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

知識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知識論
  • 哲學
  • 認識論
  • 思維
  • 理性
  • 真理
  • 信仰
  • 懷疑主義
  • 經驗主義
  • 理性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探討知識論不像倫理學那般引人入勝,其內容也不易貼近日常生活;但知識論作為探究人認識「如何可能」的學說,重點在於引導我們對自己究竟是如何認識對象的所有理解,也就是「對理解産生理解」,更有趣的說法就是──「理解理解」。

  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透過與人談話,並提齣一個抽象的概念要對方迴答,經由反覆的問答一步一步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而無知就是知識的開始。那麼,柏拉圖是如何從「觀念」和「理型」建立一套知識思考的體係?亞裏斯多德為何認為我們心靈沒有知識,而是需要藉由感官供給資料?然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否和亞裏斯多德的理論産生衝突呢?讓我們透過此書,一起深入探討各學學傢對於知識論的精闢見解,透過不同麵嚮來認識「知識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鼎元


  輔仁大學哲學係博士班畢業,專長為宗教哲學、基督宗教哲學、符號學相關課程。
  本來以為自己會去當牧師,沒想到被神帶領去當瞭老師,現在於數間大學以兼任助理教授身分任教。
  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旅行與鐵道,目前和妻小還有毛小孩住在颱北。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壹、知識論是什麼?
貳、從柏拉圖開始的問題:真實在哪裏?
參、普遍觀念如何存在?
肆、你有好的證據嗎?
伍、得到真理如何可能?

第二章 懷疑主義
壹、懷疑主義的基本主張
貳、發展曆程
參、懷疑主義真的能實踐嗎?

第三章 實在論
壹、亞裏斯多德
貳、中場插麯:主動理智發展史
肆、多瑪斯‧阿奎納
伍、實在論的發展

第四章 觀念論
壹、觀念論基礎論點
貳、 啓濛運動、理性主義至經驗主義的
時代背景
參、康德與觀念論體係
肆、德國觀念論

第五章 我們能認識超越世界嗎?
壹、神祕經驗知識論
貳、多瑪斯‧阿奎納:默觀作為知識
參、聖十字若望的登山指南
肆、 認知上帝是可能的嗎?普蘭丁格的改革宗知識論係統
結語

圖書序言



  本書乃為大一至大二同學參考閱讀所撰寫的知識論教科書。知識論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極具重要性,但因探討對象乃人的自我認識過程,在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反省過程時,知識論又可為形上學起點的銜接;而在當代哲學中,知識論則與意識或心靈等復雜現象彼此相關:在此前提下,知識論的探討不若倫理學那般引人入勝,知識論的內容也不容易讓人認為貼近日常生活。但知識論作為探討人認識如何可能的學科,其重要性在於引導我們對自己究竟如何認識對象所有理解,所以知識論實質內容可為「對理解産生理解」或更為玄妙之說法—「理解理解」。

  為能幫助我們理解作為理性動物的自己如何認識世界, 許多專傢學者提供專門研究,並産齣許多重要著作。這些著作大部分針對知識論重要議題提齣討論,輔以對哲學史上重要哲學傢學說的研究,說明不同學派與立場對認識過程採取如何的說明。作者認為,對於「認識如何可能」,或「我們如何認識外在世界」這些問題, 迴顧哲學史的發展對我們能有極大幫助。提供為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與理解知識論在哲學史上的發展, 本書方式乃採哲學史概念與知識論係統並重之架構: 於第一章首先對知識論進行概略性鳥瞰, 說明知識論作為一門學科涉及到的問題或概念。第二至第五章則依據四種主要知識論立場,從什麼都不相信到相信超越感官經驗之對象的主張,並依據哲學史發展曆程依序說明。第二章探討懷疑主義,第三章探討實在論,第四章探討觀念論,至於第五章探討神祕經驗知識論。最後結語部分將全書討論濃縮為幾個問題,並思考知識論作為基礎學科能夠如何與其他領域結閤。

  本書作為概論性教科書,為避免閱讀上過多的注釋乾擾讀者,書中僅在大標題項目上註明整段文章參考資料來源,並提供有興趣進一步閱讀或找尋資料的讀者延伸閱讀內容。若在文中加有注釋,或為延伸說明,或為極度重要而需特彆註明;且為讀者進階閱讀查詢資料上的方便,盡可能提供中文參考資料為主。另外,在探討哲學傢重要理論時,相同為避免注釋過多擾亂讀者,盡可能僅在重要著作第一次齣現時提供全文,爾後再齣現時將以縮寫帶過。

  作者基於學習與研究之背景為士林哲學, 輔以是為入門者所提供之入門教材,故題材選取上仍以古典哲學內容為主。另外既基於哲學史進行對知識論之探討, 作者列舉以下幾本重要哲學史為本書撰寫時的重要依據,包括:

  1. 傅偉勛,《西洋哲學史》,颱北:三民書局;
  2. F. Coplston,《西洋哲學史》七捲,颱北:黎明文化;
  3. 關永中,《知識論》兩捲,颱北:五南齣版社;
  4. S. E. Stumpf & J . Fi e s e r著,鄧曉芒、匡宏譯,《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沙特及其後》,颱北:五南齣版社,2017年。

  其中F. Coplston與S. E. Stumpf & J. Fieser所著作之哲學史,其英文原文淺顯易讀, 推薦給想要透過以英文進一步理解哲學的讀者們。另外,除S. E. Stumpf & J. Fieser的哲學史為最近齣版以外,其他幾本著作均屬因重要而多次重印或捲數較多者,在此就不特彆附上齣版日期。若於本書中齣現上述四本著作也將不特彆多做說明。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以下許多幫助過我的師長朋友,包括我的碩博士指導教授關永中老師,指導並帶領我領悟士林哲學知識論的奧妙。感謝輔大哲學係的師生,尤其在「懷疑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參與課堂的熱烈討論;感謝基督教宣道會神學院的師長同學們在「宗教神學」課程中的討論。這兩門課在授課中基於課程需要,常常討論到哲學史上各哲學傢對知識論的說明,這幾年的授課讓我纍積並重新反省哲學傢們知識論方麵的係統與內容。感謝五南齣版社編輯陳姿穎小姐在規劃與編排上的辛勞,特彆是容忍我潦草的字跡;特彆感謝我親愛的妻子與寶貝女兒在這段撰寫時間的協助與包容。願榮耀歸給上帝。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知識論」一詞聽起來極具學術性, 彷彿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學科。然而知識論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曆或實踐之內容。就學術角度來說,哲學最根本探究的三個問題, 包括「我是誰? 」、「我能知道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其中第二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麼?」就是知識論所研究與探討的領域。依此問題為基礎, 哲學人迴答上述第一個問題以理解自身的存在樣貌, 並為第三個問題的實踐提供所需準備。就生活角度來
 
看,隻要我們看或聽到某事後發齣疑問說「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就在實踐知識論的內容。簡言之,知識論關係到我們每天對世界的認知,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不斷實踐的學說。
 
壹、知識論是什麼?
 
從英文字詞來看,知識論有兩個字詞意義:
 
1. Epistemology = epistēmē (πιστήμη) + logos (λόγος)。其中epis tēmē的意思是「知識」,而logos是指「規則」,故Epistemol -o g y 的意義為「與知識相關的規則」。此字詞有時也被翻譯為「認識論」。
 
2. Theory of knowing,關於探討知道的理論。
 
不論哪個字詞, 都在問我們「究竟能知道什麼? 」這裏所謂的「知道」,並不是簡單所謂感官體悟或相信某事的內容,還包括是否具有對特定對象認知的條件。這些知識論探討的議題極具重要性,因為知識的成立除必要條件外,還包括對其普遍有效性等問題的探問。
 
一、常識的意義
 
當我們論及知識論時,其不但在問我們具有何種標準條件來確認我們如何認知外在世界,還包括究竟什麼樣的認知條件可使被認知對象得以稱為知識。確實,知識與常識在知識論領域內是指兩個不同的認知對象:前者需基於特定條件而成立;後者雖可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賴以為生的某些認知對象,但在知識論領域內卻常被認為是低於知識的認知內容。
 
(一)常識是什麼?
 
常識可泛指我們所熟悉,或應該為眾人所熟悉的某些事物—雖然我們對這些事物的內容為何不一定有共識。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認為所謂常識可被理解為在一個社會中共同接受的那些內容,透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理解或解釋這個世界所呈現的樣貌—雖然我們接受這些內容常齣自於不自覺之結果, 一如他認為當我們接受某種世界觀時必定屬於某個社會或團體。葛蘭西點齣對常識的觀察,也可在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那發現。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知識論”這個主題,我一直抱有一種既敬畏又充滿好奇的心態。我們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獲取新信息,但很少有人停下來思考,“知識”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並被固化的?這本書的到來,正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這個根本性問題的探尋。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區分“知識”、“信念”和“意見”的,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界限和聯係?它會不會深入剖析那些導緻我們産生錯誤認識的認知偏差,並提供一些剋服這些偏差的方法?此外,我還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不同哲學流派的知識觀,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洛剋的“白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們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知識的理解?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自我認知和重塑知識框架的絕佳機會,我準備好迎接它帶來的挑戰和啓發瞭。

评分

《知識論》,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哲學思辨的韻味,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各種信息,卻很少停下來審視這些信息的來源和可靠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理解“知道”這個行為背後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過程和機製。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懷疑論”的各個方麵,以及我們如何應對那些永恒的哲學難題?它又是否會涉及,在科學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傳統知識論的理論是否仍然適用,又有哪些新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和工具,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知識的本質,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在麵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能夠保持一種理性而清醒的態度。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旅程。

评分

一本關於“知識論”的書,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深邃而吸引人。我一直對“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知道些什麼”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特彆是當麵對各種信息爆炸的時代,真假難辨,觀點林立的時候。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像是一盞指路明燈,給瞭我一個係統梳理和深入思考的契機。我特彆期待它能幫助我辨析那些看似閤理卻可能暗藏謬誤的論證,理解不同學派在認識論上的爭鳴,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堅實的知識體係。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知識的來源,比如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經典辯論?它又是否會觸及我們對知識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思考方法,教我們如何批判性地審視信息,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而有力的見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花時間去研讀、去體味的書,希望它能打開我新的認知維度。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知識”這個概念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在信息碎片化、觀點爆炸的當下,辨彆真僞、洞察本質變得尤為重要。我一直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我們如何知道”的書,而《知識論》這個書名,恰好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剖析知識的構成要素,解釋我們是如何從零開始,構建起對世界的認知體係的。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那些關於“真理”的哲學思辨?它又如何處理那些具有不確定性或者基於信仰的知識?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更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以及如何去評估不同知識來源的可信度。我想,一本好的知識論書籍,不應該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應該能夠指導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更有效地學習,如何更明智地決策,並最終形成一種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思維方式。

评分

拿到這本《知識論》的瞬間,我就被它樸實卻充滿力量的書名所吸引。我常常在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時,因為缺乏對知識本身形成過程和可靠性判斷的底層邏輯,而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比如說,在曆史書籍中看到不同學者的推斷,在科學報道中遇到新的理論模型,我總會不禁思考,這些結論是如何得齣的?它們有多大的可信度?這本書,我想正好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對於“證據”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如何從感官經驗中獲得可靠的知識,以及理性在構建知識體係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到那些“不可能知道”的領域,比如超自然現象或者哲學中的終極問題,以及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持有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我相信遠不止於學術上的探討,它更能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在信息洪流中,擁有更強的辨彆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