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一步步的教你如何寫,讓論文輕鬆過關(4版)

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一步步的教你如何寫,讓論文輕鬆過關(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春塘
圖書標籤:
  • 論文寫作
  • 學術寫作
  • 研究方法
  • 論文技巧
  • 畢業論文
  • 學位論文
  • 寫作指南
  • 學術研究
  • 論文發錶
  • 論文規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世界變瞭,臺灣也變瞭。十年前我們的教育部還在猛設研究所,現在他們關閉研究所;十年前職場重視學位,現在他們不把學位當一迴事。十年前機器人不過是些傻瓜玩具,現在機器人玩真的瞭,並且跟我們搶飯碗。
  
  撰寫論文,不一定要花費許多時間。如果我們能每天認真投入三、四個小時,每週五天,一年下來,也有800到1000小時,寫一部三萬字以內的論文,應該綽綽有餘瞭。這總比一年之內,半年花在空咬筆桿、鬍思亂想上,要好多瞭。
  
  博士是碩士的提升,碩士是學士的提升。研究所的論文,即突顯瞭方法和思維的重要,並要求學生以個人創造的形式,把它們有係統地呈現在自己選擇的問題架構中。
  
  從學術和實際生活來看,論文絕不是空洞的形式,它將成為你生命中一件極有價值的探索工具和思維方法。前有先賢指引,後有師長扶持,當論文完成的那一天,我們不僅完成一段教育的旅程、目睹瞭一點學術的莊嚴、擷取瞭一些生命的精華,讓我們終生受用不盡,這難道不也是教育的一種收穫嗎?
  
  本書從區分及介紹碩、博士論文始,繼由怎樣選擇論文題目、怎樣選擇指導老師和口試委員、從「零手稿」到初稿、怎樣組織全文、怎樣寫結論、修改備忘錄、從初稿到定稿、論文的完成和口考、參考書目的編列;讀書讀書,不讀會輸?怎樣杜絕抄襲?人工智慧時代的論文……等著眼。
  
  當論文完成的那一天,我們不僅完成一段教育的旅程、目睹瞭一點學術的莊嚴、擷取瞭一些生命的精華,讓我們終生受用不盡,這難道不也是教育的一種收穫嗎?為近年來大學生、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入門、實用,必備的第一本書。
學術寫作的進階之路: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解析 書名:《學術論文寫作進階與批判性思維訓練》 本書特點與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基礎的論文入門指南,而是麵嚮已經具備一定學術寫作經驗,渴望在研究深度、論證嚴謹性和文本規範性上尋求突破的學者、研究生及高階本科生。我們旨在將讀者從“如何寫”的基礎層麵,提升到“如何進行高質量、有影響力的學術對話”的更高境界。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當前學術界對論文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側重於方法論的精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及成果的有效傳播。 第一部分:研究設計的深度優化與方法論的精煉 在學術研究的基石部分,本部分著重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既新穎又可行的高質量研究框架。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的“選擇研究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不同範式下(定性、定量、混閤)方法的適用性、局限性以及如何進行審慎的論證。 第一章:研究問題的提煉與前沿定位 超越文獻綜述的局限: 如何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批判性掃描,精準定位知識圖譜中的“空白點”或“爭議點”,而非簡單地重復前人工作。討論“研究缺口”(Research Gap)的深度識彆技術,包括理論斷裂、實證矛盾和方法論不足的挖掘。 提問的藝術: 區分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和規範性問題。教授如何將模糊的研究興趣轉化為可操作、可檢驗的、具有理論貢獻的中心研究問題(Central Research Question)及其子問題。 第二章:研究範式的選擇與方法論的嚴格論證 範式衝突與融閤: 詳細解析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建構主義等主要哲學立場如何影響研究設計。探討混閤方法研究中,如何實現“方法論上的三角互證”(Triangulation)以增強結論的可靠性。 定量研究的嚴謹性: 重點討論抽樣誤差的控製、測量工具的信效度檢驗(如Cronbach's Alpha、因子分析的深入應用)。深入解析高級統計模型(如結構方程模型SEM、多層綫性模型HLM)的理論基礎和適用條件,避免“過度建模”。 定性研究的深度與可信度: 探討紮根理論、現象學、民族誌等不同定性路徑的內在邏輯。強調“可信性”(Credibility)、“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和“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的構建策略,包括成員核查(Member Checking)、多重解讀(Thick Description)的實踐技巧。 第二部分:論證的邏輯構建與批判性思維的實踐 高質量的論文核心在於其論證的有效性。本部分緻力於將讀者的思維從綫性陳述提升到復雜的邏輯建構層麵。 第三章: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模型張力 理論的“負反饋”: 探討如何利用現有成熟理論來解釋新現象,更重要的是,如何識彆理論的“臨界點”——即理論失效或需要修正的邊界條件。 概念操作化的高級挑戰: 對於抽象概念(如“組織文化”、“社會資本”),教授如何進行精細化、多維度(Multi-dimensionality)的操作化定義,並確保操作性定義與理論意涵的一緻性。 演繹與歸納的辯證統一: 如何在同一篇論文中,既能從大理論齣發進行演繹檢驗,又能從具體觀察中提煉齣新的歸納性見解,並使兩者相互印證。 第四章:證據的篩選、解讀與論證的“反駁準備” 證據的層級與權重: 評估不同類型證據(一手數據、二手統計、專傢意見)的說服力。討論“相關性”與“因果性”在論證中的清晰界定。 預見與迴應反駁: 學術寫作的成熟標誌是能夠預判審稿人或讀者可能提齣的最強質疑。本章專門訓練讀者如何主動構建“替代解釋”(Alternative Explanations),並在論文中提前設置論點來係統性地排除這些替代解釋。 統計結果的敘事化: 如何將復雜的統計輸齣轉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文本敘事,避免數據堆砌,強調發現的意義而非僅僅是P值。 第三部分:文本的規範化與學術影響力 本部分關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符閤國際標準、易於傳播的學術文本。 第五章:引文規範的精微之處與學術誠信 超越格式手冊: 探討不同學科(如APA, MLA, Chicago, IEEE)在引用哲學和具體要求上的細微差異,以及在跨學科寫作中如何保持引文風格的連貫性。 巧妙的引述與綜閤: 訓練讀者如何進行“綜閤式引述”(Synthesized Citation),將多位學者的觀點融閤成一個論點,以展示更廣闊的學術視野,而非簡單的“A說瞭X,B說瞭Y”。 倫理審查與數據透明度: 介紹當前國際期刊對數據共享、利益衝突披露的最新要求,確保研究的閤規性與透明度。 第六章:摘要、引言與結論的戰略性撰寫 摘要(Abstract)的“微型論文”效力: 教授如何在一兩百字內精準概括研究問題、核心方法、關鍵發現和主要貢獻,以最大化被檢索和閱讀的幾率。 引言的“漏鬥結構”與“價值陳述”: 強調引言部分必須清晰、有力地迴答“為什麼這個研究很重要?”、“它填補瞭什麼空白?”——這是吸引審稿人繼續閱讀的關鍵。 結論的“貢獻提煉”與“未來展望”: 結論不應是摘要的重復。本章指導如何係統性地提煉研究的理論貢獻(Theoretical Implication)、實踐貢獻(Practical Implication),並提齣有洞察力且具可行性的未來研究方嚮。 本書目標讀者: 緻力於在SSCI/SCI/CSSCI期刊上發錶文章的研究生和青年學者。 需要撰寫學位論文(碩士/博士)並追求創新性和嚴謹性的學生。 希望提升研究報告和項目申請書質量的專業人士。 本書的承諾: 本書提供的不是一套可以套用的模闆,而是一套強化您自身學術判斷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文本錶達力的工具箱。通過係統性的訓練,您的論文將不再隻是“完成任務”,而是真正能參與到學術對話中,經得起最嚴格的專業檢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春塘


  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美國愛阿華大學講師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
  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
  《文星雜誌》、《慧炬月刊》編輯
  香港《大學生活》特約撰稿人
  Kiwanis Club 會員

  學術專長
  中國文學、文學理論、文心雕龍、儒傢思想、道傢思想、先秦諸子、當代齣土文物

  著作
  《敦煌變文研究》
  《蘇俄文學新論》
  《緣起性空與人生》
  Lake Como(英文詩集)
  《生活的智慧--尋找生命中的力量》
  《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
  中英文著作四十餘篇

  譯作
  《耶穌祕捲》(曾獲第30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入圍)
  《笛卡爾沉思錄》
  《珍.奧斯汀傳》
  彌爾與《自由論》
  《智力測驗的歷史──決定「天纔」或「低能兒」的閤法劊子手》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博、碩士論文
論文的目的
論文的讀者
論文的特性
一些專業倫理的問題
博、碩士論文之間的差異

第二章 怎樣做準備工作?
從幻想開始
怎樣選擇論文題目?
怎樣做好研究工作?
論文好歹都是你的
加油!加油!

第三章 怎樣選擇指導老師和口試委員
誰是理想導師?
誰是「麻煩」導師?
怎樣決定口試委員?
別染上論文妄想癥

第四章 怎樣起跑?
寫作是怎麼一迴事?
怎樣鼓勵自己?
為什麼有人害怕寫作?
怎樣培養好習慣?
從「信筆塗鴉」開始

第五章 從「零手稿」到初稿
什麼是「零手稿」?
怎樣準備初稿?
怎樣寫緒論?
怎樣組織全文?
怎樣寫結論?
讀者和你

第六章 別忘瞭生活!
休息和檢討
生活和寫作
怎樣避免分心?
怎樣控製時間?
關於Deadline

第七章 從初稿到定稿
為什麼要「修改」?
怎樣修改?
修改備忘錄
修改v. s.創作
定稿v. s.真相

第八章 論文的完成和口考
馬拉鬆和論文的寫作
再接再厲的準備
什麼是完成的論文?
參考書目的編列
論文的裝訂
怎樣處理論文口試?
最好的論文是通過的論文

第九章 讀書讀書,不讀會輸?
打齣山門
闖蕩江湖
劉項原來不讀書!

第十章 時代的三岔路口
新時代的論文
論文的特性
再論為什麼有人害怕寫論文
再論怎樣起跑

第十一章 怎樣杜絕抄襲?
抄襲和創作
天下文章一大抄?
尊嚴和驕傲

第十二章 人工智慧時代的論文
再論什麼是博、碩士論文?
學術和人性
「人」和「機器人」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186924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0.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4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號稱是「寫作聖經」的工具書,我真的有點失望,坦白說,它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本很傳統、有點老派的教科書的翻印版。書裡頭的理論推導,像是某個時代的學術規範,對於現在已經非常數位化、重視跨領域整閤的研究方法,著墨得實在太少瞭。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運用最新的AI輔助工具來優化文獻檢索和初步草擬的實用技巧,或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線上資料庫進行數據挖掘,但翻遍瞭,這些「現代化」的教學幾乎是付之闕如。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格式的細枝末節,什麼引文間距、邊界設定,這些東西現在靠著各種軟體模闆,花五分鐘就能搞定,根本不需要用這麼多篇幅去「教」人如何用尺去量。而且,對於許多文科領域的學生來說,它過度強調瞭量化研究的邏輯結構,對於質性研究中常見的詮釋學、現象學的寫作難點,提供的指導顯得非常空泛和概念化,根本無法真正解決我們在資料解讀後,如何將複雜的內心體悟轉化為清晰學理陳述時遇到的睏境。總結來說,它像是一個過時的指南針,隻能指引最基礎的方嚮,但對於在迷霧中尋找精確定位的現代研究者來說,幫助實在有限。

评分

就如同書名暗示的,它強調的是「一步一步」的流程,這在某個層麵上是優點,但放在現實的研究生活中,卻顯得過於僵硬和教條化。真實的論文寫作過程,往往是螺鏇式上升的,可能你在寫到「研究方法」時,突然發現「文獻迴顧」中有個關鍵概念沒釐清,必須馬上跳迴去重寫;或者在「結果討論」時,發現數據支持的結論跟你當初設定的「研究假設」完全相反,這時候你就必須迴頭重擬整個理論框架。然而,這本書的結構卻是設計成線性前進的,它假設你已經完美地完成瞭前一步驟,纔能順利進入下一步。這種嚴格的順序感,反而讓我在實際操作時感到束手束策。當我遇到研究瓶頸,想要快速查閱特定章節來「急救」時,卻發現書中的知識點分散在不同的階段性任務中,不像有些現代寫作指南是按照「問題類型」(例如:如何寫齣強而有力的結論句?如何反駁批評意見?)來組織內容的。因此,它更像是一個「新人訓練營」的課程大綱,而不是可以隨手翻閱的「即時戰略手冊」。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最低標準的確保機製」,而不是「頂尖錶現的秘訣」。如果你的目標是安全地通過口試,不要在格式或基本邏輯上被教授抓到明顯的把柄,那麼這本書確實能幫你打下一個堅實但略顯平庸的基礎。它教會你的都是學術寫作中最基本、最不可動搖的準則,例如:論點必須明確、結構必須清晰、引用必須準確。但如果你期望從中學到如何寫齣那種能夠發錶在頂級期刊、讓人拍案叫絕的「洞見」(Insight),或者如何精準地操控學術話語權,讓你的論述充滿辯證張力,那麼你可能需要尋找更進階、更具批判性的專著。它給你的是一份保險單,確保你不會因為粗心而失分,但它並不會主動教你如何「超常發揮」。對我個人而言,我已經在學術圈摸爬滾打瞭幾年,這本書對我現階段的幫助,頂多隻能算是迴顧一下基礎,真正讓我感到獲益良多的,還是那些關於特定領域前沿研究方法的書籍,這本「第一本書」的廣度遠大於深度,適用性也受限於其保守的寫作觀點。

评分

真的要給這本「寶典」一些掌聲的話,大概就是它在「心態建立」這塊處理得還算到位。你知道的,寫論文最可怕的不隻是技術層麵,更是那種從決定主題到最後定稿之間,永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和拖延癥。這本書比較像是一位老教授在跟你麵對麵聊天,語氣雖然不見得是百分百的幽默風趣,但那種穩紮穩打、把「失敗」看作是過程一部分的態度,確實讓剛踏入學術門檻的新鮮人稍微安心瞭一點。它沒有把寫論文這件事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聖殿,而是把它拆解成數十個可執行的微小步驟,例如:今天隻專注於完成「研究問題」的修正,明天專注於找到三篇最相關的核心文獻的摘要。這種「化整為零」的策略,對於那些一看見「論文」兩個字就腦袋空白的人來說,確實是心理建設的一劑良藥。雖然內容深度上略顯不足,但作為一個「心理建設手冊」來看,它的鋪陳倒是蠻有耐心的,讓人感覺雖然慢,但至少腳步是穩的,不會讓你因為追求完美而卡死在第一步動彈不得。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風格,簡直是把「學術嚴謹」推到瞭極緻的另一個層麵——也就是「閱讀疲勞」。如果你是個視覺動物,或是習慣瞭近幾年齣版品那種大量使用資訊圖錶、顏色區塊來輔助記憶的書籍,那麼這本大概會讓你每讀十分鐘就要閉眼休息五分鐘。它幾乎完全依賴純文字的論述,而且每一章節的結構都高度一緻,開頭定義、中間論述、結尾總結,雖然邏輯清晰,但讀起來實在是太過單調乏味,缺乏任何能夠抓住讀者眼球的「視覺錨點」。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為瞭省成本,編輯部在設計時完全沒有考慮到現代讀者對於「易讀性」的需求。更別提書中大量的引文範例,都停留在相當基礎的學科範疇內,對於理工科、社會科學中那些特殊的圖錶和資料呈現方式,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排版或寫作上的建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可能更偏嚮於某些特定的人文學科,對於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的格式指導可能隻有一半的實用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