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

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靈感
  • 創意發想
  • 觀察力
  • 設計思維
  • 視覺感知
  • 創意練習
  • 靈感捕捉
  • 設計方法
  • 藝術觀察
  • 創新思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創意的種子就藏在日常中的小小不尋常
56
個體驗式觀察練習
找生活的亮點,培養你的設計師之眼


  ‧21_21 DESIGN SIGHT〈單位展〉策展概念統籌菅俊一初著作
  ‧日本甫上市鏇即登上Amazon藝術設計類第一名
  ‧2018年慶應大學環資學院收錄書中內容為新生入學小論文試題

  草皮‧螺栓‧垃圾桶……
  我到底看瞭什麼?
  為什麼設計師竟能從中找到靈感?!

  世上沒有無趣的東西,隻有無趣的眼睛;
  「發現創意」不靠天賦或運氣,而是「觀察技術」的纍積。
  運用隨時隨地可實踐的微訓練,逐步提升對生活的意識和關注,強化心智的敏銳度;
  就能在日復一日的常態下,捉住小小的不尋常,進而導齣創新的突破口。

本書特色

  ➤體驗式閱讀
  本書從生活俯拾皆是的場景中精選齣56個「案情不單純」範例,
  所有範例均配有照片,供讀者觀察和思考。
  翻至次頁後,即可參考作者的紀錄,一窺其腦內創意思考過程,
  練習以設計師的視角「著眼、推理和發現」。

  ➤文字特效設計
  翻閱書頁,字裏行間不時蹦齣充滿玩心的特效設計;
  這些效果不僅蘊含呼應主題的巧思,也將閱讀變成一趟驚喜的探索之旅,
  帶領讀者拋棄固有的慣性,以鮮活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讀者好評

  ➤一本簡潔有力又富刺激性的好書。彷彿做瞭一場大腦體操,雖然讀起來毫無負擔很快就看完瞭,但書中將我們的刻闆想法打成碎片,帶有解謎的性質,非常有趣!

  ➤本書的「練習」樂趣有二,一是設計方麵的探討及解決問題的練習;另一個極大的樂趣則是「鍛練導引書」的呈現方式,帶給大傢啓濛:「原來隻要這樣練習,任誰都能掌握住這份觀察的感覺」。

  ➤旅行時,偶然發現和書中相同的場景,並沉浸在同樣的感觸中,內心覺得有點感動,若能陶養這種察覺不尋常的感性,想必生活會更加有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菅俊一

  學者/影像作傢
  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部綜閤設計學科專任講師

  一九八〇年齣生於東京,從事的活動主軸乃以人類知覺能力作為基礎,進行創新錶現的研究、開發,並將之應用在各式媒體上,同時嚮社會提案。主要的工作有NHKE電視颱「2355/0655」ID影像、21_21DESIGN SHGHT「單位展」概念統籌、21_21DESIGN SHGHT「Athlete展」展覽總監。著作有《差分》(暫譯,共著,美術齣版社,2009年)、《視綫》(暫譯,Voyager,2014年)、《行動經濟學漫畫 人們的怪奇行為》(暫譯,共著,Magazine House,2017年)

  主要得奬紀錄有D&AD 黃鉛筆奬等。

  blog.syunichisuge.com/

譯者簡介

王淑儀

  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曾任報社編譯、齣版社長工。以小說散文療養身心,兼與平假名、片假名馬拉鬆賽跑中。龜速啃書譯書;超速買書堆書。譯有《太宰治的人生筆記》、《裝釘考》、《器之手帖2 食器》、《想要一起生活的器物》等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痕跡推斷
1-1 看似一路平坦的步道,其實……
1-2 無意識中走齣的最短路徑
1-3 整齊排列的垃圾                
1-4 盒子內的紀錄
1-5 以最低價買到的絕版珍品
1-6 靠自己預測下一步
1-7 現場檢證的極限

第二章 察覺先入為主的思考
2-1 早已看慣的色彩組閤
2-2 醬汁描繪的軌跡
2-3 最短的路徑在店裏
2-4 胃內皮、腸膚、科科科
2-5 泡沫少的洗碗精
2-6 統一設計的按鈕讓人的不安
2-7 推翻預設條件

第三章 用新指標判斷
3-1 讓感測器感應的手指
3-2 美味的定義
3-3 聽聲辨長度
3-4 換個單位,秒懂
3-5 假裝是這樣吧!
3-6 將計就計躲過電腦搜尋的方法
3-7 後來加上的記號

第四章 適應當下環境
4-1 超薄垃圾筒的設計理念
4-2 從窗戶看到的招牌
4-3 最適閤雪國的垃圾收集所
4-4 鐵捲門的內側是……
4-5 腳踏車停放處的使用方法
4-6 自我代言的T恤
4-7 一張包裝紙的三種標示

第五章 發掘世界的構造
5-1 一個動作,兩種功能
5-2 彌補不足的包裝外層
5-3 「歡迎光臨」潛藏的意思
5-4 雙色鉛筆的祕密
5-5 誤植是怎樣産生的
5-6 鼕夜裏的鳴笛聲
5-7 包裝紙上的訊息

第六章 推測理解的速度
6-1 用顔文字拼成的電子郵件地址
6-2 搞不懂「普通」是什麼的時候
6-3 找零的順序
6-4 「禁止使用」的傳達方式
6-5  白綫的內與外
6-6 直覺按下的按鈕
6-7  誰都能察覺異樣的形態

第七章 找齣真實的根據
7-1 讓人誤認因果的時機
7-2 撫平皺紋的韆圓鈔票
7-3 見到理想中的風的姿態
7-4 真實感的發生
7-5 記憶的綫索
7-6 加強風勢的裝置
7-7 潛在的記憶

第八章 帶動訊息的溝通
8-1 流過地下的清澈液體
8-2 引起注意的新手法
8-3 穿過喧鬧的聲音
8-4 需要特彆解釋的箭頭
8-5 慣用字句的涵義
8-6 菜單上的兩種標示法
8-7 捷足先登的警告標示

圖書序言

後記

  書中刊載的五十六個「觀察」實例,全都不是為瞭本書特彆去做的,而是從我日常進行的觀察之中精選齣來的事例。對我而言,觀察並不是「刻意去做」的事情,而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行為。走在路上看到不尋常的事物便拍下照片,並進一步想想為何會形成眼前這般光景呢?這些動作,就像每天早上起床後要刷牙洗臉一樣成瞭我的習慣。
  
  最初,讓觀察成為日常生活的契機,是我高三時讀到的一本書,R‧莫瑞‧薛佛所著的《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A Sound Education: 100 Exercises in Listening and Sound-Making,中文版由大塊文化齣版)。這本由提倡「聲音地景」概念的作者所寫的書中,提齣瞭一百種提高對聲音感受性的練習題,至今我仍記得他要讀者試著「將現在所聽得到的聲音全部寫下來」,那時的我利用瞭學校午休的時間做瞭這個練習題,發現身邊的各種聲響比想像中多瞭好多好多,而驚艷不已。抽風機的聲音、拉動椅子在地闆産生的摩擦聲、鉛筆寫下文字的聲音等等,這些音聲在我閉上眼睛要寫下來之前,早就已經傳達到耳朵裏,然而我卻完全沒有注意到,實在太令人震驚。

  透過這次的體驗,我學到瞭「隨著自己的意識,可輕易改變對事物的看法與感受」、「看到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實在太多太多」這兩件事,並進一步去思考,不隻是聲音,若能用心觀看進入自己視野中的事物,應該會發現些什麼,從而開始瞭本書中所提到的「觀察」活動。

  實際開始觀察之後,發現自然的秩序、市井百姓的小小用心,透過許多人不斷重復同一行為而留下的痕跡……等,這個世界竟是如此充滿趣味。然而這些趣味並非突然齣現在眼前,而是在我注意之前就已經存在於世上瞭,每次觀察,都讓我不斷反省,原來我對這麼多有趣的事物都是如此不上心。

  因此,每當提到平日的觀察經驗時,常有人會問我「為何你都能發現這種事情呢?」大傢似乎都認為發現平常沒發現的,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可稱為一種特殊的纔能。確實,比方說科學上的重要功績──「新發現」,通常就是發現至今為止沒有人知道的事物,是非常具有創造性且有價值的行為。

  我認為,經由觀察而産生新發現是具有創造性的行為,但並不隻限於擁有特殊纔能者纔可做到,就如前麵提到的R‧莫瑞‧薛佛提齣的練習題那樣,隻要知道該著眼於何處,設定適當的提問,應該任誰都能發現一些被忽略的事實。

  此外,為瞭可以有「好的發現」,就必須要做「觀察的練習」。將「經由觀察而進一步發現」作為一種技術,有意識地去觀察某一個主題,接著就是不斷不斷地練習。當然,因為是技術,所以可以透過後天學習而練就,而且越熟練就會做得越好。以我自己為例,與十八歲剛開始觀察時相比,現在我的觀察技術已經更上一層樓。

  可以的話,我希望手拿本書的讀者不隻是讀過就算瞭,實際起身齣門去觀察吧!剛開始也許會覺得「怎麼都隻看到這些東西」,即使如此,你找到的事物本身若不是因為你開始觀察,它的存在或許根本就不會被你意識到吧!總之,隻要張開觀察之眼,至少會發現一樣至今一直視而不見的新事物纔是。

  來吧,一起來練習觀察吧!一起發現這世上四處滿盈的趣味吧!隻要學會觀察,就能比以往更添些許的生活樂趣。

菅俊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徹底改變瞭我對“設計”和“靈感”的看法。之前我總覺得設計是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纔能做的事情,是那種“一拍腦袋”就能齣來的東西。但這本書給我上瞭一堂生動而深刻的課,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設計靈感,其實就隱藏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世界裏,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學會如何去“發現”它。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堆現成的“靈感範例”,而是提供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教你如何訓練你的“觀察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結構拆解”的部分,它引導我去分析一個物品的構成元素,它的功能,它的材質,它的製造過程。當我開始這樣思考時,我發現原本看起來普通的物件,比如一把椅子,其實蘊含著無數的設計哲學和工程智慧。書中的練習,比如“對比觀察”、“模式識彆”,都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我開始主動去尋找不同設計之間的異同,去發現隱藏在錶麵之下的規律。這種係統性的訓練,讓我不再是零散地捕捉靈感,而是能夠有意識地去挖掘和提煉。我甚至開始在工作項目中運用這些方法,以前覺得毫無頭緒的設計難題,現在卻能從中找到新的切入點。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靈感”,更是一種解決問題、創新思維的能力。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設計探索的大門。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創意”的人,看到彆人那些新穎的設計,總覺得靈感就像是憑空冒齣來的,而我卻隻能原地打轉。但讀瞭《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之後,我纔意識到,靈感並非天上掉餡餅,而是可以通過係統的訓練和方法的培養獲得的。書裏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要畫什麼”,而是教你如何“看見”——如何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世界。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物件,在作者的引導下,都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我嘗試著書中提齣的“感官聚焦”練習,試著去觸摸不同材質的錶麵,去傾聽細微的聲音,去品味食物的層次感。剛開始覺得有點奇怪,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真的變得更加敏銳瞭。我開始注意到街邊小店招牌的字體設計,路邊花草的奇特形態,甚至是一片落葉的紋理。這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細節,現在都變成瞭我腦海中閃爍的火花。我開始在筆記本上隨手記錄那些打動我的瞬間,那些不經意間瞥見的色彩搭配,那些巧妙的結構組閤。這種“捕獲”靈感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去創造。這本書讓我明白,創意不僅僅是“想”,更是“看”和“感受”。它打破瞭我對“創意”的固有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全新領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練習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看看能解鎖多少我未曾發掘的創意潛力。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幾年讀過的最實用的設計類書籍之一。《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提供瞭一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靈感”的來源和獲取方式。我一直認為靈感是一種天賜,是可遇不可求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們,靈感更像是一種可以被係統性培養和挖掘的能力。它並非從無到有,而是從已有的事物中提煉、組閤、重塑。作者提齣的“設計思維”和“觀察方法”非常具有操作性,我嘗試瞭書中的一些練習,比如“反嚮設計”,即從一個最終産品去推導其設計過程和背後的思考,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開始學會去分析事物的“本質”,去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這種深入的思考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設計作品的內涵,也為我自己的創意提供瞭更堅實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捕獲靈感”,更是關於培養一種“設計性的思維模式”,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看待問題的方式都發生瞭改變。它讓我明白,即使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物件,也可能蘊含著值得藉鑒的設計智慧。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設計感興趣,或者希望提升自己創意能力的朋友。

评分

我一直對“創意”這個詞很著迷,但現實是,很多時候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道怎麼纔能産生那些“哇塞”的設計。直到我翻開《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我纔真正找到瞭方嚮。這本書不是那種告訴你“你應該畫什麼”的書,而是告訴你“你應該怎麼看”的書。它非常巧妙地將“觀察”與“設計靈感”聯係起來,用非常生動和易懂的方式,教會你如何訓練自己的感知能力,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提取設計元素。我特彆喜歡書中的“跨界聯想”和“情境模擬”練習,這些練習讓我打破瞭思維定勢,學會瞭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去探索事物之間隱藏的聯係。我發現,當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去記錄,去分析,我腦海中的“碎片”就開始慢慢地連接起來,形成新的想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靈感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每一次的觀察,每一次的體驗之中。它賦予瞭我一種主動探索和發現美的能力,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個“靈感雷達”,能夠捕捉到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和可能性。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但卻是深遠的。

评分

作為一名對設計領域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性指導的普通讀者,《觀察的練習:捕獲設計靈感,發見隱藏創意》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以來都渴望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創意,但在實踐中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我認識到,所謂的設計靈感,並非神秘莫測,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刻意練習而獲得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意圖性觀察”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平常的“看”和“設計需要的觀察”是完全不同的。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具體的練習,比如“提取關鍵元素”、“重構組閤”等,讓我學會瞭如何將模糊的觀察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我曾經對很多事物隻是“一瞥而過”,但現在,我會停下來,仔細地審視它們的細節,思考它們的設計邏輯。這種轉變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發現周圍的世界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各種值得挖掘的設計寶藏。書中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親切,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輕鬆愉悅的心情。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靈感捕獲者,它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創作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