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給想做學問的你
做學問的人一般稱為學者或研究者,而研究者有研究和教育兩大工作。教育也是我的工作之一。我在高等教育機構執教超過四十年,包含專門學校、短大、大學、研究所以及社會人士教育在內,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經驗算是非常豐富。
我一直都很重視「成為資訊生產者」這一點,也這樣要求學生。到了高等教育以上的階段,學生不只要讀書(吸收知識)更要做學問(學而後問)。也就是說,學生必須找出還沒有解答的問題並且自己去找出答案。這就是所謂的研究(追究問題)。
所謂的研究,就是指提出還沒有人解決的問題、收集證據、建構理論、提出答案到說服對方的過程。因此,光靠現有的資訊還不夠,自己必須成為新資訊的生產者才行。
我在大學授課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成為資訊生產者。資訊有生產、流通(傳達)和消費的三個過程。媒體是傳達資訊的媒介,很多人會從這裡消費取得的資訊。當然,學習的基礎就是模仿。因此,適當消費別人生產的資訊,就是成為資訊生產者的前提。
世界上流通著許多資訊,也有大量的資訊消費者。有些人稍微聽了一點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資訊就一副了然於心的樣子,也有些資訊宅會去接觸一般人不知道的情報源,獲得稀有的消息。除了資訊宅之外,還有資訊美食家、資訊大胃王和資訊通等各種等級。
資訊消費者從「精通」到「一般」的差距很大,身為資訊通又對資訊品質很要求的人稱為資訊愛好者。當然,正因為有等級高的消費者,資訊的品質才會跟著提升,不過我可以斷言:資訊和料理一樣,生產者比消費者更偉大!在料理界,製作
料理的人比美食的消費者偉大好幾倍。因為生產者隨時都能變成消費者,但消費者無論多麼「精通」,都不可能變成生產者。
我經常要求學生,與其當一個資訊的消費者,不如當生產者。即便產出的東西再怎麼拙劣,我也要求學生務必成為資訊生產者,生產不屬於他人的原創資訊,而非當一個資訊愛好者。
偏差值高的學生往往會變成對資訊很挑剔的愛好者,然後會因為這樣經常在雞蛋裡挑骨頭、挑毛病。嚴厲批評他人的產物誰都會,有時也會此產生快感,不過當對方說「那你來做做看」的時候,又很難找到替代品。如果是大學生的話,或許還會被原諒。但是像研究所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入學問知識生產制度裡,就會無處可逃了。因此,站在資訊生產者的立場變成消費者時,消費資訊的方式也會改變。因為你會去思考背後的內情,這些資訊是怎麼產生的。
而且,成為資訊生產者比資訊消費者快樂很多倍,也會覺得更有價值和成就感。一旦品嘗過這種滋味就會上癮,這就是研究的極道。
上野千鶴子
導讀
成為資訊生產者
這本書的原名「成為資訊生產者」,是作者上野千鶴子對讀者的期望,也是這本書的核心意義。
在學習的歷程中,到了研究所的階段,就必須撰寫論文才能夠畢業,儘管現在的研究所已經有其他各種的另類方案可以替代寫論文,不過論文畢竟還是主要的要求。但是愈來愈多的研究生,並不了解、或是已然忘卻寫論文的目標和意義,多半視為不得不從事的苦差事,往往只是勉強應付老師和研究所的規定。實際上,到了高等教育以上的階段,學生不單單是吸收知識而已,更需要學習的是發掘尚未被了解和回答的問題,並運用特定的方法和途徑去找出答案,這就是所謂的研究。換言之,研究生所要做的,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知識的生產者。
生產知識正如同所有的技能一般,都有一套操作的原則和方法,否則無從建構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社會科學類的研究所中,都會開設研究方法這類的必修課程,培養研究生做研究的能力。然而即使如此,研究生對於如何「做研究」這件是,通常還是覺得焦慮痛苦,原因並不全然是研究方法多麼艱深難學,而是不容易掌握核心要旨,更看不到做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而這正是上野千鶴子寫這本書的用意,她指出學問是公共財,因為有人創造和建構知識,成為人類可資運用的財物,由此推進人類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做為一個資訊的生產者,正是承擔這樣一個沉重、深刻而有價值的工作。而要成為一個資訊生產者,就必須學習如何做研究/學問,這本書就是要引領著學生一步步成為一個有使命和能力的資訊生產者。
一般研究方法的著作,多半會先將關於研究的要素和概念用各章節陳述清楚,然後說明進行的步驟。但上野千鶴子卻採取另外一種途徑,她直接將研究的過程陳列出來,然後帶領讀者逐步進行研究工作;每一個過程的步驟中,再說明關於這個步驟的概念和做法。這也就是手把手教學、師父帶著徒弟一點一滴學習的論述策略,將關於研究方法所需要的概念、知識和方法,經由實際運作的過程,逐步實踐和累積。
更有意義的是,作者用非常平易但明確的說法,告訴讀者這些規定背後的意義。因為多數的研究者,往往只是遵循著學術社群長期所訂定的規則從事研究工作,但對於這些規定背後的理論或是用意並不清楚。上野千鶴子透過自身的實踐經驗,說明這些規則制定的背後因素,讓我們可以知其所以然地做研究。雖然她謙稱這本書不涉及「方法論」的範疇,但在我看來,書中已經讓我們窺探到方法論的內涵。
因此,對於想要進行研究工作的學生,這本書可以當作類似操作手冊的概念來研讀。從如何選擇研究題目開始,然後進行文獻探討、設計研究的方法、執行研究的過程,到最後生產一篇論文,可以參照書中所建議的做法一步一步進行。當然,書中所介紹的KJ法,可能不是本地學者熟悉或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者還是可以代換成自己所選擇的研究方法來執行,整個概念和過程是可以通用的。
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就讀研究所、需要寫論文的研究生所著的實用參考書,但除了研究生適用之外,對於需要做報告的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好的使用手冊。因為並非所有社會科學類別的科系都有規劃研究方法的課程,許多學生在做報告時,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做多少算多少,沒有任何方法的概念,也掌握不到要領,更遑論提出答案和建構知識。這本書可以讓大學生在做報告時,跨上學術和知識的殿堂,解答我們對世界的提問。
近年來因為一○八課綱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建置學習歷程檔案,許多高中生積極地參加教育部所舉辦的「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小論文寫作比賽」。因此,類似「探究與實作」、「專題或議題探究」這一類需要學生主動設定題目、進行研究、動手寫作、創作或製作一個作品的課程,已逐漸蔓延開來。小論文就是一種學術寫作,需要資料蒐集與分析組織、論證和論據的整合,並且包含分析、歸納、詮釋、批判、評估等思考和論述能力;同時還要展現文字、數據、圖表等多元資訊形式的呈現技巧。然而事實上,許多高中老師自己並不具備做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要指導學生更是困難,而這本書正好提供了高中生一個非常適切的實用參考書籍,若能依照書中所指示的方法逐步進行研究,即使是高中生,也可以經由探索和分析的過程,創作出具有知識內涵的學術論文。
這是一本非常「親切」的學術書籍,我所謂的「親切」,意思是作者所採取的敘事策略,是以口語化的方式敘述研究的概念,並以實際案例做為說明,引導讀者逐步走上研究的道路。對讀者而言,閱讀的過程便宛如跟著作者進行學術研究,最後生產出論文。看似生動輕鬆的論述方式,其實是上野千鶴子集畢生功力,著述出來的嘔心瀝血之作。
學術研究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是這個世界會因為資訊/知識的生產,而創造更大的福祉和進步。「學問就是想讓自己過得暢快,至死方休的極道」,上野千鶴子的認知和期許是如此,我們對研究工作也當作如是觀。
讓我們一起來喜歡做研究、享受做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林福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