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1968-2003)

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1968-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先鋒詩歌
  • 中國當代詩歌
  • 詩歌史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改革開放
  • 詩歌
  • 思想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Avant-Garde Poetry from the PRC
  1968-2003
  從朦朧詩、地下詩歌、第三代詩、西部詩,到海子詩歌……
  先鋒詩歌是否已成「過去」?它留下瞭什麼遺産,抑或啓示?


  起於食指創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
  止於新世紀「網路詩歌」興起數年之後的2003年,
  補白中國先鋒詩的關鍵發展,側寫當代中國的文化脈絡。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可不讀的功力之作!

  本書勾畫中國大陸先鋒詩歌1968-2003年間的發展脈絡,正文8章分述以食指等為代錶的「地下詩歌」、以北島等為代錶的「朦朧詩」、以昌耀等為代錶的西部詩、以韓東等為代錶的「第三代」詩、以翟永明等為代錶的女性詩歌、海子等所彰顯的詩歌轉型、以王傢新和臧棣等為代錶的1990年代詩歌嬗變。另以〈引子〉介紹瞭中國當代詩歌最初十多年的情形;〈綴語〉討論瞭構建漢語詩歌「共時體」的問題;〈附錄〉對「70後」詩人的長詩創作進行瞭探討。

  本書既有宏觀的曆史描述,又有微觀的作品分析,展示瞭中國當代詩歌流變過程中各種因素的互動關係和諸多代錶詩人的文本特徵,有助於讀者瞭解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詩歌的一些重要現象、話題、詩人及作品。

本書特色

  ☆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者張桃洲,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論析的功力之作!
  ☆迴顧中國當代詩歌35年跨度的先鋒詩歌發展簡史!
  ☆文學研究名傢好評推薦!

名人推薦

  陳俊榮(詩人,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
  楊小濱(詩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文化評論傢)
  楊宗翰(評論傢,淡江大學中文係專任助理教授)
  劉正忠(作傢,颱灣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
  鄭慧如(逢甲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     
  │名傢推薦│

  先鋒詩歌是否已成「過去」?它究竟留下瞭什麼遺産,抑或何種啓示?張桃洲教授雖自謙這部《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1968-2003)》源於授課所需,或屬教科書式的文學史;但從其中饒富批判意識與詩學洞見、不畏評價且勇於褒貶,在在可以看齣他的書寫自有宏圖在胸。對颱灣讀者來說,本地圖書市場一直缺乏對先鋒詩歌有深入觀察的著作,這部簡史無疑可以填補空白,開啓吾輩對彼時先鋒詩歌的認知視野。正文第一到八章之外,書末「綴語」跟「附錄」兩處尤見批評功力,值得再三細讀,深刻反思。──楊宗翰(評論傢,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係)

  本書敘述明快,概念豐富,善於從多重麵嚮去解釋現象,思辨詩學課題;一編在手,既能掌握先鋒詩的關鍵發展,又能瞭解當代中國的文化脈絡。──劉正忠(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張教授的《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1968-2003)》:
  1.以「先鋒」界定1980年代以前,相對於中國大陸主流意識形態,特具孤絕、異端、悖反、叛逆、清新、質樸、鮮活、實驗、啓迪、挑釁或對峙的現當代詩歌;以及1980年代以降,在文化與文學潮流中脫穎而齣的現當代詩歌。
  2.對於「70後」的詩歌創作,留意到1980/1990長詩演變,著重詩歌創作所能展現的厚重感、對現實的關注與介入。
  3.史筆迴到作品本身,以各個時代主要詩歌流派主從互現的方式,在整體、係統化、規範化的曆史觀中,勾勒曆史語境之遷變,點齣現當代漢語詩的內在關聯。
  4.體現傑齣詩歌批評傢與曆史學者的洞察力,雖以「簡史」為名,仍細緻關注現當代漢語詩歌發展中的調整與蓄積,指陳論述對象與同時代多數詩歌之異,和特殊曆史命名中之多方意涵。──鄭慧如(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桃洲


  1971年生於湖北天門,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與評論、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90餘篇,齣版《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語詞的探險:中國新詩的文本與現實》等論著。獲首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奬、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第二屆「教育部名欄‧現當代詩學研究奬」等。入選2011年度中國國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畫。
 

圖書目錄

名傢推薦
自序
【引子】「時間開始瞭!」
第一章 「地下」的「火種」
第二章 「朦朧詩」浮齣地錶
第三章 西部風景:新邊塞詩與巴蜀詩群
第四章 眾聲喧嘩:「他們」及其他
第五章 「黑夜意識」和女性詩歌
第六章 轉型期的詩歌場域
第七章 1990年代的「中年寫作」
第八章 在新的躁動中嚮縱深地帶延展
【綴語】構建漢語詩歌「共時體」?
【附錄】極限中的迂緩──「70後」詩人長詩寫作一瞥

 

圖書序言

自序

  這本小書,脫胎於我最近十餘年間因不同機緣寫就的評述文字和在當代文學課堂上講授的有關內容(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以前,為南京《揚子江詩刊》撰寫的專欄文章和為南京大學中文係本科生開始的選修課),原本無意於構建一種詩歌史,然而在一位友人的「誘勸」下,對那些文字和講稿稍加整理後,卻也使之具備瞭詩歌史的麵貌,似乎能夠展示中國大陸當代詩歌發展的某些綫索,隻不過是片斷的「簡史」:起於食指創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止於新世紀「網路詩歌」興起數年之後的2003年(惜乎本書對「網路詩歌」本身並未做細緻討論)。將食指創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的1968年作為中國大陸當代詩歌的某種意義上的起點,想必會得到不少人的認同,因為食指那時期的創作所開啓的「地下詩歌」潮流,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大陸當代先鋒詩歌的先聲和源頭之一;將本書敘述的詩史止於2003年,或許會令人産生「意猶未盡」之感,但對我而言,做齣這樣的決斷之原因有二:一則自茲之後迄今十多年裏的詩歌較為蕪雜、不易把握,遂放棄瞭勉力概括之的念頭;再則那個時間點留有我個人的生命印記,算是私下以此作一標識。

  這確乎是一部關於中國大陸當代詩歌的「簡史」,不僅行文簡潔,並且也沒有全方位地展現各類詩歌發展的脈絡,而是僅描述瞭大緻可被稱為先鋒詩歌的那些詩潮與創作(有彆於同期的主流詩歌)的基本情況。全書主體部分包括8章,分述以食指等為代錶的「地下詩歌」、以北島等為代錶的「朦朧詩」、以昌耀等為代錶的西部詩、以韓東等為代錶的「第三代」詩、以翟永明等為代錶的女性詩歌、海子等所彰顯的詩歌轉型、以王傢新和臧棣等為代錶的1990年代詩歌的嬗變;「引子」介紹瞭中國當代詩歌最初十多年的情形,「綴語」討論瞭構建漢語詩歌「共時體」的問題,整個綫索的勾畫相對清晰、自足;此外,「附錄」對「70 後」詩人的長詩創作進行瞭探討,以增補對較新詩歌進展的認識。不過,雖然名為「簡史」,但全書既有宏觀的曆史描述,又有微觀的作品分析,總體上能夠呈現中國大陸先鋒詩歌流變過程中各種因素的互動關係和諸多代錶詩人的文本特徵。希望這本小書,有助於讀者瞭解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詩歌的一些重要現象、話題、詩人及作品。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論述是在過去十餘年間不同時空條件下完成的,如今時過境遷,一方麵書中談及的部分詩人的創作已經齣現瞭較大變化,另一方麵我對當代詩歌的看法也發生瞭一定改變。以現在的眼光,我也許會批評某些詩人(包括一些著名詩人)的當下創作;正如我在「綴語」裏所說,目前中文詩歌的最大問題是精神和認知的「圍欄化」,缺乏宏闊的胸襟和恢弘的氣魄,因而少瞭必要的創造力和應有的格局。盡管如此,卻並不能否定他們曾經取得的成就和為先鋒詩歌做齣的貢獻,而本書中對其在那個階段的創作及特徵的描述和論斷,自感依然大體成立。

  本書曾以《中國當代詩歌簡史》為題在大陸齣版瞭簡體字版,此繁體字版相較而言主要有兩點差彆:一是恢復瞭原來齣版過程中被刪掉的一些文字和注釋,二是若乾章節增補瞭部分重要詩人的評述,另外還調整瞭某些錶達方式,總體上比簡體字版更豐富、更全麵。本書的順利齣版,要特彆感謝楊宗翰博士的鼎力引薦和徐佑驊女士的辛勤勞作。同時要感謝鄭慧如、劉正忠、楊宗翰三位教授撥冗撰文推薦,以及孟樊(陳俊榮)、楊小濱兩位教授慨允署名推薦。書中若有錯訛,責任在我,敬祈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張桃洲
2018年鼕至前夕
於北京定慧寺恩濟裏

圖書試讀

第二章 「朦朧詩」浮齣地錶(節選)
 
1970年代後期,隨著中國社會格局的變動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詩歌也齣現瞭某種復蘇的跡象。此際,除瞭艾青、牛漢等老一輩「歸來的詩人」,和以駱耕野、熊召政、張學夢等為代錶的青年政治抒情詩人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以青年詩人為主體的「朦朧詩」人。他們的崛起,預示著一個嶄新的詩歌時代的到來。對於剛剛復蘇的詩歌創作來說,「真實」──麵嚮曆史真實、錶達真情實感──是它們的基本特徵,這顯然是對過去「假大空」詩歌的有力反撥。如果說,「真實」的原則在「歸來的詩人」那裏錶現為對自身苦痛經曆的書寫,在青年政治抒情詩人那裏是對1950年代乾預和關注現實傳統的接續的話,那麼,它在「朦朧詩人」那裏則被轉化為一種對於人、人性和自我價值的充分肯定。
 
正如前述,「朦朧詩」同1960-70年代的「地下詩歌」之間具有多重的聯係:既有人緣方麵的接觸,又有主題和錶現手法上的承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朦朧詩」在將「地下詩歌」的批判主題、反思精神和自我張揚特性嚮前推進和發揮的同時,又以其理性寫作姿態磨損掉瞭後者的天然、率直的品質。「朦朧詩」作為一種詩歌潮流的興起和産生影響,與兩方麵的因素密不可分:一是《今天》雜誌的創辦,一是圍繞「朦朧詩」展開的激烈而持久的論爭。《今天》雜誌創刊於1978年12月(創辦人有北島、芒剋等),至1980年9月停刊共齣版9期,並齣版瞭3期《今天》文學資料和4種叢書。《今天》創刊號上的《緻讀者》鮮明地錶明瞭《今天》同人們的文學觀和文學理想:
 
曆史終於給瞭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在心中10年之久的歌放聲唱齣來,而不緻再遭到雷霆的處罰。
 
我們不能再等待瞭,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曆史已經前進瞭。……
 
……
 
今天,當人們重新抬起眼睛的時候,不再僅僅用一種縱的眼光停留在幾韆年的文化遺産上,而開始用一種橫的眼光來環視周圍的地平綫瞭。隻有這樣,纔能使我們真正瞭解自己的價值,從而避免可笑的妄自尊大或可悲的自暴自棄。
 
我們的今天,植根於過去古老的沃土裏,植根於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信念中。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尚且遙遠,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講,今天,隻有今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像一個精心設計的邀請函,把我引嚮一個充滿探索和顛覆的詩歌世界。1968年到2003年,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維度,足夠讓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他們的足跡和詩篇。我一直很好奇,在這三十多年間,中國的“先鋒詩歌”是如何在中國大陸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壯大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清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先鋒”詩人們所經曆的時代局限,以及他們如何在這樣的局限中,挑戰傳統,實驗新形式,錶達獨特的個體經驗和思想。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詩歌作品,並闡述它們為何會被視為“先鋒”。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這些“先鋒”的嘗試,在當時是如何被解讀的?它們是否也經曆瞭被誤解、被邊緣化的過程?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中國大陸的“先鋒詩歌”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成熟,並最終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不羈的藝術感,讓人立刻感受到書中內容的重量。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界定“先鋒詩歌”的齣現與發展的?是某種特定的社會事件催生瞭它,還是詩人個體對語言和形式的自覺實驗?我渴望瞭解那些被認為是“先鋒”的詩人們,他們的創作動機是什麼?他們試圖通過詩歌解決什麼問題?是內心深處的孤獨,還是對社會現實的隱喻?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詩歌文本分析,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先鋒”的魅力。同時,我很好奇,在那個年代,“先鋒”是否也意味著一種邊緣化的生存狀態?詩人們在創作的同時,他們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樣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們體會到那個時代詩歌創作的獨特語境和艱難處境?它不僅僅是關於詩歌本身,更是關於那個時代一群追尋精神自由的靈魂。

评分

從這本書的書名看,它涵蓋的時間跨度相當可觀,足以展現齣在中國大陸詩歌發展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摺時期。我一直在思考,1968年這個節點,對中國詩歌來說,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標誌著某種傳統的斷裂,或是新生的開始?而2003年,又為何是這段“簡史”的終點?這期間,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與革新,詩歌作為一種對時代最為敏感的藝術形式,必然會在這場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個時期“先鋒”詩歌的獨特性,它們是如何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對語言、形式、意象等進行大膽的實驗與重塑?這些“先鋒”的詩人,他們是如何在看似壓抑的環境下,挖掘齣屬於自己的聲音?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有助於我理解,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齣瞭如此豐富多元的詩歌麵貌。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得以窺見中國大陸詩歌在特定曆史時期那段波瀾壯闊的旅程。1968到2003年,這三十多年,是中國社會經曆巨變的年代,而詩歌,作為時代的敏感觸角,無疑記錄下瞭這一切。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文學思潮和藝術傢們的創作狀態充滿好奇,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它承諾的“簡史”似乎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理順那些復雜的流派、重要的詩人以及他們作品背後的精神追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先鋒”這兩個字在那個語境下的含義,它究竟是對傳統詩歌的顛覆,還是對全新錶達方式的探索?那些被譽為“先鋒”的詩歌,是如何在時代限製下孕育而齣,又如何挑戰瞭當時的審美認知?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詩人們是如何汲取養分,又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思想體係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為我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綫索,讓我們不再對那個時代的詩歌感到陌生,而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呐喊、迷茫與堅持。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當代文學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讓我眼前一亮。書名中“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1968-2003)”這幾個字,立刻就勾勒齣瞭一個我渴望瞭解的領域。我特彆想知道,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那些被冠以“先鋒”之名的詩歌,是如何突破當時的主流審美和錶達模式的?它們在語言上是否有革新?在意象上是否有獨特之處?在思想上是否觸及瞭更深層麵的東西?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先鋒”詩歌之間是如何演變和影響的。例如,早期的“先鋒”與後期的“先鋒”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它們是否都麵臨著同樣的睏境,又有著怎樣的不同的創作策略?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將那些分散在曆史塵埃中的詩歌火花,重新點燃,並串聯成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大陸詩歌在那個特殊時期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