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秀實
圖書標籤:
  • 詩歌
  • 文學
  • 幽暗
  • 奇幻
  • 短篇
  • 故事
  • 微型小說
  • 想象力
  • 氛圍
  • 神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秀實「止微室談詩」係列的第五本。內容分為〈臺灣篇〉〈港澳篇〉〈大陸篇〉〈東南亞篇〉〈序與跋〉五部分共十八篇詩論。作者一貫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對詩歌文本作條分縷析,其精密處在一字詞的安排。帶領讀者走進詩人巧妙布置的「幽暗之地」,讓一首詩在冷漠的宇宙中焚燒起來。
 
本書特色
 
  ◇ 香港詩人秀實「止微室談詩」詩評係列的第五本,論及颱港中三地及東南亞詩人的作品。
  ◇ 一本秀實與眾多詩人閤奏的詩論,幽暗、隱密、深入又宏大,也是一本關於評論的評論。
 
各界推薦
 
  |詩人 薑豐  專序推薦|
書籍名稱: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圖書簡介: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 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古典詩歌精髓的文學評論集。本書並非一部涵蓋所有詩歌流派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詩歌創作中的“微小之處”與“幽暗性”,旨在揭示那些在傳統解讀中常被忽略的細膩情感、隱晦意象與獨特聲韻。 本書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敏銳的現代觀察視角,將自己對詩歌的體悟,以“止微室”為名,進行一係列深入而私密的對話。這裏的“止微”,意在強調對細微之處的專注;“幽暗之地”,則象徵著詩歌文本中那些難以言說、需要耐心挖掘纔能觸及的深層意蘊和復雜人性。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結構精巧,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聲律的幽微:音韻與意象的共振 本部分著重於分析古典詩詞中音律與意象的精妙結閤。作者認為,詩歌的美感不僅在於其錶麵的辭藻與哲理,更在於其內在的音樂性。 “一字之差,韆山萬水”: 詳細剖析瞭格律詩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仄調換對全詩意境産生的決定性影響。通過對唐代特定名篇的拆解,展示瞭音節的起伏如何模擬自然現象或情緒的波動,例如分析杜甫某些律詩中“拗救”手法的運用,如何在打破和諧的同時,反而達到瞭情感錶達的極緻張力。 色彩的隱喻與缺失: 探討瞭詩歌中“非主流”色彩(如“黛”、“緇”、“涊”)的運用,以及詩人刻意迴避使用某些鮮明色彩的用意。這部分尤其關注留白藝術,即“未寫之景”如何通過暗示,構建齣比直接描繪更為廣闊的心理空間。 時間感的壓縮與拉伸: 考察瞭古詩詞中對時間的處理,如如何用寥寥數語描繪漫長歲月的流逝,或如何通過一個瞬間的捕捉,將永恒的哲思注入其中。例如,對“一彈指頃”與“白駒過隙”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進行瞭對比研究。 第二部分:情語的晦暗:難以言喻的內心世界 古典詩歌中常有“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界限,但作者認為,真正的藝術往往遊走於這些界限之外。本部分緻力於挖掘詩歌中那些介於明確情感錶達與模糊心緒之間的“灰度地帶”。 “欲說還休”的結構: 集中研究瞭宋詞中特有的、那種被壓抑、被轉化的情感錶達方式。通過對婉約派詞人筆下“閑愁”、“慵懶”等詞匯的深入解讀,揭示瞭其背後隱藏的社會壓力和個體睏境。作者認為,這些看似輕描淡寫的詞句,往往是情感抵達飽和點後,嚮內坍縮的結果。 自我與他者的辯證: 關注詩歌中“他者”形象的構建,特彆是那些功能單一、但意蘊深遠的意象,如“羌笛”、“驛使”、“青鳥”。這些意象不僅僅是敘事符號,更是詩人自我投射的幽暗界麵。 “悖論性”的抒情: 分析那些在邏輯上看似矛盾,但在情感上卻高度真實的詩句。例如,如何在錶達對人生短暫的慨嘆時,同時流露齣對短暫瞬間的極度珍視。這部分探索瞭中國古典美學中“悲喜交集”的獨特張力。 第三部分:寫景的禪意:物我兩忘的路徑 傳統詩論多推崇山水田園詩的恬淡,而本書則聚焦於那些描繪“非典型”自然景象,或在寫景中融入瞭強烈主觀能動性的篇章。 “無主之景”的建構: 研究那些描繪極其樸素、甚至略顯荒蕪的景物(如“枯藤”、“寒蟬”、“斷碑”)的詩作。作者認為,當外在環境被剝離瞭華麗的修飾後,物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景物本身開始具有瞭某種形而上的指引力量。 “幽暗”中的光亮: 對比分析瞭詩歌中對“夜”、“霧”、“雪”的描繪。這些幽暗的背景如何反襯齣細微的光源(如“疏鍾”、“殘月”、“螢火”),以及這種光影對比所蘊含的生命哲學。 空間感與局限性: 探討瞭“方寸”之地(如“一室”、“一窗”、“三尺”描寫)如何容納無限的精神世界。這與宏大敘事的山川描寫形成對比,揭示瞭“小中見大”的認知方式。 第四部分:典故的裂隙:傳統與創新的張力 古典詩詞大量依賴典故,但本書關注的並非典故的清晰指代,而是典故在不同時代被重新激活、甚至被“誤用”時産生的文學張力。 “失焦”的典故: 分析瞭後世詩人如何在引用前人典故時,故意模糊其原有語境,使其産生新的、多義的解讀空間。這是一種對“傳統”的繼承與反叛的微妙平衡。 陌生化的修辭: 重點考察瞭那些因時代變遷,今日讀者可能難以完全理解的生僻用詞或地域性錶達。作者並非簡單地進行詞義考證,而是探討這些“生澀感”本身如何構成瞭詩歌的特殊韻味,迫使讀者放慢速度,進入詩人的原始語境。 “以小見大”的典故: 關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器物(如“剪刀”、“酒甕”、“布衾”)在詩歌中被賦予瞭超越其物質性的意義,成為連接曆史記憶與個體命運的載體。 第五部分:止微室的旁白:論詩的個人修習 最後一部分迴歸到“止微室”的理念本身,探討如何通過專注和內省來提升對詩歌的鑒賞力。這不是一套教學指南,而是一種心得分享。 “慢讀”的必要性: 闡述瞭在信息爆炸時代,重拾慢速、細緻品讀古典文本的價值。作者提倡對每個停頓、每個換行進行反復的感受和模擬,以期達到“與古人共呼吸”的狀態。 主觀體驗的閤法性: 強調在不偏離文本基本意義的前提下,承認和珍視個人閱讀體驗的獨特性。詩歌的“幽暗之地”往往是讀者自身情感投射的區域,這種“私密性”是詩歌生命力的體現。 從“知”到“悟”的距離: 總結瞭古典詩學中知性理解與審美體悟之間的鴻溝,並提齣,對“幽暗”的接納,即是對詩歌復雜性和多義性的尊重,是跨越這道鴻溝的關鍵一步。 《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旨在邀請讀者進入一個細密、幽深、充滿發現樂趣的古典詩歌世界。它不追求宏觀的覆蓋麵,而執著於每一個角落的精微之美,是一份獻給所有熱愛古典文學,並願意深入文本肌理的知音的邀請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秀實
 
  秀實,創「婕詩派」。齣任世界華文作傢交流協會詩學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專業學院寫作班導師,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審批員,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班導師,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南方詩歌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係新詩教學獎」等獎項。著有詩集《步齣夏門行》《婕詩派》《臺北翅膀》等,評論集《賞花賞詩》《望穿鞦水》《畫龍逐鹿》《劉半農詩歌研究》等,另有散文集﹑小說集等著作凡三十餘種。於《有荷》《颱客詩刊》《乾坤詩刊》有詩歌評論專欄。2020年獲頒羅馬尼亞東西國際學院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rient-Occident(Romania)院士銜。

圖書目錄

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闆──秀實《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序言/薑豐
 
|颱灣篇|
談路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
述說與散文詩的文體座標─兼談颱灣女性散文詩五傢
 
|港澳篇|
燈火纏夢讀鬱瀅
傷逝──序井蛙詩集《紀念冷水河》
幽暗之地談童常
剪裁成麵譜,或一場霧──談招小波的人物詩寫作
幽暗之地,提燈之人──序招小波詩集《提燈─我寫清流詩人100傢》
敘事之必要──文榕散文詩略議
語言與隱喻──讀陳德錦詩集《疑問》中的幾篇作品
巧‧光滑‧未焚燃──席地詩印象
 
|大陸篇|
坐山觀虎──讀王法詩集《東北有虎》
黛色一生中的四月
法中有我,詩以載道──詩話林鴻年
 
|東南亞篇|
語言之外的孤單──蘇榮超詩集《奶與茶的一次偶遇》裡的疾病詩
布置為局──談舒然詩〈聚首〉
隱藏與悖論──談語凡詩〈父親與查無此人〉
 
|序與後記|
牛角的對應物:談「地誌詩」的寫作──詩集《步齣夏門行》序
南冠客思深──《當代颱灣詩選》後記
 
|附錄|
我的理想國/秀實
秀實著作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35057
  • 叢書係列: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154頁 / 14.8 x 21 x 0.8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闆──秀實《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序言
薑豐
 
  讀秀實詩文,時而會有颱灣詩人瘂弦詩歌〈如歌的行闆〉感覺:「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秀實的內心大概還是有一個溫柔敦厚詩教下的自我,詩思所及,無所不包,然而又總點到即止,使人迴味,如歌的、行闆一樣的,輕輕揭開欲錶達之物,又輕輕放下。
 
  一口氣讀完他的最新評論集,想洋洋灑灑寫下剖析他一生為詩、行止的宏文,腦中浮現的卻是他評詩人林鴻年〈法中有我,詩以載道〉的文字:「我祖籍番禺,每次迴省城,得與鴻年相聚,均以詩佐酒,浮一大白,而不知地老天荒……於鴻年而言,詩當是解酒之藥,他獨醒於混濁之詩壇,我倆互惜互重,乃為文以記。」這段話是評論林鴻年的〈詩歌,我的前世〉,該詩中有句:「我的今生/常自詡是位清流另類之人/隱於市 隱於朝/不見詩人/不談詩。」秀實大概是很想發揮一番的,最後也隻是談到瞭與詩人的交情,詩的「解酒之藥」功效。或者如筆者插言,詩歌也像昊天中的微塵,藉著雨水而幻成扶搖天地的彩虹,藉著地形又變為滋育萬有的大塊,「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秀實大概也會服膺詩歌的求真氣質之重要,詩歌的求真意誌是流淌在文化血脈中的,完全逾越體裁、風格、國族、性別等等的束縛;隻是「真」,然而不足為人道,是善於隱遁的自然,是一個就算去反覆揭示也依然隱遁的祕密,於是又是美的──一種貫穿人類精神史的美感。秀實的詩文,讀之亦是這樣地美的,時而有舉重若輕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他既然自己在詩文中都不怎麼深入及點明,為什麼別人要看到和說齣呢?秀實自己的詩文世界都是清雅的,帶著隱密高貴意念的書寫,也如林鴻年詩中所敘,是一位「清流另類之人」吧!
 
  然而我還是開始寫秀實這本評論集的序言瞭。一開始就對他戲言:「這不就是評論的評論嗎?」然後隨手一番評論集,翻到也是他評林鴻年詩風中「清愁」時候所引用北宋楊萬裏〈紅葉〉:「詩人滿腹著清愁,吐作韆詩未肯休。」秀實也有他的「清愁」,那與韆古而下的楊萬裏又如何相通的呢?筆者的加入又有沒有清愁呢?這無盡祕密的談話是共生於一個心靈烏托邦的存在的。話語、語言、詩共生的世界,若是非要「一言以蔽之」,大概是他在〈我的理想國〉一文中提到的:「河流穿越兩岸有樹葉小如點子枝丫瘦削的樹木,我立著,樹遊走。」長長的句子,配以兩個初讀違反直覺的短句,而依然有一氣嗬成之感。此文是他的夫子自道,自然不必筆者再贅言;想補充的是他的詩學理念,如他在〈隱藏與悖論─談語凡詩〈父親與查無此人〉〉中的一段話:
 
  詩題〈父親與查無此人〉這個題目充滿悖論(paradox)。美國新批評傢剋利安思.布魯剋斯說:「科學傢的真理要求其語言清除悖論的一切痕跡,詩人要錶達的隻能用悖論的語言。」語凡深明為詩之道,則以〈父親與查無此人〉為題。「父親」是個有溫度的詞,標示瞭血緣與脈絡,帶有強烈感情的色彩。而「查無此人」則是冷酷的片語,指嚮斷絕與失望。嚮一個至親的人喊「查無此人」,自是心懷悲愴。而此人於此,僅僅成瞭一個無宗族姓氏的符號。「查」字錶示此人確實存在,隻因線索斷落或與自己關係疏離,以緻在生命中,恍若不曾存在過。而這種父子疏離的現實,與動亂的時代息息相關。
 
  筆者不禁聯想到禪宗名詩:「蘭那行自周,空手把鋤頭。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留。」(宋釋印肅《金剛隨機無盡頌‧一相無相分第九》)悖逆詩語不僅可以是秀實那樣的美文體句子,也可以用來剖讀詩友的詩文,甚至可以如這首禪詩講解存在感的基本經驗。而這所有的經驗(裏爾剋說「詩是經驗」)又藏在哪裡呢?那應該是藏在一個個漫長句子的句讀、換氣、沉思的靈韻當中吧!
 
  而如果沒有或者消解瞭悖論詩語呢?秀實常在詩友前自詡:「我是一個知道自己為什麼寫詩的人。」筆者想,他更多非悖論的詩語錶達的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將在獨有的述說中誕生」(〈黛色一生中的四月〉),也就是「詩歌的藝術在語言的述說」(同上)。秀實由此重塑和再造瞭一個與現實平行的詩語世界,他安居於中,一個詞與物與他者獲得某種微妙、銷魂同一的藝術世界,這也就是他的寫詩重要緣由瞭吧!
 
  比較起秀實為瞭麯終奏雅而說的「理想國」,大概「異托邦」更符閤他對自身詩文、詩人生活狀態的總體看法,譬如他在〈語言之外的孤單─蘇榮超詩集《奶與茶的一次偶遇》裡的疾病詩〉中談的:「香港詩歌大略而言,均欠缺來自土地的『熱度』。過客視香港為橋樑,掘金者視香港為礦山。兩者均把這個城市看作『暫留地』,這是一個時代的現象。奧地利詩人裏爾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的『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異鄉,所有的故鄉都杳無人跡』。或者,這正正是香港詩人的處境。」拈看此語,倒也可以看齣秀實對自己身為香港詩人的身分認同之反思,似乎在呼喚一種詩友同道的認同與寂寞籲告。評論集中更有秀實藉著論詩友席地時談論詩之為「理解」橋樑之功用,大緻來講是把詩歌當成津梁處渡人之舟,隻要讀者沒有「霧失樓颱,月迷津渡」,也就可以把此一玩,找到心靈幽祕之地的共震、心底隱密火焰的共續。此「異托邦」自有風物萬韆,可以流浪異域、久歷繁華,再迴首,看到先將來時的當下世界不同的風景。
 
  年來秀實又作起小說,讀他的〈敘事之必要──文榕散文詩略議〉、〈語言與隱喻─讀陳德錦詩集《疑問》中的幾篇作品〉,可見他對這兩位作者的熟悉和細讀文本的剖白入微;除卻我讀他倆作品的感受,隻看秀實,我卻更多是分別感到秀實秉有的話語、語言本體經驗的深入,詩語的感通、澄明的純藝術傾嚮。讀者細讀這兩篇評論,當可看齣詩人感知方式轉小說傢、轉戲劇性敘述的趣緻,此不贅言。
 
  評論集中也有序詩人招小波詩集《提燈──我寫清流詩人100傢》的〈幽暗之地,提燈之人〉,筆者這裡再評說,便是「評論的評論」的評論瞭,話語場化為詩語流水般,滾滾而來,不擇地而流,詩的汪洋大海於焉而成。而這「評論的評論」的評論想提到的,是其中議及的詩歌的「毒」,好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等天空下刀子的時候,我們就有用不完的鐵瞭」等金句。好詩往往擺脫瞭作者,孤懸於虛空當中,等待有緣人看到它的意旨、價值。同為評論中人,我也要仿效秀實那樣更多看到詩語觸及的世界奧義,然後迴到祕密的沉默當中吧!但是,「評論的評論的評論」實在還是需要的,是這樣的吧?至少它加入瞭秀實與眾多詩人閤奏的聲部,幽暗、隱密、深入又宏大,構成一闕藏在句讀裡的如歌行闆。
 
  這本評論集中還有許多涉及到秀實思考詩歌、散文詩文體界線及創作發揮的動力機製等的議題,間中提到他對他的個體詩學「婕體詩」的發揮,可以看到他用「婕體詩」寫作、論詩的進境,識者自取。至於他是怎樣做的?趕緊翻開這本評論集吧!集中開頭幾個評論都首要涉及這些議題。
 
  (2022年4月28日於香港)
 
  (薑豐,新港派作傢。香港創意寫作研究生畢業,作傢、詩人、詩歌和藝術評論者、拉康派非執業心理諮詢師。著有《遠去的浪漫派的夕陽》、《極速心城》等。做過數十位著名詩人和藝術傢的獨立評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文學評論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聲音」。有些評論讀起來,感覺就像在聽一場標準化的學術講座,雖然正確,但缺乏生命力。**《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這個書名給瞭我一種預期:它可能是一個「人」在說話,而不是「理論」在發聲。我尤其在意「談詩」二字,它暗示瞭一種對話感,像是作者邀請讀者進入他的書房,泡上一壺茶,然後娓娓道來他的見解。在颱灣,能寫齣這樣帶有個人風格的文學評論並不多見,大多還是傾嚮於學術規範。我希望這本書能突破這種框架,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視角,去解讀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典文字。畢竟,詩歌是時代的情感投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所觸及的人性底層的喜怒哀樂,總是有共通之處的。期待它能成為一座橋樑,連結古今讀者的心靈。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討喜,那種深沉的墨綠搭配著燙金的書名,很有「老靈魂」的韻味,不落俗套。不過,真正讓我下決心買下的,還是那個「幽暗之地」的意象。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東西都被過度曝光,失去瞭神秘感和探尋的樂趣。詩歌,尤其是好的詩歌,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可窮盡」的魅力,你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猜測作者或許想探討的是詩歌中那些難以捕捉、需要屏息凝神纔能領會的「暗部」。這不是指負麵,而是指那些微妙的、介於有和無之間的狀態。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風格能呼應這個主題,不要把話說得太滿,留給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去「填補」和「感受」。如果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帶領讀者進入詩歌意境的核心,那絕對是一次難得的閱讀體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慢讀」的範本,讓我們找迴對文字的敬畏之心。

评分

這本**《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光是書名就引人遐思,帶著一股濃鬱的文人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偶然的書店閒逛中瞥見它的,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深度,那種沉靜的色調,彷彿預示著內裡蘊藏的哲思重量。拿到手掂量瞭一下,紙質和裝幀都很有質感,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過功夫的。作為一個平時會接觸一些文學作品的讀者,我特別欣賞這種不嘩眾取寵,而是用內涵來吸引人的書籍。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針對那些對古典詩詞,或者說對文字的精微之處有獨到見解的朋友,它不像是大眾市場的流行讀物,更像是為知音準備的私房話。從目錄的編排來看,似乎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探討,這點蠻吸引我的,因為我總覺得詩歌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樣性與層次感。希望讀完後,能對我平時閱讀古詩時那些模稜兩可的體會,有更清晰的梳理和啟發。這種「談詩」的書籍,最怕的就是故作高深,我期待它能以一種親切又精準的方式,引領我們走入詩歌的幽微世界,而非僅是堆砌艱澀的術語。

评分

最近總覺得自己的語感好像有點遲鈍瞭,可能是生活節奏太快,連帶影響瞭對文字的敏感度。因此,我纔會被**《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這樣一本書吸引。坦白講,書名裡的「止微室」三個字,頗具文人雅士的隱逸風格,讓人聯想到一個專注、沉靜的寫作或閱讀空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止微」的過程中,捕捉到詩歌最細膩的脈動的。一般論詩,大傢多半關注意境的宏大或典故的考據,但我更著迷於「如何寫」這件事本身。例如,一個字被替換後,整體的氣氛會產生多大的翻轉?一個句讀的劃分,如何影響瞭讀者的呼吸和情感流動?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類偏嚮「工藝性」的解析,那對我提升自己的書寫能力,也會有莫大的助益。我希望它不要隻停留在「這首詩很美」的感性層麵,而是能進一步揭示「為什麼美」的結構性原因。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麵上談論傳統文學的書,很多都給人一種「陳腔濫調」的感覺,不是過度美化就是過度解構,很難找到真正能讓人「有感」的文字。這本**《幽暗之地:止微室談詩》**的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走的是一條比較內斂、偏嚮「微觀」賞析的路徑。我個人比較偏好這種深入肌理的探討,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概論。我總覺得,一首好詩的精華往往藏在那些極小的用詞轉換、聲韻的微妙變化裡,隻有慢下來,細細品味,纔能真正捕捉到詩人心頭閃過的那一抹靈光。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止微」的觀察點呈現齣來,並且用現代讀者能理解的語言去闡述,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瞭。我對「幽暗之地」這個意象很有興趣,它或許暗示著詩歌中那些難以言說、隱晦不明的意境,需要用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去貼近。我希望作者在論述時,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著我們走過那些佈滿荊棘卻又風景絕美的詩歌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