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孔子
  • 君子
  • 為人
  • 處事
  • 儒傢
  • 思想
  • 道德
  • 修身
  • 國學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論語》作為孔子及學生的言行集,集中地反映瞭孔子的思想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與「禮」。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在兩韆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中國人格讀庫》叢書,將張居正直解的《論語》一書,分選齣瞭《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世》、《張居正解說士君子官德修治》兩冊輯入。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智慧和現代實踐的深度探索之作的簡介: 《經緯乾坤:古代智者的人生哲學與現代實踐》 內容簡介: 《經緯乾坤:古代智者的人生哲學與現代實踐》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修養、社會責任以及處世智慧的鴻篇巨著。本書超越瞭單一曆史人物的傳記範疇,而是以一種宏觀的、係統性的視角,梳理並闡釋瞭自先秦至明清以來,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哲學思想,特彆是那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深刻洞見。 本書的結構設計精巧,分為“溯源”、“體悟”、“踐行”三大核心部分,旨在引導讀者從曆史的縱深中汲取營養,並在當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原則。 第一部分:溯源——文明的基石與精神的源泉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奠定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價值體係的思想源頭。 我們從先秦諸子百傢中那些關於“道”與“德”的論述開始。重點分析瞭儒傢在早期如何構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框架,以及道傢如何提供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無為而治”的超脫視角。這不是簡單的思想羅列,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探討這些思想如何成為亂世中個體尋求精神寄托的指南。 隨後,本書細緻剖析瞭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傢思想如何被製度化、教條化,並對後世政治倫理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探討瞭經學大師們對經典的詮釋演變,以及這些詮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規範——從傢族倫理到鄉裏互助。 更進一步,本部分著墨於魏晉風度的興起,考察瞭在政治高壓下,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清談”和藝術來維護其精神的獨立性。這種對個體自由的嚮往,與前述的社會責任形成瞭張力,恰恰體現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第二部分:體悟——個體修身與內在世界的構建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核心,聚焦於古代哲人對“內在完善”的終極追求。 首先,本書詳盡闡述瞭“格物緻知”在宋明理學中的地位。它不僅僅是認識外部世界的方法,更是一種通過對事物本源的探究,從而反觀自性、修正心性的實踐路徑。我們通過分析硃熹和王陽明的核心論點,對比瞭“存天理,滅人欲”與“心即理”在修身方法論上的異同,揭示瞭對“真我”的探尋是如何貫穿整個中國哲學史的。 其次,本書引入瞭“慎獨”的概念,將其提升到現代心理學和倫理學的層麵進行解讀。慎獨,即在獨處時依然能保持道德的自覺與純淨,被視為檢驗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最高標準。我們通過曆史記載中那些“獨行不愧影”的典範人物案例,剖析瞭他們是如何構建起強大而堅韌的內心世界的,即便在無人監督的環境下,依然能堅守原則。 此外,關於“氣度”與“風範”的探討也占據瞭重要篇幅。古代士人強調的“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精神力量與品格風範,它關乎情緒的控製、語言的得體以及麵對逆境時的從容。本書引用大量古代詩文和筆記,生動描繪瞭這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魅力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 第三部分:踐行——社會角色與處世的藝術 如果說第二部分關注的是“成為誰”,那麼第三部分則側重於“如何行動”。本部分將古代的處世智慧與現代社會結構中的挑戰進行對接。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庸之道”的現代價值。中庸並非和稀泥或平庸,而是指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尋求動態平衡的智慧。它要求實踐者精準把握時機、分寸和火候,避免走嚮任何一個極端。通過對古代政治傢在決策關鍵時刻的論述分析,展現瞭中庸在危機管理和長期戰略製定中的不可替代性。 此外,關於“交遊之道”的章節,重點討論瞭“君子之交淡如水”背後的深層含義。這並非要求人際關係的冷漠,而是強調友誼的基礎必須建立在道義和相互尊重之上,而非功利算計。書中詳細考察瞭古代的“請益”文化,即如何虛心求教、如何結交良師益友,以及如何以正直坦蕩的態度處理人際衝突,保持一方的“清白”。 最後,本書探討瞭古代知識分子對待“仕與隱”的選擇睏境。在無法施展抱負時,如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對個人理想與現實環境的權衡,為現代人在職業選擇、社會參與度和個人追求之間做齣抉擇時,提供瞭深刻的哲學參照。 總結 《經緯乾坤》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曆史敘事,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套完整、係統且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工具箱。它教導我們如何從古代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構建一個既能適應復雜外部世界,又能堅守純粹內在原則的自我。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在閱讀完這部跨越韆年的精神史詩後,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更堅定地選擇人生道路,從而在“經”與“緯”的交錯中,繪製齣屬於自己的宏偉人生藍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一、君子風範:學問、友愛、無怨…001
二、君子務本,本立道生…003
三、花言巧語滿臉裝笑的鮮有好人…006
四、吾日三省吾身:謀忠、信、傳習…008
五、君子當重「六事」「六藝」…010
六、人倫世事無非一個「誠」字…012
七、君子學養:厚重、忠信、勝友、改過…015
八、君子處貧不諂而樂,處富不溺而好禮…017
九、人之患,不在人不知己,在己不知人…019
十、事親之理在去父母所憂…022
十一、人子事親,能敬能養為孝…024
十二、對父母和顔悅色,為孝之難者…026
十三、君子不拘一能一用…028
十四、君子貴在說到做到踐行其言…030
十五、君子小人之彆隻在「周比」之間…032
十六、人無信不誠必寸步難行…034
十七、不當敬而敬是諂利,當為而不為是怯懦…036
十八、人有不仁之心則禮樂徒作…038
十九、人言「媚奧不如媚竈」…040
二十、禮敬與諂媚形似而心不同…042
二十一、裏仁為美,智者擇鄰而居…044
二十二、不論窮富能確守仁字皆無所害…046
二十三、仁者喜賢憎惡,反之必有私…048
二十四、心嚮仁善者必無惡行…050
二十五、君子不仁不成其君子,得富貴去貧賤都要守道…052
二十六、學好不難,難在不肯用力而自棄…055
二十七、君子之過也厚,小人之過也薄,觀過知仁…058
二十八、人還是要活得明白一些的好…060
二十九、以貧苦為恥者不足與論道…062
三十、天下無必行必不可行之事,隻看是否閤理…064
三十一、君子守德畏法,小人唯利是求…066
三十二、曾子說「孔子之道,忠恕而已」…068
三十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070
三十四、父母有過勸諫不從,不可怨怒不敬…072
三十五、孝子不為父母增憂加念…074
三十六、人子當知父母年壽日增而來日無多之理…076
三十七、古人少言是因為以行不及言為恥…078
三十八、君子貴慎言敏行…080
三十九、宓子賤這樣的人纔是君子…082
四十、佞口善辯必招人厭憎…084
四十一、道德文章可觀可覽,人性天道難聞難見…086
四十二、孔子亂斷微生高…088
四十三、左丘明孔子以諂媚、藏怨為二恥…090
四十四、孔子絕望於人不能悔過自責…092
四十五、五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094
四十六、君子不遷怒,智者不二過,皆以正心為要…096
四十七、君子救急不助富…099
四十八、心無不足,所得者深,樂不在貧富…101
四十九、冉求非力不足,而在畫地自限…103
五十、君子之學自得其實,小人之學浮花沽名…105
五十一、粗魯無文為「野」,外華內虛為「浮」…107
五十二、活得本真為人生,不走正道為不死而已…109
五十三、君子可欺不可愚…111
五十四、君子博學多聞廣識而不離經叛道…113
五十五、君子求仁得仁者無所怨…115
五十六、大君子粗食飲水、枕臂而眠樂在其中,富貴於我如浮雲…118
五十七、擇善而從長己善;不善而改救己失…120
五十八、孔子教人以四事:文、行、忠、信…122
五十九、孔子兩嘆難見聖善而見君子斯可…124
六十、君子坦蕩蕩無私,小人長戚戚於物役…127
六十一、門人論孔子「溫、威、恭」三德…129
六十二、曾子鳴哀遺言:君子聽貴「三不失」…131
六十三、大君子虛己下問人犯之而不較…134
六十四、可託孤、寄命、大節不可奪者為君子…136
六十五、君子「任重」:以仁為己任;「道遠」:死而後已…138
六十六、大君子「四絕」:無揣、無必、無執、無偏…140
六十七、大君子之聰明起於卑賤而非天縱…142
六十八、「後生可畏」、亦不足畏…144
六十九、人貴明辨是非、聞勸而改…146
七十、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149
七十一、君子「不忮不求」,子路終身誦之…151
七十二、君子鬆柏誌歲寒而後彫…153
七十三、「剋己復禮」:中國人當下最要緊的兩件事…155
七十四、無怨在於敬恕;己不欲勿施人…158
七十五、說易做難,君子不輕言妄語…160
七十六、君子內省無疚,何憂何懼…162
七十七、禮敬於人何無憂,四海內皆兄弟…164
七十八、文與質:去掉毛的虎皮與狗皮無異…166
七十九、君子成人之美,而挽人之惡…168
八十、勸人嚮善不可則止,免取其辱…170
八十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72
八十二、無恒心不可為巫醫,「百密一疏」害人定律…174
八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6
八十四、尚德不尚力者可稱君子…178
八十五、君子有不仁時,小人註定不仁…180
八十六、愛子者教其勤勞,忠君者諫其仁德…182
八十七、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諾是完人…184
八十八、「三不」者人自不厭其笑、言、取…187
八十九、聖人之心原是「怪」字…189
九十、君子如登山步步自高,小人如下水必汙而日下…191
九十一、悔過者必有所進,謙卑者不掩其美…193
九十二、君子自恥言過其行…195
九十三、君子修己不論人之短長…197
九十四、君子不患無名,隻患無能…199
九十五、不要先把彆人當騙子,遇到卻要看清…200
九十六、「君子遠其子」而無偏私…202
九十七、韆裏馬腳力再好不馴服也隻有進湯鍋…204
九十八、君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206
九十九、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208
一〇〇、賢人知「四避」而不降誌辱身…210
一〇一、守門人譏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者」…212
一〇二、涉水者當知深淺;樂此不疲者便是命定…214
一〇三、君子之道雖大,無外於莊敬修身…217
一〇四、孔子怎樣整治不知禮節的少年…219
一〇五、令人啞然失笑的「君子固窮」與「小人窮濫」…221
一〇六、無所用心好行小慧者難以成事…223
一〇七、處事循義禮,誠信之成…225
一〇八、君子所病一生而無成其善…227
一〇九、君子責己,而小人諉過於人…229
一一〇、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是謂君子…231
一一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233
一一二、可終身奉行的人生格言「其恕乎」…235
一一三、三代直道:毀譽不由私…237
一一四、日夜所思,不如須臾之學…239
一一五、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241
一一六、智之所得須仁守莊蒞禮行之…243
一一七、君子不知小而可擔大任…245
一一八、蹈水火死人而未見蹈仁德而亡者…247
一一九、君子當仁,不讓於師長…249
一二〇、君子堅貞守禮而不固執偏見…251
一二一、事人之道,先功後祿…253
一二二、孔子論「三益友」、「三損友」…255
一二三、孔子論「三益樂」、「三損樂」…257
一二四、與長者上司交談有「三過」:躁、隱、盲…259
一二五、少戒色、壯戒氣、老戒得…261
一二六、君子「三畏」,小人無知無畏…263
一二七、孔子論四等「公民」…265
一二八、孔子論君子有「九思」…267
一二九、君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269
一三〇、君子待惡人的「三不主義」…271
一三一、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差彆在後天形成…274
一三二、君子至堅者磨而不損,至白者染而不黑…276
一三三、孔子論「六德」之蔽…279
一三四、君子義以為上,有勇無義為亂…282
一三五、君子有所討厭的「七種人」…284
一三六、「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何隻女子小人…287
一三七、人到四十還不討人喜歡,一生便完瞭…289
一三八、「往者不可諫」:拋開;「來者猶可追」:惡補…291
一三九、人不可與鳥獸同群,雖逢無道怎可避世…293
一四〇、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憐無能…296
一四一、君子不論小技…298
一四二、君子日與新知,月無舊忘…300
一四三、「君子學以緻其道」…302
一四四、君子知錯必改,小人文過飾非…304
一四五、君子「三變」風度:儼、溫、厲…306
一四六、君子見信於人方可勞民諫君…308
一四七、君子操守:大節不失,「小德齣入可也」…310
一四八、君子之道從灑掃應對中來…312
一四九、子貢為什麼說「君子惡居下流」…315
一五〇、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317
一五一、君子一言見智愚,不可不慎言…319
一五二、不知「命、禮、言」,「無以為君子」…321
 

圖書序言



  宋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彷彿讓人覺得有點誇張,但中國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之說,何況半部呢?問題的關鍵是說易行難。其實,《論語》本質上就是一本“治書”。二十篇基本上講述瞭兩個主題:怎樣做人、怎樣做官,且二者都是為“治國平天下”服務的。前者講述的是“君子之道”,後者講述的則是治國之道。“君子之道”多是修身立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愛人;以其為做人準則,學而時習之,朝聞道夕死可矣。“治國之道”多是二帝三王的德政仁風、正己正人、公正無私。而又分君道、臣道,二者則一於王道。而古之君子大體是指士大夫階層,是與下層的小人(物)百姓與不道德的小人相對而言的。所以它既可以稱之為一本“君子人格之論”,也可以稱為“治術官德之語”,雖然君子之德與官德很難分得開,但二者還是有區彆的。因而《中國人格讀庫》叢書,將張居正直解的《論語》一書,分選齣瞭《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世》、《張居正解說士君子官德修治》兩冊輯入。

  本書以明萬曆年間張居正的《直解論語》為底本,重新編選校點,肯定與其他註釋標點本有所不同,而張居正的分節也與傳統版本不同,特此說明。編者文責自負。在編選過程中,盡量考慮到兩個本子的主題需要來分編。如有舛錯訛誤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傢教正,不勝感謝。
 

編者
2014年9月於北京

  一、君子風範:學問、友愛、無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張居正直解】

  [學]是倣效。凡緻知力行,皆倣效聖賢之所為,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是溫習。[說]是喜悅。

  孔子說道:「人之為學,常苦其難而不悅者,以其學之不熟,而未見意趣也。若既學矣,又能時時溫習而不間斷其功,則所學者熟,義理浹洽,中心喜好,而其進自不能已矣,所以說不亦說乎!」

  [朋]是朋友。[樂]是歡樂。夫學既有得,人自信從,將見那同類的朋友皆自遠方而來,以求吾之教誨。夫然則吾德不孤,斯道有傳,得英纔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暢可樂,莫大乎此也。所以說不亦樂乎!

  [慍]是含怒的意思;[君子],是成德的人。夫以善及人,固為可樂,茍以人或不見知,而遂有不樂焉,則猶有近名之纍,其德未完,未足以為君子也。是以雖名譽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處之泰然,略無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則其心純平,為己而不求人知,其學誠在於內,而不願乎外,識趣廣大,誌嚮高明,蓋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說不亦君子乎!夫學,由說以進於樂,而至於能為君子,則希賢希聖,學之能事畢矣!

  【編者按】

  開篇而言喜、樂、無怨三情緻,豈隻為學當如此?人生百事都當以愉悅的心情而待之、處之、為之,自是另一番境界,而何苦之有?一有功利之心,目的性太強,一切便成為負擔,便苦不堪言、憂心忡忡、患得患失,必無所成。而孔子所言之學問與道德成就、以友待人、不為名纍,忠恕於人,堪稱君子風範,所以孔子言「不亦君子乎?」在那個時代,「有朋自遠方來」,足見君子學問、人格的感召力與影響力。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場關於“知行閤一”的深刻體驗。我一直覺得,孔子的思想雖然偉大,但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距離生活太遠,特彆是他對於“仁”和“禮”的論述,常常讓人感到難以捉摸。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將孔子關於君子“知”與“行”的辯證關係闡釋得淋灕盡緻。他不僅僅是羅列瞭孔子對於君子應該具備的知識和道德規範,更重要的是,他強調瞭將這些“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重要性。書中的很多例子都讓我深有體會,比如,一個君子知道孝道的重要性,但他不僅僅是口頭說說,更會體現在日常的行動中,比如細心照顧父母,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這種“知行閤一”的理念,對於我們這些在快節奏生活中,常常停留在“知道”層麵,卻難以“做到”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它提醒我,學習孔子之道,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塑造人格,成為一個言行一緻,錶裏如一的人。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學習的路上,有多少“知”僅僅停留在我的大腦皮層,而沒有真正滲透到我的行動中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踐行孔子思想的可能性,也給瞭我巨大的鼓舞。

评分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為我描繪瞭一個關於“君子”的動態而非靜態的肖像。我一直覺得,孔子的思想,常常讓人感覺是一種已經完成的、完美的境界,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君子”的成長和修煉過程。書中關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論述,讓我深受啓發。它揭示瞭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並非因為他們天生就擁有某種超凡的品質,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反躬自省,不斷地從自身尋找問題和解決辦法。而小人則習慣於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外界,抱怨環境,指責他人。這種心態上的差異,決定瞭他們最終的人生走嚮。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太多的人,習慣於在遇到挫摺時,尋找外部的藉口,而很少去審視自己的問題。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新的視角,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內心的覺醒和主動的改變。我開始嘗試在每次遇到挑戰時,先問問自己:“我在這件事中扮演瞭什麼角色?我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讓我感覺自己正在一步步地靠近“君子”的境界。

评分

讀完《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儒傢智慧,在孔子的闡釋下,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具有實踐意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君子”的“和而不同”的論述所打動。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因為意見不閤而産生摩擦,甚至疏遠關係。但孔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並非一味地迎閤他人,也不是固執己見,而是能夠在保持自己原則和獨立思考的同時,也能包容和尊重與自己不同觀點的人。這種“和而不同”的智慧,不僅適用於人際交往,也同樣適用於團隊閤作、甚至國際關係。書中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和孔子本人的語錄,生動地展現瞭君子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自己的立場,同時又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人交流時,是否過於強調自己的觀點,而忽略瞭傾聽和理解?是否在團隊中,因為追求“一緻”而失去瞭“多元”的活力?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的不足,也指明瞭改進的方嚮。我發現,成為一個“大君子”,不僅僅是擁有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它需要智慧、勇氣和一顆寬廣的心。

评分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關於“君子”的“責任感”的全新認識。過去,我總是將“君子”的形象理解為溫文爾雅,與世無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君子,並非逃避社會責任,而是主動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孔子強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句話在我腦海中久久迴蕩。它意味著,有誌於成為君子的人,必須具備堅定的意誌和遠大的抱負,因為他們肩負著比常人更重大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修身養性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傢庭、對社會、對國傢的擔當。書中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君子是如何在亂世中挺身而齣,如何在新時代裏發揮引領作用的。我開始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是否也應該承擔起屬於我的那份責任?我是否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周圍的人,為我所處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成為一個“大君子”,不僅僅是為瞭個人的圓滿,更是為瞭承擔起更廣闊的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很有分量,叫做《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仿佛捧著的是一本古老而智慧的寶藏。我一直對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充滿敬意,他的思想穿越韆年,至今依然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關於“君子”的論述,更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聽到“君子”這個詞,但究竟什麼樣的品格纔配得上“君子”的稱號?孔子又是如何定義和要求一位“大君子”的呢?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瞭我一個深入探究這些問題的絕佳機會。我特彆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君子品德的清晰指引,比如他們是如何待人接物的?麵對睏境時,他們又會展現齣怎樣的風骨?在追求個人修養的同時,他們又是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的?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關於君子形象的畫麵,希望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印證和升華。當然,我也深知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將從“做人”和“處事”兩個宏觀的層麵來展開,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觸及心靈,引發我的思考,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我的一些認知和行為方式。

评分

我必須說,《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套非常有用的“情緒管理”指南,而且是來自兩韆多年前的智慧。書中關於“君子”在麵對誘惑和得失時的態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孔子強調,君子雖然也追求物質的富足和社會的認可,但他們更看重內心的道德修養和精神的滿足。他們不會因為物質的匱乏而失去原則,也不會因為暫時的得失而心生怨恨。相反,他們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淡泊,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為社會做齣貢獻上。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所裹挾,被眼前的得失所睏擾,導緻情緒的大起大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君子的“淡泊”並非無欲無求,而是一種超越物質欲望,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智慧。它教我如何在高壓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如何在利益麵前堅守底綫,如何將目光放得更長遠。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練習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感覺自己對外界的乾擾有瞭更強的抵抗力,內心也變得更加安定。

评分

《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君子”的“人際交往”的智慧之門。我一直認為,如何與人相處,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而孔子關於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的教誨,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在書中,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闡釋瞭君子在與人交往時,是如何做到既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職責,又謹慎言行的。他們不會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則會全力以赴去實現。他們在錶達自己的觀點時,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不會強加於人。這種“敏”與“慎”的結閤,使得君子在人際關係中,既有擔當,又懂分寸,既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直接和快速,但也常常因為言語不當而産生誤會和衝突。這本書教會我,一個真正成熟的“君子”,不僅僅是能力齣眾,更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與人溝通,如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人交流時的言行,嘗試著去模仿君子的“敏”與“慎”,希望自己也能在人際交往中,做得更加得體和高效。

评分

對於《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我最想分享的是其中關於“君子不器”的深刻洞見。在當下這個講求專業化和細分化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塑造成某種“器”——一個醫生、一個律師、一個工程師。而孔子提齣的“君子不器”,卻為我們打開瞭另一扇窗。它意味著君子不應僅僅局限於某一方麵的纔能,而是應該具備廣泛的知識和能力,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挑戰。這種“不器”的理念,並不是讓我們淺嘗輒止,而是鼓勵我們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成為一個有深度、有廣度、有彈性的人。我曾一度認為,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傢就足夠瞭,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君子,應該是“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明也”。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專長,更對其他領域保持好奇和學習的熱情。這種全麵發展的思想,對於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競爭力,應對未知,顯得尤為重要。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方嚮,不再僅僅滿足於“術”的精進,而是更注重“道”的追求,努力成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適應性的“君子”。

评分

在我翻開《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對“君子”的印象,總帶著一絲遙不可及的聖人光環。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孔子關於君子的理念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解讀。這不僅僅是對兩種人性格的對比,更是揭示瞭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君子心胸開闊,光明磊落,因為他們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沒有損人利己的私心,所以內心是安寜且坦然的。而小人則因為心存僥幸,時常擔心被揭穿,或者因為算計他人而惴惴不安,所以內心永遠是充滿憂慮和不安的。在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人們常常被各種焦慮所睏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焦慮的根源,可能就來自於我們內心的“小人”情結。如果我們能夠像君子一樣,坦蕩地麵對自己,光明地對待他人,或許很多所謂的煩惱都會煙消雲散。這本書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它通過對孔子思想的深入剖析,提供瞭一種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一種擺脫內心束縛的途徑。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實踐這種“坦蕩蕩”的心境,感覺自己確實變得更加輕鬆和積極瞭。

评分

讀完《孔子論大君子做人處事》,我深刻體會到瞭孔子關於“君子”的“學習觀”。在書中,孔子將學習視為君子終身都要堅持的事業。他不僅僅強調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論述所打動。這提醒我,學習絕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動地思考、消化、吸收。同時,我也看到,君子學習的目標,並不僅僅是為瞭升官發財,而是為瞭提升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終達到“緻中和”的境界。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我們常常陷入碎片化的學習,而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學習的本質和意義。我開始嘗試在學習新知識時,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思考它與我已知知識的聯係,以及它對我的現實生活有何指導意義。我明白,真正的學習,是讓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而不斷地塑造更優秀的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智慧的“君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