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完成《衍商》、《時選》或《歐選》等書後,筆者總覺得尚欠缺一個環節;也就是說,《衍商》是介紹「 衍生性商品」而《時選》或《歐選》卻是介紹BSM之後的模型,那BSM模型呢?BSM模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於臺灣期貨交易所網站亦有提供利用BSM模型以計算買權或賣權的價格。因此,BSM模型可說是最重要的模型,畢竟市場上交易雙方普遍使用該模型以計算理論價格。
於BSM模型內,我們可以看到(歐式)選擇權價格以及對應的避險參數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BSM模型,我們亦可以進一步檢視選擇權交易策略的優缺點以及上述交易策略對應的避險參數所扮演的角色。可惜的是,上述檢視似乎容易被忽略;或者說,上述檢視似乎零星散落於各個角落,例如可參考本書的參考文獻。本書的目的就是欲彌補上述的遺憾,即本書除了介紹BSM模型之外,最主要就是欲說明如何根據BSM模型以瞭解選擇權價格、選擇權交易策略以及對應的避險參數意義。
本書底下簡稱為《選擇》,即《選擇》從最早構思至完成費時將近一整年。完成後筆者有下列的感想:
(1)通常衍生性商品或選擇權交易的書籍大多缺乏完整的介紹。
(2)即使有完整的介紹,但是我們卻不知如何操作?
(3)上述書籍內也許有提供若干輔助工具如Excel的操作,但是我們要的不止於此。我們希望的是,我們也能針對自己的需要「寫程式」解決。
(4)早期電腦資訊不發達,閱讀專業書籍更困難,但是現在自由軟體如R或Python等程式語言已相當普及且應用,我們希望能將上述書籍轉換成用例如R或Python等程式語言思考,如此方能掌握上述書籍所要傳達的意思。
(5)衍生性商品或選擇權交易的技術門檻頗高,希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跨過。
(6)雖然跨入門檻高,但是使用程式語言如R或Python等卻可降低該門檻。
(7)欲瞭解選擇權價格或選擇權交易策略價格所對應的避險參數是相當具挑戰性的,還好我們可以先透過BSM模型熟悉。
(8)程式語言應該已是學習衍生性商品或選擇權交易所必備的工具了,有興趣的讀者應該花點時間熟悉或習慣用程式語言思考。
《選擇》的寫法與筆者過去的書籍不同,即筆者並不是用教科書的方式撰寫,反而較偏向於用直覺的方式說明。為何筆者可以用此方式?原因就是複雜的模型或數學式子,筆者皆已用Python的函數取代,是故普羅大眾未必不能掌握;換句話說,也許《選擇》的困難處並不在於選擇權交易觀念的建立,反而是讀者必須先知道如何使用Python。因此,讀者最好有操作並熟悉《資處》或《統計》的經驗。《選擇》的閱讀對象並不局限於財金專業,只要對選擇權交易有興趣的讀者,筆者當然歡迎讀者能研究《選擇》看看。值得再提醒一次,閱讀《選擇》的讀者要先知道如何操作Python;另一方面,若需要的話,讀者可進一步嘗試修改筆者所提供的Python程式碼,以供自己使用。《選擇》仍沿襲筆者過去書籍的特色,即舉凡書內有牽涉到例如讀存資料、計算、模擬、編表、估計或甚至於繪圖等動作,筆者皆有提供對應的Python程式碼供讀者參考。
如前所述,《選擇》是專為對選擇權交易有興趣的社會大眾所寫,其內容共分成III篇而以12章說明;雖說如此,讀者應該具備些許的統計學基礎以及曾經有操作過Python的經驗。《選擇》的第I篇介紹基本的觀念與BSM模型,其以第1∼3章說明。即第1章簡單介紹包括期貨與選擇權等金融契約的意義,而第2章說明如何利用Python以繪製買權、賣權與投資組合的到期利潤曲線以及第3章則介紹BSM模型以及BSM價格公式的意義。
第II篇是避險參數的介紹,其可包括第4∼6章。換言之,第4章介紹第一個選擇權價格的避險參數:Delta;另一方面,該章亦說明Delta避險中立以及動態避險的意思。第5章除了解釋Gamma值的意義之外,該章亦說明了Gamma值所扮演的角色。第6章除了進一步介紹其餘避險參數的意義之外,同時亦說明避險參數之間的關係。
第III篇是選擇權交易策略的檢視,其分別以第7∼12章介紹。也就是說,第7章介紹基本的選擇權交易策略,其中包括賣出裸部位買權與賣權、掩護性買權與賣權以及保護性買權與賣權策略。第8章說明垂直價差交易策略而第9∼10章則分別介紹跨式與勒式交易策略。第11章介紹蝶式與禿鷹交易策略,我們發現上述交易策略的分析方法非常類似。最後,第12章則介紹日曆價差策略,其中包括水平價差與對角價差交易策略。
筆者寫了一系列用R或Python程式語言思考的書籍,深深體會到程式語言於當代學習環境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換個角度思考,若沒有《選擇》,筆者面對選擇權交易如參考文獻內的書籍,恐怕仍愁眉苦臉,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選擇》內仍附上兒子的一些作品,與大家共勉之。感謝內人提供一些意見,筆者才疏識淺,倉促成書,錯誤難免,望各界先進指正。最後,祝 操作順利。
林進益
寫於屏東三地門
202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