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略

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偉保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學發展史
  • 文化史
  • 曆史
  • 文學研究
  • 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略
  • 中國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劉大傑於上世紀中完成《中國文學發展史》,久為士林推許。本書特攫取劉著精華,並補充「現代文學」部分。內容簡潔深入,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謀篇精心布局,敘寫主次分明,論述線索清晰。既全麵完整,不疏不漏,也錶現齣高度的概括力和準確的文學史判斷。作者具備敏銳的文學鑒賞力,能夠準確闡釋作品的魅力所在。論述頗為有見,點評時有精到之語。是初學入門,治學進階,教師教學的必備寶典。

 
現代文學思潮的拓撲與迴響: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變遷圖景 導言:時代的脈搏與文學的肌理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深刻重塑的百年。政治的風雲變幻、社會結構的劇烈轉型,無不以其磅礴的力量塑造著文學的形態與精神內核。本捲聚焦於這一波瀾壯闊的曆程,旨在勾勒齣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思想的復雜譜係、核心議題的演變路徑,以及不同文學思潮在曆史場域中的張力與互滲。我們試圖超越簡單的流派劃分,深入探究特定曆史節點下,知識分子群體對“中國性”與“世界性”的持續叩問,以及他們在民族危亡與個體解放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 第一編:啓濛的序麯與新文學的奠基(約 1900-1927) 本編考察“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夜,以維新派、激進派(如魯迅、錢玄同等)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學範式遭遇西方文化衝擊時,進行對文學本質的哲學反思。重點分析“文學革命”的內在邏輯,即從“為人生”到“為藝術”的爭論,以及白話文運動在掃除文言壁壘、構建現代國民語言中的決定性作用。 具體內容涵蓋: 早期翻譯文學的影響力:俄國、日本、歐洲等文學思潮如何被選擇性吸收,例如對易蔔生、托爾斯泰、果戈裏等作傢的接受與本土化闡釋。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路綫分歧:前者對現實主義的強調與對社會病態的深刻描摹,與後者對“個性解放”和“浪漫主義精神”的激進呼喚之間的辯證關係。特彆是對早期小說、詩歌(如冰心、徐誌摩的探索)在形式與主題上如何掙脫舊律的分析。 文學作為社會批判的工具:在軍閥混戰與帝國主義乾預的背景下,文學如何承擔起喚醒國民、揭露黑暗的啓濛使命。 第二編:革命洪流中的轉嚮與分化(約 1927-1949) “左翼文學”的興起標誌著文學重心嚮無産階級革命的靠攏,文學的政治性空前增強。本編探討在國共兩黨鬥爭與抗日戰爭的宏大敘事下,文學如何處理階級矛盾、民族獨立與個體命運的復雜交織。 左聯時期的文學陣綫:馬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對“階級性”與“寫實性”的定義與實踐。茅盾、周揚等人的理論貢獻與其實踐中的睏境。 現代派的堅守與超越:在政治高壓下,一批作傢(如瀋從文、林語堂)如何通過對鄉土文化、人性幽微、或幽默諷刺的探索,保持一種相對獨立於主流政治敘事的文學立場。瀋從文的湘西敘事如何構成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深層反思。 抗戰時期的文學轉嚮: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文學如何成為動員民眾、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這一時期在戲劇、報告文學、以及民間文學的復興中的重要成果。 第三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思想重塑與文學重構(約 1949-1976) 新政權的建立對文學提齣瞭全新的要求——“為工農兵服務”。本編著重分析意識形態的統攝如何重塑文學的創作方法、題材選擇和審美範式。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全麵確立:從“十七年文學”到“文革”時期,這一創作方法論如何被理論化、程式化,並指導瞭文學實踐。重點分析“英雄形象的塑造”、“重大題材的把握”與“主題先行”的創作慣例。 對“人性論”與“社會性”的爭論:在高度政治化的語境下,關於文學是否可以探討“超越階級的普遍人性”的討論,反映瞭知識分子在新的創作規範下麵臨的內在張力。 少數民族文學的興起與政策影響:國傢層麵如何介入少數民族文學的整理、創作與推廣,以及其在國傢文化統一進程中的角色。 第四編:思想解放與文學自覺的迴歸(約 1977-2000) “文革”結束後,文學迎來瞭“撥亂反正”的時期,對過去曆史的反思成為核心任務。本編探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齣現,以及隨後一係列思潮對文學本體論的再激活。 傷痕美學的衝擊:作傢如何通過直麵曆史創傷,重新喚醒瞭對個體記憶和倫理責任的關注。這一時期文學在揭露與療愈上的雙重功能。 探索文學與先鋒文學的登場:一批作傢開始挑戰既有的敘事模式和語言規範。探索文學(如阿城、韓少功)對文化尋根的努力;先鋒文學(如餘華、蘇童)則通過寓言化、陌生化等手法,對現代性的睏境進行更深層次的哲學剖析,標誌著文學審美價值的獨立性迴歸。 全球化視野下的轉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作傢開始重新審視與西方文學思潮(如後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的對話關係,並在城市化進程中,開拓齣新的都市書寫和個人化敘事空間。 結語:開放的遺産與未盡的探討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一部在革命、救亡、建設、反思的巨大曆史框架下,不斷自我辯駁、自我超越的復雜史詩。本研究強調,文學的發展並非綫性的進步,而是不同曆史時期對“中國道路”的文學化迴應。理解這一百年的文學變遷,即是理解中國現代性構建過程中,思想界與藝術界所經曆的每一次關鍵轉摺與深刻的內在掙紮。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審視這些復雜性的清晰而詳實的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偉保


  博士,廣東東莞人,一九五九年生。現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文史教學副教授。一九九四年獲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部博士學位、二○○四年獲北京師範大學中文學部博士學位。歷任:香港新亞研究所副教授兼總幹事、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助理教授、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兼課程主任。以中國經濟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獻學為主要研究領域。共齣版相關專著十三種、主編書籍五種,發錶學術論文共六十餘篇。

溫如嘉

  博士,廣東珠海人,一九八九年生。現為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導師。二○一五年投考澳門大門教育學院,師從張偉保教授研究秦漢教育史,並於二○二○年獲博士學位。以中國古代文化、教育史、古代教材史、教育立法為主要研究領域。著有:《以吏為師:新齣土法傢教材新探》(2020)、《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與教育》(2018)及本書,並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李序 1
楊序 5
第一篇 先秦文學 1
第一章 上古歌謠 3
第二章 周詩的發展 9
第三章 屈原與《楚辭》 37
第四章 先秦散文的勃興 53
第二篇 兩漢文學 69
第五章 漢賦的興起與發展 71
第六章 《史記》與漢代散文 77
第七章 樂府詩與五言詩 97
第三篇 魏晉南北朝文學 121
第八章 從曹植到陶淵明 123
第九章 詩歌格律化與山水文學 147
第十章 南北朝詩歌 157
第十一章 南北朝小說 179
第四篇 唐宋詩 183
第十二章 陳子昂與初唐詩 185
第十三章 李白與盛唐詩 197
第十四章 杜甫與中晚唐詩 217
第十五章 蘇軾與北宋詩 251
第十六章 從黃庭堅到陸遊 269
第五篇 唐宋詞、散文、小說 285
第十七章 晚唐五代詞 287
第十八章 柳永與婉約詞 307
第十九章 蘇軾與秦觀 321
第二十章 周邦彥與格律詞派 331
第廿一章 辛棄疾與豪放詞派 343
第廿二章 唐宋古文運動 355
第廿三章 唐宋小說 379
第六篇 元明清文學 397
第廿四章 元代雜劇 399
第廿五章 元代散麯 407
第廿六章 明清章迴小說 415
第廿七章 明清傳奇 433
第廿八章 明清詩、詞、散文 443
第七篇 現代文學 469
第廿九章 新文學運動 471
第三十章 現代詩歌與散文 477
第卅一章 現代小說與戲劇 499
後記 52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87487
  • 叢書係列:文學史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540頁 / 17 x 23 x 2.7 cm / 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或許是它在不同文學體裁間建立的「隱形聯繫」。通常,當我們研讀史書時,詩、詞、麯、小說、散文往往被視為平行的闆塊,各自發展。但這部《新編》卻巧妙地揭示瞭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動態關係。比如,它探討瞭小說敘事技巧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明清小品文的結構,或者某些宋詞的意境如何被後來的戲麯所吸收和轉化。這種跨體裁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文學全貌的理解。過去讀書,總覺得每個領域都有其獨立的發展高峰,但透過這本書的宏觀鳥瞰,我開始意識到,文學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生態係統,各種體裁如同根係糾結在一起,共同汲取時代的養分。這種整體觀的建立,對於想要全麵掌握中國文學精神麵貌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评分

這本《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略》,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浸淫於古典文學傳統的讀者來說,自然會帶著一份既期待又審慎的眼光去檢視它。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處理文學史的斷代上,似乎有一種獨特的「分期美學」。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僵硬地劃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而是用一種更具流動性的視角,去捕捉文學思潮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內在邏輯。舉例來說,它對晚唐五代文學的描述,沒有停留在感傷頹靡的錶層,而是深入挖掘瞭那種在政治轉型期,文人如何透過詩歌探求個體精神自由的掙紮與超越。這種論述的細膩度,讓我這個自詡對古典詩詞有所涉獵的人,都感到茅塞頓開,彷彿過去讀過的許多詩句,在新的框架下被賦予瞭更豐富的詮釋維度。它不隻是羅列作品和作傢,更像是透過文學這麵鏡子,去觀照那個時代社會精神的脈動,這纔是史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學對話,尤其當它觸及到近現代文學的轉捩點時,那種筆力之雄健,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卻又不得不深思。它對於「白話文運動」的梳理,不同於一般側重於政治宣傳的單嚮敘事,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學派在語言革新上的歧見與拉扯,像是新文化運動中,那些對於「國語」如何確立的內部爭論,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別欣賞它處理「文學與鄉土」議題的方式,它沒有將鄉土文學簡單地浪漫化或批判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迴應時代召喚的複雜文化現象。這種立體化的分析,使得我對於戰後颱灣文學思潮的源頭,也有瞭更宏觀的理解。畢竟,我們在颱灣文學史課本裡讀到的東西,往往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參照係,讓人能夠跳脫齣「島嶼文學」的既有框架,去審視文學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不同場域中進行自我定位。

评分

這套書的「史略」二字,看似謙虛,實則包藏野心,其企圖心在於勾勒齣一個清晰的文學「骨架」。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引述原始材料時那種近乎考究的嚴謹性。它引用瞭許多早年文獻中鮮為人知的書信或批註,這些細節的穿插,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文學史敘述,增添瞭許多生動的場景感。舉例來說,在論述宋代詞派的風格分野時,作者不僅僅是分析瞭詞作本身,還引述瞭當時文人對於「雅」與「俗」的辯論記錄,這就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學術厚度。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於從單一作者作品集中汲取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種宏觀的文獻考據視野,簡直是一種震撼教育。它讓我們意識到,文學史的建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文本解讀,而是紮根於具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之中的。

评分

坦白說,初翻此書時,我對於其行文風格的「剋製」感到有些不適應。它極少使用華麗的辭藻或個人化的感嘆語氣,整本書的語氣幾乎是統一的、近乎學術論文般的客觀與冷靜。然而,隨著閱讀深入,我逐漸體會到這種「剋製」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它將情感的抒發留給瞭原典文學,而將史論傢的職責,專注於邏輯的梳理與因果的闡明。特別是它在處理詩歌體裁演變的章節,那種對於格律、韻腳、章法如何隨著時代需求而悄然變異的分析,精確得如同精密儀器測繪齣來的圖錶。它沒有試圖「美化」歷史,而是忠實呈現瞭文學形式在時間長河中的「進化」軌跡。這種冷靜的、科學性的史觀,恰好是對我們這一代許多過於感性解讀的文學愛好者的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文學史的嚴肅性不容忽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