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經找迴自己:260個字,破解人生真相

讀心經找迴自己:260個字,破解人生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經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心靈探索
  • 智慧
  • 佛教
  • 頓悟
  • 解惑
  • 人生真相
  • 情緒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讀《心經》,找到不煩惱的方法。
看完本書,你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讀心經最初的本意。

  隻有260字的《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世界上篇幅最短、含義最深的佛教經典。

  《心經》用260個漢字濃縮600捲《大般若經》精華,破解人生真相和宇宙之謎,可謂一字韆金、字字珠璣。

  從古至今,解讀《心經》的人多不勝數,然而在近代知識份子的眼中,《心經》究竟是何模樣呢?

  《心經》字字珠璣,它全文中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形容詞,沒有任何一個虛字,每一個字都有無上的智慧。

  雖然它是易於誦讀的,但是,知識分子們更應該追求的是它那遼闊無比的「空」之境界與那眼光獨到的特異思維。

  事實上,《心經》已經不僅僅是宗教,也不僅是哲學,而是昇華到瞭生命的藝術,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知能行的生命藝術。它不但使生命豐富,而且能使生命自在無比。

  學貫中西的張之嵐博士,用現代的思維與方式,正確解讀《心經》的內涵,讓你更為真實的領悟《心經》的真諦。

12位博士聯手推薦:

  王鎮城/機電博士    柯金虎/文學博士
  李粵堅/物理博士    施江霖/電機博士
  吳春淵/機械博士    康達維/文學博士
  吳英陵/機電博士    陶翼煌/地理博士
  林建憲/工學博士    張颱萍/文學博士
  林定鼎/光電博士    賴茂富/電機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之嵐


  學曆
  電機工程博士。

  經曆
  電子工程師。
  電子工程係主任。
  資訊工程係主任。
  教育部全國優良教師奬。
  中華民國考試院典試委員。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電子工程國傢標準起草委員。
  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資訊及通信國傢標準起草委員。
  颱灣傑齣發明傢奬章(2008)。
  美國Golden State Univ.發明博士奬章(2008)。

圖書目錄

原書名:與近代知識分子談心經

之嵐自序
正識經名 4
跨越韆年的感應 5
宇宙之道 6
父親的教誨 9
生命的抉擇 12
人生的意義 15

CH1 2014 序麯
序麯的意義 28
如果隻是理想? 31
你要學佛的甚麼? 34
「心」纔是學問之所在 37
心經的主題 39
什麼是學問之道 41
《心經》是「空」的聖典 43
「時間」與「空間」的思維 46
讀古書要有新思維 53
《心經》究竟是用來做甚麼的? 58
一段屬於未來的閑話 60

CH2 心經的啓濛
有情的宗教 64
諸法因緣生 69
「心」的象形意義 71
心能生因緣 75
心經的要旨 78

CH3 心經的超越思維
大哉問 84
變異的時空 86
新時代的性嚮思維 89
心經是偉大的 92
我思故我在 96
靈魂與肉體 98
心經與空的哲思 100
學佛的最高境界 104
方便法門與認知心理學 107
空與色的宇宙法則 110
成佛之道 113
即心即佛 118
自性成佛 123

CH4 心經的人生智慧
被誤解的心經 128
佛教的宇宙觀 131
不可思議的八正道 133
心經是可以安定人心的 137
心經的智慧 139
「色」的時空觀念 144
每一個我都是無價的 149

CH5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佛法的無遠弗屆 154
佛法是非法非非法 158
佛住哪裏? 162
宇宙中沒有「永恆」 165
「心經」究竟是什麼「心」 168
 生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172
因果律是定律嗎? 174
跨越生命另類的重大問題 177
超越生死的存在 180
芝諾的「時空」詭論(Paradoxes Of Zeno) 186
時間與空間的極限 189
新的時空觀念 194

CH6 跨越韆古鴻溝
文明難以跨越的鴻溝- 翻譯 200
難以翻譯的國情 203
五不譯 206
深遠的意義 210
經名的意譯 213
波羅蜜多是什麼? 215
「心」究竟是什麼? 219
「經」是用來唸的嗎? 223

CH7 觀自在菩薩
觀萬物而自在 226
唐朝各譯本 228
觀自在的智慧更高 233

CH8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大學問與小學問 236
「行」是這句話的關鍵 241
力行的真諦 244

CH9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窗與啓濛 248
心經的精髓 251
真理因疑惑而得解 254
究竟甚麼是「妄念」 259
「空」的先期認知 262
「五蘊皆空」的解諦 265
六識之後的更上一層 274
宇宙人生的本源 276
空是無可比擬的 279
破除五蘊 282
「空」的更上一層意義 284
什麼是「無我」? 288
什麼是「無相」? 291
什麼是「無法」? 295
什麼是「無住」? 299

CH10 色即是空
前言 304
古人的「空」用 306
生命是最偉大的奇蹟 310
「空」究竟是不是空的? 313
「色」就是物質嗎? 316
空是一種「法理」故無實體 318
是法空而不是色空 320
色空不二 323
為甚麼「色即是空」是可逆的? 326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330
空有不二 332
叩鍾的道理 334
「法空」的思維 338
「空」是「無我」 340
「空」是變化不已的「存在」 344
「空」是「無上」的 347
「空」是「包融」的 350
「空」是「無」但也不全然是「無」 353
「空」與「零」的思維 355
「色」的思維與認知 357
「色」其實更是一個動詞 361
「色即是空」的深涵真諦 364
我們看到的顔色不是顔色 369
「空」是有韻味的 372
生命的最高境界 374
超越的生命來自於「空」 376

CH11 受想行識
萬物之靈 380
一切境物皆由心生 385
虛妄究竟是甚麼? 388

CH12 諸法空相
什麼是「法」與「空相」 394
什麼是「諸法空相」? 398
「自性」還是「無自性」? 400
真空妙有的真相 403

CH13 不生不滅
科學的素養 408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解諦 410
質量守恆定律 412
能量守恆定律 417
不垢不淨 420
貫通宇宙的八正道 422

CH14 空中無色
破五蘊之相 426
長壽也是一種苦難 429

CH15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與六塵 432
破「六根」再破「六塵」 434
「無」的哲學 436
六塵緣影 438

CH16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前言 442
什麼是「六識」 434
什麼是無眼界 447
見山不是山 453
什麼是無意識界 456
坦山渡女 460

CH17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宇宙與人生的無常 464
十二因緣觀 468
破十二因緣 470
莊子夢蝶 473
成佛的無求之道 476

CH18 無苦集滅道
前言 480
認知的智慧 482
四聖諦的道理 485
無苦集滅道 490
「無智亦無得」是《心經》的真正精髓 495
心經的真諦 499

CH19 以無所得故
心經的宗旨 504
以無所得故 505
菩提薩埵不是神也不是仙 506
慈悲與愛及慈愛是不同的 508
細說菩提 511
進一步的談談菩薩 513
非菩薩非非菩薩 518
是真菩薩 521
心經是心無罣礙 523

CH20 無有恐怖
恐怖的根源 526
生命真正睿智的所在 528
無住也就是沒有窒礙 533
遠離顛倒夢想 536
人不可以沒有思想 538
究竟涅槃 541

CH21 三世諸佛
跨越時空 546
成佛的依據 549
佛的最高境界 553
成佛以後又如何呢? 556

CH22 大神咒
甚麼是咒語? 560
咒語是一種訊息 563
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 567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569

CH23 般若波羅蜜多咒
觀念的問題 572
咒語不是特異功能 576
咒語的引領功能 578
進入咒語 580
咒語的身心效應 582
咒語的吐納工夫 584

圖書序言

自序
  
  1.正識經名

  《心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它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般若心經》,而一般則又再簡化為《心經》這兩個字。它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為簡煉,而內容又最為豐富的一部典藉,而且它也是在社會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佛典,許多人都會「用心」的去背誦它,故而大傢又都簡稱它為《心經》。
  
  但是,《心經》的主旨不是在談「心」,它共有兩百六十個字整的經文,在這裏麵沒有任何一個字是「心」字。事實上,《心經》論述的是佛教最高的精隨,也就是「空」的立論。正如經曰:「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等等。它的立論包含瞭整個佛教的最高思想與精神之所在。相對的,《般若波羅蜜金剛經》又簡稱為《金剛經》,則纔是真正在談人們之「心」的問題。
  
  故《金剛經》在一開始的時候長老「須菩提」就直接的破題問「世尊」曰:「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自此之後《金剛經》所有經文的內涵,都是針對這個主題在談「心」的問題。因此,我要特彆提齣這樣的一種認知,諸位在起步剛開始的時候是不得不慎始的。這部《心經》,在文字的量上,雖祇不過二百六十個字整而已。但是,它所包含的意義,不但廣闊,而且是「超越」的,它收攝瞭整部《大般若經》六百捲的思維重點,而其涵蓋之廣,則可說是如來的集成。故而,如何以近代的思維與方式,正確的解讀《心經》的內涵,則是需要有大氣度與大思量的。
  
  2.跨越韆年的感應

  常人見佛傢多談「空」,便以為「空」是否認瞭「物質」的存在,也否定瞭「精神」的存在,甚至是否定一切的存在。因為,在《心經》一開始就講「五蘊皆空」的深層思維與哲理,然後又接著談到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但破除瞭「物識」,也一併的破除瞭「心識」。常有人說,如果否認瞭「物質」的存在,也否認瞭「心識」的存在,那不就是否定瞭「一切」的存在嗎?而如果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否定的,那不被否定的又是什麼?難道這個人世間沒有一點真實的事嗎?即是如此,那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的意義又在那裏?
  
  事實上,《心經》並沒有要否定甚麼?所有的經典裏也從沒有要否定甚麼?更不是要否定一切。我們一般人總是會有許多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所謂「妄心」與「妄想」或「妄念」都是屬於「不正當」與「不正常」的「心」與「想」或「念」。佛教不是否認它們的存在,而是要我們去「破除」那些「非分」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破除」與「否認」在意義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會有許多的「妄心」與「妄想」或「妄念」,佛教並不否定這些存在的事實。但是,它告訴我們,這些「非分」與「不正當」的「心」與「想」或「念」,必然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苦難與災禍。並因而進一步的希望引導我們得以真正的提高生命的層次,達到更高偕也更完美的境界。
  
  我們也不可以偏執於「完」與「無」之論,甚至於否定瞭一切,那便成瞭「頑空」,也是「完空」。佛傢言「空」,說的是宇宙萬事皆為「無常」,而宇宙一切的「事」與「物」都是由因緣相待相閤、而生而成,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也就是說,宇宙一切的「事」與「物」皆沒有可以依憑「自我」而自生與自成的。正如,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依靠自己一個人而生下來,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依自己一個人而成就一切。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宇宙永遠是相依的,更重要的是,宇宙中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與存在。
  
  3.宇宙之道

  生前做好事,死後就可以在「六道輪迴」中,再世為人。這樣的說詞,在古代民智未開的時候或還可以有一些說法或相信的人。即使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也不會有如此的想法。事實上,世事是沒有絕對的好壞與善惡的,總因人時地物之變幻與遷移而變動不已。以前認為是對的,今日則可能認為是不對。同樣的,今日認為是對的而未來則可能認為是不對。好壞之不能確立,如何能報列輪迴?再說現在的世界七十億人口中,有誰說得齣他上輩子是甚麼變的?當然不可能。怎麼從沒人說他上輩子是老虎、獅子、大象、鯊魚、老鷹還是可以活兩百歲的海龜變的?
  
  「六道輪迴」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間。什麼是「餓鬼道」?一個人若是貪不知所止,他不在彆處,就在「餓鬼道」裏。什麼是「畜生道」?一個人若是隻知有兩種慾望,那兩種慾望呢?那就是隻有「食慾」及「性慾」,他就輪迴在「畜生道」裏。所以說,這「六道輪迴」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人世間裏天天的在輪迴。一個人若是愉悅自在,當然是可以超越「六道輪迴」的,就連「天道」都不去。若是想說死後要升天界享受快樂,這其實是一種扭麯、變形而又自私的思想,更是一種極端的「享樂主義」。若果宇宙中真是有可以極端享樂的地方,試問,那由誰來「供應」這些享樂?難道又是另一階層的人嗎?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對應的。有白天,就有夜晚。白天有多長,黑夜就有多長,這全是相對的。就以佛教認為影響世人最深遠的「業力」而言,亦不認為人類短短的數十年的生命業因,豈有可能造就那麼大的「無限」業果與業報?
  
  宇宙有其運作之道,而人世則是韆方百態,紛紜億萬。那麼若要問:「你為甚麼要信佛?」許多人會立即的迴答道:「是想要得到解脫!」如此我則想再問:「是什麼把你綁住瞭?」許多人也許一時就迴答不齣來瞭。問題的本質其實並不難,是甚麼把你綁住瞭?你就應該去親自把它解開就是瞭。窮睏瞭就應該努力工作,生病瞭就應該找醫生,考試不如意那就應該多讀書纔是。如果不去麵對問題而解決問題,隻是想靠佛來解決你的問題、或是接替你的問題,藉以使自己規避問題的存在,那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當然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心經》的格局與思維是遠大而且是無與倫比的,是一部「智慧的經典」。它不但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心」,更重要的是在談比「心」層級更高的「空」觀。所以,真正能懂《心經》的人,他會在各方麵都是要高一層的。「空」的層麵不但涵蓋到瞭整個宇宙人生,當然要比單純的「心」的問題來的博大深遠。整部《心經》精簡到沒有一個贅字,也就是說在《心經》裏麵,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刪減其中任何一個字而意義不變的,它是宏觀的「人類生命學」之基石。
  
  對於佛教而言,一般人都是由「信」字開始,也就是由「信佛」而逐漸的啓始,而終至深信不移。進而就開始想要「學佛」瞭,「學佛」是比較睏難的。佛陀一生活瞭八十歲,您若是想要「學佛」,則敢問您要學哪一個年齡的佛陀?三十歲的您若是想學七十歲時的佛陀,則恐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做如此般的超越?但若是七十歲的您而想學三十歲時的佛陀,則問,何時可達?何日當達?至於想要「成佛」的人士,那可能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敢想的,甚至認為那是大逆不道的事。事實上,這「信佛」、「學佛」與「成佛」錶麵上看起來是一件事,也確實是可以成為一件事情,但若沒有相當的睿智,則恐由原本的一件事,變成瞭全然不同與彼此相互隔絕的三個層級。而佛陀卻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以畢生之力,排除種姓製度,並竭盡的滅除階級製度與不平等對待人。
  
  我們不要一輩子都在「學佛」,因為,那將永遠都是跟在後麵,而且久瞭以後就會越學越走樣,越學越不像。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全然的放棄自己而去模仿或是全學彆人。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應該常常迴到自身,迴到真正的內心,如此纔能看到真正的自我。而如果一個人從來就沒有見過真正的自己,也從來不認得甚麼是真正的自我,那麼,他的人生其實就不是他自己在活,而是活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人生。事實上,這纔是生命的最大不幸,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卻為那個不知道是誰的人,活瞭一輩子,豈不哀哉。
  
  所謂:「自性成佛」,佛不在天邊。懂得「自性」的人就是佛。「自性」這兩個字用得太好瞭。最後一切都必須迴到自己的心性上麵,我們做人,做的正是自己,不必捨棄自己而另做他人。所以,知識分子應當把自己提升到「成佛」的階段。希望的是,每一個人都能將自己比做是「佛」。也就是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看做是「佛」。人人皆能成佛這是好事,能夠將自己看做是佛,把自己當成是佛,絕對沒有甚麼不可以,更不是膽大妄為或大逆不道。韆萬不要把佛陀神格化瞭,佛是一種至高完美的人格與智慧。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人人都是佛,那纔是真正的成為人間天堂。
  
  4.父親的教誨

  父親自幼就親自教導我、並要我背誦《古文觀止》裏麵的一些好文章,而我今日能有幸用得上,實是端賴父親之所賜。我還記得第一篇背誦的古文是唐朝時代劉禹錫所著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小時候雖然不懂人世間的世事道理,但卻到今天我還能一口氣的背完它。父親當時也教瞭我一些兵法書,諸如《孫子兵法》、《尉繚子兵法》《素書(張良)、黃石公兵法)》等也因而奠定瞭我古詩與文學的基礎。行年漸長,在專業上我選擇瞭電機工程的「光電」為最高學位的誌願。希望,藉此可以涉及並學習到上自宇宙天文下自地理的知識,並期望以所學的專業可以使我的思維與視野寬廣而深入並受惠不盡。但是,如今我則是緻力於結閤近代的科學的認知與佛教的心性,做為我思想上與哲學上的根本依脈與依託。
  
  科技並不等同於生命,若要論及生命的哲學與心靈的認知科學,它卻不是純粹可以使用文字得以描述的,而科學也確實可以提升我們進入更深一層的領域與認知。
  
  我們的生命是活在宇宙的這個「時間」與「空間」裏麵,而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認知,畢竟還是與生命是息息相關的。早期的人類對於時間與空間認為是完全不同且不相乾的兩件事情。時間好像是一直的在前進,而空間則永遠的停留在原地。但近代的科學卻告訴我們,它們是一體的。時間的變異會改變空間的結構,同樣的,空間的變異也會改變時間的速率。宇宙在137億年前誕生的時候,同時産生瞭「時間」與「空間」,這真是太美妙瞭。因為:「時間給瞭宇宙未來,」「空間給瞭宇宙存在。」
  
  如果宇宙隻有時間而無空間,則宇宙隻會有未來而無物質的存在。反之,若宇宙隻有空間而無時間,則隻會有物質的存在卻沒有未來。宇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它同時存在瞭時間與空間,如此,宇宙纔會有物質的存在,而同時也纔會有未來可以去得瞭,也纔會有生命的現象的存在。
  
  學佛的真正目的除瞭是要「放心」之外,更要利益眾生。天地之於眾生,是使眾生可以得利於化育之功。但是,後天的缺失與災難,對人類而言,則是天地造化無以為依。此時,就需要以佛的智慧與慈悲,來救濟與普渡一切眾生。所以,佛教講求的重點是先要「利己」,再而「利他」。許多人以為信瞭佛教之後,就要一心要獻身佛陀,而放棄瞭自己的再精進,如此則豈有能力利益他人或眾生?而這也不是佛陀的目的,如此,那就荒廢瞭在這宇宙中,屬於自己唯一的生命,也是最可惜的事瞭。
  
  5.生命的抉擇

  這也許是我個人從小的薰陶就喜歡在不受任何的拘束之下,天馬行空的想像,而對所接觸的事情也總想研究齣一個道理來。因為這個個性,也使我走上瞭科學的路。科學是追根究底的、是窮理緻知的,事實上,科學也是真理的發掘者,它要找齣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理。許多人說科學是無情的,也許真的是如此,因為,當它在麵對「真理」的時候,是不會將人情與世故放在前麵的,而它唯一的信念與理念就是「真理」這兩個字,而其它的都不在意內。事實上,探求真理也的確成為我這一生之中最高的誌業與理想,也是我最大的樂趣。
  
  但是,我要更真切的說,科學絕對不是無情的。相反的,他們是有情的一群人。為甚麼呢?科學的人士在他的本性、思維、性情與素養上,就是喜歡麵對自然,麵對真理,是深深的喜愛著這大自然的一切,深深的著迷於宇宙重現那無可限量的極限時空與真理,這一點是我個人的體性,也是我個人常能深自體會而引以為悅的。
  
  在我開始要進入高中的時候,在一個夏天晚餐後的黃昏,偕父親在颱南市南方的車路墘糖廠內的「虎山國民小學」裏散步,父親在散步談天中的一句話,卻影響瞭我的一生,直到今天我仍記憶猶新。早期的糖廠是日本人在颱灣規畫得最主要的生産事業,而且規畫得非常完整。所謂「非常完整」的意思是在廠區內所有的設備一應俱全,它是一個完整而且是可以單獨運作的小型社會。例如說,它有屬於糖廠自己的鐵路係統,俗名又稱為「小火車」,實在是好懷念啊!它有自己的自來水係統,諸位想想,在八十多年前的糖廠宿捨內,每一傢就都有自來水可以使用,那是多麼的進步啊!它有自己的電力係統,也就說,糖廠自己本身的發電,除瞭供應整個工廠與相關係統使用外,同時也共應整個颱糖宿捨使用,所以,它並不仰賴颱灣電力公司的供電,相反的,常有多餘的電力可以賣給颱灣電力公司使用。
  
  講到這裏,我要就糖廠的整體動力係統的規劃與設計贊嘆不已,即使以二十一世紀今日的科技與環保的眼光來看,它仍有太多可以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實在是不得不佩服八十多年前那些工程師們的規畫與智慧。整個廠區所有一切動力的來源不是煤炭,也不是石油,竟然是生産蔗糖時候所産生的廢品,這個廢品又稱之為甘蔗渣。甘蔗經由小火車運進糖廠後,倒入大型的輸送槽內,經由高速大型的多重馬達帶動數十把巨刀,將整車的甘蔗瞬間打成縴維渣,再由輸送帶送至四個超大型的動力轉輪裏,將所有的縴維渣內的水分,經過四次完全的軋乾。軋乾之後的甘蔗渣很多人認為它是殘渣,是廢物,沒有用瞭。那就大錯特錯瞭,八十多年前的那些工程師們就懂得大自然循環的道理,甘蔗渣可以做為燃料,燒鍋爐産生蒸氣而發電,所以整個糖廠與宿捨區的電力完全來自廢物利用。許多人一定見過糖廠那又高又大的煙囪,就是用來發電的鍋爐煙囪,在七零年代之前,它可能都是颱灣最高的人工建築物,凡是靠近它而看過他的人一定會中生難忘的。而甘蔗渣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用來做為建材的甘蔗闆,在七零年代以前,都是颱灣要主要的建材之一。它不需要砍樹,而是廢物的再生與利用,想想看,現代的人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學一學糖廠當年的設計,就懂得避免過度消耗珍貴的大自然資源。然而,今日的人類,卻竭盡一切所能的在消耗這大地之母,看在眼裏,十分心痛。  
  
  如果提到颱糖的冰棒幾乎就很少人不知道瞭,各位想想看,在七、八十多年前的糖廠宿捨內就有各式各樣的冰棒可以吃,是不是匪夷所思,但這是真實的,因為我就是從小時候就是這樣一路上來的,直到現在的今天,還有些糖廠的冰棒聞名全颱,而它的設備也一直的沿用到現在。糖廠的宿捨內有屬於自己的幼稚園,小學校,運動場、遊泳池、網球場、籃球場、棒球場、福利社、交通車等等,它具備瞭所有的生活機能。想想那個時代是我的天堂歲月,也有著說不完童年與故事。
  
  剛纔說瞭,在我要進入高中的時候,很清楚的記得,是在一個夏日的黃昏時刻,我偕父親在小學校的林間散步,正走到一棵大榕樹下,父親問我:「將來想考那一科係啊?」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沒有甚麼甄選,或是可以像現在填寫那麼多的誌願,一切全憑聯考的分數決定,聯考的好處是它的公平性是從來沒有人質疑的。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迴答說:「爸爸!跟您一樣,是機械係。」父親當年是北京大學機械工程係畢業的。而我從小就喜歡拆拆弄弄,任何東西到瞭我手上,肯定是要先拆開一遍,然後再裝迴去,對於機械不但喜歡,而且道理也能通。所以,我也一直以為我會走機械這條路。
  
  這個時候我與父親正走到瞭大榕樹下,父親他抬起頭來看著我說道:「應該選電機工程係會比較適閤於你。」這的答案遠超齣於我個人的預期之外,所以我也看著父親問道:「為甚麼呢?」父親接著說道:「電與機械的結閤,在未來的時代裏,它的遠景與發展將是無可限量的,而未來也會是電機的時代,人類的一切與『電』將會是密不可分的,它的未來將是不可限量。而你的個性,將會非常適閤這個領域。」
  
  對於我要考大學的科係的談話,就在這三分鍾裏決定瞭,而我這一生也感覺到無比欣悅一直的走瞭下來,更是我這一生中引以為傲的。甚麼我會以「光電」做為我最後的誌業呢?真正的原因不是就業的問題,也不是光電的高薪。而真正趨使我深入光電這門科學的原因,則是我內心中強烈無比的一種趨使,我想要能夠深入的瞭解宇宙。而「光」與「電」是為一體,是我們這個「光宇宙」的一切極限。所以,它必然可以讓我真正的在智能上昇華,而得以進一步的體悟生命哲學與生命在宇宙中的究竟,讓生命能有更為深入的認知與定位。直到今天我都深深的慶幸,我的興趣是可以完全與生命結閤,這是最快樂的事。而也深自無比的感謝父母親的教導與指引。我從小就像孫悟空一般,沒有一刻鍾是停得下來的。
  
  但是,他們所講的每一句話,我卻都會深深的銘記心中,朝嚮目標。
  
  6.人生的意義

  人類其實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在這地球上大概也隻有人類會去想到生命的意義。這韆古以來有太多的人會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而自古以來也就有著太多不同的說法。所以,也就有太多的不同「目的」存在。其實,要定義生命的意義也不是難事,那要看我們是如何在看待自己?每一個人的人生皆不相同。事實上,人生的意義就在「人生」這兩個字上麵,生命是一種過程,不是為瞭某種目的而存在。生命的意義也隻有當我們自己可以為生命自主與自我認知的時候,纔可以談到我們個人存在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也是與時代的背景有關的,古代的臣子會認為能為帝王或皇上盡忠纔是生命最大的價值與意義。但是,現代早已經沒有人會以為是如此,也絕不會還有人認為那是對的。就另外的一個層麵而言,生命的意義是教育齣來的結果,它是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這一點是不可以不知道,有些人並不知道這一點,而一直的在追求古人的價值,這就是食古而不化瞭。所以,人生的意義就是要自己去寫,自己去創造,自己去開拓,那纔會有意義。
  
  那麼,如果說得究竟一點,究竟我們的生命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若是有意義則生命的意義又何在?是的,我們的生命當然是有意義的,不然我們活著做甚麼?但是,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會是不同的,所以,當然也是無法是一緻的。因為我們無法去尋求彆人的生命意義,來做為自己的生命意義,也無法去過彆人的日子或是過彆人的生活與彆人的理想。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過自己的日子,實踐自己的規劃與理想,每個人都必須過屬於自己的日子。然而,能夠規畫自己的生命,能夠因而活齣自己,能夠將自己的潛能與特質盡量的發揮齣來,而不負此生,這纔是最重要的,也纔是此生此刻自我的生命意義。整部的《心經》是在談「空」,但是,這個「空」卻與我們的「心」息息相關,這個「空」不但是宇宙的真理,也是提升我們生命意義與境界的「智慧的經典」,我們真該好好的珍惜它。
  
  感謝李錫東總經理能夠給我這個寶貴的機會與諸位見麵。同時,更要深深的感謝內人「子卿」給瞭我最佳的生活與書香環境,她也是我個人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與摯愛,她給瞭我許多非常珍貴的建議與卓見,並能夠經常與我彼此相互切磋與探討。對於道理的探討的確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每有增益,內心中總是喜悅異常,可見得若能以正確的佛陀思想並普及人間,那將是一個多麼美好、多麼喜悅的一種人生啊!而若是人人都能以「佛」而自居,則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個世界與夢想啊!

圖書試讀

7.2 唐朝各譯本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般若心經》自古以來的譯本相當的多,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唐朝以後的譯本且不去論它,因為它單在時間上就距離遠瞭一點,單就在唐朝就近的那個時期,較具知名的就可以找到許多版本來,諸位請看一看: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燉煌石室本)。國大德唐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捨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蒭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瞭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捨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雲何修學?」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捨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餘略)。
 
史上對於「薄伽梵」的事蹟記載頗多,但相異性也頗大,然大多數均謂他能除魔降妖去煩惱。這是在說薄伽梵住王捨的城鷲峯山之中與許多的菩薩在一起,世尊也來瞭,在說甚深法的時候,「觀自在菩薩」提齣瞭他個人長年而深入的實踐心得,那就是五蘊體性悉皆是空。這時候,捨利子問「觀自在菩薩」說:「若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該要如何去修學呢?」
 
「觀自在菩薩」迴答捨利子說:「想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最重要的是應該要觀察到五蘊體性皆空的真相。」
 
這段經文最主要的意義是在說「觀自在菩薩」迴應瞭捨利子的疑問,就是五蘊體性悉皆空。要注意的是,當佛陀說法的時候,在場的有「大苾蒭(Bhiksu)」,這是一個梵語的音譯字,也就是大比丘的意思,以及眾多的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隻是眾多菩薩中的一位,而且一再的以此身分應答,這是十分明確的,這是有彆於其他的菩薩摩訶薩的。至於在捨利子之前加瞭「具壽」這兩個字,是一種對比丘之尊稱,但也用在為師的稱呼親近的弟子之用,或是長老稱呼少年之用。當然,「菩薩」的身分要比捨利子高齣甚多,故親切的稱呼他為「具壽捨利子」。
 
這部《般若心經》是敦煌石室本,它甚至可能來自唐朝之前。敦煌石窟,俗稱韆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等曆代的興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所以,燉煌石室本的《般若心經》為真跡本的可信度最高。事實上,後人的佛像、菩薩像與相關的佛教圖像等,亦多源自於此。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一直對「人生真相」這種字眼有點保留。總覺得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這本書的名字卻很吸引我,它不是那種誇張的廣告語,而是帶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我是在一個比較低潮的時候接觸到這本書的,感覺自己好像被睏在一個死鬍同裡,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剛開始翻閱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想說就當作是看個故事,或是聽聽別人的經驗。但沒想到,書裡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慢慢地滲透到我心裡。它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給你什麼激勵人心的口號,而是用一種很樸實的方式,跟你分享一些關於「看透」的智慧。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我執」的觀念,我之前一直覺得「我」是很重要的,但書裡卻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睏住我們的,正是那個太過強烈的「我」。讀完這本書,我好像重新找迴瞭內心的平靜,不再那麼容易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感到焦慮。

评分

這本《讀心經找迴自己》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不是那種會常常翻閱心靈書籍的人,覺得大部分都寫得太玄瞭,不容易落地。而且我又是那種比較務實的人,不太相信有什麼能立刻改變人生的「魔法」。但是,這本書不一樣。它用一種非常精煉、非常直接的方式,把《心經》裡那些看似深奧的智慧,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和應用的道理。我特別喜歡書裡那種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它不像是在說教,更像是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一些關於生活的體悟。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人生突然就有瞭什麼戲劇性的轉變,但卻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也更能接受生活中的無常。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找迴自己」,並不是要去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要去理解和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然後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一切。

评分

我一直對佛經、佛教思想很有興趣,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總覺得裡麵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之前也看過不少關於佛教的書,有些寫得很學術,有些又太過於艱澀難懂,有時候讀瞭半天還是覺得一頭霧水。這本《讀心經找迴自己》聽名字就知道和《心經》有關,但又強調「找迴自己」,讓我很好奇它會如何詮釋。實際讀瞭之後,發現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語言,把《心經》那短短的幾句話,拆解成一個個可能遇到的睏境,然後用一種充滿同理心的語氣,引導讀者去思考。書中很多例子,都讓我覺得「對!我就是這樣!」,好像作者特別瞭解我一樣。它沒有要求你一定要信什麼,而是讓你透過文字,去感受那份超越一切的空性,去理解什麼是真正的「無罣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變得更寬闊瞭,不再那麼執著於一些無謂的得失。

评分

老實說,我對心靈成長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市麵上太多這種書瞭,有些讀起來像在講夢話,有些又過於說教。但最近身邊的朋友推薦瞭這本《讀心經找迴自己》,聽說是用《心經》的智慧來探討人生,而且篇幅很短,我想說死馬當活馬醫,就買來看看。結果齣乎我意料的好!它沒有用那些華麗的詞藻,也沒有跟你講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帶你一步一步去理解《心經》裡那260個字到底在說什麼。書裡探討的很多議題,都觸及到我內心最深處的睏惑,像是「為什麼我總是會陷入負麵情緒」、「如何纔能放下執念」等等。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讀完之後,我並沒有感覺自己突然變得很厲害,但卻能更坦然地麵對自己的不完美,也更能欣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评分

拜託,我平常忙得要死,下班迴傢隻想癱在沙發上滑手機,哪有時間讀那些厚厚的書?但最近真的覺得有點迷失,工作上好像卡關,人際關係也常常搞不清楚狀況,感覺自己好像快被生活壓垮瞭。偶然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名字聽起來有點神,又怕又是那些講得天花亂墜但沒啥用的心靈雞湯。想說反正隻有兩百多個字,就算真的沒用,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結果一翻開,哇!真的有點驚到。它不是那種叫你冥想、打坐、改變生活習慣的書,而是用一種很直接、很溫柔的方式,點齣很多我之前一直沒發現的問題。書裡講的很多情境,我都覺得好像在講我自己的故事,那些話聽起來沒什麼大道理,但就是能打動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讀完之後,突然覺得肩膀上好像少瞭很多東西,好像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不是那種戲劇性的改變,但就是覺得自己好像能更清楚地看見問題的根源,也不再那麼容易被一些小事影響情緒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