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百年傳奇而生
解密翻案,那些我們該知道的包浩斯
※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
讀過,就像看瞭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為什麼讀建築、設計、藝術、劇場,一定要認識它?
師徒製│工作坊│色彩理論│前衛派對│劇場│建築學│傢具設計│平麵美學
100年前最前衛的學校,當時就主張──好設計,人人適用!
經曆威瑪-德紹-柏林三時期
一本讀透、讀懂,包浩斯穿透百年的影響力
100個關鍵詞,圖+文完整收錄
平麵設計∣建築∣攝影∣織品∣服裝∣舞蹈∣傢具∣日用品∣壁紙∣玩具
他們是創造者社群的先鋒,無所不在地形塑我們今日世界
IKEA、APPLE、MUJI的産品設計,全深受啓發
▌百年前過於前衛的包浩斯 套套桌、疊疊椅,幾何茶壺,彆以為是IKEA的産品!這是包浩斯100年前的經典設計。當年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革新和創意,全變成我們今日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
「讓我們一起想望、構思和創造未來的新結構。」——創立者 華特•葛羅培斯 100年前,包浩斯從一次大戰的毀滅中誕生,它是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的一項嘗試,企圖透過藝術和設計來達到某種統一,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可以如何革命,塑造新社會。經曆三次遷校及納粹時代打壓的政治動盪,它是跨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學校。從蘋果設計師、前衛建築師到全球各領域人士,全都深受其精神啓發。雖然包浩斯的活躍時間很短,隻從1919到1933年,2019年適逢創立百年紀念,全球各地都有慶祝活動,穿透百年,它的影響依然繼續!
包浩斯不隻是一個學校,它是不斷演化、時而矛盾的一堆想法和抱負,是一個可以讓人自由犯錯,實驗創意、技術、媒材的地方。它擴展的範圍遠超過它在威瑪、德紹和柏林的三所實體學校,將它結為一體的力量並非風格而是樂觀主義——認為好設計應該人人適用,以及相信好設計有潛力打造新世界。
▌100個關鍵詞,解密翻案,並探究包浩斯的完整群像 本書用瞭100個關鍵詞,去探究由人物、構想和設計拼湊齣的群像,這當中既贊頌瞭包浩斯的前衛創意和多樣性——從它在藝術教育上的構想,例如預備課程,到為包浩斯舞颱設計的各種劇場實驗——也挑戰、翻案瞭打從包浩斯成立之初就縈繞不去的一些迷思。
▌去吧!到最前衛的包浩斯上學 ◎年輕人,加入包浩斯 在包浩斯,當你修完六個月的「預備課程」,即可依能力興趣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坊」,讓學生從做中學;工作坊的學生助手一天工作八小時,可獲薪資,免付學費,還可享有包浩斯有限責任公司的營業額和執照的持份!
◎第一課:呼吸練習 約翰•伊登是包浩斯早期「最強大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塑造瞭包浩斯的課程,並確立教學方法;而他的僧侶式打扮、素食,以及在課堂開始時要求學生做的「呼吸練習」,讓他不是受到「熱烈的愛戴」,就是受到「同樣熱烈的憎恨」。「我要碰觸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並敲擊齣……精神的火花。」
◎同學,上課瞭,快把玩具拿齣來 「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派對—我們的工作」約翰•伊登教學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將作品和遊戲連結起來,強調創意的自由和好玩。學生艾瑪•席多夫-布歇打造齣瞭積木「小造船遊戲」,約瑟夫•哈特威格則首度開創齣幾何造形的西洋棋組,兩樣經典玩具皆由Naef公司製造生産至今。
◎來吧,讓我們「跳齣藍色!」 格爾圖魯得•古魯諾認為,色彩、聲音、運動有著某種內在平衡,因此在課程中設計齣一係列姿勢,每個姿勢都能與色彩對應。「這能喚醒被忽略的感官。」但也有學生抱怨,當古魯諾要求他「跳齣藍色!」時,他超睏惑。
◎「好玩」的代名詞:□△○ 幽默禪僧仙崖的名畫《□△○》引起後人無限追趣遐想,PS的遊戲手把也以「□△○」的經典按鍵配置,深植人心。□△○,就是好玩,說到好玩,就不能少瞭包浩斯,不僅為三個形狀賦予色彩理論的深度,也執拗地隻用這三個形狀打造齣驚艷的「包浩斯搖籃」。
◎校長,你怎麼在一個立方體裏辦公啊? 如果你有幸犯錯,被叫到校長葛羅培斯的威瑪辦公室訓話,你會發現自己進入瞭一個由立方體組成的世界,從格局布置、地毯、到校長本人自己設計的雜誌架及燈飾,都是他包浩斯的立方體!重頭戲,則落在校長的寶座:經典的F51扶手椅!
◎上學好纍,先上街晃晃 哥不是翹課,而是找靈感。約瑟夫•亞伯斯就讀於包浩斯時,開始創作碎片畫,因為買不起材料,所以走在威瑪街頭,四處尋找被丟棄的酒瓶和破裂的窗戶。亞伯斯的《網格圖裏的碎片》,讓玻璃這項媒材介入當代的前衛關懷,挑戰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界綫。
◎不上瞭不上瞭!趕快下課去過節! 「告訴我你怎麼過節慶,我就能說齣你是誰。」師傅奧斯卡•史雷梅爾如是說。威瑪時期,包浩斯有四大節日:燈節、仲夏節、風箏節和尤爾節;到瞭德紹時期,慶祝活動變得更加專業,準備時間長達好幾週,其中尤以「金屬節」最為高潮:賓客將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一座「純粹屬於金屬樂趣」的派對房間……
◎包浩斯的孩子都在跳舞 奧斯卡•史雷梅爾將他的色彩理論灌注到對戲劇的熱情中,在校內創辦劇團。他的特製戲服,將演員的身體改造成各種不自然的幾何形態,或圓盤狀、或柱狀、或彈簧狀。「當舞蹈與戲服融閤得越深,那看似受到侵犯的身體,就越能展現齣……新的舞蹈錶現形式。」史雷梅爾的戲劇理論,從此影響瞭德國的錶演藝術。
◎好想學設計,但,還是會害怕? 如果告訴你,當年大環境下的包浩斯師傅們也很不知所措呢?但就算財務拮據,也擋不住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想在包浩斯貢獻建築纔學的決心,這就是包浩斯的「德紹啜飲廳」──一座在圍牆上鑿穿一個洞、屋頂從牆上嚮外突挑的小吃亭。當年的學生來到這裏,點個一杯,小憩一下,或能解開迷惘,繼續前進。
▌你所不知道的包浩斯人故事 ▸包浩斯存在期間曾偏離宣言裏的好幾個麵嚮,不過卻吸引諸多纔華洋溢的設計師們前來,一起打造未來。
▸陶瓷工作坊雖然存在時間不長,卻是讓包浩斯在威瑪建立名聲,成為第一個帶來營收並將設計投入生産的工作坊!
▸彼得•凱勒設計的包浩斯搖籃經典不敗,但一開始其實是被當作雜誌架來販售。
▸包浩斯經典圖像──藍色圓形、紅色方形和黃色三角形,是來自康丁斯基的色彩學通論,也通過瞭現代色彩感知的普查考驗。
▸「派對對我們有益!」包浩斯透過派對與在地市民相處圓滿,更有狂歡者遠道而來參與。派對的另外好處是,據說包浩斯的師生裏共有七十一對共結連理。
▸包浩斯絕非安靜肅穆的地方,地窖裏總是傳來單簧管、班卓琴和薩剋斯風的即興音樂,那是我們的「包浩斯樂團」!
名人推薦 ▌專業一緻推薦
王孟超 颱北錶演藝術中心總監
李明璁 社會學傢、作傢
林友寒 建築師
耿一偉 策展人
彭星凱 平麵設計師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漆誌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助理教授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鍾明德 北藝大戲劇學院院長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專任教授
德纍斯頓的陰影與新世界的曙光:魏瑪共和國時期建築思潮的變遷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初德國社會、政治與藝術劇烈碰撞的深度著作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期,尤其是一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建築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動蕩。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建築風格演變的學術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極化、經濟危機與文化革新的夾縫中,試圖構建“新世界”的群像史。 第一部分:戰後創傷與理想主義的萌芽(1918-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終結瞭德意誌帝國的舊秩序,留給社會的是一片廢墟和對未來深刻的迷茫。建築師們,作為城市未來的塑造者,首當其衝地麵臨著重建傢園和重建精神傢園的雙重責任。 一、從錶現主義的幻想到社會責任的覺醒 本書首先詳述瞭戰後初期,以漢斯·波爾齊希(Hans Poelzig)和埃裏希·門德爾鬆(Erich Mendelsohn)為代錶的建築師如何試圖通過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獨特語言來迴應時代的精神焦慮。門德爾鬆的愛因斯坦塔(Einstein Tower)並非僅僅是科學的紀念碑,它是一個充滿動感、扭麯而又充滿張力的有機體,象徵著對舊有理性主義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 然而,隨著大規模的住房短缺和嚴重的經濟通貨膨脹,純粹的藝術錶達逐漸讓位於迫切的社會需求。本書深入探討瞭“社會良知”如何成為這一時期建築實踐的核心驅動力。建築師們開始意識到,宏大的紀念性建築已不再是重點,如何為工人和底層民眾提供健康、光綫充足、功能閤理的居住空間,纔是真正的“時代任務”。 二、統一工會與早期功能主義的試驗 在這一階段,一些前瞻性的建築師和規劃師開始摒棄曆史主義的繁復裝飾,轉嚮對“功能”的極緻追求。我們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在柏林及魯爾區齣現的早期社會住房項目。這些項目雖然在美學上尚未完全定型,但已經展現齣對標準化、模塊化、經濟高效建造方法的濃厚興趣。同時,本書也描繪瞭建築工會和勞工組織在推動“平民住宅運動”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他們是第一批真正要求建築為社會服務的實踐者。 第二部分:理性迴歸與社會實驗的黃金時代(1924-1930) 隨著魏瑪共和國進入相對穩定和繁榮的“黃金二十年代”,一種更為清晰、去情感化、強調科學方法和國際視野的建築哲學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一、新客觀性(Neue Sachlichkeit)的興起 本書將“新客觀性”的齣現定位為對戰後錶現主義過度情緒化的反彈,也是對美國工業化效率的藉鑒。這一時期的建築特點是扁平的屋頂、水平的長窗、白色的灰泥牆麵以及對結構邏輯的坦誠展示。我們細緻分析瞭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在柏林郊區住宅設計中的早期嘗試,這些設計強調光照和通風的科學計算,而非錶麵的裝飾。 二、國際主義風格的本土化挑戰 在這一時期,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開始在歐洲傳播。本書著重探討瞭德國建築師如何吸收包豪斯(Bauhaus)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將其與德國本土的城市規劃需求相結閤。我們詳細對比瞭當時德國不同城市(如斯圖加特、法蘭剋福、柏林)在推行現代主義住宅區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由此産生的關於“標準化與地方特色”的激烈辯論。 三、法蘭剋福的“危機中的傢園” 法蘭剋福市長兼規劃師恩斯特·梅(Ernst May)領導下的“新法蘭剋福”項目是本書的重點案例研究。該項目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為數萬工人傢庭提供“革命性”的住房。我們不僅分析瞭由馬剋·史特拉姆(Mart Stam)和梅本人設計的建築技術,更深入剖析瞭社會學傢和人類學傢如何參與到規劃過程中,力圖避免早期工業化住房的弊端,關注傢庭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需求。 第三部分:政治張力與理想的黃昏(1930-1933) 隨著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和納粹力量的崛起,魏瑪共和國的文化試驗田開始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包豪斯的最後掙紮與遷徙 本書詳述瞭包豪斯在德紹(Dessau)時期因政治乾預而遭遇的內部動蕩,以及它最終被迫關閉的悲劇性過程。我們分析瞭當時右翼政治力量對現代建築的攻擊,他們將其貼上“布爾什維剋主義”、“非德意誌化”的標簽,認為其簡潔、國際化的形式是文化衰退的象徵。 二、功能主義的政治化審視 在共和國末期,現代建築所倡導的“理性”和“效率”開始受到質疑。保守派指責功能主義脫離瞭民族情感和曆史文脈。本書對比瞭納粹黨興起初期,不同政治派彆對建築的評價——從最初的漠視到後來的徹底敵視。現代建築師們發現,他們過去緻力於用科學和邏輯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在意識形態的鐵蹄麵前變得異常脆弱。 三、知識分子的抉擇與流散 本書最後一部分描繪瞭魏瑪時期傑齣建築師們在政治風暴來臨時所麵臨的艱難抉擇:是妥協、沉默,還是選擇流亡?這些決策不僅塑造瞭他們個人的命運,更深刻地影響瞭現代建築在全球範圍內的後續發展軌跡。這批流散的精英,帶著在魏瑪共和國未竟的社會理想,將新建築的火種帶到瞭歐美大陸,成為全球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重要推手。 總結 本書通過對魏瑪建築史中關鍵人物、重要建築項目和核心思想的細緻梳理,揭示瞭二十世紀初德國建築如何成為社會變革的縮影。它不是對“包浩斯”單一學派的頌歌,而是對一個充滿矛盾、高尚理想與殘酷現實交織的建築時代的全麵考察。讀者將從中看到,一個旨在通過理性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的宏偉計劃,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中掙紮、演變並最終走嚮一個新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