經濟史研究的核心發現:技術變遷的不可預測性、製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性,以及人類社會在追求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永恒張力。通過理解過去,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辨識當代經濟決策的潛在後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33332
  • EISBN:97862630749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