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小說研究

黃春明小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秀慧
圖書標籤:
  • 黃春明
  • 臺灣文學
  • 鄉土文學
  • 現代文學
  • 小說研究
  • 文學批評
  • 文化研究
  • 臺灣文化
  • 地方文學
  • 文學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德國文論傢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的漸趨消逝,乃在於科技文明所形成的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經驗」變得無法傳遞,「歷史」失去瞭意義。而現代小說往往是個人情境的展現,隻能在破碎的人生中尋求意義。我們可藉由班雅明的理論來突顯黃春明所追憶的鄉土,如何展現在故事體的小說中,以及鄉土文學的「現代性」如何體現在黃春明作品中等等問題。
颱灣文學的幽微迴響:戰後底層社會的真實書寫與文化探尋 一、 導論:時代的側影與文學的介入 本書並非聚焦於對特定作傢作品的全麵梳理,而是旨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下半葉,特彆是戰後颱灣社會結構變遷、經濟起飛背後的文化張力與民間疾苦。我們選擇的視角,是文學作為時代肌理最細微的觸角,如何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遺漏的“他者”——那些在社會轉型期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 本書的討論範圍,首先確立在對戰後颱灣文學脈絡的宏觀審視之上,但其核心議題,集中於對特定文學現象的剖析。我們將重點考察那些發軔於本土經驗,並對現代性衝擊下傳統價值體係崩塌進行深刻反思的文本群落。這包括但不限於對“鄉土文學”思潮的再評估,超越其早期政治色彩的標簽,直麵其對颱灣民間生活形態、語言實踐以及身份認同睏境的細緻描摹。 我們關注的文學作品,往往承載著對“失去的傢園”或“未完成的現代化”的復雜情緒。它們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寫實筆觸,還原瞭在政治高壓、經濟轉型、都市化進程中,個體在集體命運麵前的無力感與堅韌性。這種對底層經驗的深切關懷,構成瞭理解戰後颱灣社會心理結構的關鍵鑰匙。 二、 戰後初期:從“失語”到“迴聲”的文學實踐 戰後初期,颱灣文學的語境是復雜的。一方麵,是日據時期積纍的文學傳統的中斷與重構;另一方麵,是新的政治秩序對文化生産的強力乾預。本書不深入探討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學或教化文學,而是將焦點置於那些試圖在夾縫中保持文化獨立性的聲音。 我們考察的文學群體,其重要特徵在於對“日常性”的迴歸。他們不再熱衷於宏大的曆史書寫,而是將目光投嚮鄰裏、傢庭、以及勞動場所。例如,對戰後初期的語言環境——國語推廣與本土方言的交織——如何滲透到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對話結構中,是本書分析的重要麵嚮。這些作品往往流露齣一種對“真實聲音”的執著追求,即使這種真實帶著創傷的印記。 具體的文本分析將圍繞敘事策略展開。許多作傢在錶達社會壓抑感時,采用瞭間接、象徵或寓言式的錶達方式。本書將細緻辨析這些“迴聲”背後的文化密碼,揭示在審查製度下,作傢如何通過對具象場景(如市場交易、傢族祭祀、簡陋居所)的刻畫,來暗喻更深層的社會病竈。我們認為,這些早期的努力,為日後颱灣文學的成熟奠定瞭對“生活本體”的尊重。 三、 經濟奇跡下的疏離與斷裂:都市化與原子化生存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颱灣經濟騰飛的“奇跡”時期,即六七十年代。這一時期的文學,呈現齣與早期明顯的張力:社會物質條件得到瞭顯著改善,但精神世界的疏離感卻日益加劇。 我們側重於分析都市文學的興起及其內部的分化。一方麵,齣現瞭對現代化進程的贊頌與焦慮並存的文本;另一方麵,更具批判性的聲音開始聚焦於新生的工人階級和被拋棄的傳統社群。本書將深入研究“工廠文學”和“眷村文學”等分支的內在邏輯。眷村文學,我們關注的重點並非其政治背景,而是其所呈現的“流動性”和“邊緣性”如何催生齣一種獨特的懷舊情緒和文化適應睏境。 對於都市化對傢庭結構的影響,我們將進行細緻的考察。小說中頻繁齣現的母子關係緊張、父權衰落、女性角色的睏境,不再僅僅是傢庭倫理問題,而是現代化解構傳統社會支持係統的直接後果。我們認為,此時期文學的顯著特點是其對“時間感”的捕捉——即傳統農業社會穩定、循環的時間觀,如何被現代工業社會綫性、功利的時間觀所取代,以及這種轉換對個體心靈的切割。 四、 語言的生命力與文化身份的重塑 本書的第三個核心議題,是關於語言與身份認同的交織關係。戰後颱灣的文化場域經曆瞭劇烈的身份重塑過程,而語言——作為承載文化記憶和集體意識的載體——自然成為衝突和建構的焦點。 我們研究的文學作品,往往以其對白語、俚語、地方方言的嫻熟運用而著稱。這種對“活的語言”的尊重,是對官方規範語言霸權的無聲抵抗,也是對本土文化根源的積極尋迴。本書將不討論任何已有的專門針對某一作傢語言風格的研究,而是著眼於更宏觀的語言生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族群的口語是如何被文學“文本化”的,以及這種文本化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讀者對現實的感知。 身份的重塑並非一帆風順,它充滿瞭矛盾、逃避與和解。在更廣泛的當代文學語境下,我們審視那些對“颱灣性”進行追問的作品,它們拒絕被簡單歸類為“本土派”或“現代派”,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的、混閤的身份書寫。這種書寫,拒絕簡單迴歸田園牧歌式的想象,而是直麵身份構建過程中必然産生的曆史遺留問題和當代睏境。 五、 結論:不朽的關注與未竟的書寫 本書總結認為,戰後颱灣文學的價值,在於其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感知和對個體生命尊嚴的堅守。它所書寫的底層掙紮、傢庭裂痕、以及身份認同的迷茫,構成瞭理解當代颱灣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色。 我們對這些文學現象的探討,目的在於揭示文學作為一種深刻的文化行動,如何記錄和塑造瞭一個社會在劇烈轉型期中的精神麵貌。這些作品提供的不是曆史的定論,而是關於人性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所展現的韌性與脆弱的永恒注腳。它們提醒我們,真正的曆史,往往深藏於那些被忽略的、在日常生活中喘息著的個體的故事之中。本書緻力於提供一種新的框架,用以重新閱讀和理解這些文學遺産的深層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秀慧


  颱灣清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閩颱區域研究中心颱灣文學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理事、颱灣夏潮聯閤會副會長。著有《戰後初期颱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2007)、《跨際的颱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2009)、《光復變奏――戰後初期颱灣文學思潮的轉摺期》(2013),編有《彰化文學大論述》(2007)、《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前衛的理想主義――施淑教授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與鬍衍南閤編,2015)。近年持續發錶兩岸左翼文學思潮的論文,梳理中、日、颱普羅文學的理論旅行、譯介與傳播,探討魯迅、瞿鞦白的左翼文學翻譯,丁玲從上海到延安的革命實踐路徑。並以颱灣抗日文人葉榮鐘、保釣健將郭鬆棻的民族革命思想連結魯迅精神,展現1920年代以降兩岸反殖民、反壓迫的民族復興運動與左翼文學的連動關係。

圖書目錄

輯一 黃春明小說研究······005

【引論】······007
【第一章】 羅東來的文學青年······013
【第二章】 第三世界現代化過程下的鄉土小說······061
【第三章】 人生自卑情境短歌與作傢的自我追尋······119
【第四章】 小人物傳奇故事體小說——故事體的世界觀······161
【第五章】 鄉土的認同/民族的想像······209
【結語】······243

輯二 黃春明作品評論······247

【壹】 第三世界鄉土故事的天方夜譚——形影孤單、漸行漸遠的說書人黃春明······249
【貳】 現代的鄉野「奇」譚——黃春明新書《放生》麵世······277
【參】 關於欲望的敘事——論《跟著寶貝兒走》······283

【附錄一】 黃春明小說初刊年錶(1956-1999)······289
【附錄二】 黃春明訪談(1997.4.18)······291
參考書目······307
後記······31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72140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關於黃春明小說的研究,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熱,彷彿能聞到那股濃濃的颱灣土地氣味。我記得年輕時第一次讀《兒子的大玩偶》,那種震撼至今難忘,那些筆下的鄉土人物,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尊嚴,簡直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縮影。這本研究顯然是深入挖掘瞭黃大師的創作核心,想必能帶領我們重溫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氛圍。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那些經典作品中隱藏的政治符碼和底層悲歌的?畢竟,黃春明的文字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寫景抒情,它背後承載的是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與無奈。如果這本書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揭開他文字的肌理,展現齣如何從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那段歷史的重量如何淬鍊齣他獨特的寫實風格,那真的是值迴票價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不同於過去教科書式解讀的新視角,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認識,為何這些故事即便放到今天,依然能緊緊抓住颱灣人的心。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麵上關於颱灣文學的研究汗牛充棟,許多都流於錶麵,蜻蜓點水。但這本《黃春明小說研究》,我直覺它會是那種讓你忍不住在書頁邊緣畫滿重點的類型。我比較關注的是,研究者是否能將黃春明置於更宏大的「世界文學」光譜中去考察?當然,他的作品是根植於颱灣這塊土地,但文學的普世性價值往往需要跳脫地域框架纔能被更廣泛地理解。例如,他筆下對於父權的質疑、對於現代化衝擊下傳統價值觀崩解的描寫,這些主題在許多經歷過劇烈社會變遷的國傢或地區,都是共通的痛點。如果這本研究能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既不失對鄉土的深情,又能論證其跨越時空的意義,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打開瞭。它不再隻是一本「颱灣人讀給颱灣人看」的書,而是能讓國際學界正視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最近總覺得,年輕一代對黃春明的理解似乎有點隔瞭一層紗,他們可能讀過片段,但無法體會那個時代的重量感。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研究能充當一座橋樑,將那些深刻的時代情緒,以一種現代讀者能理解的方式重新詮釋。特別是,黃春明的小說中時常帶有一種黑色幽默,那種在極度悲慘中仍能擠齣的笑意,是非常高明的處理手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膩地剖析,他是如何運用這種反差來消解沉重,卻又不失批判力的。這種看似輕快、實則沉重的筆調,往往最考驗研究者的洞察力。如果研究者能深入探討這種「悲喜交織」的美學,而不僅僅是羅列他作品中齣現的社會問題,那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詮釋。這需要極高的文學敏感度,纔能在字裡行間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波動。

评分

這本評論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紮實得有點嚇人,那種學術氣息是藏不住的,但絕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硬書」。我猜測,作者必定是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在文獻比對和文本細讀上。從書名來看,它聚焦在「研究」二字,這意味著它不會隻停留在描述性的層麵,更可能是在結構、敘事策略,甚至是黃春明語言的獨特性上進行深入的庖丁解牛。我個人最期待看到的是,關於他如何處理「口語」與「書麵語」之間的張力。黃春明小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那股道地的颱灣腔調,那種未經修飾的生命力,但要將這種口語化轉化為可供分析的文本,難度極高。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論述這一點,論證齣這種語言選擇如何強化瞭作品的批判性與真實性,那可謂是抓到瞭精髓。總之,對於想從技術層麵理解大師功力的讀者來說,這應該是本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瞭。

评分

讀完黃春明許多作品後,我總有一個疑問懸在心頭:他的小說究竟是對過去的懷舊,還是一種對未來的警示?這兩者之間,界線其實非常模糊。這本研究會不會試圖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會,我希望那個答案是複雜且多層次的。我認為黃春明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拒絕提供簡單的道德判斷。他隻是忠實地記錄,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份時代的糾結。因此,若這本研究能探討他作品中那種「道德的模糊地帶」,探討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物為瞭生存所做的掙紮與妥協,會比單純地讚揚他筆下的善良來得更有深度。畢竟,在文學裡,最動人的往往是人性的複雜與矛盾,而不是絕對的聖人或惡棍。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份「同情之理解」,去擁抱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