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佛陀學快樂

跟著佛陀學快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心靈成長
  • 幸福
  • 正念
  • 冥想
  • 人生智慧
  • 佛學入門
  • 情緒管理
  • 自我提升
  • 生活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禪是一種生活,是喧囂塵世中的一道清泉,身處俗世中的一道靈光。
  禪是探究生命的極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是打開心靈解脫之道的一扇門,能幫助我們尋覓到心中所失去的樂園。
 
  人的心大多是從浮動處失去純真的本性。

  如果任何私心雜念都不産生,隻是自己靜坐凝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自然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感受心靈被清洗的感覺。聽到鳥的呢喃,就會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兒飄落,就會有一種開朗的心情。

  這樣,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隻要心能澄清寜靜,生活中的一切足以引齣無限佳趣,讓人愉快,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穿越迷霧:一部探尋現代人內心安寜的實用指南 書名:《靜水深流:在喧囂世界中錨定你的內在力量》 簡介: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連接”,卻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疏離”與“疲憊”。我們追求效率,卻迷失瞭方嚮;我們渴望成功,卻深陷焦慮的泥沼。《靜水深流:在喧囂世界中錨定你的內在力量》並非是對任何既有宗教哲學的復述或推崇,它是一份獻給所有在現代生活中感到漂泊、渴望尋迴內心秩序的都市靈魂的“操作手冊”。 本書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基於認知科學、心理學觀察與深度自我反思的係統性工具箱,幫助讀者在不脫離現實生活的前提下,構建起一座穩固的“內在堡壘”。我們不探討彼岸的解脫,隻專注於此岸的安穩。 --- 第一部分:迷失的地圖——診斷現代睏境 我們首先深入剖析現代人普遍麵臨的四大“隱形枷鎖”: 1. 注意力的碎片化與“持續在綫”的陷阱: 我們的心智是如何被算法和即時反饋機製劫持的?本書詳細闡述瞭多任務處理的認知損耗,以及如何通過“單點聚焦”技術重建心智的控製權。我們將探討“信息過載”如何轉化為“決策疲勞”,並提供一套實用的“數字排毒”時間錶。 2. 身份的泡沫與比較的陷阱: 社交媒體構建的“完美人設”是如何扭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判斷的?我們分析瞭社會認同的需求與個體真實的渴望之間的衝突,提齣“價值錨定法”——將自我評價係統從外部反饋(點贊、收入、頭銜)轉移到內在行動(承諾、努力、品格)上來。 3. 情緒的“自動駕駛”模式: 現代生活節奏極快,我們常常在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被憤怒、恐懼或沮喪推著走。本書引入瞭“情緒解構模型”,教導讀者如何將強烈的情緒事件拆解為一係列可識彆的生理反應、觸發點和認知偏差,從而奪迴情緒反應的主導權。 4. 對“未完成感”的集體焦慮: 永無止境的任務列錶、to-do list上的紅色高亮,讓我們總感覺自己“不夠好”或“落後瞭”。我們探討瞭“完美主義陷阱”與“足夠好”哲學的交鋒,並介紹“最小可行性成果(MVA)”概念,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每日可實現的、帶來滿足感的微小勝利。 --- 第二部分:錨定技術——重塑你的內在操作係統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提供瞭大量可立即應用的、非靈性的、基於證據的訓練方法。 1. 感知力的校準:重訪“當下”的技術 我們並非教導冥想,而是強調“有意識的感知”。 五感“喚醒”練習: 一套針對忙碌通勤、會議間隙的快速練習,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細節,瞬間將注意力從紛亂的思緒中抽離齣來。 “身體掃描”的實用版: 專注於識彆身體在壓力下的細微信號(如肩頸的緊綳、胃部的收縮),將身體從潛意識的緊張狀態中“喚醒”,而不是被動忍受。 2. 認知重構:馴服你的內在批評傢 我們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基本框架,但用更平易近民的語言來闡述: “事實核查”法: 識彆那些自動化産生的、帶有強烈負麵情緒的“思維抓取物”(如“我總是搞砸一切”),並像律師一樣,尋找支持和反對這些論斷的證據。 預設容錯空間: 建立一個“失敗緩衝區”,提前為可能的失誤設置閤理的應對方案,從而降低對意外情況的恐懼水平。 3. 邊界的藝術:保護你的能量領地 在人際關係中學會說“不”,並非自私,而是維護心智健康的前提。 “溫和而堅定”的溝通腳本: 提供在不同情境下(工作請求、情感綁架、社交壓力)清晰劃定個人界限的實用對話模闆。 時間與精力的“財務管理”: 像管理現金流一樣管理自己的注意力預算,明確哪些投入是高迴報的(對自我成長的貢獻),哪些是低效的消耗。 --- 第三部分:流動的智慧——在行動中實現韌性 真正的力量不是靜止的,而是在變化中保持平衡的能力。 1. 擁抱不確定性:概率思維的應用 現代人極度厭惡不確定性,但生活本質上就是概率遊戲。本書引導讀者將風險視為可管理的變量,而不是全盤否定的災難。通過“最壞情況沙盤推演”和“積極預設”,將對未來的恐懼轉化為對現有資源的清晰評估。 2. 建立“自我賦能”的敘事: 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決定瞭我們的行動力。本書鼓勵讀者重新撰寫自己的個人傳記,將過去的挫摺定位為“技能習得階段”,將當前的挑戰定義為“進階任務”,從而構建一個持續前進的內在動力係統。 3. 深層連接的重建: 強調高質量、有深度的互動對心理健康的決定性作用。提供方法幫助讀者在快節奏的交往中,慢下來,專注於聆聽和真誠的迴應,從而修復被碎片化社交損害的人際紐帶。 --- 《靜水深流》是一本關於“實效幸福學”的指南。它不要求你遁入空門,而是要求你在每日的通勤、工作、傢庭責任中,運用清晰的思維和刻意的練習,為自己的心靈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永不乾涸的內在源泉。當你學會錨定自己時,外界的任何風浪都無法將你完全捲走。你將發現,真正的平靜,不是沒有風浪,而是你成為瞭那塊在風浪中巋然不動的礁石。 適閤人群: 感覺被生活推著走的高效能人士、經常感到“心纍”的職場人、正在尋求實用工具替代空泛安慰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因果:巧閤是機緣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韆二百五十人具。問佛陀:「何以因果之報?」佛說:「是故世間,一切男女,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因果之報。」
 
‧森田司鍾╱014 ‧心如明鏡颱╱016
‧十後悔╱018 ‧供果因果╱021
‧衣裹真珠╱023 ‧度人度心╱025
‧鹽醬人生╱027 ‧禪定就是定力╱029
‧恭敬求佛╱032 ‧遠慮近憂╱034
‧萬物皆有心╱036 ‧禪師插秧╱038
‧七?釋盜╱040 ‧禪隨其變╱042
‧空由心造╱045 ‧正受燒書╱047
‧洗碗掃地╱049 ‧勿念竊生╱051
‧生活禪機╱054 ‧禪的寬恕╱056
‧性空之路╱058 ‧佛法無二╱059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061 ‧悟而後醒╱063
‧禪無旁心╱066 ‧萬事皆因果╱068
‧禪之不定╱070 ‧自性難贈╱072
‧樹之佛性╱073 ‧一鉢韆傢飯╱075
‧自斷希望╱077 ‧誤會╱079
‧禪的魅力╱081 ‧嚴師儀山╱084
‧死水不藏龍╱086 ‧禪無爭辯╱088
‧舌之因果╱091 ‧心不及小醜╱093
‧淨土在心╱095 ‧禪之法門╱097
‧禪之奇妙╱100 ‧無形無相╱102
‧物我皆一╱104 ‧大鵬鳥飛度生死╱106
‧一句禪味╱109 ‧趙州的真義╱111
‧睹影自悟╱113 ‧肯定自己╱115
 
第二章正果:般若波羅蜜

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自然處事,淡然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無懼。佛以無我之心來普度眾生,故,般若波羅蜜。
 
‧立雪斷臂╱118 ‧不慕他佛╱121
‧個性是為火焰╱122 ‧青草捆和尚╱124
‧入道三寶門╱128 ‧緣起性空╱130
‧花雨不沾衣╱133 ‧圓滿報身╱135
‧心悟其福╱138 ‧禪說苦樂╱141
‧放下一切╱144 ‧煩惱多因貪念╱147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51 ‧隨遇而安╱153
‧心象真跡╱156 ‧佛的因果虔誠╱159
‧貪念一起,害人害己╱161 ‧達摩論寶╱163
‧有業有報╱165 ‧方外之交,不必同一╱167
‧斷指求法╱169 ‧到處是路╱171
‧隻知貪程,不覺蹉跎╱173 ‧我往西方走╱176
‧法身無病╱178 ‧性天真佛╱180
‧逍遙圓寂╱182 ‧雪霽便行╱184
 

圖書序言

前言
 
  禪是一種生活,是喧囂塵世中的一道清泉,身處俗世中的一道靈光。用禪心去體會人生,將我們的菩提心、般若心、禪心提煉齣生活中真正的美好所在。

  「生活是禪」,是要人們在生活中體悟禪道。離開瞭生活去求禪問佛,無異於緣木求魚,無從可悟。正如六祖惠能禪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為心,塵埃源於生活,用禪的智慧去清掃,便自現寜靜天地。
 
  人的心大多是從浮動處失去純真的本性。如果任何私心雜念都不産生,隻是自己靜坐凝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自然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感受心靈被清洗的感覺。聽到鳥的呢喃,就會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兒飄落,就會有一種開朗的心情。這樣,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隻要心能澄清寜靜,生活中的一切足以引齣無限佳趣,讓人愉快,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置身迷惘的都市,如果有緣走進禪的世界,你會發現,禪是探究生命的極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是打開心靈解脫之道的一扇門,能幫助我們尋覓到心中所失去的樂園。
 
  禪又是治療現代人浮躁心靈的良藥。以禪的意境去對待工作中的睏惑,將禪的智慧融入工作中,就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麵對繁忙的工作、復雜的市場、變化無常的人際關係,隻要有一顆禪心(信心、愛心、誠心),就足以承受這些。

  所以,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融入生活和工作當中,有助於把生活、工作推嚮更高的意境,使你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

  品讀經典的禪林故事,讓你在輕鬆自然的享受中,領悟禪的獨特思想魅力。讓你知道,禪雖高深,但形式卻極其簡單、生動,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書中每一則故事都充盈瞭禪傢智慧,隱含瞭無窮的人生真諦,實為一本覺悟人生的最佳圖書。

圖書試讀

花雨不沾衣
 
佛教把沒有削發齣傢,在世俗傢庭中仍然能夠遵守戒律、皈心佛法的人叫做居士。
 
維摩詰是佛教中一位極其著名的在傢居士。他智慧無雙、擅長辯論。他在毗耶離城臥病,想藉此與佛的弟子們探討佛法。佛陀欲派弟子前去探視,眾弟子都因為曾經在辯論中輸給瞭維摩詰,怕不能完成使命而不敢前去。後來文殊菩薩應命前往,還有許多菩薩率領弟子隨行。
 
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探討佛法,如聯珠貫玉,眾人聽瞭,無不如醉如迷。
 
當時在維摩詰的丈室中,有一位天女,看見瞭這種情景,便現齣身形,用天花紛紛拋嚮聽法者的身上。
 
美麗的花雨從天而降,構成瞭一幅絢麗的圖景。
 
說來也怪,當花瓣飄到諸菩薩的身上時,紛紛滑落;而當花瓣飄到各位大弟子的身上時,便黏著在那?。
 
各位大弟子見狀,運起神力,想讓花從身上落下。可不論他們怎麼用力,花瓣仍牢牢粘在身上,怎麼也甩不脫。
 
天女問捨利弗:「為什麼要將花去掉呢?」
 
捨利弗說:「這花粘在身上,與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辦法把它抖落。」
 
天女說:「不要這樣說。花的本身並沒有符閤不符閤教義的區彆,之所以認為它不符閤教義,是因為你自己生起瞭分彆想。你看大菩薩們,他們並不把花看做是花,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們心中生起分彆,産生瞭畏懼之情,這便是黏著啊。有瞭黏著的念頭,怎麼能去掉黏著的花呢?」
 
我們之所以迷惑、顛倒,本有的自性之所以不能顯現,之所以煩惱而不得解脫,就在於我們的分彆心和執著心。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淡化我們的分彆心及執著心,不去嚮外求,我們的本心就會顯露。
 
圓滿報身
 
有一個齣傢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瞭。
 
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齣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但不要真的賣掉,隻要有人齣價就好瞭,看看市場的人齣多少錢買這塊石頭?」
 
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齣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稱砣,齣價十塊錢。結果大傢七嘴八舌,最高也隻齣到十塊錢。
 
弟子很開心地迴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瞭。」

用户评价

评分

《跟著佛陀學快樂》這本書,真的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禮物。在颱灣,尤其是在科技業工作的我,常常處於一種高度競爭的環境,每天都在被KPI追著跑,感覺自己像是一部永不停歇的機器,而快樂,似乎成瞭一種奢侈品,好像隻有在完成所有目標後,纔有可能觸及。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用那種勸人嚮善、空泛的口號。它而是用一種非常務實,甚至可以說是「接地氣」的方式,去探討「快樂」這件看似簡單卻又如此睏難的事情。書中提到「放下」的概念,我以前一直覺得放下就是什麼都不要管,但作者卻闡釋瞭,真正的放下,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不再被它們所控製的能力。 書裡有很多讓我恍然大悟的「aha moment」。例如,關於「執著」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到,很多時候,我之所以痛苦,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結果」產生瞭過度的期待。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像是「緊握手中的沙」,越用力,反而流失得越快,這讓我對「放下」有瞭全新的認識。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提供瞭許多可以立即實踐的方法。我試著練習書中提到的「正念」技巧,每天在通勤的時候,我不再隻是滑手機,而是試著去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去聽周遭的聲音,去覺察自己的呼吸。這種看似微小的改變,卻讓我在混亂的思緒中,找到瞭一絲平靜。 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給你一個現成的快樂方程式,而是引導你去發掘自己內在的快樂泉源。它沒有要你成為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教你如何在紛擾的塵世中,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喜悅。如果你也和我一樣,覺得快樂離自己有點遠,又不知道如何拉近距離,我強烈建議你讀讀這本書,它絕對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視野。

评分

這本《跟著佛陀學快樂》真的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快樂」的想像。在颱北這個步調快速的城市,大傢都追求效率、成就,好像快樂就是一種需要不斷努力、不斷達標纔能獲得的獎勵。我常常覺得自己像個陀螺,被生活推著轉,停不下來,也找不到真正讓自己感到自在平靜的時刻。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不是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傳授所謂的「人生智慧」。它就像是一個真心想跟你分享生活體悟的朋友,用非常樸實、貼近生活的語言,去剖析我們為何會感到不快樂。書中有一段關於「知足」的描述,我以前總覺得知足就是安於現狀,沒有追求,但作者卻闡釋瞭,真正的知足,是懂得欣賞當下所擁有的,並非消極,而是積極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我尤其喜歡書裡探討「情緒」的部分。我們常常被自己的負麵情緒淹沒,以為它們就是真實的全部。但這本書引導我去看見,情緒隻是一種短暫的經歷,它們來來去去,就像天空中的雲朵。作者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像是「離苦得樂」的練習,讓我學會不去評判自己的情緒,而是以一種更客觀的角度去觀察它們。這讓我在麵對壓力時,不再那麼容易失控。 書中還提到「因果」的觀念,但不是那種宿命論的論調,而是強調我們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念頭,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這讓我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發生。它讓我明白,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首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這本書不是一本讓你讀完立刻會變得開朗的「勵誌書」,它更像是一本「心靈地圖」,引導你探索內心深處的奧秘,然後一步步找到通往真正快樂的道路。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生活感到迷茫,或是渴望尋找內在平靜的朋友。它會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寶貴指引。

评分

坦白說,拿到《跟著佛陀學快樂》這本書時,我心裡是有點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畢竟市麵上太多關於快樂的書,有些真的聽瞭讓人感動,但實際應用起來卻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甚至有種被「鼓勵」反而更焦慮的感覺。不過,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發。 首先,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直接丟給你一堆哲學理論,而是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去引導你思考。書中提到的一個關於「貪嗔癡」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別人對不起我們,但其實很多痛苦的根源,都來自我們內心不理性的「慾望」和「評判」。作者用一種非常溫和、不帶批判的方式,剖析瞭這些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點。 再來,它對於「快樂」的定義,也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我一直以為快樂就是要不斷地追求目標,不斷地獲得,但書裡卻告訴我,真正的快樂,往往是來自內心的「寧靜」和「滿足」。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對「擁有」的定義太過狹隘。書中有個練習,是關於「感恩」,這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被我忽略的點滴美好,原來快樂並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就在我身邊。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的方法,非常具有「操作性」。它沒有讓你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引導你從一些細微的日常習慣入手,像是「正念呼吸」、「靜心觀察」等等。我試著在工作間隙練習,即使隻是幾分鐘,也能讓我緊繃的神經得到舒緩。這種循序漸進的改變,讓我感覺非常真實,也更有信心繼續下去。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為自己的心靈進行一場溫柔的 SPA。它沒有給我壓力,反而讓我感到一種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溫暖。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疲憊,渴望尋找一份屬於自己內在平和與喜悅的朋友。它絕對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评分

這本《跟著佛陀學快樂》我真是愛不釋手,已經讀瞭好幾遍,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悟。在颱灣,我們總是被各種資訊轟炸,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太多目標需要追求,久而久之,好像快樂變成瞭一種額外的負擔,一種需要透過不斷「得到」纔能獲得的獎賞。 我一直對佛教的教義很有興趣,但常常因為那些深奧的經文而卻步。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將佛陀的智慧,轉化成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它不是在講道理,而是在分享經驗,就像是和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長輩在聊天一樣。書裡提到「無常」的概念,我以前聽過,但總覺得好像有點消極,好像什麼都無法掌握。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無常其實是一種解脫。當我們不再緊抓著「永恆不變」的期望,反而能更坦然地麵對生命中的起伏。 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苦」的部分。我們總以為苦是來自外在的遭遇,像是失業、生病、失戀等等,但書裡提醒我們,很多時候,苦其實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求不得」和「放不下」。這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之所以感到不快樂,並不是因為事情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對事情的「期待」與「現實」之間產生瞭巨大的落差。書中提供的「觀照」練習,讓我學會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讓它們綁架我的情緒。 書裡還有一段關於「慈悲」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種偉大到不切實際的慈悲,而是從愛自己開始,進而推己及人。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對別人的苛責,其實源於我對自己的不滿。當我學會用更溫柔的眼光看待自己,也就能更寬容地對待他人。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真的讓我的生活品質有瞭很大的提升。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為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深度的療癒。它沒有給我速成的快樂藥方,而是提供瞭一套方法,讓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從根本上解決不快樂的問題。我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迷惘、焦慮,或者隻是單純想讓自己的心靈更踏實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是一份珍貴的心靈財富。

评分

哇,拿到這本《跟著佛陀學快樂》真的是一本意外的驚喜。我一直覺得快樂好像是個很遙遠的東西,尤其是在颱灣,生活步調這麼快,工作壓力又大,常常覺得身心俱疲。市麵上關於快樂的書很多,但總覺得有些理論太過學術,不然就是太過雞湯,聽瞭當下會有點感動,但實際生活中卻不知道怎麼應用。 這本《跟著佛陀學快樂》倒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直接告訴你「要快樂」,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我們會不快樂」。書中有好多讓我產生共鳴的例子,像是那段講到「執著」的部分,我讀完真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以前一直以為「執著」就是死腦筋,不願意改變,但書裡解釋瞭,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對結果,甚至對人產生的「期待」,其實都是一種執著。而這種執著,往往會成為我們痛苦的根源。 最棒的是,書裡並沒有停留在分析問題,而是提供瞭很多具體的練習方法。我試著練習書中提到的「覺察」技巧,每天在忙碌的間隙,稍微停下來,感受一下當下的呼吸,觀察自己的情緒,發現原來很多煩惱,都隻是我腦袋裡的「念頭」在作祟。剛開始會覺得有點睏難,因為習慣瞭被思緒帶著走,但隨著練習的次數增加,我開始能稍微抽離,不那麼容易被負麵情緒影響。這種改變很細微,但卻真實地發生在我身上,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它沒有使用太過艱澀的佛教術語,反而用瞭很多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情境來舉例,像是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工作上的挫摺、對未來的擔憂等等。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放下」的比喻,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讓我理解到「放下」並不是放棄,而是放過自己。以前我總覺得,什麼都要拼盡全力纔能成功,但書裡引導我思考,有些時候,過度的用力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平衡。這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自己過往的行為模式。 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位溫柔的朋友,靜靜地陪伴著我,引導我探索內心的世界。它沒有試圖改變我,而是幫助我去理解自己,然後從這個理解齣發,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快樂。如果你也在尋找一份不那麼功利,而是真正能安定人心的快樂,我會非常推薦你來讀讀這本《跟著佛陀學快樂》。它真的能帶給你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