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客傢山歌研究:以頭份市、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

苗栗客傢山歌研究:以頭份市、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莉涓
圖書標籤:
  • 客傢山歌
  • 苗栗縣
  • 客傢文化
  • 民俗學
  • 音樂學
  • 頭份市
  • 造橋鄉
  • 頭屋鄉
  • 公館鄉
  • 颱灣客傢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唱一首山歌吧!感受客傢兒女的款款深情。「送郎一條花手巾,日裡洗麵夜洗身;手巾肚裡七個字,永久韆鞦莫斷情。」繡上七字的貼身手巾,不僅是對愛的盟誓與宣言,更是對未來懷抱憧憬與希望的綿長情思。苗栗客傢山歌屬於即興創作、男女對唱的七言四句詩歌體。歌詞內容韆姿百態,反映齣客傢人質樸單純的生活、道地傳神的語言特性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客傢族群珍貴的文化資產。本書聚焦於苗栗縣四鄉鎮市的客傢山歌,運用田野調查方式蒐羅、整理文獻,從追溯客傢山歌的源起與發展開始,逐步由詩歌錶現手法與修辭、語言風格、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等進路,細膩地觀照客傢山歌所體現族群的生活閱歷、情感記憶與藝術構思等特質,並進行深入精當的詮釋,展露客傢山歌此一文化載體的豐美視野。
區域文化變遷與藝術形式的交織:以苗栗客傢地區為例 本書深入探討瞭特定區域文化形態在社會經濟變遷下的演化軌跡,聚焦於颱灣苗栗地區,特彆是頭份市、造橋鄉、頭屋鄉及公館鄉等地的曆史脈絡與當代文化景觀。研究不以單一的藝術形式為核心,而是著眼於宏觀的曆史地理學視角,輔以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分析工具,旨在描繪齣該區域社群在現代化進程中,其傳統生活方式、經濟結構以及由此滋養的文化錶徵所經曆的復雜重塑過程。 第一部分:地理區位與早期聚落的形成 本研究首先構建瞭苗栗西部丘陵地帶的地理模型。這一區域自清代以來,便成為客傢族群重要的拓墾地帶。我們詳細考察瞭頭份市(原稱鬥煥坪)作為行政與商業樞紐的早期發展,分析瞭其如何依托重要的交通路綫(如早期的運鹽路徑和後來的鐵路乾綫)逐漸形成集市中心的過程。不同於純粹的農業聚落,頭份的商業性質為其文化生態帶來瞭早期多元化的影響。 緊接著,文本轉嚮造橋鄉與頭屋鄉。這兩個鄉鎮的地理特徵更為復雜,涉及丘陵與盆地的交錯。研究側重於考察早期移民如何適應多山地貌,進行梯田開墾和水利係統的構建。重點分析瞭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條件下,當地社區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農業經濟模式(如茶園的種植和小型作物的交叉種植),以及這種經濟模式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其早期的社會組織結構和人際關係模式。例如,水利資源的管理往往成為社區權力結構形成的關鍵因素。 公館鄉的考察則聚焦於其特殊的煤礦開采曆史。與鄰近的農業鄉鎮不同,公館在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經曆瞭一段快速的工業化和外來人口湧入的時期。本部分詳盡分析瞭煤礦業的興衰對當地社會階層、傢庭結構乃至空間布局産生的劇烈衝擊。工業經濟帶來的快速城市化現象,與周邊傳統農耕社區形成瞭鮮明的對照,為理解該區域文化適應性提供瞭重要的案例。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與社區的日常實踐 本章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剖析瞭上述四個區域內,客傢傳統社會的組織邏輯。研究深入探討瞭宗族(Tsu-tsung)在不同區域的角色差異。在純粹的農耕聚落中,宗族往往是土地繼承、祭祀活動和糾紛解決的核心仲裁者;而在如頭份這樣的商業中心,宗族的影響力則逐漸被現代化的法律和商業規範所稀釋,轉而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名望的維持上。 日常生活的實踐層麵,我們考察瞭物質文化的變化。這包括對傳統建築風格(如三閤院、四閤院)在不同地貌條件下的適應性變異,以及其在戰後現代建築衝擊下的保存與改造現狀。例如,在頭屋的傳統聚落中,由於交通不便,傳統生活方式的保留相對完整;而在造橋,由於地理上的開放性,文化元素的交流和融閤更為頻繁。 此外,本研究也關注瞭區域性語言變體(方言)的使用頻率和代際傳承情況。語言作為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其在不同鄉鎮的衰減速度和保護努力,反映瞭社區對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不同態度和策略。 第三部分:教育、公共政策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隨著颱灣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公共政策和教育體係對地方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本部分側重於分析戰後國民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土地改革以及地方自治的建立,如何係統性地重塑瞭苗栗客傢區域的社會圖景。 在教育層麵,研究考察瞭不同時期學校的設立對年輕一代文化觀念的影響。傳統知識和技能的代際傳遞鏈條在何種程度上被切斷或重構,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在政策執行層麵,探討瞭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自來水係統的鋪設)中對傳統聚落空間産生的“空間暴力”——即現代化規劃如何不經意地破壞瞭原有社區的有機結構。同時,我們也審視瞭近年來地方政府為促進觀光或文化保存而推行的政策,評估其對社區文化資本的纍積與流失所帶來的雙重效應。 結論:區域差異性與文化韌性 綜上所述,本書強調苗栗客傢地區並非一個同質化的文化實體。頭份的商業活力、造橋的農工商過渡形態、頭屋的相對保守與公館的工業烙印,共同構成瞭復雜而多維的文化景觀。最終,研究總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驅動力——地理環境的初始約束、經濟主導産業的更迭,以及外部政治經濟力量的介入。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區域文化變遷的細緻框架,揭示在地社群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持續構建和錶達其獨特的身份認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莉涓


  臺灣苗栗縣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開設「臺灣客傢歌謠與鄉土文化」、「應用文與寫作」、「國文」等課程。曾任朝陽科技大學、國立聯閤大學、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以及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客傢文化事典》〈民謠與山歌〉篇編纂人員。曾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與客傢委員會博碩士論文獎助。主要研究領域為:民間文學、詼諧文學、客傢鄉土文化等。著有〈嚴歌苓小說〈白蛇〉的交響式話語〉、〈臺灣客傢「喜感」故事的藝術特色〉、〈末世頑童——王思任的戲謔人生〉等研究論著。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吳福助 1
推薦序二 王幼華 5
推薦序三 林仁昱 9
自 序 張莉涓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 3
一 專書 3
二 學位論文 5
三 期刊論文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1
一 地域 11
二 材料來源 12
三 受訪者 13
四 麯調 2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6
一 文獻研究法 26
二 田野調查法 27

第二章 追蹤躡跡——苗栗客傢山歌的源起與發展 35
第一節 苗栗頭份、造橋、頭屋、公館四鄉鎮市的地理沿革 35
一 頭份市 36
二 造橋鄉 37
三 頭屋鄉 37
四 公館鄉 38
第二節 客傢山歌與九腔十八調釋義 39
一 腔調、唱腔與麯調 41
二 種類繁多之意 42
第三節 客傢山歌的發展線索 47
一 從中國詩歌發展看客傢山歌 48
二 從麯調的演變看客傢山歌發展 55
三 從民間傳說故事看客傢山歌特質 56
四 從茶園經濟看客傢山歌發展 59
五 客傢山歌的近代發展 61

第三章 語近情遙——苗栗客傢山歌的錶現手法與修辭 65
第一節 苗栗客傢山歌的賦比興錶現手法 68
一 鋪陳言誌的賦 69
二 因物喻誌的比 71
三 托物興詞的興 81
第二節 苗栗客傢山歌的修辭藝術 86
一 言此意彼的雙關 87
二 言過其實的誇飾 90
三 連綿迴環的頂針 92
四 節奏鮮明的類疊 93
五 餘韻無窮的設問 97
六 委婉蘊蓄的婉麯 98
七 以彼代此的藉代 100
八 引經據典的引用 101
第三節 小結 103

第四章 聲情並茂——苗栗客傢山歌的語言風格 105
第一節 靈活多元的句式結構 107
一 以複句式為主的句式結構 107
二 跳脫形式的句式變化 116
第二節 迴環和諧的音韻風格 119
一 腳韻 120
二 頭韻 126
三 句中韻 128
四 通押 130
第三節 通俗活潑的客語詞彙 133
一 重疊詞 134
二 客語方言詞彙 145
第四節 小結 151

第五章 永不凝凍的智慧閃光——苗栗客傢山歌的口傳性特質 153
第一節 智慧的積澱與傳承:山歌中的熟語與民俗事象 154
一 簡捷傳神的民間熟語 154
二 精闢通透的民俗事象 158
第二節 即興的復現與創編:程式套語在山歌中的錶現形態 160
一 開端程式套語 163
二 中段程式套語 168
三 結尾程式套語 169
第三節 小結 171

第六章 妙趣天成——苗栗客傢情歌的主題與特色 173
第一節 韆姿百態:唱不完的款款深情 174
一 求愛 175
二 挑逗 176
三 初戀 177
四 熱戀 178
五 約會 179
六 謾罵 180
七 頌讚 181
八 相思 182
九 感嘆 184
十 送別 186
十一 定情 188
十二 盟誓 189
十三 餽贈 191
十四 失戀 192
十五 叮嚀 193
十六 風流、偷情 194
第二節 詞淺意深:客傢情歌的內容特色 195
一 條條山歌有妹(郎、哥)名 195
二 堅定忠貞的愛情觀 198
三 勤儉堅忍的女性精神 205
四 融閤自然地理特徵 212
第三節 小結 219

第七章 土地與生活的交響——苗栗客傢山歌涵攝的民俗文化 221
第一節 傳統觀念的外化:物質生活民俗 222
一 重內容、輕形式的飲食文化 223
二 重實用、輕美觀的服飾文化 237
三 從群居夥房到核心傢庭的民居文化 241
第二節 歡喜慶年節:歲時節日民俗 245
一 新年:鑼鼓八音響連天 246
二 元宵:迎龍賞燈鬧融融 248
三 天穿日:慶祝豐收好年鼕 250
四 清明:兒女傢傢拜墓田 251
五 端午:祭祖食粽賞龍船 252
六 中元:普渡建醮競神豬 253
七 中鞦:哥送月餅妹收留 256
八 重陽:唱歌賞菊放紙鷂 257
第三節 生命的謳歌:婚嫁習俗 259
一 成婚動機 260
二 擇偶條件 262
三 婚姻形式 264
四 寄情別戀——婚外情 281
第四節 小結 282

第八章 結論 285
一 在形式錶現上,豐富多采,意境明晰而深遠 285
二 聲情並茂的語言風格,具有時代性與地域性的特徵 285
三 簡捷傳神的民間熟語,是永不凝凍的智慧閃光 286
四 韆姿百態的客傢情歌,展現客傢男女不同戀愛階段的款款深情與精神風貌 287
五 山歌中涵攝的民俗文化,展現常民生活的價值觀 287

參考書目 289
名傢推薦 30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傳統音樂多少有些涉獵的聽眾,坦白說,我原以為這類地方性極強的研究,內容可能會偏嚮學術術語的堆砌,讀起來會很枯燥。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筆法相當細膩,在處理山歌的麯式結構和調性轉變時,並沒有讓非專業讀者感到吃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似乎融入瞭對歌麯背後社會變遷的關照。例如,頭份地區在不同時期,山歌的內容是如何從純粹的勞動號子,逐漸轉化為帶有情感抒發甚至隱晦社會評論的載體,這背後的時代脈絡被挖掘得很徹底。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唱什麼」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為什麼要這樣唱」的文化解剖學。整體而言,它成功地將硬核的民俗學研究,轉化成瞭一趟引人入勝的歷史聲音之旅,推薦給所有對颱灣在地文化變遷有興趣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人一種沉穩且專業的感覺,這也反映瞭內容的嚴謹性。我注意到,在比較不同鄉鎮山歌的差異時,作者採取瞭一種非常細緻的對照手法。比如,頭屋鄉的山歌可能更偏嚮田園牧歌式的抒情,而頭份的某些類型可能因為城鎮化進程較快,帶有更強烈的都市邊緣感。這種空間性的比較研究,在客傢山歌研究中算是比較少見的切入角度。它揭示瞭即使是同一個文化母體下的藝術形式,也會因為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而產生微妙的「方言化」現象。讀完整套下來,你會覺得對苗栗客傢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單一平麵,而是立體且多維度的,讓人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和敬意。

评分

說實話,要寫一本關於特定區域的歌謠研究,難度極高,因為你必須在「地方特殊性」和「學術普世性」之間找到平衡。這本《苗栗客傢山歌研究》顯然在這點上做得非常成功。它並沒有將山歌僅僅視為一種「懷舊的產物」,而是將其視為活生生的文化載體。最令人動容的是,透過對這些山歌的重新解讀,我們彷彿能聽見祖輩在胼手胝足時的汗水與辛酸,以及在節慶時的歡樂與祈願。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但同時保持瞭學者的客觀批判。這種溫暖而不失嚴謹的寫作風格,讓即便是對學術理論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吸引。這不隻是一本學術書,它更像是一份寫給苗栗客傢靈魂的情書。

评分

這本研究專書對苗栗客傢山歌的梳理,簡直是文化保存的一大貢獻。作者深入苗栗幾個關鍵鄉鎮,包括頭份、造橋、頭屋跟公館,這些地方都是客傢文化重鎮,山歌的傳承對地方情感連結非常重要。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田野調查上的紮實程度,光是能把這些分散在地方耆老記憶中的歌謠片段重新拼湊、分類,就已經是件瞭不起的事。書裡頭的文本分析,不僅僅是文字的呈現,更觸及到山歌在早期農業社會、婚喪嫁娶等場閤中的實際功能。讀起來能感受到那股濃厚的生活氣息,那種不加修飾、直抒胸臆的客傢精神,透過這些歌謠活靈活現。對於想瞭解客傢文化,特別是透過音樂形式來切入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入門磚,甚至對於資深研究者,也能從中找到新的啟發點。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種對地方文獻的極緻尊重。特別是在公館鄉和造橋鄉的部分,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建立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和老一輩藝人的信任關係。這類研究最怕的就是「空中樓閣」,缺乏實證基礎,但這本專著透過大量的實例比對,讓每一首山歌的齣現都有其脈絡可循。對於學術研究而言,它提供的資料庫價值是無可取代的,這不隻是整理,更是考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山歌演唱時的「腔調」和「氣口」,這些是光看文字很難體會的細微之處,但書中透過精準的描述,試圖將聽覺的魅力轉譯為視覺的理解。這份對細節的堅持,讓這本研究的深度遠超於一般市麵上的文史整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