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讀過就像看瞭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讀過就像看瞭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ces Ambler
圖書標籤:
  • 包浩斯
  • 現代設計
  • 設計史
  • 建築
  • 藝術
  • 德國設計
  • 現代主義
  • 設計教育
  • 百年紀念
  • 視覺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百年傳奇而生
  解密翻案,那些我們該知道的包浩斯
  ※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
  讀過,就像看瞭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為什麼讀建築、設計、藝術、劇場,一定要認識它?
  師徒製│工作坊│色彩理論│前衛派對│劇場│建築學│傢具設計│平麵美學
  100年前最前衛的學校,當時就主張──好設計,人人適用!

  經曆威瑪-德紹-柏林三時期
  一本讀透、讀懂,包浩斯穿透百年的影響力
  100個關鍵詞,圖+文完整收錄

  平麵設計∣建築∣攝影∣織品∣服裝∣舞蹈∣傢具∣日用品∣壁紙∣玩具
  他們是創造者社群的先鋒,無所不在地形塑我們今日世界
  IKEA、APPLE、MUJI的産品設計,全深受啓發

  ▌百年前過於前衛的包浩斯
  套套桌、疊疊椅,幾何茶壺,彆以為是IKEA的産品!這是包浩斯100年前的經典設計。當年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革新和創意,全變成我們今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

  「讓我們一起想望、構思和創造未來的新結構。」——創立者 華特•葛羅培斯
  100年前,包浩斯從一次大戰的毀滅中誕生,它是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的一項嘗試,企圖透過藝術和設計來達到某種統一,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可以如何革命,塑造新社會。經曆三次遷校及納粹時代打壓的政治動盪,它是跨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學校。從蘋果設計師、前衛建築師到全球各領域人士,全都深受其精神啓發。雖然包浩斯的活躍時間很短,隻從1919到1933年,2019年適逢創立百年紀念,全球各地都有慶祝活動,穿透百年,它的影響依然繼續!

  包浩斯不隻是一個學校,它是不斷演化、時而矛盾的一堆想法和抱負,是一個可以讓人自由犯錯,實驗創意、技術、媒材的地方。它擴展的範圍遠超過它在威瑪、德紹和柏林的三所實體學校,將它結為一體的力量並非風格而是樂觀主義——認為好設計應該人人適用,以及相信好設計有潛力打造新世界。

  ▌100個關鍵詞,解密翻案,並探究包浩斯的完整群像
  本書用瞭100個關鍵詞,去探究由人物、構想和設計拼湊齣的群像,這當中既贊頌瞭包浩斯的前衛創意和多樣性——從它在藝術教育上的構想,例如預備課程,到為包浩斯舞颱設計的各種劇場實驗——也挑戰、翻案瞭打從包浩斯成立之初就縈繞不去的一些迷思。

  ▌去吧!到最前衛的包浩斯上學
  ◎年輕人,加入包浩斯
  在包浩斯,當你修完六個月的「預備課程」,即可依能力興趣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坊」,讓學生從做中學;工作坊的學生助手一天工作八小時,可獲薪資,免付學費,還可享有包浩斯有限責任公司的營業額和執照的持份!

  ◎第一課:呼吸練習
  約翰•伊登是包浩斯早期「最強大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塑造瞭包浩斯的課程,並確立教學方法;而他的僧侶式打扮、素食,以及在課堂開始時要求學生做的「呼吸練習」,讓他不是受到「熱烈的愛戴」,就是受到「同樣熱烈的憎恨」。「我要碰觸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並敲擊齣……精神的火花。」

  ◎同學,上課瞭,快把玩具拿齣來
  「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派對—我們的工作」約翰•伊登教學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將作品和遊戲連結起來,強調創意的自由和好玩。學生艾瑪•席多夫-布歇打造齣瞭積木「小造船遊戲」,約瑟夫•哈特威格則首度開創齣幾何造形的西洋棋組,兩樣經典玩具皆由Naef公司製造生産至今。

  ◎來吧,讓我們「跳齣藍色!」
  格爾圖魯得•古魯諾認為,色彩、聲音、運動有著某種內在平衡,因此在課程中設計齣一係列姿勢,每個姿勢都能與色彩對應。「這能喚醒被忽略的感官。」但也有學生抱怨,當古魯諾要求他「跳齣藍色!」時,他超睏惑。

  ◎「好玩」的代名詞:□△○
  幽默禪僧仙崖的名畫《□△○》引起後人無限追趣遐想,PS的遊戲手把也以「□△○」的經典按鍵配置,深植人心。□△○,就是好玩,說到好玩,就不能少瞭包浩斯,不僅為三個形狀賦予色彩理論的深度,也執拗地隻用這三個形狀打造齣驚艷的「包浩斯搖籃」。

  ◎校長,你怎麼在一個立方體裏辦公啊?
  如果你有幸犯錯,被叫到校長葛羅培斯的威瑪辦公室訓話,你會發現自己進入瞭一個由立方體組成的世界,從格局布置、地毯、到校長本人自己設計的雜誌架及燈飾,都是他包浩斯的立方體!重頭戲,則落在校長的寶座:經典的F51扶手椅!

  ◎上學好纍,先上街晃晃
  哥不是翹課,而是找靈感。約瑟夫•亞伯斯就讀於包浩斯時,開始創作碎片畫,因為買不起材料,所以走在威瑪街頭,四處尋找被丟棄的酒瓶和破裂的窗戶。亞伯斯的《網格圖裏的碎片》,讓玻璃這項媒材介入當代的前衛關懷,挑戰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界綫。

  ◎不上瞭不上瞭!趕快下課去過節!
  「告訴我你怎麼過節慶,我就能說齣你是誰。」師傅奧斯卡•史雷梅爾如是說。威瑪時期,包浩斯有四大節日:燈節、仲夏節、風箏節和尤爾節;到瞭德紹時期,慶祝活動變得更加專業,準備時間長達好幾週,其中尤以「金屬節」最為高潮:賓客將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一座「純粹屬於金屬樂趣」的派對房間……

  ◎包浩斯的孩子都在跳舞
  奧斯卡•史雷梅爾將他的色彩理論灌注到對戲劇的熱情中,在校內創辦劇團。他的特製戲服,將演員的身體改造成各種不自然的幾何形態,或圓盤狀、或柱狀、或彈簧狀。「當舞蹈與戲服融閤得越深,那看似受到侵犯的身體,就越能展現齣……新的舞蹈錶現形式。」史雷梅爾的戲劇理論,從此影響瞭德國的錶演藝術。

  ◎好想學設計,但,還是會害怕?
  如果告訴你,當年大環境下的包浩斯師傅們也很不知所措呢?但就算財務拮據,也擋不住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想在包浩斯貢獻建築纔學的決心,這就是包浩斯的「德紹啜飲廳」──一座在圍牆上鑿穿一個洞、屋頂從牆上嚮外突挑的小吃亭。當年的學生來到這裏,點個一杯,小憩一下,或能解開迷惘,繼續前進。

  ▌你所不知道的包浩斯人故事
  ▸包浩斯存在期間曾偏離宣言裏的好幾個麵嚮,不過卻吸引諸多纔華洋溢的設計師們前來,一起打造未來。

  ▸陶瓷工作坊雖然存在時間不長,卻是讓包浩斯在威瑪建立名聲,成為第一個帶來營收並將設計投入生産的工作坊!

  ▸彼得•凱勒設計的包浩斯搖籃經典不敗,但一開始其實是被當作雜誌架來販售。

  ▸包浩斯經典圖像──藍色圓形、紅色方形和黃色三角形,是來自康丁斯基的色彩學通論,也通過瞭現代色彩感知的普查考驗。
  
  ▸「派對對我們有益!」包浩斯透過派對與在地市民相處圓滿,更有狂歡者遠道而來參與。派對的另外好處是,據說包浩斯的師生裏共有七十一對共結連理。

  ▸包浩斯絕非安靜肅穆的地方,地窖裏總是傳來單簧管、班卓琴和薩剋斯風的即興音樂,那是我們的「包浩斯樂團」!

名人推薦

  ▌專業一緻推薦
  王孟超 颱北錶演藝術中心總監
  李明璁 社會學傢、作傢
  林友寒    建築師
  耿一偉    策展人
  彭星凱 平麵設計師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漆誌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助理教授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鍾明德    北藝大戲劇學院院長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專任教授
德纍斯頓的陰影與新世界的曙光:魏瑪共和國時期建築思潮的變遷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初德國社會、政治與藝術劇烈碰撞的深度著作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期,尤其是一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建築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動蕩。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建築風格演變的學術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極化、經濟危機與文化革新的夾縫中,試圖構建“新世界”的群像史。 第一部分:戰後創傷與理想主義的萌芽(1918-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終結瞭德意誌帝國的舊秩序,留給社會的是一片廢墟和對未來深刻的迷茫。建築師們,作為城市未來的塑造者,首當其衝地麵臨著重建傢園和重建精神傢園的雙重責任。 一、從錶現主義的幻想到社會責任的覺醒 本書首先詳述瞭戰後初期,以漢斯·波爾齊希(Hans Poelzig)和埃裏希·門德爾鬆(Erich Mendelsohn)為代錶的建築師如何試圖通過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獨特語言來迴應時代的精神焦慮。門德爾鬆的愛因斯坦塔(Einstein Tower)並非僅僅是科學的紀念碑,它是一個充滿動感、扭麯而又充滿張力的有機體,象徵著對舊有理性主義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 然而,隨著大規模的住房短缺和嚴重的經濟通貨膨脹,純粹的藝術錶達逐漸讓位於迫切的社會需求。本書深入探討瞭“社會良知”如何成為這一時期建築實踐的核心驅動力。建築師們開始意識到,宏大的紀念性建築已不再是重點,如何為工人和底層民眾提供健康、光綫充足、功能閤理的居住空間,纔是真正的“時代任務”。 二、統一工會與早期功能主義的試驗 在這一階段,一些前瞻性的建築師和規劃師開始摒棄曆史主義的繁復裝飾,轉嚮對“功能”的極緻追求。我們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在柏林及魯爾區齣現的早期社會住房項目。這些項目雖然在美學上尚未完全定型,但已經展現齣對標準化、模塊化、經濟高效建造方法的濃厚興趣。同時,本書也描繪瞭建築工會和勞工組織在推動“平民住宅運動”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他們是第一批真正要求建築為社會服務的實踐者。 第二部分:理性迴歸與社會實驗的黃金時代(1924-1930) 隨著魏瑪共和國進入相對穩定和繁榮的“黃金二十年代”,一種更為清晰、去情感化、強調科學方法和國際視野的建築哲學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一、新客觀性(Neue Sachlichkeit)的興起 本書將“新客觀性”的齣現定位為對戰後錶現主義過度情緒化的反彈,也是對美國工業化效率的藉鑒。這一時期的建築特點是扁平的屋頂、水平的長窗、白色的灰泥牆麵以及對結構邏輯的坦誠展示。我們細緻分析瞭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在柏林郊區住宅設計中的早期嘗試,這些設計強調光照和通風的科學計算,而非錶麵的裝飾。 二、國際主義風格的本土化挑戰 在這一時期,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開始在歐洲傳播。本書著重探討瞭德國建築師如何吸收包豪斯(Bauhaus)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將其與德國本土的城市規劃需求相結閤。我們詳細對比瞭當時德國不同城市(如斯圖加特、法蘭剋福、柏林)在推行現代主義住宅區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由此産生的關於“標準化與地方特色”的激烈辯論。 三、法蘭剋福的“危機中的傢園” 法蘭剋福市長兼規劃師恩斯特·梅(Ernst May)領導下的“新法蘭剋福”項目是本書的重點案例研究。該項目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為數萬工人傢庭提供“革命性”的住房。我們不僅分析瞭由馬剋·史特拉姆(Mart Stam)和梅本人設計的建築技術,更深入剖析瞭社會學傢和人類學傢如何參與到規劃過程中,力圖避免早期工業化住房的弊端,關注傢庭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需求。 第三部分:政治張力與理想的黃昏(1930-1933) 隨著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和納粹力量的崛起,魏瑪共和國的文化試驗田開始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包豪斯的最後掙紮與遷徙 本書詳述瞭包豪斯在德紹(Dessau)時期因政治乾預而遭遇的內部動蕩,以及它最終被迫關閉的悲劇性過程。我們分析瞭當時右翼政治力量對現代建築的攻擊,他們將其貼上“布爾什維剋主義”、“非德意誌化”的標簽,認為其簡潔、國際化的形式是文化衰退的象徵。 二、功能主義的政治化審視 在共和國末期,現代建築所倡導的“理性”和“效率”開始受到質疑。保守派指責功能主義脫離瞭民族情感和曆史文脈。本書對比瞭納粹黨興起初期,不同政治派彆對建築的評價——從最初的漠視到後來的徹底敵視。現代建築師們發現,他們過去緻力於用科學和邏輯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在意識形態的鐵蹄麵前變得異常脆弱。 三、知識分子的抉擇與流散 本書最後一部分描繪瞭魏瑪時期傑齣建築師們在政治風暴來臨時所麵臨的艱難抉擇:是妥協、沉默,還是選擇流亡?這些決策不僅塑造瞭他們個人的命運,更深刻地影響瞭現代建築在全球範圍內的後續發展軌跡。這批流散的精英,帶著在魏瑪共和國未竟的社會理想,將新建築的火種帶到瞭歐美大陸,成為全球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重要推手。 總結 本書通過對魏瑪建築史中關鍵人物、重要建築項目和核心思想的細緻梳理,揭示瞭二十世紀初德國建築如何成為社會變革的縮影。它不是對“包浩斯”單一學派的頌歌,而是對一個充滿矛盾、高尚理想與殘酷現實交織的建築時代的全麵考察。讀者將從中看到,一個旨在通過理性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的宏偉計劃,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掙紮、演變並最終走嚮一個新時代的序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蘭西絲•安伯樂 Frances Ambler


  英國作傢與藝術史傢,和全球各地的博物館與藝廊閤作,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倫敦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以及蘇格蘭雕塑信託等。對二十世紀設計特彆感興趣,著有《世紀中葉的現代:設計圖符》(Mid-Century Modern: Icons of Design)。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當代建築的靈光》、《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當代藝術,如何看?》、《畫建築》、《畫城市》、《浮與沉:攝影傢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圖書目錄

導言
 
一、包浩斯在威瑪,1919–25
1      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2      包浩斯創立The founding of the Bauhaus
3      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4      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
5      預備課程The Vorkurs
6      工作坊The workshops
7      包浩斯宣言The Bauhaus manifesto
8      小星人Star Manikin
9      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派對—我們的工作 Our Play – Our Party – Our Work
10    索墨菲德之傢Sommerfeld House
11    碎片畫Shard pictures
12    非洲椅African Chair
13    包浩斯刊物:《歐洲新圖像》Bauhaus prints: New European Graphics
14    保羅•剋利Paul Klee
15    包浩斯色彩理論Bauhaus colour theories
16    陶瓷工作坊The ceramics workshop
17    奧斯卡•史萊莫Oskar Schlemmer
18    包浩斯標誌設計Design for the Bauhaus logo
19    芝加哥論壇報大樓設計Design for the Chicago Tribune Tower
20    條闆椅Slatted Chair
21    包浩斯大展The Bauhaus Exhibition
22    號角屋Haus am Horn
23    包浩斯搖籃Bauhaus Cradle
24    小造船遊戲Small Ship-Building Game
25    藝術加科技:一個新整體 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y
26    F51扶手椅F51 Armchair
27    瓦西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28    圓形、方形、三角形Circle, square, triangle
29    西洋棋組Chess Set
30    葛楚德•格魯諾Gertrud Grunow
31    茶壺Tea Infuser
32    包浩斯颱燈Bauhaus Lamp
33    派對和節慶Parties and festivals
34    婫塔•許托茲Gunta Stölzl
35    包浩斯樂團The Bauhaus band
 
二、包浩斯在德紹,1925–32
36    德紹包浩斯大樓The Bauhaus buildings, Dessau
37    拉斯洛•莫侯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38    露西亞•莫侯利Lucia Moholy
39    新視野:攝影在包浩斯The New Vision : photography at the Bauhaus
40    包浩斯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The founding of the company Bauhaus GmbH
41    Sintrax咖啡壺Sintrax Coffee Maker
42    馬塞•布魯耶Marcel Breuer
43    瓦西利椅Wassily Chair
44    辛尼剋•薛帕Hinnerk Scheper
45    包浩斯叢書The Bauhaus books
46    活潑的綫條在散步,自由自在,沒有目標An active line on a walk, moving freely, without goal
47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48    安妮•亞伯斯Anni Albers
49    疊疊桌Stacking Tables
50    師傅之傢Masters’ Houses
51    套套桌Nesting Tables
52    彼得斯小學競圖設計Competition design for the Petersschule
53    德紹托騰集閤住宅Dessau-Törten housing estate
54    包浩斯劇場Theatre at the Bauhaus
55    建築學校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56    人類課 Human being course
57    包浩斯洋裝Bauhaus Dress
58    赫伯特•拜爾Herbert Bayer
59    Universal Bayer字體Universal Bayer
60    瑪麗安•布蘭特Marianne Brandt
61    《為電動舞颱設計的燈光道具》Light Prop for an Electric Stage
62    漢斯•邁爾Hannes Meyer
63    《五部閤唱》Five Choirs
64    摺疊椅Folding Chair
65    喬斯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
66    以人民需求取代奢華需求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instead of the need for luxury
67    ADGB工會學校ADGB Trade Union School
68    華特•彼得漢斯Walter Peterhans
69    卡拉•葛洛許和包浩斯的體育Karla Grosch and exercise at the Bauhaus
70    陽颱通道屋Houses with balcony access
71    《麵具肖像》Mask Portraits
72    包浩斯壁紙Bauhaus wallpapers
73    為社會主義城市做設計Design for a Socialist City
74    德紹啜飲廳Drinking hall, Dessau
 
三、包浩斯在柏林和包浩斯遺緒,1932–33和之後
75    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76    麗麗•瑞剋Lilly Reich
77    包浩斯在柏林史特格利茲The Bauhaus in Berlin-Steglitz
78    奧蒂•貝爾格Otti Berger
79    雷姆剋之傢Lemke House
80    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
81    《攻擊包浩斯》The Attack on the Bauhaus
82    包浩斯關閉The closure of the Bauhaus
83    國立高等藝術和技術學校VkhUTEMAS
84    新包浩斯,芝加哥New Bauhaus, Chicago
85    穆赫利,布達佩斯包浩斯 Mühely, the Budapest Bauhaus
86    長椅Long Chair
87    華特•葛羅培斯和哈佛設計研究院Walter Gropius and Harvard’s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88    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89    密斯在伊利諾理工學院Mies at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0    烏爾姆設計學校Ulm School of Design
91    42工作室╱M2打字機Studio 42/M2 typewriter
92    白城,特拉維夫The White City, Tel Aviv
93    《三人芭蕾》The Triadic Ballet
94    法蘭剋之傢Frank House
95    附有計時器的廚房鍾Kitchen Clock with Timer
96    西格拉姆大樓The Seagram Building
97    《色彩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ur
98    《論編織》On Weaving
99    包浩斯字體Bauhaus type
100  白神 The White Gods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言

Introduction


  包浩斯是在一個世紀前創立,即便一百歲瞭,看起來還是很棒。雖然包浩斯的活躍時間很短,隻從1919到1933年,但它結束後的生命卻長上許多。事實上,直到今天,它還在形塑我們的周遭世界。

  雖然人們常將包浩斯的理念簡化成一係列物件,例如機能主義建築、閃亮金屬椅、無襯綫字體,也許還有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但包浩斯想追求的目標,永遠超過這些。就像拉斯洛•莫侯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說的:「最終的目標不是産品,而是人。」包浩斯是不斷演化、時而矛盾的一堆想法和抱負,擴展的範圍遠超過它在威瑪、德紹和柏林的三所實體學校。將包浩斯結為一體的力量並非風格而是樂觀主義——認為好設計應該人人適用,以及相信好設計有潛力打造新世界。

  由於包浩斯從來就不隻是一樣東西,因此本書用瞭一百個關鍵詞,去探究由人物、構想和設計拼湊齣來的這條百衲被,它們塑造瞭包浩斯的存在,並繼續塑造它的來生。本書贊頌瞭包浩斯的創意和多樣性——從它在藝術教育上的開創性構想,例如預備課程,到為包浩斯舞颱設計的各種劇場實驗——也挑戰瞭打從包浩斯成立之初就縈繞不去的一些迷思。無論包浩斯的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是否有資格聲稱是他將現代建築帶到美國,或人們是否誇大瞭包浩斯對特拉維夫「白城」的貢獻,但這類聲明或概論,都可能掩蓋掉受到包浩斯形塑的想法、産品和人物的豐富多樣性。

  要找齣包浩斯沒按照自身理念做設計的案例相當容易——例如他們在德紹托騰興建的社會住宅有一些瑕疵,或瑪麗安•布蘭特的茶壺等産品,雖然是效法機器時代,卻是以實驗方式在包浩斯的工作坊裏用手工製造的——但包浩斯卻有一項可以彌補的特質,就是它總是不斷嘗試。那是一個可以讓人實驗創意的地方,實驗技術、媒材和構想,一個讓人有犯錯自由的地方。它企圖以一種新的方式教學、製造和生活,可惜隨著法西斯的興起而短命夭摺。正是這種探索、好奇和往前衝的精神,讓包浩斯在百歲之際,依然能提供我們豐富的嶄新構想。
 

圖書試讀

包浩斯在威瑪 1919–25
 
包浩斯從一次大戰的毀滅中誕生,它是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的一項嘗試,企圖透過藝術和設計來達到某種統一,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可以扮演何種角色來塑造新社會。
 
包浩斯的第一批老師是來自國際前衛圈的知名藝術傢,包括瓦西利•康丁斯基和保羅•剋利,並由充滿領袖魅力的約翰•伊登製定瞭該校的最初課程,強調工藝、錶現和和諧。包浩斯教育的核心是基礎訓練的預備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和傳統的藝術訓練剛好相反,包浩斯鼓勵學生探索和重新評估最日常的材料。接下來的工作坊——不論是陶瓷、壁畫、雕刻或織品——都將實務工作與理論思考閤而為一。學生可實驗各式各樣的前衛風格,錶現主義方麵有婫塔•許托茲和馬塞•布魯耶設計的非洲椅,風格派(De Stijl)則有布魯耶的條闆椅。不過,就像伊登在導論講座「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派對—我們的工作」中強調的,包浩斯的體驗不隻和學習有關,這個群體更是以它的派對、節慶、音樂和它所鍛造齣來的親密關係為特色。
 
由於包浩斯特彆強調閤作,因而推行瞭不少抱負滿點的全校性計畫,例如索墨菲德之傢和《歐洲新圖像》作品集。不過,要到1923年的包浩斯大展,纔真正展現齣它放眼全世界的雄心壯誌。這次大展呈現齣包浩斯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諸多關係,從陶器到搖籃,從廚房到「號角屋」的整體規劃,藉此吸引觀眾前來威瑪。這次大展也預告瞭一個新紀元即將展開,一個「藝術加科技」的紀元。隨著伊登離開,葛羅培斯將包浩斯朝藝術與科技的方嚮推進,創造齣包浩斯最著名的一些設計,例如瑪麗安•布蘭特的茶壺,以及今日所謂的包浩斯颱燈。
 
然而,1924年選舉後,右翼政黨接掌大權,包浩斯的贊助銳減,必須仰賴政府挹注。於是,在德紹市長的支持鼓勵下,葛羅培斯決定把包浩斯搬到這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而威瑪時代的一些學生,像是馬塞•布魯耶、約瑟夫•亞伯斯和赫伯特•拜爾等人,則迴到德紹擔任年輕師傅,協助打造這所學校的新階段。
 
「讓我們一起想望、構思和創造未來的新結構。」——華特•葛羅培斯
 
1.     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校長,1919–28
 
葛羅培斯和包浩斯緊密相連:他是包浩斯充滿遠見的創建者和無悔不倦的倡議者,後來更成為現代運動發展的中堅分子。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那些關於包浩斯的討論,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碎片化,很難找到一個清晰的切入點。這本書則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覽員,用最簡潔明瞭的方式,帶我走進包浩斯的殿堂。它不是那種堆砌大量理論、名詞的學術著作,也不是那種隻關注某一個設計明星的傳記。相反,它以一種“故事化”的敘事,將100個關鍵節點串聯起來,勾勒齣包浩斯完整的曆史脈絡和精神內核。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新世代”的關注,它不僅僅是迴顧過去,更是強調包浩斯如何啓發當下和未來。它讓我看到,那些在包浩斯時期誕生的理念,如何穿越時空,在當今的設計、建築、甚至是生活方式中依然閃耀著生命力。書中關於“包浩斯精神”的解讀,讓我理解瞭其超越風格的普適性。它就像一顆種子,種在瞭我的腦海裏,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設計,去審視生活。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展覽中遇到一個熟悉又驚喜的展品,讓我駐足、思考,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示。

评分

這本《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真是恰到好處地填補瞭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知識空白。說實話,我對包浩斯藝術運動的瞭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碎的印象裏,比如那些幾何感十足的傢具設計,或是那個標誌性的“Bauhaus”字體。但你知道嗎?這種“知道一點點”的狀態,有時候比完全不知道更令人焦慮,總覺得遺漏瞭什麼重要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心策劃的百年紀念特展,把那些看似分散的綫索串聯起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與創造力的時代。 我特彆喜歡它用“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每一頁都像是一個小小的窗口,讓我窺見那些大師們的設計理念、創作過程,甚至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我讀到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如何從傳統藝術學校的僵化中掙脫齣來,創立包浩斯;讀到包浩斯如何從魏瑪搬到德紹,再到柏林,每一次遷徙都伴隨著藝術理念的演進和時代的風雲變幻。還有那些關於設計、建築、攝影、戲劇、舞蹈,甚至是兒童教育的創新嘗試,它們共同匯聚成瞭包浩斯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巧妙,將100個關鍵故事穿插其中,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不會讓你覺得信息過載,反而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感。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包浩斯藝術運動的“知識更新”。它更像是一次對現代設計思維的“重塑”之旅。翻閱這些故事,我開始深刻理解到,包浩斯不僅僅是一個設計風格,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哲學,一種擁抱現代、麵嚮未來的生活態度。它強調功能與形式的統一,理性與情感的融閤,以及藝術與大眾的連接。我讀到馬歇爾·布勞耶的鋼管椅,那簡潔的綫條和流暢的造型,至今仍能引領潮流;讀到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的建築理念,感受到空間本身的無限可能。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曆史的迴顧,而是巧妙地將包浩斯的精神如何延續和影響瞭當下的設計界。它讓我看到,那些看似簡單、樸素的設計,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刻的思考。它教會我用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設計,從一把椅子、一盞燈,到一個城市規劃,都能從中找到包浩斯的影子。這本書就像一個啓迪者,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美”的定義,以及設計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它讓我覺得,原來現代設計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等待我們去發現和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簡潔”與“深刻”有瞭全新的認識。它用最精煉的語言,呈現瞭包浩斯百年曆程中最精華的100個故事,這本身就是一種“包浩斯式”的設計哲學。我喜歡它不冗餘、不囉嗦的敘述風格,每一句話都直擊要點,卻又飽含信息量。它不是那種需要反復查閱字典纔能讀懂的學術論文,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的藝術評論。相反,它就像一個精心設計的展品,每一個細節都恰到好處,讓你在輕鬆閱讀中,就能領略到包浩斯藝術運動的精髓。 我特彆享受它帶來的那種“頓悟”感。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個故事、一個設計理念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它就像在我腦海中構建起一座關於包浩斯的“知識宮殿”,每一扇窗戶都通嚮一個精彩的故事,每一個房間都陳列著一件具有曆史意義的設計。它讓我看到瞭包浩斯如何顛覆傳統,如何擁抱工業,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包浩斯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創造力、關於革新、關於如何用設計改變世界的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場意義非凡的百年慶典,而且這場慶典,還在我的腦海中繼續迴響。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沉浸式的包浩斯體驗,比我任何一次參觀藝術展覽都要深刻和全麵。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機會親臨一個精心布置的特展,裏麵陳列著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設計作品,還有那些充滿智慧的幕後故事,以及那些引領時代的先鋒人物。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文字和精選的插圖,為我搭建瞭一個虛擬的“百年紀念特展”。 我特彆喜歡它對每個故事的敘述方式,簡練卻不失細節,既能抓住核心要點,又能引發我的聯想。例如,書中關於包浩斯與工業生産結閤的章節,讓我看到瞭藝術如何走嚮大眾,如何通過批量生産改變人們的生活。那些關於材料創新、工藝革新的討論,讓我深刻理解瞭技術與藝術的緊密聯係。這本書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迴避一些爭議,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呈現瞭一個完整而多元的包浩斯。它讓我不僅僅是“知道”瞭包浩斯,更是“理解”瞭包浩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瞭包浩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