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

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信仰
  • 基督教
  • 靈修
  • 生命
  • 真理
  • 入世
  • 屬世
  • 十架
  • 成長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的信仰是否不自覺地,使你與世界彷彿隔著一道無形的圍籬,讓你成瞭「留在」世界邊緣的人?這個世界可能是你的傢庭、你的婚姻、你的朋友、你的職場……因著福音的緣故,有時是否反倒疏離瞭你和傢人的關係,限縮瞭你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影響瞭你和同事的互動;讓自己似乎成瞭誤闖都市叢林的外星人?

  然而耶穌說:
  現在我往禰那裏去……是叫他們心裏充滿我的喜樂。
  我已將禰的道賜給他們。
  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
  我不求禰叫他們離開世界……。
  求禰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禰的道就是真理。
  禰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
  (約翰福音十七:13-18)

  主耶穌說我們不屬這世界,又說祂差我們到世上;基督的信仰是活潑的道、復活的大能,是「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耶穌又吩咐我們「我差你們去……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馬太福音十:16)。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們和身處的世界格格不入?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所信的真理,這對於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又意味著什麼?

  本書精闢的論述及見解,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深思主道,祈能確切地落實基督的生命之道;使生活即信仰,信仰即生活。

  本書將引領你,轉化新的思維,發現新的突破,找到啓動「世界」的新方式!

名人推薦

  蔡麗貞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鬍維華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
  周功和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
  譚國纔 颱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林鴻信 颱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康來昌 前中華基督教長老教會颱北信友堂牧師
  吳國安 新加坡神學院神學教授
  彭盛有 颱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江丕盛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洪 亮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穿越迷霧的燈塔:探尋存在與意義的哲學之旅》 導言:在無垠的思辨海洋中啓航 在人類精神的版圖中,總有一些宏大而永恒的議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著我們探索自身存在的意義與世界的本質。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理論匯編,而是一次深入人類意識腹地的探險,一次對“何為真實”的叩問。我們試圖穿透日常經驗的迷霧,直抵哲思的深處,考察那些塑造瞭我們思維框架、影響瞭我們道德選擇的根本性觀念。 本書的結構圍繞三個核心軸綫展開:本體論的重建、認識論的審視,以及價值論的重估。我們將從古希臘哲學的奠基性思考齣發,迴顧現象學運動如何重塑瞭我們對“在世”(Being-in-the-world)的理解,並最終聚焦於後現代語境下,個體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錨定自我價值。 第一部分:本體論的邊界與重構 本體論,即對存在本身的探討,是哲學探究的基石。本部分旨在解構“實在”這一概念的多重維度,而非簡單地提供一個靜態的定義。 第一章:從流變到永恒——巴門尼德與赫拉剋利特的對話 我們將細緻分析古希臘兩位巨匠對“變化”與“不變”的根本性分歧。巴門尼德堅持的“存在不可被言說”的絕對同一性,與赫拉剋利特“萬物流轉”的動態圖景形成瞭經典的張力。我們不會停留在曆史的復述,而是將這種張力引入當代科學語境——量子糾纏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呼應瞭巴門尼德的整體性,而宇宙膨脹理論是否又印證瞭赫拉剋利特的無盡流動? 第二章:形而上學的黃昏與迴歸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現代哲學設置瞭主體性的牢籠。本章批判性地考察瞭這種主體中心主義的局限性。我們將引入現象學的還原方法,旨在“迴到事物本身”。這並非迴歸到前現代的形而上學本體,而是通過對經驗現象的細緻描述,揭示主體與客體相互建構的場域。我們探討“在場”(Presence)的本質,以及當代技術如何使“在場”的概念日益變得稀薄和虛擬化。 第三章:實在的層次與多重世界觀 我們超越瞭單一的、客觀的“世界”觀念。本章探討瞭不同文化、不同認知框架下所構建的“實在”。例如,數學結構主義者眼中世界的邏輯骨架,與情感體驗者眼中世界的質感溫度,兩者如何共存於一個“多層現實”之中?我們引入瞭關於“可能世界”的思考,探討邏輯必然性與偶然性在構建我們當前經驗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認識論的迷宮與真理的追尋 認識論關乎我們如何知道、以及我們所知是否可靠。在後真相時代,對知識可靠性的質疑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章:知識的構造:從經驗主義到建構主義 本書深入剖析瞭洛剋、休謨的經驗主義邏輯,及其被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所修正的過程。隨後,我們轉嚮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審視知識是如何在社會互動、語言規則和權力結構中被編織齣來的。關鍵在於,我們追問:如果知識是建構的,那麼“客觀性”的殘餘價值何在?我們主張一種“批判性建構主義”立場,承認知識的社會性,同時堅守對一緻性與有效性的不懈追求。 第五章:語言的牢籠與概念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對語言遊戲和“意義即使用”的闡釋,深刻地限製瞭我們對超驗事物的把握能力。本章側重於探究語言如何不僅描述世界,更在根本上塑造瞭我們能夠思考的世界的形狀。我們分析瞭命名(Naming)與沉默(Silence)之間的辯證關係,並討論瞭在麵對那些無法被語言完全捕獲的體驗(如純粹的美感或深層的悲劇)時,認識論所遭遇的根本性障礙。 第六章:不確定性時代的認知倫理 麵對科學的復雜性和信息爆炸,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可信賴的知識體係?本章引入瞭貝葉斯推理和概率思維作為對抗絕對化斷言的工具。我們探討瞭“認知謙遜”(Epistemic Humility)的必要性,主張放棄對終極真理的把握,轉而緻力於對論證過程的嚴謹性進行持續的審查。 第三部分:價值論的重塑與行動的哲學 價值論探討什麼是善、什麼是美、什麼是正當。在傳統的形而上學根基動搖之後,我們必須在更具人性的層麵重建倫理的基石。 第七章:道德的根源:義務、後果與德性 本書將康德的道義論、功利主義的後果論,以及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進行細緻的比較。我們試圖超越這三者之間的簡單對立,探討在現實的道德睏境中,義務感如何與對最大福祉的考量相互滲透。例如,在麵對全球性氣候危機時,個體義務的界限在哪裏? 第八章:自由意誌與責任的悖論 決定論與自由意誌的爭論是人類自我理解的核心衝突之一。本章深入探討瞭神經科學對自由意誌的挑戰,以及哲學上提齣的相容論(Compatibilism)試圖彌閤二者的努力。我們主張,即使在嚴格的因果鏈條中,主體對自身行動的反思和采納(Ownership)構成瞭實踐上的自由,並構成瞭道德責任的基礎。 第九章:美學經驗中的“超驗的瞬間” 美學不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體驗。本章探討瞭康德對“崇高”的描述,以及浪漫主義運動對自然偉力的敬畏。我們分析瞭在純粹的藝術欣賞中,個體如何短暫地超越瞭日常功利性的考量,體驗到一種與世界更深層次的連接。這種“瞬間的完整性”如何為我們理解更宏大的生命意義提供瞭綫索?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意義 本書最終匯集於一個結論:對“終極答案”的追求往往是徒勞的,因為世界和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場持續的、開放的“追問”。真正的哲學成熟在於接受存在的復雜性、知識的局限性,以及價值的動態性。我們呼籲讀者,以一種警覺、批判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姿態,去擁抱這個充滿悖論、挑戰與無限可能的世界。這不是一個提供確鑿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套更鋒利的思維工具,用於在迷霧中辨彆方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劭愷


  牛津大學神學係哲學博士,原任教於中華福音神學院,主授係統神學,現任浙江大學百人計畫研究員「ZJU 100 Young Professor」,兼任《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編輯委員、中原大學「基督宗教思想叢書」學術委員。

  著有Barth's Ontology of Sin and Grace(Routledge, 2019)、Hegel(P&R, 2018)、Barth's Infralapsarian Theology(IVP, 2016),並於Oxford Handbook of Nineteenth-Century Christian Thought(OUP, 2017)及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rl Barth(Wiley-Blackwell, 待版)發錶編著論文。

圖書目錄

聯閤推薦
周序 具洞察力的看見 周功和
康序 留下什麼? 康來昌
彭序 在真理中得自由 彭盛有
作者序 瘸子必跳躍像鹿

1  真理影響生命
2  永恆聖子,罪人子嗣
3  十字架的雙重諷刺
4  復活的生命
5  新天新地的盼望
6  與基督聯閤
7  勞苦與安息:效法基督的柔和謙卑
8  以神為樂
9  我們在天上的父
10  行在地上

圖書序言

周序

具洞察力的看見


  什麼是錯誤的屬靈觀?一個源自古希臘的異端說:身體不重要;物質是惡。約翰壹書反駁這個「幻影說」異端。聖經處處告訴我們身體重要,物質非惡。基督肉身復活的真理,肯定身體的重要,也帶給信徒榮耀的盼望。基督是成瞭肉身來的。福音書裏的族譜啓示聖子¬成為罪人的子孫,被釘在十架上,化惡為善。這是筆者對曾劭愷老師所寫之書部分內容的粗略歸納。
    
  曾老師的書不是枯燥的神學論述。他頗富文學素養,文筆精練。其中一例是,解釋馬太如何使用文學上的雙重反諷法,將神學上的張力發揮得淋灕盡緻。兵丁玩弄耶穌,耶穌卻以靜默來諷刺兵丁。神曉得用比人更高的諷刺。「十字架,人類惡行的高峰,成就瞭神至高的善。」「 十字架(魔鬼的工具),滿足瞭神的公義。」
    
  書中使用精確的解經來糾正錯誤的觀念,以建立正確的屬靈觀。以下舉三個點到為止的例子來鼓勵讀者閱讀全書。第一,當耶穌在十架上引用詩篇二十二篇1節時,祂不隻是錶達痛苦,也錶達對天父的信靠,因為耶穌引用第1節,是要我們思想整篇詩篇。第二,和閤本聖經對彼得後書三章8-12節的翻譯不理想。曾老師藉著精闢的原文解經,說明末日的烈火¬¬不是把天地燒盡;天地乃是類比金子經過火窯的試煉,成為精金。換句話說,舊的天地被煉淨,改造為新天新地。第三,和閤本聖經對馬太福音十一章12節所謂,天國是「努力」進入的,不是正確的翻譯。正確的翻譯是:「……天國一直在強勁地拓展著,狂熱的人要抓住它。」
    
  曾老師不但富有創意,也尊重傳統。在肉身、信心與成聖的定義上,他引述加爾文(John Calvin)。而在信徒對抗試探方麵,他引述約翰‧歐文(John Owen)。其實他處處引用宗教改革傳統中的神學觀念,包含強調「與主聯閤」的主題。曾老師同時也批判一些不對的傳統或觀念,例如:得救就是為瞭靈魂上天堂、物質世界將被毀滅、道德主義、華人文化中的謙卑觀念和禁慾主義等等。
    
  書的最後兩章解釋與應用主禱文。曾老師指齣,神的國降臨由日用飲食的小事開始。這個簡單的觀察實在是具洞察力的看見!他詮釋主禱文時也指齣,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包含知足、饒恕、勝過試探、脫離惡者以及神的榮耀終末的彰顯。每一項討論都很有造就性。這本書提醒信徒,在基督裏我們擁有不可剝奪的喜樂,因為有一天我們會徹底活齣神形像在我們身上所彰顯的榮耀。若是細讀與領受這本書的信息,讀者將可避免誤入歧途,在成聖的道路上大有進展。

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
周功和 牧師

康序

留下什麼?


  因為神的恩典,瘸子能跳躍。看人,我們絕望;信神,我們盼望。筆者想從資源有限來談。
    
  洛剋(John Locke, 1632-1704)在他的《政府二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中認為,個人有權擁有,自己在無主資源(荒地、野生果樹等)上勞動的産品──如果他留下的資源夠多、夠好(enough and as good),而且他擁有的東西不會用不完而壞掉。

  換句話說,洛剋主張:

  1. 勞動帶來私産。參,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10節:「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2. 私産不可太多。什麼叫太多?就是沒有留下足夠的好東西給彆人;摘的果子太多,彆人沒得摘,不可以。參,以賽亞書五章8節:「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緻不留餘地的,隻顧自己獨居境內。」

  3. 留下給彆人的原始資源(如樹上的野果子)即使夠多、夠好,你摘的果子,如果多到吃不完有爛掉的,那仍然不允許。參,約翰福音六章12節:「他們吃飽瞭,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

  在原始時代(natural state),這樣做不睏難。但越文明,難度就越大。因為:

  1. 甲能乾勤快,一天摘一韆顆蘋果,乙笨拙遲緩,日摘十顆,日差不過百倍,如果機器介入,二人很快就可以有萬倍以上的不同。

  2. 越是早期,荒地越多,大傢得地的機會越大;越後來,人口越多,未開發的土地越少,今天,根本沒有未開發的土地,而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3. 原始時代,多數東西會腐朽,無人會摘一萬顆蘋果,存起來讓它們爛掉。原始時代,難有百萬富翁和窮光蛋的差距,勢也。

  但是當錢幣、鈔票等這些不會壞的工具問世後,人們很容易纍積財富,貧富懸殊的問題就嚴重瞭。
    
  耶穌用奉獻而不是政治經濟的製度來處理這問題: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加福音十二:33節)
    
  這是教會始終要牢記的: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都要以基督為中心、為基礎、為目標。
    
  有信心的人,認識神的慈愛與大能,心態會大方達觀。像洛剋的「留下夠多、夠好」的條件,似乎絕不能被滿足。因為土地有限、資源有限,某人得一塊地,彆人一定少瞭一塊地;某人摘下一顆蘋果,他人就永遠少瞭得那顆蘋果的機會。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不可違抗地走嚮冷卻、無序、寂滅。生活經驗,處處證實它。好花不常開,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但如果認識神,我們會在充滿罪惡、失敗、一定會過去的世界看到、經驗到「過犯不如恩賜」(羅馬書五章15節)。
    
  土地資源是愈來愈少,物質一定是有限的,可是神的話、神的靈是無限的:「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六:63)而耶和華這位「萬靈的父」(希伯來書十二:9),不僅恩待選民(詩篇一一六:7),也「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加福音六:35),神善待萬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詩篇一四五:9)。
    
  所以,的確「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羅馬書一:18);然而,我們還是看到:遍地滿瞭耶和華的慈愛和豐富(詩篇卅:5,一○四:24)。神的靈,讓人取得的知識愈來愈豐富(不像土地和物質資源越來越少)。每一項科學專利不是使彆人少瞭而是增多瞭新發明的靈感;文學、藝術、音樂的創作不是扼殺新的而是激發更多的創作。文明的改變有好有壞,但話和靈(word and spirit)的作用有無窮無盡的豐富。亞述大軍掠奪後的地方,還剩什麼?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成瞭荒涼的曠野(約珥書二:3)。好園丁擁有過的花園,留下瞭什麼?留下豐富的美,産生更多美麗的美。
    
  願因著神的恩典,我們來到世間,不是留下瞭「更醜更壞」的紀錄,而是撒下「夠多、夠好」的聖靈果子,使人認識「最美、最好」、「獨美、獨好」的上帝。

中華基督教長老會颱北信友堂
康來昌 牧師

彭序

在真理中得自由


  本書把基督徒帶迴福音的原點,透過經文的詮釋與神學識見,作者邀請基督徒重新思考何為福音的本質。一直以來,在教會信仰群體中,流傳著許多似是而非的教導,存在著不少對福音真理的誤解。箇中原因固然復雜,不過,主要可歸因於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教會熱衷於追求快速可見的增長策略和果效,卻少有耐性在具恆久價值的福音真道上,付代價紮根建造。因著釋經和神學辨識力的薄弱與輕忽,而流於在經文字麵上望文生義,教會裏形塑瞭許多不明就裏的金句式的或道德主義式的基督徒,虛有其錶卻活不齣在復活大能下的喜樂生命。
    
  職是之故,本書作者在解讀福音信息的同時,亦針對部分被斷章取義的信仰理解,提齣追問與闡釋。略舉如下:是「生命影響生命」抑或「真理影響生命」?在柏拉圖式的二元論觀點影響下,是否錯看瞭「生命」與「身體」的關係?那句曾在教會圈裏盛行一時的WWJD(What would Jesus do? 主耶穌會怎麼做?),是否成瞭某種被簡化瞭的「效法基督」之道德主義和外在形式?從馬太及路加的族譜對照中探問:神的主權與人的決定,以及神的護理與曆史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為何?過往對耶穌在十架上喊齣「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的詮釋,是否過度強調瞭耶穌的痛苦,因而錯失瞭耶穌在痛苦中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空墳墓是基督復活的「證明」,還是宣告基督復活的「記號」?而基督復活的事件,真可用探究自然規律事件的曆史方法來證真或證僞?當終末的日子來到,世界要被「烈火銷化」、「燒盡」(彼後三10),真是如字麵意義上的燒盡為目的,抑或在於揭曉萬物的「真相」?基督徒的生活要「入世」又「不屬世」的真實意涵是什麼?「與主聯閤」的奧祕,是抽象、暗喻,還是全然真實?猶太教與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同一位神嗎?「柔和謙卑」意味著慈眉善目、溫良恭儉讓?基督徒殷殷切切尋求的「神的旨意」到底是什麼,何處尋得?基督徒如何避免患上「屬靈自虐狂」,而能在地上真實喜樂地生活?神國的彰顯,是關乎未來的事,還是關注當下之事(天父世界)?「神國子民」的身分帶給基督徒什麼樣的生活倫理?這個身分是否以及如何促使基督徒為著神國「癲狂」?……當逐一在解經的亮光下檢視這些問題後,纔發現,原來很多時候基督徒的走樣行徑,並非因為不愛慕主(當然也毋須動輒歸咎撒但的攪擾攻擊),而是在認識神(神學的識見)上齣瞭問題。
    
  我與作者結識於颱灣神學人團契,在不同的研討會和讀書會上,我總是從他所分享的研究洞見中多得啓發。作者作為一位傑齣的巴特學者,過去幾年間,已在知名的國際學術齣版社,發錶瞭多部以英文書寫的神學著作,卓越的學術成果,實為一時俊彥。此次,我受邀為作者的第一本中文撰述作序,深感榮幸。一口氣讀畢全書,見證瞭真道一經揭開,足以撼動人心,使人靈魂甦醒,滿有屬天盼望。誠然,如作者明言,這不是一本學術性質的書寫,而是為要把基督徒的生命,引嚮那一位創始成終的基督。貫穿全書十章的論述軸綫,作者嚮我們演繹瞭何謂「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的活潑信仰生命;勾勒齣基督復活的大能,如何逆轉瞭存在於人心中僵固的視野、封閉的抉擇、預設的判斷和既定的結論。當基督徒轉眼仰望耶穌,在基督事件的光照下,基督徒將認識到,關於上帝、世界以及自己的全部意義,都已完滿地在基督事件中顯明瞭。真正的福音真理,詮解瞭基督徒對「完整性」最深切的渴望。而這個「完整性」闡釋瞭信仰者對世界經驗的連貫性,以及這個經驗從「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救贖榮光中所看齣的健全性。在真理中得自由的基督徒,將不再視信仰為某種精神寄託或形式上的宗教慣習,不再滿足於某些「該做與不該做」的教條儀文,不再醉心於事業、道德,甚或囿限於教會圈內的事奉成就感,而是領受在聖靈中所賜的真信心,活齣神在基督裏所彰顯的榮耀形像,學效基督嚮世人展開雙臂,甘心樂意在此世中與邊緣人同行,共同經曆惟有神的恩典纔能供應的安慰、力量與驚喜。

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颱灣浸信會神學院專任教授
彭盛有

圖書試讀

瘸子必跳躍像鹿
 
這是一本寫給基督徒的書。講得更確切些,本書的寫作對象,是追求理解自己信仰的基督徒。人很容易隻講立場,拒絕思辨,而奇怪的是,往往基督徒特彆容易如此。「瘸子必跳躍像鹿」是先知以賽亞關於基督救贖之工的預言(以賽亞書卅五:6),充分體現瞭本書所要思辨的信息,即「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福音(哥林多前書二:2)。所有基督徒都會說自己相信「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真理。這難道不是個概念定義的恆真句?不信這真理的人,還能被稱作「基督徒」嗎?然而,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我們所信的真理?這對於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又意味著什麼?
 
2018年中鞦前,耶魯神學傢沃弗(Miroslav Volf)教授來訪,在我妻子的茶空間與一小群學者、文化人對談。茶敘間,有朋友請沃弗教授針對政治壓迫下的教會及基督徒提齣建議。沃弗教授來自前南斯拉夫,對於政治壓迫有深刻的體會。他嚴肅而誠懇地答道:「留在這世界的邊緣,因為那纔是福音大能彰顯之處;那纔是這大能的歸屬。這能力就是使徒筆下那軟弱中的力量。」(Stay in the margins of this world, because that’s where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manifests itself. That’s where that power belongs-the power through weakness that the apostle speaks of.)
 
 若不論沃夫教授的神學路綫,單就這句話而言,它所傳遞的信息在我心中迴盪不止。我年少時,康來昌牧師《當十字架變成十字軍》一書在我信仰思辨成形的過程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那本書深入淺齣地幫助我明白,將十字架的大能轉化為十字軍的社會力量,是曆代教會不斷麵臨的一大試探。教會必須不斷迴到世界的邊緣,且甘於留在那裏,因為那纔是十字架之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這個名字,太有詩意瞭,也太有哲學深度瞭。它不像那種一聽就知道講什麼的暢銷書,而是帶著一種神秘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在思考,“入世而不屬世”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投入到生活裏,去愛,去感受,去經曆,但同時又不完全被生活所控製,不把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完全寄托在世俗的成功或人際關係上?這種“不屬世”會不會是一種內心的自由,一種不被外界評價所左右的堅定?我感覺,現代社會裏,很多人活得太纍瞭,太在意彆人的眼光,太害怕落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方法,讓我們在努力生活的同時,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獨立,那真是太寶貴瞭。《十架真理》這部分,又讓我感到一種嚴肅和深刻。我猜測,這可能不是宗教的教義,而是作者對生命、對存在本質的一些深刻體悟,一種可以指導我們人生選擇的“真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一種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的思考。

评分

一看到《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就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我猜,這本書可能在探討一種既要擁抱生活,又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生活方式。就像站在世界的邊緣,既能看到世界的繁華,又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距離。這種“入世而不屬世”的狀態,我覺得是現代人非常需要的一種智慧。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誘惑和競爭的時代,很容易就被捲入名利場,迷失自我。而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在追求事業、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能守住內心的那份寜靜和純粹。“十架真理”這幾個字,又讓我聯想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追尋。我猜,作者可能是在分享一些關於生命意義,關於如何麵對痛苦和挑戰的深刻見解。它不會是簡單的說教,而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引導,一種幫助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的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一些能夠讓我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並且更加珍視當下,活齣自己獨特價值的啓示。

评分

《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這個書名,簡直就像一首低吟淺唱的詩,又帶著一股沉靜的力量。光是讀齣來,就讓人感到一種想要停下來,細細品味的衝動。“入世而不屬世”這個概念,尤其讓我著迷。我想象著,這或許是在說一種既要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體驗人間百態,又要保持內心的獨立和自由,不被世俗的價值觀所完全定義的狀態。在現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融入”,被要求“閤群”,一旦脫離主流,就容易被貼上“怪咖”的標簽。這本書,會不會是在挑戰這種思維定勢,告訴我們,在世界的邊緣,反而可能是一種更自在、更真實的存在方式?“十架真理”的組閤,則帶著一種肅穆感,暗示著書中所探討的,並非膚淺的快樂,而是關乎生命本質的深刻認知,一種足以支撐我們度過人生風雨的“真理”。我猜測,這本書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會引發更深入的思考,引導我們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真理”,並且學會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以一種更純粹、更從容的方式,活齣生命的深度和意義。

评分

說實話,看到《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讀物,也不會是那種快餐式的雞湯文。它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好像裏麵藏著一些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的智慧。“入世而不屬世”這個概念,尤其吸引我。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很容易被各種外界的評價、期待綁架。好像隻要稍不留神,就會被貼上“成功”、“失敗”、“主流”、“邊緣”之類的標簽。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不同的視角,一個不那麼容易被定義,也更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我會不會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在“世界邊緣”徘徊,隻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或者,它會教我們如何主動地選擇“邊緣”,並在那裏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和意義?“十架真理”這個提法,讓我好奇它所指的“真理”到底是什麼。是普世的道德原則,還是某種超越性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深刻的啓示,幫助我在麵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時,能有更清晰的判斷和更堅定的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有點復古的紙質感,加上那個名字——《留在世界邊緣:「入世而不屬世」的十架真理》——總讓人忍不住去揣測它的內容。我猜這大概是一本探討人生哲學,或者關於信仰和現實之間平衡的書吧?“入世而不屬世”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好像在說,我們要積極地參與生活,體驗人間百態,但同時又要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不被世俗的喧囂和誘惑所裹挾。這種境界,對於每天在生活洪流中摸爬滾打的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種嚮往。我常常覺得,現代社會就是個巨大的漩渦,一旦我們不小心,就很容易被捲進去,迷失自己。所以,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一些思考,讓我們能在入世的同時,也找到內心的寜靜和方嚮?“十架真理”這幾個字,又讓我聯想到基督教的意象,但又不是直接說教,而是以一種更普世化的哲學語言來錶達。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融會貫通的,又是如何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把這些深刻的道理講給讀者聽的。我想,這本書大概會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關於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