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招領-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

文學招領-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旅遊
  • 文創
  • 産業
  • 文化研究
  • 區域發展
  • 跨學科
  • 文旅融閤
  • 創意經濟
  • 文化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文學招領」為題,多層麵、多角度論述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就是作者經之營之,纍積十多年相關研究的成果。他以「文學作品」、「文學旅遊」和「文創産業」的互動、連結為論述核心,窮究三者之間環環相扣,可以共生、互聯的空間;以身體力行的産學閤作案例、教學實績和實務研習為參照,討論文學如何應用於文創産業、分享給社會,促進文化發展,對於文化創意産業的研究、教學,乃至文學應用的深化均具有參考價值。

  「文化創意産業」作為新興的學術論域,約從上個世紀末葉開始,上有政府重視,中有學界參與,下有産業推波,因而蔚為顯學。這個關鍵詞拆解開來,可細分為「文化」、「創意」、「産業」三個核心,有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嚴肅意義,有文學藝術的活潑創意,也有産業提升的加值利益,三者之間若能融閤無間,自能如魚得水;若僅各取所需,隻從單方需求思考,則三敗俱傷,容易流於形式或偏於庸俗。作者在本書各篇之中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三者共構,共創榮景的積極課題。

名人推薦

  做為一個颱灣原住民卑南族的後裔,我完全支持敬介所發展的文學研究和教學路綫。從小在部落長大,無論在祭儀、節慶、巫術、勞動或日常生活中,我總是可以隨時隨處聽到長輩們吟唱古調,對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那就是詩的吟詠。在部落的世界裏,文學是集體的,集體創作、集體展演、集體欣賞,文學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大學時代,接觸中國文學,竟發現經典化的文本,早已成為知識菁英獨攬的秘笈,遠離瞭群眾。那些精深的文學探索,雖然豐富瞭文學的內涵,但總覺得隔瞭一層,少瞭眾樂樂的喜悅。敬介十幾年來的努力,或許可以稍稍扭轉這樣的文學研究和教學風氣,讓文學滋潤更多庶民的心靈與生活。--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

  敬介這本《文學招領: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由十一篇主題、內容不盡相同的文章組成,正好呼應中文係因應環境而變改、轉型趨勢的多樣性:傳統/ 文言如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求奇聞壯觀、知天地廣大的想像;當代/ 白話如鄭愁予詩歌的颱灣高山意象、瘂弦詩歌幽默悲憫;在地/ 文創如颱南、颱中、高雄等地不同的文化、文學資産與旅遊的連結産業發想,以及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的客傢食物意象探討與文學宴的實際操作。此外,與原住民文學有關的,如賽夏族南莊祭典與巡遊景點、雅美族蘭嶼地景與作傢夏曼.藍波安作品賞評計有四篇,可以佐證這些年他頻繁進入原鄉探查、執行計畫的經驗與視野的延伸。---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浦忠成(pasuya poiconx)

  本書以「文學招領」為題,多層麵、多角度論述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就是陳敬介經之營之,纍積十多年相關研究的成果。他以「文學作品」、「文學旅遊」和「文創産業」的互動、連結為論述核心,窮究三者之間環環相扣,可以共生、互聯的空間;以身體力行的産學閤作案例、教學實績和實務研習為參照,討論文學如何應用於文創産業、分享給社會,促進文化發展,對於文化創意産業的研究、教學,乃至文學應用的深化均具有參考價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林淇瀁( 嚮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敬介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靜宜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東吳大學中文係兼任。研究興趣廣泛,詩歌美學、中國文學史、編輯齣版理論與實務、颱灣原住民文學、文學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研究等。

  著作有《俊逸鮑參軍》(花木蘭文化,2008)、《李白詩研究》上、下(花木蘭文化,2009)、《頑銅點頭--吳宗霖的藝術生命》(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7)等。
 

圖書目錄

序一│文學嚮庶民敞開 孫大川 003
序二│突破窠臼、串接地景的文學壯遊 浦忠成 005
序三│以現場實踐為文創開發做見證
──讀陳敬介《文學招領──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 嚮陽 007
緒論│ 012
第一章│南瀛文學旅遊芻議 027
第二章│文學與文化觀光行銷策略──以南莊鄉賽夏族實例觀察 051
第三章│冷海中燃燒的生命──試讀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 071
第四章│語言、實踐、信仰──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探析 085
第五章│原住民文學之旅──以蘭嶼奇岩觀察地景命名與文化導覽之關係 111
第六章│一個著人議論的靈魂──鄭愁予〈浪子麻沁〉探析 137
第七章│論詩歌在旅遊開發與導覽內容活化之應用
──以鄭愁予〈五嶽記〉為例 149
第八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試論瘂弦詩中的幽默與悲憫 173
第九章│足堪迴味是平常──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食物意象初探 197
第十章│文學活動、獨立書店與社區營造
──以東海藝術街文創藝術活化深根計畫為例 231
第十一章│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
──從文化旅遊角度試讀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251
結論│ 26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本書組織架構
 
本書是多年來持續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匯集,先後刊登於學報、專書、研討會等,研究核心是文學研究及其成果應用於文創産業範疇如文學旅遊、文化導覽、獨立書店經營、展演活動、社區營造及古典文學與旅遊相關之研究,雖然連結的主題略有差異,但主要是以文學應用為核心。簡言之,本書所觀照的內容與主題有其持續及一貫性,其內容均經整閤改寫及修正後方集結成書。研究路徑大抵以文本、理論研究及教學研討所得為基石,實踐方麵則以政府部門相關計劃及産學閤作為案例。值此人文學科無用論甚囂塵上,中文係學子普遍齣路茫然的情況下,筆者嘗試將研究、教學、實務加以統整,不敢言成果豐碩,然或可當拋磚之用。以下茲按本書架構分述之:
 
<緒論:文學、旅遊與文創産業的多元共構>主要探討文化創意産業的論述過程及産業範圍,繼而概述文學於文創産業中應用之可能。本文刊登於嘉義大學《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第3期,2015年12月,並據以修訂改寫。
 
第一章<南瀛文學旅遊芻論>為2009年參與颱南縣政府觀光旅遊處「生命‧散步叢書」計劃,擔任「文學捲」的撰稿人,耗時半年進行田調採錄,計撰寫<文獻初祖瀋光文>、<新化秀纔王則修>、<一株壓不扁的玫瑰>、<「知母義」的平埔文化>、<天地一「吶鷗」>、<白鵝詩人利玉芳>、<文化推手吳新榮>、<文學步道中的沉思>、<甘願做憨人>、<外圓內方,其生可遂>、<傳說.文學.南鯤鯓>、<帶著琵琶去旅行>、<人曝黑,鹽曝白,血汗流入土腳底>、<糖廠再生,文創起飛>、<西港鹿寮淺淺的「佛」唱>、<令人思思念念的颱灣詩路>、<粉蓮.白河.綠光廊>、<溫泉鄉的戀歌>、<八田與一緣結颱灣>、<玉井戰場餘「清芳」>共二十篇,包含善化、新化、佳裏、東山、大內、柳營、新營、下營、將軍、北門、七股、麻豆、西港、鹽水、白河、官田、玉井等地區,然2010年颱南縣市閤併為直轄市,該計劃遂延滯齣版。本文是根據上述計劃執行後的成果報告,主要從文學旅行的執行角度探討颱南市無形文學資産、人文地景跟旅遊業、在地産業結閤之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真是一本令人驚艷的書!我最近纔偶然在書店裏翻到它,原本隻是隨手一翻,沒想到立刻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它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藝術感,那種低調而精緻的風格,預示著裏麵一定蘊含著不一般的智慧。我平時對文學、旅遊以及文創産品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從未想過它們之間可以有如此緊密的聯係,甚至可以形成一種“共構”的生態。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作者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三個看似獨立的領域——文學的深度、旅遊的廣度以及文創的創意——有機地結閤在一起。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踏上瞭一段探索之旅,從文學作品中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旅行靈感,再到實際的旅行體驗中感受文化與風景的碰撞,最終又被引導著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元素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文創産品。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深厚學養和獨到見解。書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豐富,既有經典的文學名著,也有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和成功的文創案例,這些都讓我對各個領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注重實踐性,提齣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觀點和方法,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文學、旅遊和文創的理解,甚至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從中找到新的創作靈感。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它讓我明白,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一種體驗,一種可以被觸摸、被感受、甚至被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體驗。旅遊也不僅僅是簡單的觀光,它是一種文化交流,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而文創,更是將這一切的精華凝聚在一起,讓文化得以傳承,讓創意得以綻放。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學、旅遊和文創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發現生活之美、如何將熱情轉化為價值的啓示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們,我相信,任何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對藝術有著敏感觸覺的人,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驚喜和共鳴。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平實的語言,卻道齣瞭深刻的道理。我一直對文學有著一份情懷,也對探索未知的旅途充滿嚮往,但對於文創産業,我最初的理解是比較狹隘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三個領域之間那種意想不到的聯動效應,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齣一種全新的文化生態。 作者在書中對文學作品與旅遊資源的結閤,進行瞭極為細緻的闡述。他並沒有停留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經典的文學場景,是如何在現實中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並且,他進一步探討瞭這些旅遊體驗,如何通過文創産品的形式,將文學的精髓和旅遊的獨特魅力,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文創産品開發時所展現齣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他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紀念品模式,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更加注重文化內涵和用戶體驗的文創理念。這些理念,讓我看到瞭將文學作品的靈魂,以及旅遊目的地的獨特故事,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用品中的可能性。 這本書的論述過程,猶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湍急,時而舒緩,但始終充滿著智慧的光芒。作者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文學、旅遊與文創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多元共構”的方式,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被徹底打開瞭。我開始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文化産業的發展趨勢。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行業發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將熱愛與事業相結閤,如何用創意賦能文化,從而創造更多價值的啓示錄。它讓我對未來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在我的知識版圖上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一直覺得文學、旅遊和文創這三者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始終找不到一個清晰的框架來將它們串聯起來。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它們之間並非簡單的交集,而是可以互相滋養、互相塑造,形成一個動態的、不斷生長的有機整體。 作者在書中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讓我對那些熟悉的文字有瞭全新的感悟。那些描繪山川河流、風土人情的段落,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靜態的畫麵,而是鮮活的生命,是激發人們踏上旅途的邀請。而對於旅遊的論述,也絕非走馬觀花式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目的地背後的文化肌理,挖掘那些隻有通過文學纔能真正觸及的靈魂深處。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文學和旅遊的價值,巧妙地轉化為文創産品的設計理念。書中對一些成功的文創案例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如何將抽象的文學意境、獨特的旅遊體驗,通過精巧的設計和創意的呈現,轉化為能夠觸動人心的實物。這種跨界的融閤,既豐富瞭文創的內涵,也為文學和旅遊注入瞭新的生命力。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文學與旅遊如何影響文創産業時,所提齣的那些具體而富有操作性的建議。他並沒有空談理論,而是列舉瞭大量實際的例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成功的文創産品,是如何誕生於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對旅遊體驗的敏銳捕捉。這種學以緻用的方式,讓我深受啓發。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思考框架,它不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實踐的指南。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得到瞭重塑,開始能夠更宏觀、更深入地理解這三個看似不同的領域,並看到瞭它們之間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這是一本能夠點亮思路、激發靈感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文化、創意以及生活的熱愛者。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其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文學的詩意、旅遊的廣闊以及文創的活力巧妙地融為一體,勾勒齣一幅多元共構的精彩畫捲。讀這本書的過程,如同漫步於一個充滿驚喜的花園,每一處轉角都能遇見不同的風景,每一次深入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機。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它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思想的傳遞,更是連接人與世界的重要橋梁。而這本書,恰恰是將文學的這種連接力量放大到瞭極緻。它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其中蘊含的豐富旅遊資源,以及這些資源如何能夠被轉化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創産品。 在書中,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他提齣的“多元共構”理論,讓我對文學、旅遊和文創三者之間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它們並非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體。文學為旅遊提供深度和內涵,旅遊為文學提供靈感和體驗,而文創則將這一切具象化,讓文化得以傳承和傳播。 最讓我興奮的是,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成功的實踐案例。這些案例就像是一顆顆閃亮的星辰,照亮瞭這條多元共構的道路。我看到瞭文學IP如何通過旅遊體驗得以升華,又如何通過文創産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我真心覺得,這本書不僅對文學、旅遊和文創領域的從業者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任何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精神豐富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讀物。它讓我看到瞭文化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新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份驚喜傳遞給更多的人。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知道自己遇到瞭一本不同尋常的書。它沒有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論調,而是以一種清新、自然、又充滿洞察力的方式,講述瞭文學、旅遊和文創這三個領域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作者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總是能夠觸及到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旅行綫索。他能夠從一段描寫中,發掘齣隱藏的地理信息,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進而勾勒齣一段令人神往的旅程。這種將文學與現實旅行相結閤的視角,讓我覺得耳目一新。 而當他談論旅遊時,又不僅僅是介紹景點,而是著重於如何將旅遊體驗升華,如何從每一次的行走中汲取文化養分,這些養分又如何能夠轉化為獨特的文創産品。他強調的“在地性”和“故事性”,讓我深深認同,因為這正是文創産品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最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對於“多元共構”的闡釋。他並沒有將這三者視為獨立的模塊,而是將其看作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生態係統。文學提供瞭靈魂,旅遊提供瞭載體,文創提供瞭生命力,它們共同孕育齣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這種係統性的思維,讓我對文化産業的未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彆喜歡書中引用的一些案例,它們真實而有說服力,讓我看到瞭文學、旅遊和文創融閤的巨大潛力。這些案例不僅僅是成功的範例,更是對我們的一種啓發,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在各自的領域中,找到更多跨界閤作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激發思考的書。它不僅僅是為從業者提供指導,更是為所有熱愛生活、追求文化體驗的人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啓發,也對未來的文化發展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