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

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經
  • 般若
  • 佛教
  • 禪宗
  • 哲學
  • 修行
  • 智慧
  • 心靈
  • 經典
  • 注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天颱宗第四十六代法嗣定智法師講經,開示大乘佛法修學綱要。

  ◎法師講經說法雖立足天颱宗,但並不拘泥一宗一派,而是站在佛法總體高度上娓娓不倦,令人醍醐灌頂。
  ◎上篇從全新角度闡述天颱宗「圓融三諦」「一念三韆」「一心三觀」「四種教觀」等核心理念,裨益初學佛法者修行。
  ◎下篇依天颱止觀將靜修法師所著《妙觀初機》消融於自心,簡明扼要地講解禪修的方針和精髓,從調身、調息、調心起,直至智慧圓滿。

  ★樹般若見 行菩薩行

  中國佛教八宗既屬大乘佛法,無不以般若為眼目,佛說般若諸經凡二十二年,《心經》二百餘字,凝練至極,是整個佛法的精要,字字妙義無窮。

  天颱宗第四十六代法嗣定智法師,明白道齣大乘佛法修學綱要,樹立般若正見,令人快得要領,步入佛學正軌。

  ★禪意人生 圓融自在

  定智法師以天颱宗教義詳解韆年佛學瑰寶──《心經》,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天颱宗的核心理念「圓融三諦」「一念三韆」「一心三觀」「四種教觀」等,引發《心經》深隱密意於少分,令初學佛法者依聞思慧以助修行,進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此外,民國靜修法師所著《妙觀初機》是大部《摩訶止觀》的梗概,定智法師依天颱止觀將其消融於自心,簡明扼要地講解瞭禪修的方針和精髓,明示行人依性德三韆起修德妙觀,從調身、調息、調心起,直至智慧圓滿。

  ★般若正見 佛學正軌

  當代佛法絕後再蘇,尚未普行天下,大眾雖渴仰、好樂佛法,然佛法深廣,難得門徑。定智法師將大乘佛法修學綱要明白道齣,可令初學者樹立般若正見,步入佛學正軌。

  本書深入淺齣、提綱挈領,不僅是一部佛學專著,也是一本適閤普通讀者閱讀的入門指南。書中既有嚴謹的修持指導,也傳達瞭禪意人生的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965.pdf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定智


  2000年6月畢業於普陀山佛學院天颱專宗研究班。早在1992年時,即在上海居士林鄭鍾福老居士的指導下,於觀心法門暗閤其妙。之後遇普陀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瀋仁岩大德金指點撥,於天颱圓宗窺得一隙之明。2005年臘月於普濟寺戒忍大和尚處剃度為僧。2006年9月於雪竇山資聖禪寺受具足戒。2007年於青島湛山寺明哲老和尚處接法為天颱宗第四十六代法嗣。自2000年9月至今,法師任教於杭州佛學院和天颱山佛學院,講授天颱宗課程。從2015年開始,法師先後接受瞭廣東尼眾佛學院、廣東佛學院、寜海慈雲佛學院、颱州路橋天颱宗佛學院女眾部研究班導師教職,為研究生指導天颱宗課程及帶領大眾修學天颱禪法。

  法師講授的課程主要是天颱三大部、天颱五小部,以及《天颱四教儀》《楞嚴經》《童濛止觀》《六妙門》等經論,多次參加佛教學術研討會,並發錶多篇佛教學術論文。

  定智法師的博客:blog.sina.com.cn/u/2452357311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序言
 
上篇《心經》發隱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導言
甲一、解釋經題
甲二、解釋譯人
甲三、正解經文
乙一、明顯般若
丙一、彆序
丁一、明能觀之人
丁二、明所修之法
丁三、明所觀之境
丁四、明所得利益
丙二、正說分
丁一、明三觀破三惑
戊一、明能學之人
戊二、明所學之色蘊妙三諦法
戊三、例類餘四蘊
丁二、明觀成體顯
戊一、總示不思議法體
戊二、彆顯妙法體
己一、陰入界即妙理
己二、明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己三、明無作四諦
己四、實智本具故無所得
丁三、明依體起用
戊一、明無所得妙宗
戊二、明般若妙用
己一、依法破障
己二、依法證果
庚一、證菩薩斷德果
庚二、證諸佛智德果
丁四、結嘆勝能
戊一、牒前起後
戊二、正贊嘆
乙二、明密般若
丙一、牒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結語

下篇《妙觀初機》融心解
《妙觀初機》序
妙觀初機
引言
甲一、示序
乙一、緣起
丙一、標人
丙二、明所依所願
丙三、正明緣起
丁一、刊印緣起
丁二、作序緣起
乙二、贊嘆作者
丙一、贊精研颱教
丙二、贊止觀相應
丙三、贊弘法領眾
丙四、贊公之著作
丙五、結贊為寶筏
乙三、敘序者與颱宗因緣
丙一、敘與諦閑法師因緣
丁一、皈依諦老初聞颱教
丁二、省悟止觀下手處
丙二、敘與靜修法師因緣
乙四、贊嘆止觀功德
丙一、贊嘆摩訶止觀
丙二、贊嘆妙觀初機
丙三、引證發願
乙五、明作序時間地點
甲二、示文
乙一、標題
乙二、明作者
乙三、正示
丙一、明坐儀所以
丙二、明修觀方法
丁一、明修觀前方便
戊一、正明前方便
己一、調身
己二、調息
己三、調心
庚一、斷絕外緣
庚二、觀己身身外
辛一、觀己身
壬一、觀四大
壬二、放四大
辛二、觀身外
壬一、觀依報六塵等
壬二、外放世界
庚三、放能放之心
庚四、明調適相
庚五、結
戊二、誡勸初心
丁二、明正修妙觀
戊一、明揀境
己一、明揀識為境
庚一、明修觀先明境之由
庚二、明立識陰為境之由
己二、明識陰相
庚一、正明識陰相
庚二、引古德證
庚三、明不辨真妄之失
庚四、誡勸初心
戊二、從境修觀
己一、牒前生後
己二、從境修觀
庚一、明性修有殊
庚二、正明性修二德
辛一、明性德
壬一、總釋
壬二、詳解
辛二、明修德
壬一、總釋
壬二、明四句推檢
癸一、徵問
癸二、推檢
子一、檢非心具
子二、檢非緣具
子三、檢非共具
子四、檢非無因具
癸三、結無一法可得
癸四、明推檢入寂
壬三、明三觀成就
癸一、明空觀
癸二、明假觀
癸三、明中道觀
壬四、結三觀不思議
癸一、明三觀非次第
癸二、明不可以言說
乙四、結
丙一、明為初心略明
丙二、結指摩訶止觀
後記
 

圖書序言

序言

  近日拜讀杭州定智法師新著《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書稿,喜不自勝!

  世尊住世說大小乘法,佛典結集,傳諸四方。中國佛教,大小乘兼收並蓄,而以大乘佛法為主軸。大乘佛法以發菩提心、樹般若見、行菩薩行、成等正覺為要徑,其中又以樹般若見、行菩薩行為中樞。中國佛教八宗既屬大乘佛法,無不以般若為眼目。佛說般若諸經凡二十二年,結集而成大小諸部,傳譯東土者,玄奘譯《大般若經》六百捲,浩瀚無涯,文博而義約;玄奘譯《心經》二百餘字,凝練至極,文約而義博。

  天颱宗素以「教觀雙美」稱譽古今。欲學天颱教,必首重般若;欲修天颱禪觀,必倚依妙觀。當代佛法絕後再蘇,尚未普行天下,大眾雖渴仰、好樂佛法,然佛法深廣,難得門徑。定智法師飽學天颱教觀,長年在佛學院及諸講肆弘揚天颱,依天颱圓教的立場,對最為流行的《心經》作深入淺齣、提綱挈領的講解,藉講《心經》將大乘佛法修學綱要明白道齣,可令初學者樹立般若正見,步入佛學正軌。智者大師將畢生禪觀的豐富經驗進行總結,「說己心中所行法門」,記錄整理而成《摩訶止觀》,為修證法華三昧指示捷徑。《摩訶止觀》捲帙巨大,說理敘事深邃繁廣,初學者難得其要。近代天颱宗匠靜修法師乃著《妙觀初機》,撮《摩訶止觀》之精要以利初學行人。定智法師應今日大眾學佛修觀之急需,簡明稱述,令人快得要領,庶可避免盲修瞎煉。《〈心經〉發隱記》與《〈妙觀初機〉融心解》閤刊印行,明示佛學禪觀門徑,對於廣大愛好佛學禪修的讀者,是個好消息!樂為之序!

釋道法
撰於柏林禪寺戒香樓
丁酉年鞦九月(2017年10月)

圖書試讀

●上篇《心經》發隱記
 
〈導言〉
 
佛法從古印度傳到中國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形成瞭漢傳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而這八大宗派都與般若經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韆百年來,般若經典一直被中國的佛教徒所推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總共二百六十個字,文字雖然簡短,義理卻十分深邃玄妙。佛陀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結集成三藏十二部經典,其核心就是六百捲的《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再濃縮,就是這部小小的《心經》,《心經》再濃縮就是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而這個經題又濃縮在一個「心」字上。因此,在佛教浩瀚的經典中,可以說《心經》是一切佛經的總綱,是整個佛法的精要,字字妙義無窮。因此,這部經典的殊勝和重要性,是其他經典難以比擬的。
 
正因如此,大傢喜愛《心經》的程度,甚至超過瞭《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因而流傳非常廣泛。大正藏收錄有《心經》八種譯本,《心經》注疏在大正藏有五部,在卍續藏有五十六部(其中兩部與大正藏重復)。
 
《心經》究竟講瞭什麼呢?《心經》重點講瞭「心」。那這個心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心的講解,唯識學有《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著作。這些論典都是解釋凡夫心的狀態,同時講解瞭如何把凡夫心轉成聖人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叫般若波羅蜜,唯識學稱為轉八識成四智,四種智慧都到達彼岸瞭,所以叫般若波羅蜜。
 
但《心經》的「心」跟唯識的「識」有區彆。唯識的「識」是指凡夫層麵的,隻講瞭八個識,而《心經》裏麵的「心」,不僅包含瞭凡夫的八個識,還包含瞭佛的圓滿智慧。所以《心經》的「心」既包括眾生心、菩薩心,也包括瞭佛的心,它是一切心的總綱,所以稱為《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是指十法界一切的心。我們十法界眾生的心,也包括菩薩心,菩薩其實也是眾生的一部分。除瞭佛法界,九法界眾生的心裏麵都含有佛的智慧,都含有佛的知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嚮自己現前的一念心裏麵去尋求佛的知見,從而能通達圓滿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好好去理解這部《心經》的真正妙義。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說實話,每次讀《心經》,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有時候覺得豁然開朗,有時候又覺得雲裏霧裏。《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這個書名就像一束光,照進瞭我對於《心經》理解的迷茫之處。我特彆喜歡“發隱記”這個說法,它暗示著這本書並非簡單的逐字翻譯,而是對《心經》深層意涵的挖掘與闡釋,就像剝開層層迷霧,展現齣其本來麵貌。而“妙觀初機”與“融心解”的組閤,則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實踐性。我一直覺得,佛法的精髓在於“行”,在於能否將智慧轉化為行動,改變我們的心境與生活。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們從“初機”開始,便能“妙觀”自己的心,並將這份觀照“融”入生活,那將是多麼寶貴的指引!我非常期待它能幫助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心觀自在”。

评分

(一) 《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古老智慧的沉靜力量,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拿到書的那一刻,紙張的質感、印刷的細緻,都透露著齣版方的用心。我一直覺得,《心經》是佛教經典中最為精煉、也最富哲思的一部,短短兩百多字,卻蘊含瞭無盡的般若智慧。坊間關於《心經》的解讀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觸動我心靈深處、又能讓我當下便能體悟的,卻寥寥無幾。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心中便湧起一絲期待——或許,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啓發。《心經》的奧義,往往需要我們放下既有的執念,以一顆澄澈的心去觀照。我尤其好奇,這本書是如何“發隱”《心經》的,又如何將“妙觀初機”與“融心解”結閤起來,讓深奧的佛法變得易於理解,甚至能夠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慈悲的導師,指引我穿越內心的迷霧,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自在。

评分

(二) 坦白說,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心經》的解讀,有的過於艱深晦澀,讀起來像在啃一本古籍,雖覺其深奧,卻無法真正領會;有的則過於淺白,流於錶麵,未能觸及《心經》的核心。這本書的標題,《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尤其關注“發隱記”這三個字,它暗示著一種深入挖掘、揭示隱藏意蘊的努力,這正是我所期待的。同時,“妙觀初機”和“融心解”又錶明瞭這本書的實用性和普適性,它不隻是給已有所成就的修行者看的,也適閤初學者,甚至是對佛法感到好奇的普通人。我們生活在這個紛擾的世界,心靈常常被各種欲望和煩惱所牽絆,若能藉由《心經》的智慧,修習“妙觀”,讓心“融”入其中,想必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寜。《心觀自在》這個名字,更是直指人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這樣一個境界。

评分

(三) 《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書名就有一種令人心安的力量。我一直覺得,“心”是萬物的樞紐,也是一切痛苦與快樂的源頭。《心經》以“觀自在”為開篇,便是強調瞭嚮內觀照的重要性。我們常常嚮外尋求答案,卻忽略瞭最根本的所在。《心經》雖然短小,卻包羅萬象,涵蓋瞭從空性到五蘊、從十二因緣到四聖諦的深刻哲理。如何將這些看似高深的理論,化為日常生活的實踐,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心觀自在》這個書名,似乎就給齣瞭方嚮。我很好奇,這本書的“發隱記”部分,是如何細緻地剖析《心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挖掘齣其背後更深層的含義的?而“妙觀初機”又是什麼樣的入門方法,能幫助我們開始“觀照”自己的內心?“融心解”又如何將這些智慧,巧妙地融入我們日常的思緒和行為中?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我看到瞭它對於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領悟《心經》智慧的良苦用心。

评分

(五) 《心觀自在:心經發隱記附妙觀初機融心解》,這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讓我立刻聯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意境。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我們的大腦常常處於高度運轉狀態,被各種信息和情緒所淹沒,真正能靜下心來“觀照”自己內心的人,少之又少。《心經》正是指引我們迴歸內心、體悟實相的明燈,而如何點亮這盞燈,卻常常讓我們感到睏惑。這本書的“發隱記”部分,想必是深入挖掘瞭《心經》的本來麵貌,而“妙觀初機”則像是為我們這些還在門外徘徊的人,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們能窺見“觀自在”的門徑。最讓我期待的是“融心解”,它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闡述,更是一種生活化的解讀,一種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實際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真正理解“心觀自在”的含義,並能夠在生活中實踐它,從而獲得心靈的平靜與自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