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面族群女性的編織從傳統家戶勞動的照護,轉化為族群文化的象徵與經濟營生的工具,針對這些編織功能的轉化,本文特別著重在三個面向的觀察。首先是水源部落Mwaray da 陪伴教學團體的開始與擴展,使得織藝的學習以跨界自體繁殖的方式擴展到花蓮西林村,甚至宜蘭縣的南澳鄉,繼續衍生;尤其透過網路分享的平台,形成一股編織熱的現象。再者是織女嘗試與國家行政體系協商,叩問博物館典藏的大門,進入博物館親撫早期以國家或學術權威蒐藏入庫的織品,藉著分析祖先織品織紋與技術,再進行重製與展覽的工作。最後是將編織與市場機制結合,除了將織物轉化為文創商品,輔以編織技藝的展演與文化故事的訴說,從中取得文化分享的空間與經濟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