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的話語: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

譯介的話語: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u Hien Nguyen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越南
  • 20世紀文學
  • 翻譯研究
  • 文化交流
  • 比較文學
  • 文學史
  • 越南文學
  • 漢語言文學
  • 現代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透過越南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譯介發展,探討越南讀者對中國文學的接受情況。主要分成四個部分展開論述,首先對越南語境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進行界定,集中概括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以外國文學身分的形成和發展,其後再以徐枕亞、魯迅、莫言為例,討論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三個譯介時期的發展情況。

本書特色

  阮鞦賢教授現任教於河內國傢大學下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係,作為一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傢,越南學界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傳播狀況,她有十足的掌握,並能精熟地運用文學理論來闡明中國文學被譯介的細節。阮老師以精確、流暢、清楚的文字,帶領讀者追隨文學傳播的足跡,暢遊中越曆史文化。

名人推薦

  目前在越南學術研究領域中,有關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成果相當有限……這一本研究著作讓國外學者更加瞭解到越南在整個20世紀的文化變革、文學交流、學術研究等情況,並且在這些基礎上體現瞭越南學者的研究觀點和研究視野。―越南河內國傢大學總校長 阮金山

  鞦賢是我指導的留學生中第一個能夠自覺、熟練地運用我的文學史理論來解釋她的研究對象……我以為,對一個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有學生對他在學術上探索和努力的理解更為珍貴;對一個理論工作者來說,沒有什麼比他的理論創新成果被運用到彆國研究實踐中去並行之有效更為欣慰。―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資深教授 陳思和

  本書對於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如何被接受?以及何以被接受?都提供瞭非常具體、有效的陳述與剖析……我相信這部力作除瞭提供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者的參考之外,颱灣的當代文學研究者還可以藉著它進一步思考「21世紀颱灣文學在越南」是否能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等問題。―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陳益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鞦賢(Thu Hien Nguyen)博士


  越南河內人,1980年生,現任教於河內國傢大學下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係,擔任碩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越南的譯介與傳播、20世紀中國文學史,以及華語文學在越南的翻譯。

  2002–2013年期間在中國留學,2006年於北京師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2013年於上海復旦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越南、中國、新加坡等地之刊物發錶過學術論文如〈莫言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接受〉、〈看不清的中國新文學:從徐枕亞小說在越南的「新文學」意義說起〉、〈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譯介與傳播〉等。

  同時也參與華語文學翻譯工作,齣版圖書包括越南民間故事華語版《月亮上的阿貴》、《掃把的由來》、颱灣文學越南版之葉石濤短篇小說集《葫蘆巷春夢》、吳晟詩文雙重奏《甜蜜的負荷》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作為外國文學在越南的20世紀中國文學
第一節:「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越南國語字的推行與中國外國文學新身分的確立
第三節: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三個譯介時期

第二章 現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新文學」:20世紀初中國文學的譯介
第一節:20 世紀初中國小說的翻譯熱潮
第二節:20 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開始——徐枕亞小說譯介
第三節:徐枕亞小說作為越南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新文學」

第三章 從「新文學」到「現代文學」:40年代到60年代期間的中國文學譯介
第一節:文學譯介與時代背景
第二節:鄧颱梅譯介觀念的轉換
第三節:潘魁與時代落差的譯介觀念
第四節:魯迅文學譯介與其他譯者
第五節:「主流文學」的譯介狀況

第四章 文學的重新定位:90年代後越南對中國文學的譯介
第一節:文學定位——新譯介觀念的形成
第二節:越南譯者對中國作傢作品的文學定位標準
第三節:莫言小說在越南——一個代錶性的文學定位案例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在越南齣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剛翻開這本書,就被它精美的裝幀和厚重的質感所吸引。雖然書名直指“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這一主題,但我更關注的是這本書背後所承載的那種跨文化交流的宏大敘事。20世紀,對於中國和越南而言,都是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代。在這段時期,中國文學經曆瞭從傳統到現代的巨大轉型,湧現齣瞭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和藝術價值的作品。而越南,同樣在積極尋求自身的民族獨立和文化發展。我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哪些中國文學作品被翻譯成瞭越南文,更深層次地,它可能會去探討這種譯介行為本身所蘊含的意義。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地尋求?這種譯介,是齣於一種學習藉鑒的心態,還是帶有某種政治或文化上的考量?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越南的知識分子和普通讀者,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這些中國文學的。他們是否從中看到瞭中國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又或者,他們是在這些中國故事中,找到瞭與自身民族命運的某種契閤點?這本書的視角,讓我聯想到,文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在不同文明之間的流動,往往能摺射齣更深層次的社會、政治和曆史圖景。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夠讀到那些被掩埋在曆史塵埃中的,關於文學與國傢、民族與文化之間,那些微妙而深刻的聯係。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於“譯介的話語”這個概念有些陌生,但當我知道這本書聚焦於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的傳播時,我的好奇心就被徹底點燃瞭。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的現代文學思潮,比如魯迅的批判精神,曹禺的戲劇張力,或者新月派的詩歌韻律,是如何跨越陸地和海洋,在越南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翻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關乎“話語”的權力與變形。當中國的文學作品被翻譯成越南文,它們所承載的意義,是否會因為語言、文化以及政治語境的不同而發生微妙的偏移?越南的讀者,在閱讀這些“譯介的話語”時,他們究竟接收到瞭什麼?是原作者意圖傳達的思想,還是被翻譯者或時代所塑造的新的解讀?我尤其想知道,在那個時期,越南的文學界是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些中國文學的?是將其視為一種學習的榜樣,還是作為一種參照,來反思自身的發展道路?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想到瞭許多關於文化殖民、文化認同以及文化融閤的討論。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揭示,在20世紀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文學的“話語”,是如何在越南的土壤中,演變齣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

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充滿興趣,而“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這個主題,無疑觸及瞭文化交流的敏感而有趣的一麵。20世紀,是中國文學蓬勃發展,思想解放的時期,而同一時期,越南也經曆著民族獨立和文化復興的艱辛曆程。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能夠窺視到,當一個強盛的文學傳統,遇到一個正在努力尋找自身聲音的文化體時,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好奇的是,書中會具體分析哪些中國作傢和作品在越南産生瞭影響?他們是如何被翻譯和傳播的?在傳播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種選擇性?也就是說,哪些作品更容易被越南讀者所接受,而哪些可能因為文化隔閡或政治原因而被邊緣化?我更關心的是,這種譯介的過程,是否也影響瞭越南本土文學的發展?它是否激發瞭越南作傢新的創作靈感,或者在主題、形式上帶來瞭新的探索?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受到一種動態的“話語”流動,它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一種互動和張力的存在。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生動而復雜的圖景,理解中國文學如何在這個鄰國,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它時,“譯介的話語”這個略帶哲學意味的詞匯,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而“20世紀中國文學在越南”這個副標題,則將這份好奇引嚮瞭一個更加具體而富有曆史厚度的領域。我一直在思考,文學作品在跨越文化邊界時,究竟是如何被“重塑”的?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種意義的再編碼。20世紀的中國文學,經曆瞭從白話文運動到各種文學思潮的湧現,其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刻,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越南,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同樣在尋求自身的文化獨立和民族認同。我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越南的文化精英和讀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這些來自中國的“話語”的。他們是否從中找到瞭共鳴,或者是在對比中,更加清晰地認識瞭自身?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翻譯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注解,都可能成為影響“話語”傳播的關鍵因素。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看到瞭文學作為一種跨越國界的溝通工具,其內在的復雜性和張力。我希望能夠從中,讀到一些關於文化對話,關於曆史印記,以及關於文學如何在不同社會土壤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譯介的話語”幾個字就深深地吸引瞭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民族的文學,在跨越瞭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後,會發生怎樣的奇妙變化?是被原汁原味地保留,還是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種模樣?20世紀的中國文學,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跨越山海,來到瞭越南。我想象著,那些曾經在東亞大陸激蕩的文字,在那片土地上,是否依舊迴響著曾經的力量?又或者,它們被賦予瞭新的生命,與越南本土的文化産生瞭怎樣彆樣的共鳴?我很好奇,越南的讀者是如何解讀這些來自中國的“話語”的?他們是從中看到瞭中國社會的變遷,還是從中找到瞭自身情感的投射?書中是否會探討翻譯過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損耗與增益?那些譯者,他們本身是否也是曆史的參與者,他們的選擇,是否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氣候和社會思潮?我期待著,能從這本書中窺見,文學是如何超越國界,成為不同民族之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交流,一種心靈的碰撞。我想知道,那些中國文學的“金句”,在越南語中是否同樣閃耀?那些中國文人筆下的愛恨情仇,是否也曾觸動越南讀者的心弦?這無疑是一次充滿誘惑力的文化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