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與英雄:從作傢到角色,大師帶你讀20部經典巨作,深入角色核心與故事精神

史詩與英雄:從作傢到角色,大師帶你讀20部經典巨作,深入角色核心與故事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rold Bloom
圖書標籤:
  • 文學經典
  • 史詩
  • 英雄
  • 角色分析
  • 名著解讀
  • 文學史
  • 大師講堂
  • 深度閱讀
  • 西方文學
  • 故事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哈洛.蔔倫——
沒人敢忽視的「一人之見」
和「創造性誤讀」

  緻文學裏不朽的「超級英雄」,
  那些作傢或角色,
  他們豪壯的鍥而不捨
  自我詰問、畢生追尋、反抗至死


  「豪壯」定義瞭史詩。——哈洛.蔔倫

  哈洛.蔔倫擁有百科全書般的智識,也是與眾不同的文學熱愛者。他不僅閱讀量驚人,閱讀的深度、廣度及筆下的人文厚度,也幾乎無人能齣其右,有「當代最具天賦的文學評論者」之譽。

  他和其他評論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重視文本細讀,少談文化理論。在本書中,他評比偉大經典作品之異同,打破傳統分類方式,提齣他心目中「史詩」應具備的共同特徵:豪壯(heroism)。

  因此,除瞭荷馬《伊裏亞德》與《奧德賽》、維吉爾《伊尼亞德》(《埃涅阿斯紀》)、《貝奧武夫》、但丁《神麯》等經典中的經典史詩,本書也收入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彌爾頓《失樂園》、柯立芝《老水手行》、 T.S.艾略特《荒原》等長詩經典,以及宗教文本的原型《創世紀》與《齣榖紀》(《齣埃及記》)、梅爾維爾《白鯨記》、惠特曼《我自己的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湯瑪斯曼《魔山》、喬伊斯《尤裏西斯》等立意宏大的作品,甚至收錄瞭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在蔔倫的筆下:
  .荷馬的奧德修斯是非常危險的角色。他求生的本領舉世無雙,全船的人都滅頂瞭,唯獨他還能漂流海上。你不會想跟這樣的人同上一艘船,但你也不會想去讀、去聽彆人的故事,因為求生就是最精采的故事。

  .紫式部筆下的獵艷聖手光源氏,是「思慕眷戀」的化身,而眷戀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嚮往,是永遠未能止息的欲求,他纏綿不捨的眷戀一樣稱得上豪壯。

  .再也沒有任何作傢像普魯斯特這樣,以深情繾綣又光采耀人的創造性文筆,如此遼闊壯麗地演示「嫉妒」此一情感……

  看鑽研經典數十年的文評大傢哈洛.蔔倫在他信手撚來的片段裏,以「蔔倫式」觀點深入這些大部頭經典的核心,瞭解它們如何在文學的宇宙裏轟然而生、成為後世仰望的恆星,而這些大師在創作的銀河裏如何繼承文學的命脈,像行星一樣交會,像流星一樣碰撞,帶領你踏上這趟即興奔放並充滿個人風格、穿梭文學浩瀚星際的「奧德賽之旅」。

本書特色

  1. 讓《西方正典》文學評論大師 哈洛.蔔倫:
  帶領你用你從沒想過的閱讀角度,徵服一直沒能讀完的大部頭經典
  告訴你經典巨作背後的創作者如何思考→打造角色和故事→開創新局
  ◆ 縱貫3000年、10000公裏時空的文學閱讀地圖
  ◆ 突破文體與形式,收錄20部史詩級經典詩作、散文、小說
  ◆ 橫跨數十年的文評叢書精選,濃縮蔔倫數十年閱讀與評論精華

  2. 知名資深譯者宋偉航齣手,「用蔔倫解釋蔔倫」!
  ◆ 擅長「以龐大譯注完全解釋原作」的宋偉航花費兩年時間翻譯、做註
  ◆ 援引蔔倫自己的文字來說明,幫助讀者讀懂蔔倫廣博深刻的思想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哈洛.蔔倫(Harold Bloom)


  1930年齣生,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也是美國學術院院士,至今齣版四十多本著作,包括文學研究巨著《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莎士比亞:人的創造》(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等,得奬無數,有「當代最具天賦的文學評論者」、「世界最偉大的文評傢」等美譽。

譯者簡介

宋偉航


  知名資深譯者,颱大曆史係、颱大曆史研究所畢業,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企業蛻變》、《共謀》、《阿波羅的天使》、《大銀幕後》、《我在DK的齣版歲月》、《聖徒叔叔》、《午夜知音》、《溫柔酒吧》、《迷》、《禿鷹律師》、《閱讀日誌》、《酷男的異想世界》、《留聲中國》、《補綴的星球》、《我的動物天堂》、《靈魂考》、《有關品味》、《全腦革命》、《綠色企業》等,以及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續寫一韆零一夜故事集《韆夜之夜》、吳爾芙(Virginia Woolf)經典《自己的房間》等文學作品。
 

圖書目錄

總序
導言
1.創世紀、齣榖紀
2.伊裏亞德、奧德賽 ——荷馬(公元前8世紀左右)
3.伊尼亞德——維吉爾(公元前84年~西元前54年)
4.貝奧武夫——佚名(寫於公元700年~750年)
5.源氏物語——紫式部(公元978年~1014年)
6.神麯——但丁.阿利吉耶裏(公元1265年~1321年)
7.坎特伯雷故事——喬叟(公元1343年~1400年)
8.仙後——艾德濛.史賓塞(約公元1552年~1599年)
9.失樂園——約翰.彌爾頓(公元1608年~1674年)
10.序麯——威廉.華滋華斯(公元1770年~1850年)
11.老水手行——柯立芝(公元1772年~1834年)
12.白鯨記——赫曼.梅爾維爾(公元1819年~1891年)
13.我自己的歌——華特.惠特曼(公元1819年~1892年)
14.戰爭與和平——李奧.托爾斯泰(公元1828年~1910年)
15.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公元1871年~1922年)
16.魔山——湯瑪斯.曼(公元1875年~1955年)
17.尤裏西斯——詹姆斯.喬伊斯(公元1882年~1941年)
18.荒原——T.S.艾略特(公元1888年~1965年)
19.大橋集——哈特.剋雷恩(公元1899年~1932年)

 

圖書序言

導言

哈洛‧蔔倫


  荷馬、維吉爾、彌爾頓寫的那一脈「史詩」,如今是再也找不到有哪一類體裁的文學創作明顯扛得起這稱號瞭。我寫文學評論的年歲很久,針對好幾部「英雄史詩」(heroic poem)寫過評註,都沒收進來。其中有雪萊寫的〈普羅米修斯解脫〉(Prometheus Unbound;1820),濟慈(John Keats;1795–1821)寫的兩份〈亥伯龍〉(Hyperion;1818–1819)殘篇,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1809–92)寫的〈王者牧歌〉(Idylls of the King;1859),還有威廉‧布雷剋寫的三部感悟(visionary)「小史詩」:〈四天神〉(The Four Zoas;1797)、〈彌爾頓〉(Milton;1804–1810)、〈耶路撒冷〉(Jerusalem;1804)。

  但我發覺這一捲文集自有其脈絡,不落痕跡便貫串瞭首尾。開捲是〈雅威典〉(Yahwist),或簡稱「作者J」(J Writer),其作者或男或女,以古希伯來文寫下恢宏的散文史詩,乃後世所知的〈創世紀〉、〈齣榖紀〉(齣埃及記)、〈戶籍記〉(民數記),這三捲羊皮覆寫本上頭時代最老的那一層。這之後還有五部恢宏的散文史詩:《白鯨記》、《戰爭與和平》、《追憶逝水年華》、《魔山》,《尤裏西斯》。繼這五本巨著之後,便是兩部美國齣品的短篇史詩,《荒原》,還有《大橋集》(The Bridge;1930)。

  往前推到近古,掃視而過的作品可就形色繽紛、氣質迥異瞭,有:《貝奧武夫》、十一世紀初的《源氏物語》、《神麯》、《坎特伯雷故事》、《仙後》、《序麯》(The Prelude;1850)、《老水手行》、〈我自己的歌〉(Song of Myself;1855)。本書總計論及二十部「史詩」,古今縱橫三韆年,上溯作者J,下推哈特‧剋雷恩(Hart Crane;1899–1932)。而在這麼些作品當中,是不是挖得到一些共通的特質呢?尤其是從評論傢抽絲剝繭、捧捲苦思的實踐(praxis)來看?

  要是讓我闡釋〈雅威典〉,那這作者便是本書當中運用諷喻(irony)最精妙的一位。這樣的評語有人大概要稱奇瞭,畢竟喬叟(Geoffrey Chaucer)、湯瑪斯‧曼(Thomas Mann)也廁身此書篇章,紫式部和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兩位更不在話下。「史詩」一詞不論看得多寬鬆,拿諷喻來談,乍聽總顯得怪異。史詩講的豪壯氣概和冒險事蹟,難道也是話裏有話,另有所指?哈姆雷特(Hamlet)是自知自覺的英雄,稱不上史詩的英雄,但他就難得真心說清楚他的意思,也難得真心就是他說齣來的意思。雅各伯(Jacob/雅各)——後來改叫以色列(Israel)的這位——可就是個諷刺高手,卻鼓勇下場角力,終宵達旦,力退死亡天使而得神賜福,享有更長久的人生,活到無止無休的年代。

  所謂「史詩」,不論古今,在我看,定義都要落在「豪壯」(heroism)這條件上麵,這可是淩駕在諷刺之上的。朝聖的但丁、《失樂園》(Paradise Lost;1667)四大「乞靈」(invocation)段裏的彌爾頓、《白鯨記》的亞哈和惠特曼這兩位美國追夢人,他們的豪壯,都可以用「鍥而不捨」來概括。不妨進一步說是眼中感悟的靈光鍥而不捨吧,這樣的眼光不論看到什麼,一概會在精神的光暈裏放大。我始終不懂,亞哈船長,這位對抗大自然暴虐的海上普羅米修斯,怎麼會被那麼多人看作是[莎劇]馬剋白一路的大反派?雖然他身上確實帶著馬剋白的影子。史詩的英豪都是「反自然」(contra naturam)的:他們的追尋都是在反抗(antithetical),從雅各伯一心避死求長壽,到暴戾的阿基裏斯(Achilles)因為並非不死之身所以殺人,再如朝聖客哈特‧剋雷恩,把他的詩歌寫成一道「烈火橋」(Bridge of Fire),對美國未能實現惠特曼的諸般先見傲然錶達不滿,都是如此。

  普魯斯特和喬伊斯(James Joyce)當起造物主,比起他們創造的主人翁可還更加豪壯;不過,托爾斯泰應該也算,隻是後來他在車臣人哈吉‧穆拉(Hadji Murad)身上找到瞭無上的英雄典範;這一部短篇小說是他晚年纔寫成的,其主角在我眼裏堪稱豪壯的傳承推到瞭極緻。其實,連迷惘混亂的獵艷聖手,紫式部筆下的那個光源氏,其纏綿不捨的眷戀一樣稱得上豪壯。對於感悟識見執著不捨,說不定便是史詩之所以成其為史詩的真正標誌。

圖書試讀

源氏物語
 
紫式部(公元978年~1014年)
 
#夜暮涼風,我自個兒不成調子地彈著箏,又生恐旁人聽見,識破我不過是「徒添惆悵罷瞭」。我是多虛榮、多失意。於是,兩副琴,一副十三弦,一副六弦,而今都收在陳舊暗黑的的小櫥裏。因著疏忽──譬如,我忘瞭囑咐她們雨天抽去琴馬──那兩副琴靠在櫥櫃和房柱之間,灰塵瀋積。
 
這兒另外有兩隻稍大些的櫥櫃,塞得幾欲撐破。一隻裝滿詩歌和故事集子, 爬滿瞭蛀蟲,狼藉不堪。無人再肯去看瞭。另一隻裝滿瞭漢文書籍,自收藏這些書籍的主人過世之後,便被置之不理瞭。每每淒涼蕭瑟難耐之時,我便抽齣一二冊來瞧。她們就圍在我身後,悄聲議論著:「就是因為她老是這樣,纔弄得如此淒慘。誰見哪位夫人瞧漢文書瞭?過去啊,夫人們連經藏都不得唸喲!」我想迴一句,「是啊,可我也沒見誰因為迷信就更長命的的!」可那樣一來,便是我冒失瞭。她們的話也有些道理。」#
 
[〈紫式部日記〉,林嵐、鄭民欽譯,《王朝女性日記》]
 
紫式部寫她的日記、寫她的《源氏物語》,都是在追索逝水流年,足可比美普魯斯特。像她這樣的作傢,寫起繾綣眷戀,天纔橫溢,放進這題材算是相得益彰瞭。隻是光華燦爛的源氏,卻因為念念不忘一見鍾情的悸動,苦求重溫迴味,到頭來反而自苦自傷。紫姬,名字彆有深意一樣有「紫」,光源氏一生的真愛,在遭鳩佔鵲巢之後情傷難已,心碎而死;光源氏幾經滄桑,隨後也未得長壽便告殞命。
 
《源氏物語》離普魯斯特不知多遠,我卻不禁慨嘆,紫式部纏綿悱惻的依依眷戀,相較於普魯斯特的追憶懷想,說是係齣同源也無不可。普魯斯特筆下的情愛有窮盡之時,嫉妒卻永存不去:普魯斯特的主述對已逝的愛人,阿爾貝蒂娜(Albertine),縱使記憶已經所剩無幾,對她生前的同性情愛瓜葛,卻還是韆方百計就是要搜羅蛛絲馬跡。嫉妒在紫式部的筆尖就顯得婉轉含蓄瞭,畢竟女性要獨佔男性,斷無可能。
 
若要說《源氏物語》全然是從女性的眼光在作觀照,牢不可破,以緻紫式部都把自己當作是「光源氏」,這我可就不敢苟同瞭。不過,小說通篇都將「可望」放在「可及」之上頌揚,大概也終究錶明瞭男性眼裏的性愛基本是居次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帶來的那種“頓悟”感。我曾經在閱讀一些經典作品時,常常會覺得雲裏霧裏,特彆是那些年代久遠、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作品,總是難以完全抓住作者想要錶達的深層含義。而《史詩與英雄》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那些經典背後的邏輯和脈絡。書中對20部巨作的解讀,不是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啓發性。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宏大的敘事拆解開來,讓我們能夠理解人物的行為邏輯,感受故事的情感張力,甚至體會到作者在創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英雄”這個概念的探討,他並沒有將英雄描繪成完美無瑕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們人性的弱點、內心的矛盾,以及在重壓之下所展現齣的勇氣與智慧。這讓我覺得這些經典中的人物更加鮮活、更加真實,也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文學世界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讀懂一部經典需要深厚的文學功底,或者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中的妙處,但《史詩與英雄》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帶領我走進那些我曾望而卻步的巨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情節,而是深入到每一個角色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行為的動機,他們內心的掙紮,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們為何會做齣那樣的選擇。我尤其喜歡他剖析人物弧光的部分,那些角色的成長與蛻變,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可見的軌跡,讓我不禁在閱讀過程中,反復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理解瞭人性的復雜與多元。這本書讓我不再懼怕經典,反而激發瞭我對更多作品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運用學到的方法,去發現更多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與人物。

评分

作為一名曾經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被譽為“經典”的作品,但往往受限於自身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很難真正領略到它們的精髓。《史詩與英雄》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文學評論,充滿瞭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極其生動、流暢的語言,將20部經典巨作的核心魅力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塑造的解讀,他能夠精準地抓住每一個角色的核心特質,並結閤他們的成長經曆,展現齣他們復雜而又迷人的內心世界。書中對情節的剖析也並非簡單的復述,而是深入到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中,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故事會那樣發展,為什麼人物會那樣行動。這種“解構”式的閱讀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大師的創作過程之中,收獲瞭前所未有的閱讀樂趣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寶藏!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洗禮過的經典作品心存敬畏,但有時又覺得它們高高在上,難以接近。《史詩與英雄》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耐心地引導著我,一點一點地揭開那些經典的麵紗,讓我看到瞭它們鮮活的生命力。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他不僅僅關注故事的錶象,更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挖掘他們之所以成為“他們”的原因。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去理解一個角色的動機,如何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寄托,甚至如何去感受那個時代賦予人物的印記。書中對20部作品的精選和解讀,既有廣度又有深度,讓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與那些經典的作者和人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

《史詩與英雄》這本書,真真切切地讓我感受到瞭文學的力量。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關於經典文學的書籍,但總感覺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籠統,很難真正抓住我。《史詩與英雄》這本書則不同,它以一種極為引人入勝的方式,將20部文學巨作中的靈魂人物一一呈現在我眼前。作者對於人物的解讀,讓我能夠跳齣故事的錶麵,去探究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恐懼和掙紮。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一個角色的一個眼神,一句颱詞,都可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信息和深意。書中的分析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指導性,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親身參與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文學盛宴。這本書不僅讓我對這20部經典有瞭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閱讀,如何去欣賞,如何去從文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