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感悟,是離不開生活中的一種感動,觸動瞭每一剎那的時空,生命交會,靈光乍現。
靈感,無法強求,但體悟可培養,就在我們的周遭,處處可見,唾手可得;在我們的一念間,觸手可及,如﹁晨露初滴,日齣朝陽﹂,靈思湧現,瞬間不可失,隻要你願意放寬心,自在輕鬆、悠悠漫漫,緩步欣賞沿途景色風光,自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驚喜;隻要你願意拋開纏繞的執念,靜靜地,從容端詳一幅畫,漸漸自有趣,享受那無為之樂。
每則小短文,雖僅隻字片語,但字字真切,句句感悟!有時,像河邊的一股清水,涓涓滴流:若小品、一首好麯,輕輕地吟唱;有時,像一陣微風吹過,舒適涼意,身心暢快,似一首小詩,隨風飄散;有時,像一位修行禪者,以般若智慧的思惟觀照,照齣人心最深處的無明、深深癡愛,藉以洗滌塵封已久的灰垢,得以顯露每位眾生的清淨佛性,在暗處裏微微發光。
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奇纔――李叔同,後來齣傢的弘一大師曾說:「有藝術的心,而沒有技術的人,雖然未曾描繪吟詩,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惻之懷、光明磊落之心,而為可敬可愛之人。若反之,有技術而沒有藝術的心,則其人不啻一架無情的機械瞭。」一切好的思想、語言、行為,甚至藝術,都源自真心的對待。人的天真,在於初心,能夠永遠保留當初的一顆真心,那絕對是超越任何藝術,達到人生的真、善、美之極緻。
曾經讀到,齣自《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能緣一切有情心,亦解一切有情意;在彼一切
有情心,隨順一切有情意;充滿一切有情心,令諸有情心歡喜。」此言妙哉,一切的有情眾生,我心即是眾生心,眾生心亦是我心,共體大悲與慈心,不分彼此與人我,體會人性的需要,快樂與哀傷。體悟人的內心深處,痛苦之處,必有悲憫之情;正如,電影大師濛太奇之父,艾森斯坦說:「許多人以為悲劇使我們流淚,其實不然,是因為我們有流淚的需要,這世界纔産生悲劇。」
試著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吹拂著大地的對待,因為,春花難得,夏日難得,鞦月難得,生命中的一切萬物,是如此可貴難得啊!
水得月光而清澈,煩惱因智慧而清淨,希望這小小的語言,聽起來最甜蜜;小小的一束花,聞起來最香;小小的一首歌,令你喜愛歡唱;小小的湖泊,最為寂靜;小小的一本書,最常被讀;而夜晚,則因小小的星辰而燦爛。
因為,這些小小纍積的感悟,讓生命充實,逐漸豐富。透過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感觸,而有「生活感悟」;又靈感一來,如驚鴻一瞥、呼吸之間,有機不可失的「瞬間感悟」;經過長期時間的纍積,深刻沉潛地反思,醞釀、孕育而齣的「生命感悟」;心性的培養,修持慈悲與智慧的覺性,自然有啓發內在「修行感悟」之體現。
最後,願你慢慢地咀嚼、品嘗,靜靜地沉思,猶如一首「新詩感悟」。雖然隻是一顆小小的心意,但將充實你我的人生。因為這小小的結晶,來自於不斷地洗滌與錘鍊,終究結成智慧花果。
慧證於般若學捨 二○一九.五月 佛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