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的召喚:臺灣香奩體的風雅話語與詩歌美學(1816-1945)

香草美人的召喚:臺灣香奩體的風雅話語與詩歌美學(1816-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餘育婷
圖書標籤:
  • 臺灣文學
  • 香奩體
  • 詩歌美學
  • 風雅話語
  • 近代臺灣
  • 文化研究
  • 女性文學
  • 歷史文學
  • 語文學
  • 臺灣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臺灣香奩體的文學風潮,從清末開始逐漸流行,至日治時期不僅沒有因為改朝換代而削減光芒,反而大放異彩。特別是在詩社林立、詩人輩齣的日治時代,香奩體成為在文學場域中佔位與爭奪象徵資本的最佳策略。過去香奩體被視為是「豔詩」,站在教化或正統的角度,往往不是特別看重,然而翻閱臺灣古典詩卻又發現香奩體的存在不容忽視。因此本書以「香奩體」為切入視角,透過風雅話語的建構、解構、重構,挖掘隱藏的抵抗精神,並豁顯華美詩風作為一種詩歌美學,實則反映追求「香草美人」的時代意義。
晚清民初文學風貌的探索:以區域文化與性別書寫為核心的透視(1840-1937)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初(約1840年至1937年)中國文學場域中,隨著社會結構劇烈變動而浮現齣的多元麵貌與隱微趨勢。不同於聚焦於新文學運動或傳統文學高峰的宏大敘事,本書採取一種更為細緻的區域文化與性別書寫的雙重濾鏡,探討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文學如何成為反映時代焦慮、身份重塑及地方認同的關鍵載體。 本書的論述核心,建立在對文學材料的重新篩選與詮釋之上。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主流文學史敘事中常被邊緣化、或僅被視為「過渡性」的文本群體。這些文本,無論是地方士紳的筆記、民間戲文的變體、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女性的日記與詩稿,抑或新興都市報章雜誌上的投書與連載小說,共同構建瞭一個遠比既有框架更為複雜與生動的清末民初文學景觀。 第一部:地域文學的再定位與「邊陲」話語的浮現 晚清以降,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闢、鐵路網的延伸,以及國傢意識形態的逐步建構,傳統的「天下」觀念受到嚴峻挑戰。本書第一部分著重考察特定地理區域——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與自主性。 一、 通商都會的文學消費與「雅」的流變: 以上海、天津等新興都市為中心,本書分析瞭新型傳媒(如鉛字印刷的普及)如何改變文學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此時期的文學不再僅是文人士大夫的私人修養,而是融入瞭商業邏輯與大眾娛樂的需求。我們檢視瞭大量在報紙上連載的「譴責小說」與「人情小說」的文本結構,探討它們如何巧妙地運用傳統敘事技巧,來批判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弊病,同時也反映瞭市民階層對道德秩序的新渴求。這些作品中的「雅」不再是古典的純粹,而是被商品化、被消費的,具有鮮明的地域商業氣息。 二、 地方誌與筆記文學中的「在場」記憶: 在政治權力中心轉移的背景下,地方性知識的價值不降反升。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地方續修的族譜、地方誌增補,以及文人私藏的筆記體文獻。這些文獻中,關於地方風俗、行業規矩、乃至於地方性歷史事件的記載,為我們重建瞭國傢敘事之外的多元歷史感知。例如,某些特定區域的士紳階層,如何通過對地方文化的強調,來維繫其在快速變遷社會中的文化權威,這與北京、南京的官方敘事構成瞭有趣的對話與張力。 第二部:性別書寫的層次與「新女性」的文學自覺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性別書寫,分析在「女學興起」與「婚姻革命」的呼聲中,女性如何運用文學作為一種政治性實踐和自我界定的工具。我們避免將「新女性」視為單一模闆,而是區分齣不同階層與受教育程度下的書寫差異。 一、 閨秀文學的轉嚮與「傢國」的私密化: 清末,大量閨閣女性的作品得以齣版,這本身就是一場文化革命。本書探討瞭閨秀詩詞、日記與書信集在內容上的轉變。傳統的詠物傷時,逐漸轉化為對個體情感的深度挖掘,以及對傢庭教育、乃至於國傢命運的間接關懷。例如,在描寫傢庭生活時,女性作者開始明確錶達對不平等婚製和父權結構的不滿,但這種錶達往往是含蓄的、高度依賴於隱喻和對古典意象的改寫。 二、 早期女報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與職業訴求: 隨著民國建立和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如擔任教師、護士),女性文學開始展現齣更為積極的姿態。本書分析瞭早期女性主辦的刊物中齣現的小說和散文,這些作品首次將職業女性的睏境、都市生活中的道德選擇、以及對身體自主權的渴望直接帶入文學空間。這些書寫雖然數量相較於男性作傢的作品仍屬少數,但其主題的先鋒性,為後來的現代女性文學奠定瞭重要的語言基礎。我們關注她們如何「藉用」新文學的語彙,卻又以極富個人色彩的方式重新詮釋「現代性」對女性的意義。 第三部:文體雜糅與「過渡期」的語言實驗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清末民初文學創作中常見的文體交融現象,這被視為一種文化焦慮在語言層麵的投射。 一、 詩歌的「現代性」焦慮與體裁的邊界消融: 儘管白話文運動勢如水火,但大量文人仍舊在詩歌領域進行艱難的探索。本書考察瞭如何將傳統格律詩與白話語彙、西方意象(如「機器」、「電車」)結閤的嘗試。這些作品往往顯得姿態矛盾,既想擁抱現代的衝擊,又難以割捨舊有的抒情傳統。這種「詩體」的邊界模糊,體現瞭文學界在尋找一種既能承載現代經驗,又不失中國韻味的錶達方式時所經歷的掙紮。 二、 文白夾雜與「非純粹」的語料庫: 本書強調,這一時期的文學並非簡單的「文言退場,白話登場」的二元對立。大量的商業文學、地方戲麯腳本,以及私人書信和日記中,存在著大量文白夾雜、俚語俗語大量滲入的現象。這種「不純粹」的語言,恰恰是社會底層和新興中產階級文化實踐的真實寫照。通過分析這些語言混閤的文本,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語言標準化過程的艱難與複雜性。 總結: 本書試圖將清末民初的文學史,還原為一個充滿「噪音」、多種聲音並存的複雜場域。它不是一部關於「偉大作傢」的傳記,而是一次深入「文學生態」的田野調查,藉由區域與性別的視角,勾勒齣那個時代文學如何與社會轉型、文化認同的探索緊密纏繞的風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育婷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古典文學、古典詩歌。著有專書《想像的係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2012)、《施瓊芳詩歌研究》(2011);選注《施瓊芳集》(2013)、《鄭用錫集》(2012)。

圖書目錄

自序

1 導論
一、臺灣香奩體的意義
二、「香草美人」與「風雅話語」
三、 取徑方法
四、本書架構與各章齣處

2 華美詩風的追求:清代臺灣香奩體的發展歷程與時代意義
一、香奩體的萌芽:從乾嘉到道鹹時期
二、香奩體的流行:同光時期擊缽吟的興起
三、遊戲與豔情:清代臺灣擊缽吟與香奩體的相互影響
四、小結:清代臺灣香奩體的時代意義

3 建構風雅:洪棄生香奩體與遺民詩學
一、齣風入雅:洪棄生的香奩體認識
二、乙未前後:洪棄生香奩體的書寫意義
三、豔情與寄託:日治時期的臺灣香奩風潮
四、小結:「香草美人」作為一種思維模式

4 殖民與遺民的焦慮:連橫香奩體與風雅論
迴歸風雅:連橫對香奩體的認識與批評
二、風雅還是風流:連橫香奩體的香草美人與自我觀看
三、遺民焦慮:連橫香奩體的矛盾與意義
四、小結:風雅話語的衍異

5 遊戲還是抵抗:臺灣新竹枝詞與漢詩現代性
一、雜入豔情:從臺灣竹枝詞到「新」竹枝詞
二、遊戲文章不可輕:1930年代臺灣小報的竹枝詞
三、「小詩」與「雄文」的辯證:臺灣新竹枝詞的新變意義
四、小結:臺灣香奩體與漢詩現代性

6 結論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67096
  • 規格:平裝 / 142頁 / 17 x 23 x 0.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起初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牽涉到古典詩詞的格律與意象分析,對習慣瞭速食文化的我來說,門檻不低。然而,作者的敘事功力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將繁複的文本分析,巧妙地融入流暢的歷史情境鋪陳之中。像是描寫特定詩社的集會場景,那種氛圍營造,讀起來簡直就像在看一部精緻的年代劇,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當年那些纔女們到底在吟詠著什麼樣的風花雪月。書中對於「豔情」與「貞節」在香奩體中的辯證處理,尤其讓我感到震撼,這顯示瞭那個時代的審美與道德規範,其實比我們想的要來得細緻和矛盾重重。它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臺灣文學史中「女性書寫」的邊緣化現象,並肯定其作為主流文化反思的巨大能量。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中浮現的畫麵,不再是課本上僵硬的歷史年錶,而是那種揉閤瞭閩南底蘊與日式規訓下的獨特美學光譜。書中的考證功夫,著實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那種對地方文獻、私人墨跡的窮追不捨,光是想像作者在檔案室裡披星戴月的情景,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份學術熱忱的重量。特別是對「香奩」一詞的界定與演變,作者不滿足於既有的單一詮釋,而是從社會學、性別史的角度,層層剝開其複義性,探討它如何成為女性集體意識與文化認同的載體。這讓原本以為是純粹的閨房文學,瞬間有瞭更宏大的歷史縱深。它讓我們理解,那些看似脂粉氣的詩句,其實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女性在夾縫中尋求自我錶達和文化繼承的有力工具。這不是那種輕鬆的小品閱讀,而是需要反覆咀嚼、對照註釋纔能體會其妙處的深度之作。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美學實踐」的關注,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建構上。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香奩體在視覺藝術(如扇麵、書箋)上的應用,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服飾、妝容形成一種「整體生活藝術」的展現。這使得「香奩」不再是抽象的文學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滲透在生活紋理中的風雅。對於像我這樣對生活美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它讓我體會到,過去的文人是如何將「美」視為一種嚴肅的生命實踐,而非現代人隨意消費的口號。閱讀過程如同參與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復原計畫,每一頁都散發著對逝去雅緻生活方式的深切緬懷與尊重。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專著的價值在於,它有效地拉迴瞭被長期忽略的「非主流」文學傳統,並賦予其應有的學術地位。作者的論證邏輯縝密且層層遞進,讓人不得不信服,這些被視為「小道」的閨秀文學,其實是理解臺灣社會在麵對外來殖民壓力時,如何保持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線索。尤其在比較不同地區(如江南與臺灣)的香奩體風格時,那種在地化的差異性被勾勒得淋灕盡緻,凸顯瞭臺灣在歷史進程中的獨特性。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臺灣文學研究開闢瞭一條極具潛力的跨學科研究路徑,它不隻是一部文學史著作,更是一把解鎖特定歷史時期女性心靈風景的鑰匙,值得所有關心臺灣文化根源的讀者細細品讀。

评分

這本厚重的書冊,光是攤開來聞那股淡淡的油墨香,就讓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百年前的臺北大稻埕,耳邊迴盪著吳音呢喃,眼前浮現那些身著素雅旗袍的女子,手持團扇,輕搖慢拂間,自有風雅流轉。書中對於「香奩體」的溯源與發展,描述得極其細膩,那種從文人雅士的私密唱和,逐漸滲透到日常書信、甚至閨閣詩社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臺灣近代社會文化史。我特別欣賞作者如何不隻是羅列詩作,而是深入挖掘這些看似柔美纖細的文字背後,所隱藏的時代焦慮與自我定位的掙紮。尤其當談及日治時期,傳統審美如何與西方現代思潮在女性書寫上產生微妙的拉扯與碰撞時,那種複雜的情感張力,讀來令人深思不已。它不隻是文學研究,更像是一場精緻的、關於「美」與「時代定位」的考古發掘,讓人不得不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女性纔情與堅韌,肅然起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