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

障礙研究與社會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障礙研究(Disability Studies)是近二、三十年來,隨著障礙者權利的倡議而興起,強調的是障礙者的貢獻、經驗、歷史與文化。本書為繼2012年《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一書,再一次以障礙者為主體出發,探討身心障礙理論模式與立法發展,並進一步檢視其於不同面向之社會政策議題的展現。

  本書除包含前一版之教育、健康、勞動、無障礙等章節的修訂,尚新增交通、貧窮、自我倡導、家庭照顧者等章節。全書共計15章,適合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上課使用,也適合對於障礙研究有興趣的學者、實務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參考。

  本書作者群大都對於障礙研究有特定研究經驗與著述累積。希望能啟發讀者如何看待自己與其他不同身體經驗的他人,並讓讀者能瞭解障礙研究的多元風貌與各種論述的起源與意義,以改善讀者對障礙者的瞭解與態度。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國羽


  目前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退休前為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障礙研究與相關政策及智障者老化相關研究,過去將近三十年時間長期參加國際智能障礙科學研究學會,擔任該會理事等職務,推動亞洲地區的相關領域研究者網路建置工作。本身擔任國內外學術期刊主編與編輯委員等,也在過去十年投入學術倫理工作,參與成大與中正大學研究倫理中心的設立與運作。

林昭吟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社會政策博士。研究興趣為身心障礙與健康(Disability and Health)。相關著作為〈身心障礙者老化現象之概念探討與初探性實證研究〉、〈當「不標準的病人」遇到醫療專業體制:身心障礙者就醫經驗的質化分析〉等學術論文。

張恒豪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Mānoa分校博士。現任台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研究興趣著重於障礙者權利運動、障礙研究的理論、障礙的文化與再現、障礙與教育、障礙與健康等。目前正進行障礙者權利論述的在地轉譯研究。
 

圖書目錄

序言
楔子─在社區中生活:體驗障礙/王國羽

第 1 章 西方社會障礙歷史與文化│張恒豪、蘇峰山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障礙在西方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障礙文化的興起與挑戰
第四節 障礙者的正名與文化再現
第五節 結論:台灣脈絡下的障礙歷史與文化

第 2 章 障礙理論與政策:分配政治與公民身分│洪惠芬、王國羽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分配政治:國家、市場與家庭
第三節 障礙者的理想生活圖像:社會模式與形式正義
第四節 從社會模式到人權模式:對障礙作為差異的再省思

第 3 章 障礙模型發展與核心概念│王國羽
第一節 損傷、障礙、功能限制與互動關係
第二節 醫療、社會、人權模型
第三節 測量層次與統計資料收集
第四節 台灣身心障礙人口資料與架構

第 4 章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及台灣身心障礙者鑑定制度設計│嚴嘉楓、王國羽
第一節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and Health, ICF)系統
第二節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兒童及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 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 ICF-CY)
第三節    台灣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政策: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功能與障礙分類之應用歷程

第 5 章 障礙立法發展與法律權益│林昭吟、張恒豪、蘇峰山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國際組織與主要國家之障礙立法
第三節    我國之障礙立法:從慈善邁向權利
第四節    障礙者權益之相關法律議題
第五節    結論

第 6 章 無障礙環境│邱大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基本概念
第三節    無障礙相關法規
第四節    科技與社會變遷
第五節    結論

第 7 章 交通與行動力│潘佩君
第一節    前言:交通可近性與交通貧窮的理論內涵
第二節    現行交通政策、措施、方案介紹
第三節    交通可近性與障礙者健康的關係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的交通可近性
第五節    使用者的外出行動經驗與意見

第 8 章 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支持服務:從機構照顧到自立生活│王育瑜、周怡君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照顧與支持服務的概念與西方經驗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照顧與支持服務的台灣經驗
第四節 結論

第 9 章 自我倡導│王育瑜、林惠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自我倡導」概念的起源與內涵
第三節 國際組織與聯盟性團體推動自我倡導的努力
第四節 結論

第 10 章 家庭照顧者│陳芳珮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家庭角色與家庭照顧
第三節    照顧經驗
第四節    家庭照顧相關政策法規與服務
第五節    家庭照顧支持政策之設計
第六節    結論

第 11 章 醫療與健康照顧│林昭吟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理論觀點
第三節 障礙者的健康問題與健康狀況
第四節 障礙者的健康照顧需求與就醫障礙
第五節 我國障礙者的健康照顧政策與研究
第六節 結論

第 12 章 障礙研究與融合教育│張恒豪、邱春瑜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特殊教育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特殊教育與不平等
第四節    特殊教育的標籤與污名
第五節    身心障礙權利公約與障礙者的教育權
第六節    台灣的障礙者教育權的實踐與反思
第七節    結論

第 13 章 障礙者的勞動與就業│吳秀照、陳美智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障礙者就業的觀點探討
第三節 障礙者就業政策與相關措施
第四節 我國障礙者的勞動狀況與就業促進經費
第五節 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的理想與現實
第六節 結論

第 14 章 障礙者與貧窮議題│王玉如、王國羽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貧窮與障礙動態累積循環的關係
第三節 人權模式的「差異」貫穿貧窮問題的核心
第四節 社會福利所得保障政策的矛盾

第 15 章 身心障礙、性別與性自主權│邱連枝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障礙研究:從性別盲視到酷兒理論
第三節    身心障礙女性的性別處境:「雙重邊緣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及殘缺的性別圖像
第四節    身心障礙者的「性/情慾」:性自主權的一體兩面
第五節 結論

 

圖書序言

第二章   障礙理論與政策:分配政治與公民身分
 
第四節  從社會模式到人權模式:對障礙作為差異的再省思
 
ADA 通過並施行之後沒幾年,英國政府也在障礙團體的施壓下於1995 年實施《障礙歧視法案》(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簡稱DDA)。到了2000 年,歐盟甚至將「禁止以障礙為由的歧視」明訂為政策方針,建議各會員國將「反歧視措施」納進障礙政策的議程中(Bickenbach et al., 1999;Pearson & Watson, 2007)。2006 年聯合國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s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並在兩年後生效,Bickenbach(2009)認為它象徵由個人/醫療模式所主導的那種傳統福利國家的障礙政策典範正式告終,新的典範開始取而代之。
 
一、CRPD 作為障礙人權模式:對社會模式的超越
 
儘管在對障礙的概念上深受社會模式的啟發,但是大多數論者都指出:CRPD 對障礙政策的立場並不純粹是對社會模式論點的複製,而是一種超越社會模式的「人權模式」(human right model)典範(Bickenbach,2009;Degener, 2016)。Degener(2016) 試圖從以下六個面向去比較CRPD 作為障礙的人權模式與社會模式之間的不同,藉以指出:CRPD 作為人權模式超越社會模式的創新性。
 
(一)就「應然層次」去指出損傷不能阻礙平等人權的取得
 
社會模式將障礙視作「社會建構」的結果,是對障礙者困境「實然層次」的描述。人權模式雖然接受社會模式對障礙的概念,但它進一步就「應然層次」主張:障礙者的身心功能損傷不能成為他們取得平等人權保障的阻礙。
 
(二)單憑反歧視立法不足以成事
 
對社會模式來說,障礙者無法工作與無法獨立生活的依賴處境既然是社會環境與制度安排對障礙者的壓迫,是一種歧視,那麼最好的政策回應策略自然是反歧視立法。但CRPD 作為人權模式障礙政策典範並不只訴諸反歧視立法。Degener(2016: 4)認為CRPD 其實同時涵蓋兩組人權概念:一是跟反歧視立法關係密切的法律與政治權利;另一組則是涉及物質資源重分配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
 
換言之,CRPD 雖然採用社會模式對障礙的概念,但它並未像Silvers的形式正義那樣完全揚棄傳統福利國家對障礙者的政策回應策略。顯然以分配正義為訴求的重分配制度,也是CRPD 人權模式促成障礙者取得平等公民身分並充分融入社會生活,必須仰賴的政策工具。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