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5版)

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瑞麟
圖書標籤:
  • 質性研究
  • 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
  • 社會科學
  • 學術著作
  • 研究設計
  • 訪談
  • 觀察
  • 文本分析
  • 理論建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凡事能以數字計算的,不一定能算數。凡事能算數的,卻不一定能以數字計算。—— 愛因斯坦

  由長期角度來看,決定社會興衰的,是人的思維模式,也就是看一個社會中的菁英有沒有嚴謹的思考力,以解讀及因應各種社會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 North)


  本書由質性研究國際頂尖學者親筆,根據實戰經驗,配閤華人學習脈絡,以科普文筆引領讀者一窺質性研究的精神,以及辯證思維的學習方法。是菁英份子提升思考能力,研究人員撰寫優質論文的最佳指引。作者從第三版起做瞭結構性的調整,全書分為:觀念篇、招式篇、風格篇與完結篇四個部分。有別於市麵上多數研究方法的書籍,本書將引導讀者建立更具係統性的知識體係。第五版風格篇新增〈隱形宰製:溫柔成為危險的控製〉,為讀者帶來更多辯證的臨摹啟發。

  哪些人會愛上這本書:
  1.如果你想使用「蘇格拉底」的思辯方法,鍛鍊深度的思考力。
  2.如果你是有產業背景的碩博士研究生,不想做韆篇一律,與實務脫節的研究。
  3.如果你是還沒有決定主題或方法的研究生,但想做齣有洞見的學術論文。
  4.如果你在學術界或在研究機構任職,想縮短學習麯線,利用手上案例發錶在學術期刊。
  5.如果你是行銷企劃或顧問,希望以不同的思維寫齣調查報告。
  6.如果你是業界主管、政治領袖、法官律師、媒體記者,想理解如何讓推理更細膩,決策更周詳。

名人推薦

  學術的使命是培育「思想深度與創意」。—— 經濟學傢,張五常

  當你花這麼多時間去背誦知識的碎片時,你真正的價值其實是,麵對睏難時的獨立思考力!—— 趨勢學傢,大前研一

  深切希望因為這本書的齣版,能帶動華人世界質性研究的風氣,也提高大傢質性研究的水準。—— 政治大學教授,司徒達賢

  在蕭教授深入淺齣的導引下,讓我們認識到質性研究其實是「比數字更有趣的研究」。—— 臺灣大學教授,李吉仁
 
探尋知識的邊界:跨學科視野下的深度思辨 本書旨在為尋求超越傳統量化範式的研究者和思想者提供一個廣闊的、富有啓發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我們聚焦於那些難以被純粹數字語言捕捉的復雜現實、主觀經驗、文化細微差彆以及社會互動中的深層機製。 本書的主旨在於引導讀者進行一種“去數值化”的思維訓練,即不再將研究的有效性或深刻性僅僅等同於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我們深信,人類經驗的豐富性和世界的復雜性,需要更精妙、更具解釋力的工具來加以把握。 第一部分:範式重構與哲學基石 本部分將徹底審視實證主義的局限性,並為讀者建立一個堅實的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t)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的哲學基礎。 第一章:量化迷思的解除 我們首先剖析瞭科學哲學史上,將自然科學模型強加於社會現象研究中産生的偏差。討論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議題展開: 實在的多元性: 探討“實在”並非是單一、客觀、可被完全測量的實體,而是社會共識、文化背景和個人視域共同建構的結果。我們引入本體論(Ontology)的多重視角,區分實在論、批判實在論與建構論的根本差異。 知識的語境依賴性: 論證知識的有效性總是與其産生的社會、曆史和文化情境緊密相關。脫離語境的“客觀數據”往往失去瞭解釋力。 “黑箱”的打開: 批判將復雜社會過程簡化為變量關聯的趨勢。我們強調,真正重要的研究問題往往存在於變量之間的“中間地帶”,是關係、過程和意義的編織。 第二章:定性研究的本體論與認識論轉嚮 本章深入探討瞭定性研究在認識論層麵(Epistemology)所采取的立場。我們不會停留於“收集數據”的層麵,而是探討“如何理解我們所收集到的東西”: 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的構建: 探究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如何共同生産知識。這不是“偏見”的來源,而是意義生成的必要條件。引入現象學中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強調理解行動者自身的視角。 意義的深度挖掘: 區分“描述”與“解釋”。真正的定性洞察在於揭示行動者如何賦予其行為以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如何組織瞭他們的社會結構。這需要超越詞頻統計,進入符號、敘事和隱喻的領域。 理論的生成與湧現: 強調理論應從紮根於經驗材料中“生長”齣來,而非僅僅是對既有宏大理論的驗證或套用。探討歸納推理與反思性在理論構建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研究設計的精妙與策略 本部分將指導讀者如何設計齣既具嚴謹性,又充滿創造性的、以理解為導嚮的研究方案。 第三章:問題陳述的藝術:從“什麼”到“如何”與“為何” 成功的定性研究始於一個恰當的問題。我們將徹底摒棄那種尋求因果關係的、封閉式的問題結構,轉而聚焦於探索性、描述性與解釋性的提問方式: 聚焦過程而非結果: 如何設計問題來揭示現象的動態演變,而非僅僅捕捉一個靜態的快照?例如,從“……是否導緻瞭……?”轉嚮“……是如何演變的?”或“在特定情境下,人們如何理解和應對……?” 情境的錨定: 強調研究邊界和場域的界定。研究問題必須被明確地置於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文化框架內,以確保後續發現的深度與相關性。 研究的倫理張力: 在設計階段,探討研究者權力結構與被研究者賦權之間的平衡。如何確保研究不僅是“關於”他們,更是“與”他們一起完成的? 第四章:抽樣哲學的再定義:深度勝於廣度 定性研究的抽樣邏輯與量化研究的概率代錶性截然不同。本章闡述如何進行目的性抽樣(Purposive Sampling): 理論飽和與信息密度: 闡釋何時停止收集數據並非基於樣本數量,而是基於“理論飽和”——即新信息不再能提供實質性的新見解。 極端案例與典型案例的選擇: 探討如何策略性地選擇那些能最大化信息異質性(為瞭發現變異)或最大化信息同質性(為瞭深入理解核心機製)的案例。 滾雪球抽樣與關鍵綫人: 討論在難以接觸特定群體時,如何利用現有關係網絡進行高效且深入的探索,並警惕其潛在的偏倚。 第三部分:數據收集的感官與詮釋 本部分側重於田野工作的方法論精進,強調研究者作為“樂器”的角色。 第五章:訪談的深度對話:超越信息交換 訪談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關係構建和意義協商的過程。 非結構化與半結構化訪談的靈活運用: 掌握如何根據對話的自然流嚮調整提問的側重和順序,避免僵硬的腳本。 傾聽的藝術: 訓練“第三隻耳”——捕捉沉默、語調、身體語言中蘊含的未言明信息(Paralanguage)。 追問的技巧: 學習如何使用“反射性追問”(Reflective Probes)來鼓勵受訪者深化思考,而不是僅僅提供錶層答案。例如,追問“您能再多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嗎?”或“您當時感受到瞭什麼?” 第六章:觀察的沉浸與反思:進入行動現場 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要求研究者在特定程度上融入研究場域。 角色定位的張力: 探討“完全參與者”、“觀察者-參與者”與“純粹觀察者”之間的選擇及其對數據的影響。 田野筆記的結構與質量: 強調田野筆記必須是多層次的記錄——包括描述性記錄、方法論反思、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情感反應(自反性日誌)。 非言語數據的編碼: 如何係統地記錄和分析環境布局、儀式、互動模式等非語言信息,並將其整閤進解釋框架。 第四部分:分析的嚴謹性與信度建構 本部分是定性研究最具挑戰性的環節:如何將原始、龐雜的文本或觀察轉化為有力的、可信的發現。 第七章:編碼與主題的生成:從文本到洞察 我們將詳細介紹多種分析方法,它們的核心目標都是在數據中建立係統性的、可追蹤的聯係。 開放式編碼與範疇化: 深入講解初始編碼的流程,確保概念忠實於原始數據。重點討論如何通過對比分析(Constant Comparison)來提煉齣穩定的範疇(Categories)。 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的層次: 不止於錶層主題,探討如何挖掘潛藏的、深層的、結構性的主題,這些主題往往是研究的核心發現。 敘事分析與話語分析的引入: 對於依賴於故事和語言結構的領域(如身份構建、政治話語),介紹如何運用敘事結構分析和福柯式的權力/知識分析,以超越簡單的內容分析。 第八章:定性研究的可信性標準(Trustworthiness) 摒棄量化研究中的“內部/外部效度”術語,本章采用定性研究的對應標準,建立更符閤其本體論的評估體係: 可信度(Credibility): 通過三角互證(Triangulation,包括數據源、方法和研究者的互證)來增強發現的紮實性。強調“成員核查”(Member Checking)在驗證意義解釋上的關鍵作用。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 論證如何在不追求統計泛化的情況下,通過“濃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為特定情境下的發現提供充分的細節,以便其他研究者判斷其適用性。 可靠性與可確認性(Dependability & Confirmability): 探討建立“審計追蹤”(Audit Trail)的必要性,即係統地記錄所有研究決策、編碼邏輯和分析演進過程,使研究過程透明化、可被後續追蹤和檢驗。 第五部分:撰寫與影響:論證的建構 定性研究的成果不僅在於發現瞭什麼,更在於如何有效地“講述”這些發現。 第九章:論證的結構:敘事與證據的統一 成功的定性論文需要一種平衡的敘事策略——既要保持理論的穿透力,又要尊重經驗材料的復雜性。 證據的呈現藝術: 如何精選和引用受訪者的陳述(Quote),使其既能支撐論點,又不至於淹沒分析的聲音。引用不再是佐證,而是論證的實體。 反思性作為論證的一部分: 探討如何將研究者自身在研究過程中的認識變化、睏惑和偏見納入最終論述,增強研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整閤發現與理論對話: 如何將從特定案例中提煉齣的理論洞察,與更宏大的理論流派進行對話,從而提升研究的學術貢獻。 本書緻力於培養研究者對復雜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對人類經驗的深刻同情心,提供一套嚴謹而靈活的方法論工具集,使讀者能夠自信地在不依賴數字指標的領域中,構建有力的、具有變革性的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瑞麟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課程客座教授。於英國華威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工程碩士與商學博士。曾任英國華威剋大學「創新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勞斯萊斯航太公司研究員、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亞太運籌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經常受邀至英國、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講學。

  專長以各種質性詮釋方法分析複雜的企業問題。研究主軸包括:創新採納與擴散、資訊科技與組織變革、劣勢創新、開放創新等;專注跨領域研究,如科技跨服務業、教育業、交通業、新聞媒體業、城市未來、流行音樂演藝經紀、博物館策展創新等議題。經常以幽默的案例與角色扮演,帶領學員進入創新領域,思考創新與變革議題。屢獲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政治大學EMBA最佳教學獎等。

  曾擔任各國際期刊執行編審。目前為《中山管理評論》跨領域質性研究特刊客座主編與《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副主編。著作常見於國際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獎。學術專書著有《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思考的脈絡:創新,可能不擴散》與《科技意會:衛星派遣的人性軌跡》等。
 

圖書目錄

學術原創書係序:學術也可以原創—生硬的學術,變成搶手的暢銷書(楊榮川) 003

推薦序:
思考力的作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實踐(司徒達賢) 005
推薦序:比數字更有趣的研究—有血有肉的質性研究(李吉仁) 010
作者序:深度思考力—研究,不一定要用數字 014

觀念篇 025
01 脈絡:質性是一種思維 027
02 差異:質性與量化的不相容 039
03 基本功:歸納、推理、辯證 055
04 鑑定:六特質、三原則 073
05 門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087

招式篇 111
06 論文的起源:內心緩而無形的成就 113
07 論文之前段構成:研究設計與布局 139
08 論文之後段構成:案例呈現與啟發 169
09 專業陌生人 203

風格篇 225
10 對偶互動:好萊塢找創意 227
11 層次變化:快樂的電子郵件 245
12 對比反差:擾人的例規 259
13 解讀意涵:劍橋大學的晚餐 277
14 因果循環:決策失速陷阱 295
15 策略迴應:愛迪生計中計 307
16 調適歷程:時時留意鏡中人 321
17 階段演化:潛移默化微變革 337
18 隱形宰製:溫柔成為危險的控製 353

完結篇 367
19 學術這一行: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369
參考文獻 38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2512
  • 叢書係列:學術原創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5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深度思考力
研究,不一定要用數字


  由長期角度來看,決定社會興衰的,是人的思維模式,也就是看一個社會中的菁英有沒有嚴謹的思考力,以解讀及因應各種社會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 North)

  質性研究,培育思考力

  這本書介紹如何以「蘇格拉底」式的方法來鍛鍊深度的思考力。特別是如果你正在攻讀,或正準備要攻讀博碩士學位,具有很強的業界背景,不想做純統計的研究,請繼續往下看。如果你屬於另一群讀者,例如:業界主管、政治領袖、法官律師、媒體記者,想瞭解有什麼方法論可以讓推理更細膩、思考更縝密、決策更周詳,本書中也能找到不少靈感。

  為什麼聰明的領袖往往會做齣很不聰明的決策。企業主管常常捶胸頓足,因為團隊推齣的企劃案都胎死腹中,讓公司虧瞭不少錢,他們感嘆要是早有人點齣這些問題,就不會造成這些損失瞭。政府部門常推齣一些政策,結果不但沒有造福民眾,良法美意反而招來民怨。法官在判案時,麵臨似是而非的狀況,為瞭正義之名,卻常做齣不閤時宜的判決。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正在悄悄醞釀。企業界對員工的要求原本著重在專業力與執行力。例如,企業會依據求職者的專長(像是會不會寫軟體程式)與做事的積極性來評估是否錄用此人,並決定給薪的標準。專業力與執行力愈強,薪資也就拿得愈多。現在,如日本知名管理顧問大前研一所預言,思考力將首度取代專業力與執行力,成為企業擇纔的第一要項。會不會批判式思考,將決定一個人的成就與格局。

  2006 年,也就是本書第一版剛問世,中國大陸、颱灣、香港、新加坡等大學掀起瞭一陣案例熱潮,送商學院教授到哈佛商學院取經「個案教學法」。學校鼓勵上課用個案、教授寫個案、學生論文也要做個案。但是,採用個案教學真的就能培養齣具思考力的學生嗎?這一點是值得深思的。個案就像故事一樣,有些故事讀瞭後令人產生洞悉力;有的故事則平凡無奇,讀瞭還會讓學生喪失思考力。重點是,到底案例是如何寫?又是如何教?

  我們漸漸瞭解到,要做好「個案教學」,就必須先學會如何做「個案研究」。過去,我們熟悉的是歸納與演繹的邏輯思考。但是,批判性的思考必須超越歸納與演繹,更強調辯證邏輯。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這種辯證邏輯就是培育批判性思考力的基本功。沒學會辯證邏輯就去學個案或教個案,可能都會如霧裡看花,最後雖能學會武功招式,卻會忽略內力的養成。因此,用個案教獨立思考將會是緣木求魚。學生所學到的隻是更多的故事,不是深度的思考。這種批判式思考的內功,必須透過質性研究的培育。

  2016 年,管理學係以外的世界也受到瞭刺激。社會、人類、心理、設計、傳播、教育等科係的學者,也開始深思如何從質性研究來深化自己的作品。傳統上,人文學係的個案多重於描述,少於推理和啟示,而這正是管理學的強項。因為企業一定會追問:知道這個案例後,我們該採用什麼方式創新呢?自 2006 年起,經過十年後,《中山管理評論》首開先河,打破疆界,成立「跨領域質性研究」專刊,讓各人文領域的學者有瞭交流的園地。2017 年 9 月,颱灣管理學會(TAOM:Taiwan Academy of Management)旗下的《組織與管理》,也接著推齣以原創為主的質性研究特刊。我們纔發現,質性研究學者之間的跨域交流,比起在同領域與同儕競爭,可以激盪齣更多的火花。

  學術研究之「稗類」

  近年來,國際管理學術界的風嚮球改變瞭。以前在管理領域的研究多是量化學派(或稱實證學派)的天下,強調研究中要有變數、要有數據、要有統計,否則不能算是嚴謹的作品。以前在主流學術中,隻要被貼上質性研究的標籤,就很可能被歸類為研究「稗類」。「稗」(音拜)意思是次等的米;用於詞藻,形容劣等的東西;意喻知識,比喻為上不瞭檯麵的學問,像稗官野史。「稗類」一詞也正好可以說明質性研究法在管理學術領域中的邊陲地位。一般學者的錯誤印象是,相較於量化、實證性的研究,質性研究是次一等、是上不瞭檯麵的、是不嚴謹的方法論,是「敗」類。

  質性研究真的是次等的研究方法嗎?這種「稗類」共識已由早期的省思,漸漸成為近期壓倒性的反擊,像是美國管理學界在 2004 年後大力提倡,使質性研究進入管理學界之中流,雖仍非主流。學者開始省思,當今實證式研究被操作得過度簡化,與企業實務脫節。這個風潮並非全盤否定量化研究,學者所擔憂的是量化研究的限製。然而,雖然有些質性研究者振振有詞地針砭實證研究之失,撻伐量化研究像是象牙塔中無意義的數字遊戲,但這並不能遮掩許多質性研究其實也是濫竽充數,說著冗長的故事,卻提不齣半點理論上的貢獻。

  這裡至少存在三個問題。首先,我們仍不清楚量化(實證)研究與質性(詮譯)研究有什麼差別?質性研究如何可以培育齣思考力?其二,我們不全然理解質性研究是如何展開、如何執行與如何評估。一般錯誤的印象是:實證研究可以循著一定的步驟收集與分析資料,比較客觀嚴謹;而質性研究的個人主觀性強,漫無章法,比較不嚴謹。當我們遇上一篇自稱是質性研究的作品,卻也很少人知道如何判斷此作是真品或是贗品。其三,我們缺乏一個共識性的準繩來評鑑一份質性研究的良莠。在實證研究中,常規是以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來判斷研究的嚴謹度。但是,以信度與效度來臧否質性研究,卻是不恰當的,就像嘗試以「公尺」來衡量水的容積一樣。

  在這個時刻去學習「質性研究」,是否存在特殊的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時機是恰當的。質性研究不隻是寫個案,更是在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政治大學司徒達賢教授便點齣,颱灣的管理學術研究,雖然大都以統計方法進行,但這種科學性的研究方法卻未必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唯一途徑。司徒老師提醒,以量取勝的研究心態,將使研究者耗費大量的時間在收集樣本數(問捲),而不是思考問題本質與構思創新的解決方案。令人更憂心的是,許多博士班學生為配閤這種學術發錶的「遊戲規則」,將心力花在取樣本、玩變數中,不僅不能提升管理研究的素質,對社會與企業也將產生負麵的影響。相對地,個案研究的重點在觀察與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反而比較能提齣結閤實務的理論。

  雖然我萬分同意司徒老師的觀點,也覺得個案研究很重要。但我仍不禁擔心,大傢對個案研究的理解是否一緻。

  一味以寬廣的標準來看個案研究,也說不過去。許多案例研究隻是找三、五位經理人,各採訪一小時,綜閤歸納三人的說詞,個案研究就齣爐瞭。也有人採訪三十多人,但論文中隻是將公司歷年事件列齣來,然後談談每個人的經歷,再找一個理論套一套,如此也稱為質性研究。很抱歉,這些都不能算是質性研究,頂多是雜誌式的意見報導,還算不上研究。這的確是從事質性研究學者要虛心接受的批評。

  觀念、招式、風格

  我常收到許多詢問。有學生問:「為什麼做質性研究必須瞭解哲學?」也有人問:「為什麼在質性研究中不用發展驗證假說(hypothesis)?」更有人問:「我不喜歡數字,那做質性研究會不會比較容易取得博士學位?」問題琳瑯滿目,有些問題我記不得是怎麼問的,有些答覆我也忘瞭當時是怎麼說的。但肯定的是,研究生對質性研究法中的專業詞彙理解甚少,像是理論抽樣、理論飽和、正反閤、浮睿明等。

  在本書第五版時,我做瞭結構性的調整,將書分為四個部分:觀念篇、招式篇、風格篇、完結篇。我倒不是想寫一本「烹飪手冊」,市麵上已經很多這樣的書,而是期待形成一套更具係統性的知識體係。

  在觀念篇,我準備五個章節,介紹質性研究的基本觀念。質性研究與思考力有何關係(第一章)?質性與量化研究有何差異(第二章)?為何學習質性研究必須要先練基本功,學好歸納、推理、辯證三大技巧(第三章)?質性研究具有哪些特質?如何評估質性研究的品質(第四章)?學術研究背後有哪些門派(第五章)?本篇會逐一解答這些問題,以建立讀者的基礎知識。

  招式篇解釋論文寫作的方法。一篇質性研究論文約分為六個章節,因此我就以此架構來逐一說明。這將分為兩個部分來說明:論文之前段構成(第七章,前三招)說明研究的設計與布局要如何展開;論文之後段構成(第八章,後三招)則是說明案例要如何呈現,以及要如何思考學術與實務的貢獻。先介紹一份論文需要經歷的旅程,再將六個章節分別整理為六大招式,讓讀者方便理解。第一招是雕塑浮睿明,解釋如何寫緒論。第二招是思辯正反閤,解釋如何寫文獻迴顧。第三招是專業陌生人,解釋如何寫研究方法。第四招是脈絡以敘事,解釋如何撰寫研究發現。第五招是捭闔提論述,解釋如何寫討論。第六招是雋永求經典,解釋如何寫結論。讀完這一篇,應該對論文每一章節要處理哪些重要事項,會一清二楚。

  在風格篇介紹具代錶性的案例,都是取自國際優質期刊,作者也都是學壇領袖。之所以會想分析辯證風格是受到《質性研究典範錄》這本書所啟發的。編者找瞭七篇代錶性作品,記錄原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與研究時所遭遇到的挑戰,再找領域專傢點評。但是,坦白說,我覺得這本書並沒有點評到重點。編者整理得沒頭沒尾,專傢點評得不痛不癢。我認為,分析一部作品應該要讓讀者知道一份論文的優缺點,以及如何臨摹到自己的論文中。

  於是,我挑瞭九篇作風迥異的文章,作者各自也都筆法獨特。每篇會導讀重點,再分別就真實度(案例豐富性)、可信度(推理品質)、批判度(文章亮點)加以評論。雖然會給予稱讚,但也會銳利地點齣缺失,提醒讀者不要重蹈覆轍。〈好萊塢找創意〉介紹如何運用「對偶互動」的方式來分析創意潛力(第十章)。〈快樂的電子郵件〉介紹如何運用「層次變化」的方式來分析電子郵件的愛恨情仇(第十一章)。〈擾人的例規〉介紹如何運用「對比反差」的方式來分析科技導入失敗的原因(第十二章)。〈劍橋大學的晚餐〉介紹如何運用「解讀意涵」的方式來分析儀式如何維繫機構之韆年不墜(第十三章)。〈決策失速陷阱〉介紹如何以「因果循環」的手法來分析決策的迷思(第十四章)。〈愛迪生計中計〉介紹如何以「策略迴應」的手法來理解弱勢者如何迴應機構(第十五章)。〈時時留意鏡中人〉介紹如何運用「調適歷程」的方式來分析組織轉型(第十六章)。〈潛移默化微變革〉介紹如何運用「階段演化」的方式來分析「微變革」,是一份很有深度的案例(第十七章)。〈溫柔成為危險的控製〉探討英國美體小舖的領導問題,為瞭鼓勵感性的管理,結果卻造成「隱形宰製」(第十八章)。

  在完結篇,〈學術這一行〉(第十九章),我概要介紹質性研究的時代背景,同時邀請讀者省思當前我們所麵對的睏境與挑戰。就像危機與轉機總是像雙胞胎一樣,形影不離;睏境與創新也是。理解時代中根深蒂固的問題,我們纔能思考自己(與未來子孫)要麵對的未來。現在雖然不是最好時代,但卻是值得期望的時代。

  最後,我要感謝在此寫作過程中給予我指導與鼓勵的師長、同事與同學。雖無法一一列舉,但我非常感激這些有緣人直接或間接的協助。恩師愛德華茲(ChrisEdwards)教授任教於英國剋林菲爾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管理學院資管係主任,是帶我入門的人。記得多年前,每次與他見麵,內心都是忐忑不安,總是不知他會問什麼問題。他可以把你由懂問到不懂,再由不懂問到懞懂;還有凡事都要歸納三個心得(Three Lessons Learned),當時很討厭,現在卻受益良多。

  此外,英國華威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奧默羅德(Richard Ormerod)教授是我後期的指導老師。他是英國國會資訊係統顧問,很感謝他願意花時間帶我進入企業,讓我有機會學習如何在高階主管前從容不迫,並很有禮貌地問齣批判性問題。英國華威剋大學麥基(John McGee)教授是另一位指導老師,他之前是牛津管理學院院長。若不是他,我就無法常去牛津與歐陸菁英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辯證交流。亞頓(Philip Yetton)教授任教於新威爾斯大學澳洲管理研究所(Australia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是良師(我的口試委員),也是益友。在他身上學到,理論建構的嚴謹與否,不是來自努力,而是源於自我期許。佩迪榖(Andrew Pettigrew)教授原本是英國華威剋商學院教授,主持創意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是我當研究員時的老闆;現在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任教。每次見麵,他就問我學瞭辯證後,對人生有什麼影響;動不動就叫我「Think deep, and deeper」。對他而言,思考是無底洞。雖然每次想到他就會作噩夢,但很有砥礪效果。

  一晃眼,我迴颱灣已十多年,因此整理第五版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具有歷史意義。過去陪伴的青澀學生,現在開始陪伴我,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最早畢業的博士生,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麵的學者瞭,文筆婉約的陳蕙芬現任教於臺北教育大學;寫作如風的歐素華,現任教於東吳大學。其他博士生都還在「陪伴」著我。我更感幸運,這幾年來加入團隊的碩士生都很優秀,給我很多啟發,印象特別深刻有劉宛婷、顏嘉妤、王培勛、陳韻如、陳慧君、楊純芳、陳穎蓉、鄭傢宜、陳筱涵、周玥彤、林晏如、黃鬱瑄、賈斯嘉、施妉褱、黃品傑、林慧綺等。每次田野調查,看似我在研究上照顧他們,其實都是他們在照顧我的健康(因過敏體質帶來的不適)。心中感激的不隻是他們的陪伴,更是他們的貼心。看到他們畢業後的成就,更感到開心。然而,這一切,若不是團隊的研究媽媽(Research Mum)林華玫以及我的妻子(兼她們的師母)莊淑娟在背後默默地照顧著,我看我們一群人絕對做不好研究,也絕沒好日子過的,這本書更肯定寫不齣來。讓我率團隊夥伴,一起感激這兩位「研究之母」。

蕭瑞麟

  第一版,完成於肯特崗(新加坡國立大學),2006 年 5 月 30 日
  第二版,準備於木柵(政治大學),完成於倫敦,2009 年 1 月 30 日
  第三版,準備於倫敦、青森、柏林,完成於木柵(政治大學),2017 年 1 月 20日
  第四版,準備於哥本哈根,完成於南崁,2017 年 8 月 8 日
  第五版,完成於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白之城校區,2020年8月24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第五版在學理上的更新,讓它完全跟上瞭當代社會研究的脈動。過去的質性研究經典可能還停留在對現象學或紮根理論的基礎闡述,但現在的世界,我們麵臨的是複雜的跨文化議題、數位田野的興起,以及對權力結構更細膩的解構需求。這本書處理這些新挑戰時,展現瞭極高的成熟度。它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巧妙地將經典的思辨框架,與當代批判理論的視角結閤起來。例如,它對敘事分析的討論,已經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故事重組,而是深入探討瞭誰有權力說故事、哪些聲音被邊緣化。對於正在嘗試將後殖民視角或女性主義理論融入質性分析的朋友,這本書提供的批判性視角絕對是上上之選。它不是提供一套標準化的「食譜」,而是提供瞭一套「廚具」和「食材的哲學」,讓你能夠根據不同的研究情境,自己去調配齣最閤適的研究設計。每次重讀,總能從不同的章節中,發現一些先前未曾注意到的精妙連結。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不用數字的研究》就像是質性研究領域的一麵「明鏡」,它映照齣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迷思。它沒有試圖將質性研究「量化」成一套可複製的SOP,這恰恰是它最大的價值所在。在當前強調快速產齣、追求期刊影響因子的學術環境中,這本書提供瞭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研究的意義不在於數字的多寡,而在於對人類經驗、社會意義的深度挖掘與理解。它培養的是一種「質性的思維模式」,一種對複雜性保持開放、對不確定性保持謙遜的學術態度。對於任何一個,無論是研究生、獨立研究者,還是資深學者,隻要你還在進行或思考著任何形式的非量化探索,這本書都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讀齣新意的工具書與精神指南。它給予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勇氣。

评分

每次捧起這本第五版,總有一種撥雲見霧的暢快感。跟前幾年讀過的某些強調「嚴謹性」的質性專著比起來,這本書顯得靈活而富有彈性。我最欣賞它對「反思性」(Reflexivity)的強調,簡直是把研究者本身視為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颱冰冷的資料收集機器。在颱灣的學術圈,有時候大傢太習慣於追求那種「客觀中立」的假象,彷彿研究者隻要戴上實驗室的手套,就能完全抽離現場。但這本書猛烈地挑戰瞭這種傳統觀點,它直白地告訴我們:你的偏見、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身體在場,都會形塑你所看到的現實。這對我這種關注社會運動和地方知識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鼓勵我們更誠實地麵對自己的立場,將研究過程中的自我覺察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而不是需要隱藏的「雜音」。這種勇於直麵主體性的姿態,讓整本學術著作讀起來,竟帶有某種近乎文學般的真誠與坦率,實在非常難得。

评分

這本《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第五版)》簡直是社科研究者的救星啊!坦白說,我當初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光是要跟那些堅持「量化至上」的老師們周鏇,就已經耗費瞭我大半的精力。市麵上談質性研究的書很多,但大多都流於方法論的淺層介紹,像是「怎麼訪談?」、「怎麼編碼?」這種操作指南多得是,但真正觸及到質性研究的核心哲學思辨,那可就少之又少瞭。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不隻告訴你「怎麼做」,更深刻地探討瞭「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在後現代思潮席捲下,我們如何麵對知識建構的倫理與責任。它清晰地梳理瞭從詮釋學到建構主義的轉變路徑,讓原本覺得質性研究「很玄」的我也能抓到脈絡。尤其對於剛接觸質性取徑的新手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避免瞭隻是學到一套僵硬的技巧,卻對背後的學術精神一無所知的情況。讀完它,我對田野工作時的心態都調整瞭,更有底氣去捍衛我的研究取嚮,不再隻是被動地「收集資料」,而是主動地「參與詮釋」。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真的是我讀過最清晰的學術著作之一。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快速掌握某個概念框架,但又不想被冗長歷史迴顧淹沒的人來說,實在太友好瞭。它不是那種寫給少數菁英看的「天書」,雖然內容紮實,但作者的文字功力讓人驚豔地保持瞭極佳的可讀性。它運用大量的比較分析和案例對照,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舉例來說,當它在討論不同質性取徑之間的差異時,並不是用生硬的定義去切割,而是用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索,引導讀者理解:為什麼從A立場齣發,會導嚮B的研究問題,進而發展齣C的方法選擇。對於教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極佳的教材,它提供瞭豐富的討論起點,可以輕鬆地將課堂討論引導嚮更深層次的學術辯論。我甚至會推薦給大學部剛開始接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學的學生,讓他們在還沒被量化思維完全固化之前,就先建立起對研究本質的多元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